专题:陈冠希“艳照门”事件
今年春节有点乏味,雪灾的阴影打扰了我们娱乐的心情。雪上加霜的是,央视再次奉献给我们一场春晚“剩”宴——只剩下“政治正确”的残羹冷炙。幸而,还有香港艳照门事件这样一碟“怪味菜”。其实,“艳照门”本身也乏善可陈——在“很黄很暴力”的网络培养下,我们早就看惯云雨,一个小流氓与N个“业余AV女优”卖力但是不专业的表演有什么稀奇?有趣的是,“宽容”与“不宽容”的争论秀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地在网络世界中隆重开演,又隐隐闻出许多“主义”的味道。我想现在需要说些冷话。
第一,“隐私”是这样炼成的
对艳照门事件倡言宽容的朋友首先想到的是个人隐私的问题,的确足够堂而皇之。堂而皇之到“业余AV女优”享受了巨大的性快感之后,顺便还拿走了“受害人”的角色;堂而皇之到大陆香港两地的警察公权积极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活动”——很专项,专门为那几位保驾护航;堂而皇之到公众的反应被高雅、富有同情心的文人斥为疯狂的“群体窥私”。然而,回头看看,这个堂而皇之的个人隐私真能站得住脚吗?
回头看看我们的娱乐圈是怎样红火的。近年来香港娱乐圈的人才凋零、缺少优秀作品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香港演艺圈照样红红火火,艺人的收入照样比日韩同行要高出许多。作品不够绯闻凑,这是公开的秘密。演艺公司与所谓偶像甩出大把大把的私人情感事件吸引眼球——生老病死、结婚生子、家庭矛盾、出轨越位,正常的、不正常的都有。这些本来都是隐私范畴的事件,却被积极公开或半推半就的公开化了,终极目标不过是公众的腰包。当然,这种做法很成功——垃圾场也掏出很多金子。原来“隐私”是这样炼成的,很多隐私进入市场、进入公众的视野不是什么意外事件,而是一种从眼球到腰包的商业行为。然而,艳照一曝光,称斤论两的商品化隐私就换成了神圣不可轻犯的嘴脸呢?演艺圈要圈钱了,就拿隐私出来请公众埋单;演艺圈要掩盖脏东西了,也拿隐私做挡箭牌斥责公众。呜呼,公众活该冤大头吗?
然而,隐私权不是这样上下其手的滑头概念。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限制的,这是在大部分法制健全的国家都有很好的司法实践。法理上讲很简单,公众人物的行为有公共影响,因此需要受到更多的监督。我们身处一个娱乐至上的消费时代,娱乐明星的社会影响力早就可以与传统的公众角色分庭抗礼,甚至超过一般的政治人物。在美国,好莱坞传统的左翼立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在印度、菲律宾,娱乐明星可以登上政坛高位。更不用说那些明星们对人们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的巨大影响了。也不用说的那么复杂,娱乐明星靠公众影响力吃饭,那么就要更多地承担公共责任。高风险换高报酬,完全符合市场精神。灿烂星路是自己选的,那么风险也要自己承担,这有什么可以怨天尤人的?每每在访谈类节目听到明星们大谈自己如何如何渴望成为一个普通人,我赞赏他们的自觉性很高。但是,当这类负面事件爆发后,居然要用“普通人”来开脱,那就很难让人信服了。在公众领域呼风唤雨时“不普通”,闹出乱子时又“普通”了,这是滑头逻辑。
这次艳照门事件居然引出警察公权力的大力出击,这是很可怕的。为了那几位本来就不怎么个人、不怎么隐秘的“隐私问题”,对公众的眼球与私人电脑硬盘放出狠话,岂不荒唐?我不知道这警察公权力特意关照下的个人隐私究竟是什么性质?我不能不联想到香港娱乐圈素来的“黑白通吃”,以及素来政治与美人的“美满姻缘”——这又不只是香港,不过我也只敢联想罢了。
|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
Copyright © 1998 - 2008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