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格林斯潘:周小川才华横溢有远见

  曾经担任过中国副总理吴仪顾问的经贸专家、安平城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关安平回忆称,中国人行行长周小川早在十年前就提议人民币应该自由浮动,但是他从来没想到周小川的提议会在今日得以实现。8月16日彭博社刊登记者米勒(Matthew R. Miller)、王道格拉斯(Douglas Wong)和陈阿伦(Allen T. Cheng)的文章称,关安平高度赞扬了周小川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远见,称其现在在中国政策制定者中说话更有份量了。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惟一一次大的变动发生在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间,从此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在8.28元比1美元上下的水平。而周小川颇有“顶风做案”的勇气,他在1995年底就提出人民币不应该紧盯美元,而是要自由浮动,但是那时他的呼吁并没有得到响应。香港城市大学的教授陈约瑟夫(Joseph Cheng)对彭博社表示,“他无疑是一个中国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领导层并没有很多人拥有他那样的才干。”

  从互联网上获得的资料显示,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生于1948年1月29日,他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 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至1989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1986年至1991年间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1991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2000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2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和党委书记。

  瑞银证券亚洲区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师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透露,他和周小川的第一次工作接触在1997年,当时安德森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北京的代表,安德森说,“他(周小川)推动人民币改革的能力证明了他能够推动一个渐进的(整体金融系统)改革的技能。”周小川比喻称,“人民币的浮动汇率制就好像一个垫子(防护的垫子),它能够防止攻击的伤害,对人民币的攻击者也不能够全身而退。”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任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上升,特别是周小川的学者风范和金融调控艺术,让人们甚至将其和各国央行行长特别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风范加以对比。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成立以及中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给希望周小川效法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或成为格林斯潘的人士提供了“论据”和想象空间。


  同时,也正因为上述两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改革举措,现在人们更加注意倾听和关注周的一言一行。据中国当地媒体披露,这位财经传媒业内的知名人士爱好写诗作文。由于周小川对音乐的通晓和爱好,经过热心人士的撮合,这位人士打算和周小川合作搞一场诗朗诵音乐会。各方面还真就对此事进行了认真筹划,但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未果。此外,周小川爱好广泛,他收集了许多歌剧方面的书。有人说他对于音乐的良好感觉正在被运用于金融改革。

  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刚刚启动。汇率调整虽然是一国主权,但毕竟涉及国际主要贸易伙伴的切身利益。本质上,汇率改革的过程也是一次次金融外交的过程。有业内人士评价:从近两年的国际汇率博弈看,周小川的应对手法渐趋成熟,言谈间渐显老辣,其风格近似格林斯潘。关安平对彭博社说,“许多人都认为人民币应该自由浮动,但是他们不同意其浮动的方式,周的声音绝对是这个领域的先锋之声。”

  周很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要想使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更有效率,必须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否则,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其传导功能都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多种场合,他不厌其烦地讲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他不仅讲中行建行的股份制改革及上市问题,而且细致入微地讲到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以及贷款结构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控制问题。

  周小川说,改善金融生态好比是“化学变化”,不过不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化学变化”,而是内部和外部混合的“化学变化”。有分析这样称,周的痛苦之处或许在于,尽管他在金融改革的所有领域里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发言权,但毕竟央行的业务范围以及央行行长的职责,并没有赋予周小川负责全面金融改革的最终决策权;尽管周小川是以法治化的方式推动金融生态的改良,但改革将不可避免触及到各方的既得利益,“金融生态”的建设任重道远。

  华盛顿的资深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认为,如果完全按照周小川的建议,上个月人民币汇率提高的幅度可能更大。拉迪说,“我不知道这(人民币小幅度升值)对于周来说,是否是一个胜利。我感到无奈妥协的存在。”纽约哈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的教授程力(Cheng Li)表示,他个人认为由于周小川的年龄和他在金融领域中过分专注的发展,可能使他今后的发展不会超过副总理的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