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三类爱情zt

爷爷奶奶“包办”的爱情;
  父亲母亲“反抗”出来的爱情;
  我们年轻人“不认真”的爱情。
  我不明白:爱到底是什么?
  爷爷奶奶:“老不死的”
  流年似逝水。爷爷已是花甲之年,而奶奶离开人世亦有了好几年了。
  听镇上的五婆说,身材矮墩的爷爷,年轻时性情温厚,是有名的“武大郎”;奶奶容貌标致,是镇上的“一枝花”;奶奶与爷爷的婚姻是包办的。
  爷爷奶奶从来就没有很多的话要说,我不明白他们在一起是怎样度日的。在下一代的婚姻大事上,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我父亲是家中老大,长大后,奶奶要为其物色对象,但父亲偏偏坚持“自由婚姻”。最后,父亲与母亲自由相爱并结合,这就深深地挫伤了奶奶,于是,她将希望全寄托在小叔身上。终于,叔叔在奶奶的安排下,与婶婶成了婚,但他们的感情似乎不合。后来,小叔在村民纠纷中,误伤人致残废,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婶婶却远走高飞了。
  奶奶和爷爷日渐老去,没有儿子在身边的日子,奶奶开始对爷爷进行“攻击”,大清早就骂爷爷“老不死”,并说当初不该嫁给爷爷。爷爷更是可怜,经常一个人流着泪,默默地狠抽着烟,有时还喝得大醉,以酒来麻醉自己。爷爷越是这样,奶奶越觉得他无能,骂得也越厉害。
  一次,爷爷在爬上楼梯的时候摔了下来,伤了大腿,奶奶明明是见到了,但她还是不闻不问。爷爷伤心的眼泪一滴滴掉下来……我守着爷爷,伴着爷爷掉眼泪。爷爷太累了,少年便丧父,跟着母亲带着弟妹们艰难地生活,默默地用双手支撑着家庭。多少坎坷!多少委屈!但老来却要受奶奶的辱骂和冷落。
  我不只一次地问爷爷:“为什么总要忍让奶奶?”这时爷爷总会答道:“奶奶太不容易了,要不是当年她可怜我,现在可能也不会有你了。”
  怜悯?难道怜悯真的可以维持一生?
  父亲母亲:牵手
  因为妈妈,父亲和爷爷奶奶闹翻了。别人都说父亲不孝,父亲却认为,如果婚姻不是自由组合,结婚就只是一种义务和任务,就不会有多少爱情幸福。
  妈妈是当年一位下乡知青留下的女儿。奶奶总是认为,有知识文化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她对妈妈成见很深。但在爸爸的坚持下,他们终于草率成婚。父亲勤劳且体贴,每天都早出晚归,努力做好当丈夫的角色。
  就这样,父亲母亲熬了半辈子,儿女们都长大了。一天,父亲与母亲手牵手去逛商店,被人看到后,父亲母亲手牵手逛街一事,就成了小区上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传到奶奶的耳朵里,就老远跑到我家里教训起母亲来。
  母亲没有和奶奶争辩,因为她深爱着我的父亲!父亲说,天下美食不如米,世间佳丽不如妻!牵妻子的手,是一种幸福啊!
  这个,奶奶好像不懂。
  有一次,我在咖啡馆里发现父亲和母亲。在这时兴的咖啡馆里,他们很显眼。除偶尔交谈几句外,大部分时间都无言地相依而坐。咖啡馆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青年男女,但父亲母亲却始终没有离去的意思,他们就在看那些打扮时尚的俊男倩女来来往往,看着年轻的恋人们面对面地坐在摆有玫瑰花的茶桌前。
  我想,大凡这个年纪的人,在黑白世界过了大半辈子的,突然,生活就像黑白照片变成了彩色照片一样,五彩纷呈。对于他们来说,相伴,并不是肩并肩同看“庭前花开花落”,而是两手相携,一只手牵着另一只手,不管何时何地。
  女友和我:“何必认真”
  我第一次把第一个女友带回家时,心情非常紧张,怕父母不高兴,因为女友爱撒娇,怕她在我家表现得不好。
  进门就是客,父亲母亲见到女友非常高兴,特别是母亲,和女友说得没完没了的。父亲说:“现在的年轻人可幸福多了,不像我和他妈那样受上一辈的气。”
  女友曾对我约法三章:一、不论任何场合、不得与漂亮的女孩主动打招呼,看美女不得超过三秒钟;二、不得与女孩在某个角落单独讲话;三、如果是逛商店,要二人手牵手同往,不得单独去。
  这约法三章,女友说有她的歪道理:第一,她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治理男人要防微杜渐;第二,她是醋缸,她容忍不了我与漂亮女孩单独一起;第三,她长得靓,上街的时候我要做护花者,保护她的人身安全。
  这么样解释,也似乎有点道理。我带着几分笑意说:“流传有这样的民谣--拉着情人的手,甜酸苦辣啥都有;拉着小姐的手,好像回到十八九;拉着老婆的手,好似左手拉右手。”
  女友狠狠地在我背上一捏,说:“谁要嫁给你?看你这副德行,要不是可怜你姓裴的有点才气,我才不理你呢。”
  我们的爱情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有一天,下雨,我没有准时给她送伞,女友大闹分手。当她在电话里说分手的时候,我还以为她在开玩笑,还在她宿舍门口等了足足一个晚上。
  我和她到底还是分了。她对我说:“何必认真呢?傻瓜。”我觉得很无聊,爱情怎可以“不认真”?
  现在,我父亲母亲打电话来的时候,还经常问及她,问她好不好,问我有没有好好照顾人家。我说一切都很好。话筒还没有挂上,我眼泪就掉了下来。
  后来我又遇到一个女孩,并且心仪已久,但想到以前的那位女友和她所说的话,我一直不敢开口。  
“For a sailor, home again, prison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