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另一個英文名字

今天看《末代皇帝》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發現影片中講述浦儀在天津生活的時候,打出了Tientsin 1927,當時我很納悶,這是那個地名?我後來查了查,原來才知道天津原先的英文名字就是Tientsin,後來建國后改用漢語拼音,變成了TianJin了,以下是我從網上找到的有關資料,希望能夠讓大家更加了解天津!!
  外孙子问我,为什麽他年轻时在斯洛伐克学习中国地理时,北京是用Peking,而现在却改成Beijing,我只能解释说,那是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刚刚开放不久,频频使用国民党时代的Peking很不是滋味吧,于是用五十年代推行的中文拼音以代之。其实不止Peking,全国所有的城镇名称都从那个时候改用中文拼音了。比如Nanking南京,Tientsin天津,Canton广东等,全部以中文拼音代替。
  只是有一点,国称"中国"却从来没有以Zhongguo来代替China, 尽管在中国以外的驻外领使馆以及联合国,使用"中国"两个字的机会比其他中国辞汇要多得多,"China"还是一直没有被"打倒"。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身穿的运动装,上面也是只有"China",当然还有国旗标志,既没有"中国"这两个汉字,也没"Zhongguo"的中文拼音字母。假如说将Peking改称Beijing是弘扬国粹或民族主义的结果,那只能说此举仅仅是对内不对外。老外到了中国大陆境内,就必须千方百计学会中文拼音,否则就真的是找不著北,可是,出了中国国门,老外绝对看不到"Zhongguo",不论是运动场还是联合国,四处的"China"几乎令人以为中国也是普遍使用英语的国家了。汉语不是拼音文字,中文拼音的发明是为了人们学习汉语的规则发音,虽然使用的是英文字母,但拼音规则跟英文毕竟不同,所有可以讲英文的老外,如果没有经过学习,你叫他去读中文拼音,一定读得一塌糊涂,笑得你肚痛。
  但是,以前中国地名的拼法,老外不必特别学习便可基本正确地读出,因为那种拼法是结合了英文的拼音规则。如今,即使你费劲教老外读北京的正确读法,他还是学不会"京"的读法,因j的发音,他们永远念成英文just的j音。反倒是Peking没有人读错。
还好香港回归以后,没有被改成Xianggang,一直延续用HongKong,其实若用中文拼音读的话,应该是"红空"而不是"香港"了。人名地名仅仅是名字而已,以方便为其目的,什麽主义都是多余的。
  改革开放使我们同外语的接触越来越多了,“申奥”期间北京人又掀起一个学英语的热潮。既然学英语,就有一个中文的地名、人名在英语里如何表达的问题。年纪大的人都还记得,70年代以前“北京”的英文写法是PEKING而不是BEIJING,“张进”的英文写法是CHANG TSIN而不是ZHANG JIN。这是怎么回事呢?
  汉字是方块形的表意文字,基本上是纯表音意义的中文地名人名译成外国拼音文字时,不能把地名的“北京”意译成NORTH CAPITAL,人名的“高英”意译成HIGH HERO,而只能用音译的办法。这就有个用拉丁字母(或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等其他拼音字母)表示汉语语音的问题。自古以来,汉字的注音采取用汉字给汉字表音的办法,例如“鼓,读作古”,或“塔,土瓦切”,意思是用“土”的声母t和“瓦”的韵母和声调ǎ相拼,得出tǎ的读音。这既不精密,也不方便,而且必须在认识大量汉字的前提下才能学到新的汉字读音,当然就更不便把汉字音译成外国拼音文字了。因此,从明代起,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以便传教,就自行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人名、地名和各种词语的拼音方案。
  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之前,我国的地名、人名、商标等译成英法德等使用拉丁字母的外文时,广泛使用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论坛乖乖猪~~~~
   
  
  

TOP

TOP

清华现在仍在用过去的拼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