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波鸿了,帖子也被删了——外一篇:感受阿姆斯特丹

离开波鸿了,以前发的几个仅有的帖子也被删了(一月初两周的帖子都没了)。
人离开波鸿,竟然网上也没留下痕迹,不免有些感慨,于是又回到网上家园了。怀念在波鸿的日子,怀念热心的兄弟姐妹。发个以前写的文章。

[ 本帖最后由 Guo 于 2006-3-13 21:37 编辑 ]

感受阿姆斯特丹

来了这么长时间,第一次出国,不是从东方飞到西方,不是从祖国到异乡,而是仅仅跨了个边界,从德国去了荷兰。没有查护照,没有办手续,就这样从一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虽然都是异乡,但还是感到了心理的变化,感觉到了点不同。而不同仅在于路边的风车似乎多了起来,带着荷兰的味道。公路边有成片的大草地,青青翠翠的颜色,上面有花色的奶牛休闲的甩着尾巴,草地边,尖顶土红色的小屋一排,搁置在树林与草地的分界。而这些似乎都已不是德国式的,不同于以前看到的画面,荷兰的味道似乎已经弥散开来。
对于荷兰,印象是他的风车奶牛草地和蜜蜂。风车是在童话里读过,奶牛是因为小时候吃过的奶粉,草地是因为知道国内很多足球场上的草坪,是从荷兰进口,蜜蜂是因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里的蜜蜂,都是从荷兰空运。
目的地是阿姆斯特丹,只知道是一个港口,是国际的中转站,每天会产生很多贸易。知道是港口,自然就有水,但不想她就是一个水城,有这么多水,纵横交错。水将城市分成大小不同的块,从地图上看,就像是一片片的水田,只不过水田上不是水稻,而是各式房屋和街道。
有水就有桥,阿姆斯特丹有很多小桥。大多是拱形的桥洞,红砖砌成的桥身,金属制成的栏杆和扶手。乘船沿着阿姆斯特丹的水在纵横交错的水域里绕了一圈,经常穿桥钻洞。耳边是船内扬声器里对沿途两边建筑和景致的介绍,荷兰语,法语,德语,英语,尽量照顾到最广泛的游客,等到四种语言通通介绍一遍之后,船已经离开了这个名胜,快到了下一个古迹。两边的建筑大多是17,18世纪的遗留,不知是经过修葺,还是清洁的海风,使这些几百年的建筑看不出时间的烙痕。建筑物大多是尖顶,红色或者黄色的墙面,白色的窗户。荷兰同德国北方有一点很相似,就是窗户比较窄长,但一间房屋可能就有两到三扇窗户,排列的很紧密。街两边的建筑都是四五层的高度,很整齐的排成一排,紧挨着,没有间隙,所以窗户也是一样的高度,也是均匀的排布,有时甚至分不清是哪一边的。一段区域的建筑是一种颜色,近似的一种风格,整体和谐的美感就自然体现出来。屋顶上,门廊上,窗户边,都有很多精致的雕刻,人兽神怪各不相同,都源自神话或者一定的典故,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沉淀也就含蓄的展示出来。
阿姆斯特丹的街道有大有小,大街道街中央如果没有小河,那就是嵌在柏油路面里的铁轨,和德国的一样。城市有轨电车和她的水域一样,四通八达。街道两边,隔开人行通道和机动车道的是红砖铺成的两米宽左右的小道,这是自行车专用通道。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景观不仅是她停泊在岸边的小船,还有她的自行车,这里自行车的数量甚至可以与她的汽车数量相比拟,路边停满的不仅是小汽车,还有锁在栏杆上的自行车,自行车都锁在栏杆上,就仿佛提醒东南西北的游客,注意你们的包包。这里的自行车和中国的相比,样式更陈旧,但看起来也是更结实和厚重。自行车前面都有一个灯,据同行者介绍,灯是靠运动发电,同链条相连,只有自行车在运动中,灯才会亮。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女士骑着高高大大的自行车在街道上飞奔,难道就是为了灯会亮,想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国际都市,各种肤色的人,各种不同的语言,在这里交汇。人们不会为你是东方或者西方面孔而惊奇,也不会为你说各种不同的语言而歧视,因为这些对阿姆斯特丹人,是司空见惯的事。阿姆斯特丹有个唐人街,两边都是中国人开的饭馆和茶楼,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建筑,亲切而又陌生,亲切的是它的菜名,陌生的是它的价格,比国内都要高出好多倍。还有很多中国人开的超市,散落在阿姆斯特丹的各个角落,不过不叫超市,而是叫中国杂货行。中华文化已经植根于阿姆斯特丹,影响着阿姆斯特丹人的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
暮色渐起,万家灯火,黑夜中的阿姆斯特丹格外漂亮和神秘,暮色中,告别了神秘的阿姆斯特点,驱车回德国,对繁忙的得阿姆斯特丹来说,只留下了片刻的停留与气味。

TOP

爱过就好

TOP

原帖由 happylife 于 2006-3-13 18:28 发表
...带着荷兰的味道 ...

牛粪味和精液味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

好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