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79届奥斯卡奖完全攻略

第79届奥斯卡奖完全攻略



第79届奥斯卡官方宣传海报——整幅海报的背景布满了历年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诸如“Rosebud!”(1941年《公民凯恩》)、“Stella!”(1951年《欲望号街车》)、“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1976年《电视台风云》)、“Snap out of it!”(1987年《月色撩人》)、“You had me at hello.”(1996年《甜心先生》)等等,而海报正中就是无数电影人向往的奥斯卡小金人。


奥斯卡奖简介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令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赢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ofmotionpictureArtsandSciences缩写为A.M.P.A.S.)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学院决定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Award),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现在其正式名称已鲜为人知。
“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女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在仔细端详了金像奖之后,惊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隔壁的新闻记者听后写道:“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从此,这一别名不胫而走。
奥斯卡奖杯的样子
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
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最初的奖座由梅耶拨出五百美金交给乔治.史丹利制作,奖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内里是合金,外表银上一层金色薄片,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为金像奖。金像奖图样的设计是出自赛赘克.吉朋斯,当时在米高梅公司担任美术师,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担任这项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术设计之一,他不仅设计了金像奖,日后更得到了金像奖,从第二届开始到第廿九届为止,28年间级共获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个人独得了十一次金像奖,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吉朋斯几乎都参加美术设计工作。



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
奥斯卡金像奖从一九二九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过。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参加评选。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获奖名单是高度保密的。学院会员投票后,选票全交美国的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加以统计。选票放在保险箱内,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日夜守护。统计后的用纸则全部烧毁,绝对保密。各项获奖名单,分别装入密封的各个信袋,直到颁奖当日当刻,由司仪当众拆封宣布。
奥斯卡金像奖奖项简介
最佳影片奖(BESTFILMAWARD)
最佳表演奖(BESTPERFOMANCEAWARD)
最佳导演奖(BESTDIRECTORAWARD)
最佳剧本奖(BESTSCREENPLAYAWARD)
最佳摄影奖(BESTCINEAMATOGAPHYAWARD)
最佳音响奖(BESTSOUNDAWARD)
最佳音乐奖(BESTSCOREAWARD)
最佳美工奖(BESTARTDIRECTION-SETDECORATIONAWARD)
最佳视觉效果奖(BESTVISUALEFFECTSAWARD)
最佳服装设计奖(BESTCOSTUMEDESIGNAWARD)
最佳剪辑奖(BESTEDITINGAWARD)
最佳化妆奖(BESTMAKE-UPAWARD
该奖项从第54届开始设置
最佳外语片奖(BESTFOREIGNLANGUAGEFILMAWARD)
最佳短片奖(BESTSHORTSUBJECTSAWARD)
最佳记录片奖(BESTDOCUMENTARYAWARD)
荣誉奖(HONORARYAWARD)
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IRVINGG*THALBERGMEMORIALAWARD)
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JEANHERSHOLTHUMANITARIANAWARD
特别成就奖(SPECIALACHIEVEMENTAWARD)
科技成果奖(SCIENTIFICORTECHNICALAWARD
奥斯卡奖项的设置
首届奥斯卡颁奖的项目跟现在不同,只有七项: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员③最佳女演员④最佳导演⑤最佳编剧⑥最佳摄影⑦最佳美术设计。以及另外两项特别奖:艺术品质奖及技术效果奖,但这两项只颁了一次,第二届就取消了。首届的金像奖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产生,于五月十六日在好莱坞罗斯福大饭店颁奖,出席人数约二百五十位。
奥斯卡奖可分成就奖和特别奖及科学技术奖三大类。成就奖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外国语影片等。特别奖则有荣誉奖、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科技成果奖和特别成就奖。在上述众多奖之中,最具影响的为最佳影片奖,而最佳男女角奖属表演主奖,获奖人有“影帝”与“影后”之称,是男女演员们凯觎的殊荣。
前十九届奥斯卡奖只评美国影片,从第二十届起,才在特别奖中设最佳外语片奖。其参选影片必须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国商业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个国家只选送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该国的电影组织或审查委员会推荐,且须加盖英文字幕,送交学院外国片委员会审查。然后进行秘密投票选出五部提名影片。观摩完五部影片后,再由四千名美国影界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选出一部最佳外国语片。该项奖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个人。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最佳影片提名




影片名:《巴别塔》Babel
导演/编剧: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主演: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
彼得·怀特(Peter Wight)
安德列·奥曼斯基(André Oumansky)

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
片长:142分钟
级别:R级
上映:2006年10月27日
官网http://www.paramountvantage.com/babel/


摩洛哥,荒凉的山区里,一对放羊的黑人小兄弟正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父亲手中的新玩意——一位日本朋友送给他们的步枪。如获至宝的父子三人欣喜之余,决定一试身手——随意向选出开了一枪。突然,伴随着枪声的消逝,远处山下公路上的一辆旅游巴士嘎然停车。车上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观光客。不幸的是,来自美国的苏珊(凯特·布兰切特)被摩洛哥人的子弹击中,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生命,丈夫理查德(布拉德·皮特)四处求救,无奈人生地疏、语言不通,还好很快得到了美国大使馆和当地政府援助,当地的警察也很快找到了躲避在山坡上的父子三人……
美国,理查德夫妇的家中,墨西哥保姆(阿德丽亚娜·巴拉扎)决定带着理查德夫妇的两个孩子一同返回墨西哥的家参加久违的儿子的婚礼。于是,伴随着自己的墨西哥侄子(盖尔·加西亚·伯纳尔)一行老少四人踏上了赶往墨西哥的路。在路上,由于语言不通以及种族差异的原因,而导致被警察误认为是绑架美国小孩的嫌犯而遭追捕……
日本,送给摩洛哥父子步枪的男人(役所广司)面临着更大的家庭磨难,妻子不知何故而自杀,聋哑的女儿在失去母亲后变得行为古怪而自闭,经常借勾引男人来宣泄心中的苦楚……





影片名:《女王》The Queen
导演/编剧:史蒂芬·弗莱尔斯Stephen Frears/彼得·摩根Peter Morgan
主演:  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詹姆斯·克伦威尔 James Cromwell
迈克尔·什恩 Michael Sheen
  

地区:美国/英国
类型:剧情
片长:97分钟
级别:PG-13
上映:2006年9月29日

1997年,如果香港回归还不至于让所有英国人因颜面受损而感到悲哀,随之而来戴妃车祸罹难的噩耗才让整个大不列颠国被愁云笼罩。虽然在生时接连传出婚外情、离婚丑闻,斯人已逝,国民还是原谅了他们心目中美丽善良的王妃。曾经簇拥着王子和王妃华丽花车行进的壮观人潮再次涌现在通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路上,无数的白玫瑰和白蜡烛铺满王宫外墙。戴妃的死刺痛了民心,更刺到了英国皇室越来越暴露于媒体舆论下的痛处。
本来是又一桩成分极佳的丑闻结果以死亡成就了戴妃在国民心中的神圣形象,而她的死在民间激起的一系列反应更是皇室始料未及的, 虽然名义上离婚后的戴安娜已不享有王妃的头衔,戴妃的死使她和皇室的关系再次沦为外界的谈资,在铺天盖地的猜测与难以理解的集体伤感面前,女王(海伦·米伦)拒绝参加葬礼甚至生出退位的念头,这恰与上任不久的首相布莱尔(詹姆斯·克伦威尔)的主动亲民形成鲜明对比,皇室的精神领袖地位也再次遭遇质疑。面对国民的悲恸和媒体的追击,女王这是挽救皇室已经孱弱不堪的公众形象的关键时机。




影片名:《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导演/编剧:克林特·伊斯伍德 Clint Eastwood/山下爱丽斯 Alice Yama..........a
主演:  渡边谦(饰栗林忠道)
二宫和也(饰西乡)
伊原刚志(饰西竹一中佐)
中村狮童(饰伊藤中尉)

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
片长:——
级别:——
上映:2006年12月9日
官网http://wwws.warnerbros.co.jp/iwojima-movies/


时间:2006年;地点:硫磺岛;事件:发现数百封藏于地下的信件。那是六十年前参加硫磺岛战役的男人们写给家人的书信,究竟这些没能寄回家的信上面寄托了些什么呢?
1944年6月,二战日军的战况恶化,这时一位曾留学美国,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美军情况以及战事残酷的中尉栗林忠道(渡边谦)被派驻到硫磺岛,也意味着全日本最后的本土防卫也交托给了这位中尉。栗林一到任便马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异于常规的做法引来了老一辈将校们的激烈反对。而这位与众不同的中尉的到来则为一个已经来到硫磺岛多时并开始感到绝望的士兵西乡(二宫和也)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和西乡一样,曾在洛杉机奥运会上获得马术金牌的西竹一中佐(伊原刚志)也是“挺栗派”当中的一员。在栗林的领导下,士兵们在充斥着硫磺臭气、严重缺乏食水和食物的硫磺岛上开掘地下要塞。
1945年2月19日,美军开始登陆硫磺岛。由于两军兵力极度悬殊,美军一度扬言只需5日便可以攻下硫磺岛,可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持续了36日、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一直以来,日军均提倡在战争中因死得名,但栗林却向部下们下达了“不许死”的“命令”——为了保卫本土的家人,你们一定要活着坚守至战争的最后一刻!日军凭借栗林的奇招得以挽回一点劣势,那么一直希望能像军人般壮烈牺牲的伊藤中尉(中村狮童)、在战场上仍是国际人的西竹一中佐、与妻子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回去的西乡还有领导他们的栗林,此时面对着军人、丈夫和儿子的多重身份他们是怎样想的呢?拆开这些信件六十年前的他们那一颗颗硫磺岛上的心便活现于你面前.......




影片名:《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导演/编剧:乔纳森·戴顿Jonathan Dayton,维莱莉·法瑞斯Valerie Faris/米歇尔·安德特Michael Arndt
主演:  阿兰·阿金Alan Arkin
阿比盖尔·布兰斯林Abigail Breslin
史蒂夫·卡莱尔Steve Carell
托妮·柯利特Toni Collette

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
片长:101分钟
级别:R
上映:2006年7月26日
官网:foxsearchlight.com


7岁的奥莉芙·胡弗(阿比盖尔·布兰斯林)是典型的美国乡村小姑娘,长头发、大眼睛(还戴大眼镜)、有点胖、衣着也比较土。但是,奥莉芙有着梦想,那就是参加选美,目前离她最近的比赛就是加利福尼亚洲举办的“阳光小美女”比赛,在报名参赛之后,奥莉芙整天乐此不疲地为参赛做准备。
在胡弗家里,奥莉芙在为选美而努力,她的家人同样在为各自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身为“成功法则”培训师的爸爸理查德(格雷戈·金尼尔)深信自己的那套法则能度人成功,整天喋喋不休的将其法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妈妈谢丽尔(托妮·柯利特)忙着做个贤妻良母,一心维持家庭和谐,虽然她已经受够了丈夫的夸夸其谈。奥莉芙的哥哥德韦恩(保罗·丹诺)讨厌任何人,他发誓要考上空军学校,不达目的就不说活,为此他已经坚持以笔代口9个月了。奥莉芙的舅舅弗兰克(史蒂夫·卡莱尔)刚刚从医院回来,原本是心理学教授的弗兰克喜欢上自己的男性学生,在示爱遭拒之后,自己一心想得到的奖又被情敌所获得,接受不了打击的弗兰克一怒之下干出傻事,丢掉工作的他割脉自杀,虽然被救但自觉人生无希望。最开心的家庭成员应该算是与奥莉芙并肩作战的爷爷(阿兰·阿金),他在老人院吸毒之后被赶回家,对女人很有“好感”的色老头决定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奥莉芙,让她学会如何成为有吸引力的女人。
这个奇怪的家庭,里面充满着矛盾,然而这一切不和谐在一辆旅行车上解决了。奥莉芙要去加州参加选美,买不起飞机票的理查德用一辆破旧的旅行车载家人前往加州,3天的旅途中发生了许多事情,理查德的出书计划泡汤濒临破产,谢丽尔与丈夫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德韦恩知道自己是色盲无法参加空军考试而失声痛哭,爷爷在睡梦中悄然去世。在一系列的不幸事件的伴随下,奥莉芙来到加州参加比赛,期间发生了许多搞怪的事情,胡弗一家在3天的旅途中学会了如何沟通,家人如何互相关心,即使困难重重,胡弗一家找到了生活的阳光。





影片名:《无间行者》The Departed
导演/编剧:马丁·斯科赛斯 Martin Scorsese/威廉·莫纳汉William Monahan
主演:  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
马特·戴蒙Matt Damon
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
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

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
片长:149分钟
级别:R(涉及暴力、粗口、性及毒品等内容)
上映:2006年10月6日
官网:thedeparted.com


在1970年代龙蛇混杂的波士顿,一对父子过着和平的生活,9岁的比利跟父亲在波士顿机场打工。然而,比利的幸福生活因一个男人而毁灭,他就是波士顿黑街的老大克斯特罗(杰克·尼克尔森),比利亲眼见到克斯特罗将不愿交“保护费”的爸爸活活打死。从那时开始,比利就决定长大要当个除暴安良的警察,亲手逮捕克斯特罗,为惨死的父亲报仇。
同样在波士顿,还有一位孩子柯林因克斯特罗而改变了命运,一次斗殴事件中受伤的孤儿柯林被科斯特罗拯救后就成了黑帮老大的孩子,长大后成了克斯特罗的得力助手。
接下去故事的发展,看过《无间道》的人都知道,警察比利(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混进克斯特罗那里当卧底,以求将这个波斯顿大老绳之于法,而柯林(马特·戴蒙)则被克斯特罗安插进警察局,成为黑帮势力渗透警署的先锋人物,正邪之间的互相渗透,黑白两道大战一触即发。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1955年出生于英国萨里郡。保罗·格林格拉斯曾经是一名记者,并出版了一本极具争议性的书《Spycatcher》。在20年的影视制作生涯中,他主要以执导电视剧为主。1998年导演了由海伦娜·博哈姆·卡特和肯尼斯·布拉纳主演的《飞行理论》,在布鲁塞尔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欧洲电影奖。
主要作品:
谍影重重3 The Bourne Ultimatum (2007)
联航93(2006)
谍影重重2 The Bourne Supremacy (2004)
血腥星期天 Bloody Sunday (2002)
飞份之想 The Theory of Flight (1998)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
1963年出生于墨西哥。在现代电影界刮起了一阵旋风。他的导演风格自然而深刻,不惜运用一切手法达到他的天才设想,画面有很强的颗粒感。《爱情是狗娘》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也立刻吸引了好莱坞的注意——那些要跟他合作拍片的大明星多得把队都排到了大街上。而最近在他的新片《21克》中,他与《爱情是狗娘》的编剧吉烈摩·阿里加重新组队,将视线投注到关于生和死亡的话题上,取得了极为非凡的成就。
主要作品:
巴别塔 Babel (2006)
21克 21 Grams (2003)
九一一事件簿 11'09''01 - September 11 (2002)
The Hire: Powder Keg (2001)
爱情是狗娘 Amores perros (2000)



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
1941年出生在英国的莱西斯特,先是在剑桥大学学习法律,然后才投身演艺界,先后在电影和电视界担任导演工作,执导了《欢乐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erette)、《激情床伴》(Prick up Your Ears)、《山米和罗西睡了》(Sammy and Rosie Get Laid)等影视作品。
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凭借敏锐的视觉意识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在1980年代的英国影坛晋身为一流导演。在剑桥学完法律后,弗雷斯钟情于舞台而加入伦敦的皇家宫廷剧院(Royal Court Theater)。直到1966年Karel Reisz提供给失业的弗雷斯一个助理导演的工作机会,弗雷斯才涉足电影。在他导演第一部长片GUMSHOE (1972)之前,弗雷斯一直给Reisz, Lindsay Anderson 和Albert Finney担任助理导演。GUMSHOE (1972)是一部讽刺美国侦探片的喜剧,剧中Albert Finney扮演一位以为自己具有侦探眼光的浪漫梦想家。
直到1984年弗雷斯才接拍另一部打算在影院放映的影片。这段间隔时间里,弗雷斯一直在电视领域辛勤耕耘,一边精练手艺,一边树立了跟编剧和演员良好相处的名声。如同GUMSHOE ,弗雷斯导演的这部这部紧张,精美的惊栗片THE HIT (1984),,给罪案类型影片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扭曲。Terence Stamp扮演一位躲藏在西班牙的告密者,被告发的罪犯老板雇佣John Hurt扮演的冷血杀手去把他带回巴黎。影片以尖锐的幽默感审视剧中角色和他们的困境,这一特点贯穿于弗雷斯的所有影片。
仅用90万美圆为英国电视台拍摄的16毫米影片《欢乐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 (1985),是弗雷斯电影的一个突破。他与编剧Hanif Kureishi一起通过一个巴基斯坦青年的眼睛反映了种族主义问题和伦敦工人阶层的失业问题。第二部Kureshi/弗雷斯作品SAMMY AND ROSIE GET LAID (1987)围绕伦敦贫民区的一对混合种族的知识夫妇的社会关系,多层面地探讨了相同的主题。尽管主题的揭示不够完美,但是丰富的视觉和良好的表演使本片成为揭露英国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娱乐影片。
在这两部作品之间,弗雷斯改编了John Lahr的剧作家Joe Orton传记,Joe Orton在声名如日中天时被长期情人兼室友Ken Halliwell残忍杀害。与一般的传记电影不同,《激情床伴》PRICK UP YOUR EARS (1987)主要关注这两个男人的关系,探究悲剧性的酸腐婚姻。1988年弗雷斯实现了到好莱坞体制下工作的宿愿,他希望借助雄厚的资金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改编自Christopher Hampton戏剧(它本身改编自Choderlos de Laclos的18世纪小说)的《危险关系》DANGEROUS LIAISONS显示了惯用的弗雷斯印记:表演细腻,对白诙谐。但也是他最风格化的影片,缺乏早期作品的那种真实感和吸引力。好象有某种默契似的,弗雷斯的另一部好莱坞电影《致命赌局》THE GRIFTERS (1990)保留了这种风格化。
弗雷斯把握大小题材的能力在好莱坞得到肯定。其后主要的作品还有《无名英雄》Hero (1992), The Snapper (1993), 《失恋排行榜》High Fidelity (2000)等等。
主要作品:
女王 The Queen (2006)
亨德逊夫人的礼物 Mrs. Henderson Presents (2005)
肮脏甜蜜的事 Dirty Pretty Things (2002)
莱姆 Liam (2000)
高度忠诚 High Fidelity (2000)
非恋不可 The Hi-Lo Country (1998)
致命化身 Mary Reilly (1996)
发财专家 The Van (1996)
The Snapper (1993)
小人物大英雄 Hero (1992)
骗子 The Grifers (1990)
危险关系 Dangerous Liaisons (1988)
萨米和罗西被冷落 Sammy and Rosie Get Laid (1987)
竖起你的耳朵 Prick Up Your Ears (1987)
欢乐洗衣店 My Beautiful Laundrette (1985)
Gumshoe (1971)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
传奇性演员,他入行超过四十年,是影史上作品最丰富的演员兼导演。他在1955年成为演员,主演电影超过40部,执导20多部作品。1930年5月31日,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在奥克兰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后服了两年兵役,1950年他考入洛杉矶大学攻读表演专业,毕业后在环球影片公司充当一些小角色,丝毫不引人注意。但克林特仍旧认真磨练自己,不断提高演技水平。到1959年他出演了电视长片《皮鞭》(《Rawhide》1959-1966),这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1964年他被看中出演影片《为了几块钱》(《A Fistful Of Dollars》)中一个无名枪手,影片一经公映,这个身材高大,穿着斗蓬,戴着平顶黑帽,嘴上总有一根雪茄,沉默不言、动作神速,到外追杀歹徒的英雄形象立刻风靡欧洲。克林特紧接着被邀请拍摄续集《为了更多的几块钱》(《For A Few Dollars More》1966)以及《善恶丑》(《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6)影片仍旧十分卖座,克林特从此成为新一代“西部牛仔”明星。
1967年克林特回到美国好莱坞出演了《摩根的恫吓》(《COOGAN'S Buff》1968)饰演一位曼哈顿法官在城市中追捕凶犯,这种将西部片放置于城市背景下的新样式立刻受到了公众的欢迎。1971年《警探哈利》(《Dirty HARRY》)出台,克林特因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伸张正义的铁面无私的城市英雄哈利而一举成为全美最卖座,最受欢迎的电影红星。这之后,克林特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制片厂“马尔帕基”,并从事导演工作,自己出品电影。他陆续自导自演了几部以哈利为主人公的系列片《铁手套》、《意外冲击》(《Sudden Impart》1983)、《危险处境》(《Tightrope》)和《可怜人》(《The Dead Pool》1988),都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反响。其中他导演的《乐手伯德》(《BIRD》1988)一片赢得了该年度戛纳世界电影节两项大奖。面对西部片在美国影坛的日渐沉没, 西部片已走进了模式化, 样式化, 克林特决定重振西部片雄风。 果然他以《不可饶恕》(《Unforgiven》1992)一片赢得了第65届奥斯卡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从而在影坛再次掀起了一次西部雄风。
之后, 克林特又出演了《火线阻击》(《In The Line Of Fire》1993)和《完美的世界》(《A Perfect World》1993), 1995他再次自导自演了影片 《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轰动美国,银幕上的枪手硬汉一下变成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中年男子, 一段浪漫的黄昏恋情让美国人回味无穷, 克林特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仅仅是个动作英雄,他还是个柔情男子汉。
他在2003年拍摄的《神秘之河》帮助西恩.登上了影帝宝座,而本届囊括4项奥斯卡大奖的《百万宝贝》则被认为是显示他电影才华的一个新高峰。
多才多艺的伊斯特伍德除了担任制片人、导演和演员外,还经常为自己的影片谱写电影配乐,包括影片《廊桥遗梦》、《神秘之河》以及《百万宝贝》。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凭借《硫磺岛来信》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获奖记录:
2005年《百万宝贝》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
2004年以《神秘河》一片获第七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2000年12月荣获崇高的林肯中心荣誉奖
2000年1月荣获纽约国家影评协会终生成就奖
1999年被提名为影史最受喜爱的电影明星
1998年他获得法国影片协会颁发的生涯成就奖
1998年获得美国制片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1995年以《不可饶恕》一片获第六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1995年荣获奥斯卡奖特殊荣誉奖
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硫磺岛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
百万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神秘之河 Mystic River (2003)
血型拼图 Blood Work (2002)
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马丁-斯科赛斯

1942年11月1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熨衣工家庭,父亲露西奥诺-查尔斯-斯科赛斯(Luciano Charles Scorsese)和母亲凯瑟琳-斯科赛斯(Catherine Scorsese)都是制衣厂工人,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马丁还有一个哥哥弗莱克(Frank)。父亲在和母亲度过了60年的婚姻生活后,于1993年8月23日去世。母亲1997年2月6日死于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的并发症。斯科赛斯一家所住的皇后区是纽约著名的"小意大利"区,这里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多年以后,这种"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赋予斯科赛斯以无数灵感,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美籍意大利裔文化的烙印,其中《谁在敲我的门》(“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街景》("Mean Streets")和《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等影片就完全是以这片街区为根基创作的。
童年的斯科赛斯因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而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样在户外嬉耍、奔跑,只能以书为伴,也因此与艺术和神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每当他的病情有所好转时,他父亲查理就经常带他去看电影。高中毕业后,斯科赛斯原本打算成为一位牧师,然而神学院考试的落选却使他鬼使神差般地进入了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并于1966年获电影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与童年观看的好莱坞及欧洲经典影片不同,大学期间的斯科赛斯接触到很多"新浪潮"电影,他被这些电影崭新的思想与技法所深深吸引,也从此下定决心要拍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电影。在纽约大学接受专业电影教育期间,斯科赛斯就开始拍摄短片。其中有《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What‘s a Nice Girl Like You Doing in a Place Like This?") 和《那不仅是你,默里》("It‘s Not Just You, Murray")等。
1967年,马丁踌躇满志地带上他的第一部影片《谁在敲我的门》参加了芝加哥电影节,但是没有找到发行商。制片商约瑟夫(Joseph)说:如果影片中加上一段涉及性的场景,他可以发行斯科赛斯的第一部影片,对此斯科赛斯拒绝了。《谁在敲我的门》这部低成本制作的半自传体影片讲述了美国意大利裔青年凯撒里克(哈维-凯特尔饰,Harvey Keitel)与纯洁少女到娼妓等的交往故事。尽管影片最终上映后受到了好评,但是在当时的芝加哥电影节上,这部影片却没能引起人们丝毫的注意,更不用说发行商的青睐。斯科赛斯大受打击,对当时浮华的美国电影失去信心,决定去欧洲发展,于是前往荷兰闯荡。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荷兰,斯科赛斯也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所追求的电影无法为制片人理解,在阿姆斯特丹的那段日子里,他不得不一直以剪辑为生。1968年底,斯科赛斯再次回到母校纽约大学任教。
尽管公映后依然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赞许和取得可观的票房,《谁在敲我的门》却引起了美国最著名的B级片导演和制片商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的注意。科尔曼很欣赏斯科赛斯在这部影片中展现的才华,便主动与他联系,邀请斯科赛斯为他的公司拍摄《大篷车伯莎》("Boxcar Bertha")。影片取材于克里斯汀和玛丽这二个妓女改过自新的故事。影片表达了马丁钟爱的主题:一位一时蒙羞的"罪人",最终不可思议地得到了挽救。由于剧本无法更改,日程又定得很死,斯科赛斯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自己发挥的余地。1970年,美国东海岸群众反对越战的示威运动日益高涨。斯科赛斯深受感动,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拍摄了纪录片《街景》("Mean Streets")。这部他本人自传体的影片讲述的是纽约大学里一群年轻人生活和泯灭的故事(有趣的是,这部影片是在洛杉矶拍摄的),影片由哈维-凯特尔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主演。这部风格鲜明,情节动人的影片出炉,标志着电影史上最多产、最重要的导演和明星搭裆的诞生。出生于艺术世家的罗伯特-德-尼罗几乎与斯科赛斯同岁,也出身于意大利血统家庭,同样在皇后街区长大,就连他们所上的高中也只有一街之隔。相仿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对电影共同的追求使斯科赛斯与罗伯特一见如故。从此罗伯特成为斯科赛斯最为信赖的演员,两人携手创作了一系列不同凡响的电影作品,也被人视为电影界合作的典范。在罗伯特-德-尼罗的身上,斯科赛斯发现他所独有的能最完美体现自己宣扬人性的东西。与此同时,一位B级片商同意发行《谁在敲我的门》,这部尘封已久的处女作终于有机会与观众见面了。
1973年,斯科赛斯拍摄了构思已久的影片《街景》。《街景》以"小意大利"区为背景,展现了意大利裔美国青年整日无所事事的极度空虚、苦闷的精神状态。除了影片深刻的现实意义,《街景》在电影语言的表现上也颇具力度,反传统的结构、狂乱的影调、真实出众的表演风格都在那个时代显出独特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街景》所体现的很多特性也奠定了斯科赛斯作品风格的基础:场景在纽约,孤独的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尖头鞋、摇滚、歌剧音乐,以及无休无止的杀戮。虽然上映后票房不大理想,但却受到评论界一致的肯定,甚至被有的影评人称为"这个时代真正有原创力的作品,独立制片的号角"。
1974年,斯科赛斯尝试了女性题材影片《再见爱丽斯》("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据报道,当时奥斯卡影后埃伦-伯斯泰因(Ellen Burstyn)曾问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让他推荐一些导演。后者只给了她一个名字:斯科赛斯。当他们碰面时,伯斯泰因问斯科赛斯:他对女人了解些什么?而斯科赛斯回答道:"我什么也不知道,但是我愿意去了解"。在这部影片中斯科赛斯既保留了好莱坞女性电影的模式,又加入了自己针砭时弊的用意,上映后在票房榜上获得了成功。影片为埃伦-伯斯泰因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头衔,斯科赛斯也因此获得了与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 Sirk)和乔治-库克(George Cukor)齐名的"女性影片导演"的美誉。该片后来还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改编成连续剧热播过。斯科赛斯进入好莱坞后的第一次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
1975年,剧作家保罗-施拉德(Paul Schrader)找到斯科赛斯和罗伯特-德-尼罗,希望他们能够拍摄已完成两年之久的剧本《出租汽车司机》("Taxi Driver")。次年,经过斯科赛斯及剧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这部堪称“伟大电影”的作品终于问世了。《出租汽车司机》这部街头情景剧沿续了斯科赛斯早期作品的主题。片中罗伯特饰演一位出租车司机,一个从越南战场上回来、情绪极不稳定的老兵比克尔(Bickle)。这个需要转化的罪人以二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对付影片中的二位女性角色:一个娼妓、一个玉女。罗伯特在这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他非凡的演技。由于影片结尾处过于血腥----围绕着十来岁的妓女展开的一场持续的杀戮,发行之初招来了众多的非议。但影片精准地把握住现代人孤独无助的感觉,寓意深刻、令人震撼,加上罗伯特-德-尼罗惊为天人的表演,一下在美国引起轰动。年轻的斯科赛斯凭借这部《出租汽车司机》获得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出租汽车司机》的成功不但为斯科赛斯赢得了荣誉和鲜花,更使他在好莱坞发展的前途一片大好。1977年,米高梅公司投资拍摄大制作影片《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斯科赛斯应聘成为导演,并掌握了电影的最终剪辑权。在这部影片中,他开始以怀旧的手法创作电影音乐剧。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又将影片故事围绕在一位音乐家(罗伯特-德-尼罗饰)和乐队歌手莉莎-明尼莉(Liza Minnelli)之间关系日益恶化的情节展开。观众们希望看到热切的音乐剧,可是这部影片总体上说太压抑了。电影中多处情节的设定与大众口味不符,结果票房成绩惨不忍睹。对于事业刚开始步入正轨的斯科赛斯而言,《纽约,纽约》的失败几乎是致命的。在此后的三年中,他根本没有机会去拍摄一部故事片。当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斥巨资拍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的时候,斯科赛斯却只能拍一部有关“频段”(The Band)乐队的纪录片《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
继《纽约,纽约》在票房榜上失利以后,1980年斯科赛斯推出了最震撼人心的力作《愤怒的公牛》。这部影片改编自拳击手杰克-拉-莫塔(Jake La Motta)的自传小说,透视了一位拳击冠军的沉浮。影片以极具力度和诗意的画面、无懈可击的视听语言,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斯科赛斯卓越的电影才华和独特的价值观、宗教观。担任本片编剧的是斯科赛斯和马迪克-马丁(Mardik Martin),罗伯德-德-尼罗则在片中演绎出了演艺生涯中最出彩的角色。影片以黑白片的形式摄制,由合作已久的著名剪手塞尔玛-斯库马克(Thelma Schoonmaker)剪辑。影片得到了8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罗伯特-德-尼罗和塞尔玛-斯库马克如愿以偿地捧回了小金人。虽然此片在纽约电影评论界中好评如潮,却依然没能摆脱票房低迷的厄运。
1983年,不甘心失败的斯科赛斯推出了讽刺美国电视媒体的影片《喜剧之王》("The King of Comedy"),以检验他的票房号召力。影片以后现代主义手法反思大众媒体,在这部影片中罗伯特-德-尼罗饰演一位热心的追星族,杰里-路易斯(Jerry Lewis)饰演他所关注的脱口秀主持人。遗憾的是该片并末摆脱票房持续低迷的颓势。几部影片在商业上的连续失利,使斯科赛斯的事业完全跌到了谷底。这时,斯科赛斯充分意识到了好莱坞的残酷:如果不顾商业利益就意味着失败。
1985年,斯科赛斯试图拍摄一部梦想剧《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但是最后一刻派拉蒙公司撤回了资金。于是,他拍摄了一部短小的黑色喜剧片 《下班之后》("After Hours"),影片讲述了纽约大街上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随后他前往芝加哥拍摄《金钱本色》("The Color of Money",1986年),该片是1961年的影片《江湖浪子》("The Hustler")的续集,老牌影帝保罗-纽曼(Paul Newman)再次饰演了大佬"快手"(Fast)一角,埃迪-费尔森(Eddie Felsen)和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饰演他的门生。由于明星的作用以及剧本比较通俗,《金钱本色》为斯科赛斯赢来了商业上久违的成功。1988年,斯科赛斯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将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查斯基(Nikos Kazantzakis)的小说《基督最后的诱惑》搬上银幕。这部影片描述了一位非常人性的精神领袖,他被社会所遗弃,徘徊在善良和邪恶之间,与肉欲作斗争,最终选择了一条改过自新之路。这是斯科赛斯的所有电影主题中最精雕细刻的一部。影片由保罗-施拉德编著,描述了一个紧张、濒于崩溃边缘的弥赛亚(犹太人盼望的复国救主)。虽然拍摄手法前卫,使用了异国情调的场景,并由彼特-加里布埃尔(Peter Gabriel)配乐,但是这部影片缺少斯科赛斯早期那些低成本制作影片所具有的情感上的震撼力和凝聚力,简直就是斯科赛斯和施拉德的个性制作。影片上映之后引发了各方的争议,宗教力量指责这部影片涉嫌亵渎,一些影剧院和租片连锁店拒绝这部影片上架。该片在纽约齐格菲电影院举行首映的当天,外面就聚集了数千宗教分子抗议游行,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并在巴黎等地也引发了抑制、示威,甚至恶意的爆炸。

在经历了《基督最后的诱惑》的风波之后,斯科赛斯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两位导演一道执导了电影《纽约故事》("New York Story",1989年)。随后的1990年,斯科赛斯将尼古拉斯-皮莱基(Nicholas Pileggi)的小说搬上了银幕,拍摄了黑帮影片《好家伙》("Good Fellas")。影片以一个黑手党分子的成长经历,描绘了纽约意大利黑帮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兴衰历程。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教父》("Godfather")系列不同,《好家伙》更注重黑帮活动的现实意义。影片通过一个小喽喽转变成联邦政府证人亨利-黑尔(Henry Hill)的故事,捕获了令人惊奇的瞬间,也反映了生活在"黑帮"边缘人的生活细节。华丽的动作场面加上极度的幽默,让观众如痴如醉。《好家伙》标志着斯科赛斯又回到了他一贯追求的形式和内容。一些评论家们认为这部影片是斯科赛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有些人则认为仅是《街景》一片的翻新,富有娱乐性,但称不上为艺术之作。影片上映后,成为了该年最为卖座的影片之一。
1991年,斯科赛斯重新拍摄了好莱坞1962年的经典惊悚片《恐怖角》(“Cape Fear”)。影片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加入了斯科赛斯强烈社会、宗教意识,罗伯特-德-尼罗也凭借出神入化的演技再次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但与原作的紧凑、摄人心魄相比,该片显得陈腐、过于夸张。演员们的表演是值得称道,特别是尼克-诺尔蒂(Nick Nolte)和朱丽叶-路易斯(Juliette Lewis)的表现,以及摄影和剪接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与原作中的罗伯特-米彻姆(Robert Mitchum)相比,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显得做作、夸张。这部影片是斯科赛斯导演职业生涯中最热的影片。
时隔两年后,一向关注现代社会的斯科赛斯力求转变,拍摄了以19世纪纽约上层社会为背景的《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从这部电影来看,年过半百的斯科赛斯已经失去了当年拍摄《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时的力度与锐气,《纯真年代》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仅仅剩下雍容华贵的服装布景以及高贵悦耳的古式英语,看上去不太像出自这位大师的手。影片的背景是19世纪的纽约上流社会,通过手提拍摄,加上华丽的色彩和背景装饰,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压抑色彩,纯粹是一部礼仪剧。在这部影片中,斯科赛斯拉上了众多的大牌明星以增加影片的号召力,完成后这部影片获得了评论界的尊重,票房收入也大为可观。1995年,他再度与尼古拉斯-皮莱基联手,以《好家伙》的原班人马拍摄了揭露拉斯维加斯内幕的影片《赌城风云》("Casino")。《赌城风云》简直就是对《好家伙》的翻版,影片故事发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拉斯维加斯,并再次聚焦在黑帮题材上。《赌城风云》反映了社会中纯真的迷失,大多数评论家们认为该片只是重提了《好家伙》中的一些问题。斯科赛斯紧接着拍摄的以纽约街头黑暗生活为主题的《穿梭鬼门关》(“Bringing Out The Dead”,1999年)则明显带有《出租汽车司机》的影子,进入90年代的斯科赛斯推出的不少影片都遇到了滑铁卢。
1997年,反主流的斯科赛斯又再次将重心转移到另一个别人不敢涉及的题材----达赖喇嘛身上。《达赖的一生》("Kundun")是一部只有他才敢执导的传记片。作为一个非暴力的故事片,它将观众们带入了西藏。影片讲述了达赖喇嘛的早期生活、被迫接受的训练,很是令人难忘。但是斯科赛斯和编剧梅利莎-马西桑(Melissa Mathison)似乎不知道如何收尾了。一片非难之声中,该片在票房榜上紧随着另一部相同题材的影片,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主演的《西藏七年》("Seven Years in Tibet")之后,也实在难以有所作为。斯科赛斯还被列入不准进入西藏的50个人的名单之中。迪斯尼公司也因这部影片而与中国政府发生了磨擦。
随后几年中,斯科赛斯把心血都花在筹划已久的影片《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上。这部影片讲述了19世纪中期发生在纽约的暴力事件,影片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卡梅伦-迪亚兹(Cameron Diaz)和丹尼尔-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等众明星主演。虽然在发行前该片也历经了磨难,但将肯定是斯科赛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无处不散发着大师的气息,它比以往斯科赛斯的名作《愤怒的公牛》、《出租汽车司机》、《好家伙》等多了一种歌剧式的升华,斯科赛斯也因执导了这部影片而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蟾最佳导演的提名。 马丁-斯科赛斯的私人生活也一如他的从影经历一样,颇为曲折。1965年他与演员拉腊恩-玛丽-布伦南(Laraine Marie Brennan)成婚。1971年至1975年又与离异的桑迪-温特劳布(Sandy Weintraub)同居。随后他又与作家朱莉娅-卡梅伦(Julia Cameron)和女演员莉莎-明尼利(Liza Minnelli)走到了一起。1979年,他又与女演员、模特伊莎贝拉-罗塞利尼(Isabella Rossellini)结婚,并于1983年二人正式分手。1985年2月又与制片芭芭拉-德-菲纳(Barbara De Fina)成婚,二人于1991年分居。他的后面一个女人是1964年出生的女演员伊莉纳-道格拉斯(Ileana Douglas),不久也分道扬镳。1999年7月,他与兰登屋工作的小说编辑海伦-S-莫里斯(Helen S. Morris)结婚,二人一起生活至今。

主要获奖记录:
2003年因《纽约黑帮》获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3年因《纽约黑帮》获第60届金球奖最佳导演
2002年因《我的意大利之旅》获美国影评人协会特别奖最佳导演
2001年因《我的意大利之旅》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威廉-K-爱文森影史奖(William K. Everson Film History Award)最佳导演
2000年获法国恺撒荣誉奖
1998年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比利-怀尔德奖(Billy Wilder Award)最佳导演
1997年获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
1995年获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终生金狮奖最佳导演
1994年因《纯真年代》获第66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
1993年获美国独立制片协会(IFP)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1993年因《纯真年代》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导演
1991年因《好家伙》获第63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提名
1991年因《好家伙》获第44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
1991年因《好家伙》获英国学院奖最佳导演
1991年因《好家伙》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1990年因《好家伙》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1990年因《好家伙》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1990年因《好家伙》获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最佳导演
1989年因《基督最后的诱惑》获第61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6年因《下班之后》获第3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1981年因《愤怒的公牛》获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1年因《愤怒的公牛》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1977年因《出租汽车司机》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1976年与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同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新生代奖
1977年因《出租汽车司机》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1976年因《出租汽车司机》获第2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主要影视作品:
2006年无间行者 (The Departed )
2005年(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2004年飞行者 (The Aviator)
2002年《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
2001年《我的意大利之旅》(“My Voyage in Italy”)
1999年《穿梭鬼门关》(“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7年《达赖的一生》(“Kundun”)
1996年《一个导演的故事》(“The Typewriter, The Rifle & The Movie Camera”)
1995年《赌场风云》(“Casino”)
1993年《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1年《恐怖角》(“Cape Fear”)
1990年《好家伙》(“Good Fellas”)
1990年《米兰制造》(“Made in Milan”)
1990年《梦》(“Dreams”)
1989年《纽约故事》(“New York Story”)
1988年《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86年《金钱本色》(“The Color of Money”)
1985年《下班之后》(“After Hours”)
1983年《喜剧之王》(“The King of Comedy”)
1980年《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
1978年《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纪录片)
1977年《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
1976年《出租汽车司机》(“Taxi Driver”)
1974年《再见爱丽斯》(“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4年《意大利裔美国人》(“Italianamerican”)
1973年《街景》(“Mean Streets”)
1973年《密探三七三》(“Badge 373”)
1972年《大篷车伯莎》(“Boxcar Bertha”)
1970年《街景》(“Street Scenes”,纪录片)
1970年《爱与和平:乌兹托克纪实》(“Woodstock;Woodstock - 3 Days Of Peace & Music”)
1968年《谁在敲我的门》(“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1967年《剃须记》(“The Big Shave”,短片)
1964年《那不仅是你,默里》(“It‘s Not Just You, Murray”)
1963年《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What‘s a Nice Girl Like You Doing in a Place Like This?”)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最佳男主角提名



入围影片: 《末代独裁》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被称为“温柔巨人”的演员弗里斯特·惠特克才成了出演阿敏将军的最佳人选。尼尔·乔丹(Neil Jordan)的名片《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让人们见识了饰演黑人英国士兵乔迪的惠特克所展示的温柔一面,这个曾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作品《鸟》(Bird)中饰演爵士乐大师查理·帕克,并凭借此片荣升戛纳影帝的演员这次出演阿敏,据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所说,惠特克在片中所演的阿敏一发怒绝对能吓到观众,表演实在精彩。
冲奥历史:
首次提名奥斯卡。
简介:
身高6英尺2英寸、体重220磅的弗雷斯特·惠特克,不但身材魁梧,还是位多才多艺的明星。年轻时他凭借体育奖学金进入大学,转到南加州大学后,他开始专注音乐学习,并取得两项奖学金,此后他又对表演产生兴趣,在Berkeley获得另一项奖学金。
21岁时惠特克出演了银幕处女作《开放的美国学府》(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三年后在第二部影片《夺标27秒》(Vision Quest)他扮演的同样是一名橄榄球选手。在《南北战争》(North and South)和《金钱本色》(The Color of Money)等多部影视剧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后,他与保罗·纽曼(Paul Newman)的对手戏为他争取到《野战排》(Platoon)中一个露脸更多的角色,随后他陆续出演了《紧急盯梢令》(Stakeout)、《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等影片,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火鸟重生》(Bird)中扮演的爵士歌手成为他的一大突破,为他赢得戛纳电影节大奖和金球的提名。1992年影片《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中,虽然他只出现了半场,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随后他在《云裳风暴》(Prêt-à-Porter)、《异种》(Species)、《烟》(Smoke)、《幽灵狗:忍者之路》(Ghost Dog: The Way of the Samurai)和《地球战场》(Battlefield Earth: A Saga of the Year 3000)等影片中扮演了许多性格、身份迥异的角色。
90年代初,惠特克不满足于单一的表演事业,开始在制作和导演领域小试牛刀。他先是参与制作、并出演了暴力黑帮影片《哈林之怒》(A Rage in Harlem),接着成功执导了他的导演处女作、95年的《待到梦醒时分》(Waiting to Exhale),并为共事女星惠特尼·休斯敦(Whitney Houston)演唱的电影主题歌《Shoop Shoop》的MV担任导演。他最近的作品是与凯蒂·霍尔莫斯(Katie Holmes)、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合作出演的浪漫喜剧《第一女儿》(First Daughter)。
作品:
开放的美国学府 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
夺标27秒 Vision Quest
金钱本色  The Color of Money
杀戮战场 Platoon
血点 Bloodsport
早安越南 Good Morning, Vietnam
紧急盯梢令 Stakeout
爵士乐手 Bird
黎明前恶煞横行 Johnny Handsome
杏林战场 Article 99
终极任务 Diary of a Hitman
哈林之怒 A Rage in Harlem
夜惊情 Consenting Adults
外星人入侵 Body Snatchers
驱散 Blown Away
Enemy Within, The
杰森恋曲 Jason's Lyric
云裳风暴 Prêt-à-Porter
烟 Smoke
异种 Species
不一样的本能 Phenomenon
天衣行动 Body Count
幽灵狗:忍者之路 Ghost Do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点燃 Light It Up
狙击电话亭 Phone Booth
地球战场 Battlefield Earth: A Saga of the Year 3000
火线人生 Witness Protection
青龙 Green Dragon
零距离追击 The Fourth Angel
颤栗空间 Panic Room
第一女儿 First Daughter



入围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角色:
一向演惯动作片的威尔·史密斯这次出演了温情老爸这个角色,他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与儿子一同演戏,见到儿子戏感如此之强,自己演起来也十分卖力。他还凭借这部电影入围了本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冲奥历史:
威尔·史密斯是第二次提名奥斯卡。曾在2002年,他在《拳王阿里》出色的演技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简介:
中文名:威尔·史密斯
英文名:WILL SMITH
出生日期:1968年9月25日
出生地:费城
星座:天秤座
身高:183cm
妻子:贾德·萍科特·史密斯
威尔·史密斯在上小学时他的老师给了他一个外号叫“王子”,因为他的费城西部的圆润口音比任何一个真正皇室的人都有魅力。威尔·史密斯在王子二字前加了一个“新鲜”二字(在美国八十年代“新鲜”是一个很时髦的形容词),从此便以“新鲜王子”的说唱乐坛的称号加上他本身的迷人气质,在美国影视乐坛发展。他得过数次格莱美大奖,主演过电视连续剧,还主演数部大爆票房纪录的动作片。
天生就有演艺天分的威尔·史密斯,从十二岁就开始他的说唱事业。他和杰夫·汤恩斯搭档八年,发行了两张白金唱片,包括格莱美获奖唱片“He's the DJ, I'm the Rapper”,其中包括金曲“Parents Just Don't Understand”。唱片里歌曲的的聪明滑稽但不鼓吹帮派作风的歌词在美国广大青少年中引起极大共鸣。
在乐坛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威尔·史密斯向几个演艺公司的主管表示了他对演戏的兴趣,这其中包括华纳总裁班尼·梅迪纳。梅迪纳是在洛杉矶出生穷苦但却在洛杉矶的的富人区贝浮力山庄的一个富人家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当时正好在计划根据他的亲身经历拍一部电视剧。梅迪纳觉得威尔·史密斯是正好的人选。据好莱坞内部人士透露,当年威尔·史密斯在试镜时念剧本念得如此精彩,美国国家广播电台当场拍板决定上戏。1990年,《贝莱尔的新鲜王子》开始播放,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一播就是六年。
尽管威尔·史密斯看起来象一个大大咧咧的小混混,其实他出身中等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育界人士。威尔·史密斯的书读得更是出色,当年麻省理工学院给他全奖让他去读书,但是他因为要全身心投入演艺界,不得不拒绝。《贝莱尔的新鲜王子》的成功使威尔·史密斯与许多好莱坞的出色演员建立起了亲密关系,这其中包括大量黑人演员,如琼斯,比尔·考兹比,胡比·歌德宝,以及丹泽尔·华盛顿。
在1993年威尔·史密斯初登影坛演《六级分裂》里的一个同性恋时,剧本里有一段情节需要威尔·史密斯和另外一个同性恋男人接吻。威尔·史密斯对这个情节很犹豫,于是请教丹泽尔·华盛顿。华盛顿告诉他:“和另一个男人接吻?没门儿!”于是威尔·史密斯告诉导演在拍摄这个镜头时要找替身。导演为此大发雷霆。但后来影片上映后,影评届对威尔·史密斯的表演赞不绝口,导演也就不再计较了。
1995年,威尔·史密斯和另一个也是演电视剧出身的黑人演员马丁·劳伦斯合演一部没有任何同性恋成分的惊险动作片《坏男孩》,大获成功。威尔·史密斯的片酬也由此升到五百万美金一部,大量的片商纷纷找上门来。1996年威尔·史密斯又拍了一部动作片《独立日》,大爆票房纪录。
不幸的是,在威尔·史密斯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他的维持了三年的婚姻却破裂了。1995年底,威尔·史密斯与妻子舍丽离婚,他负责抚养儿子。威尔·史密斯1997年的《黑衣人》使他同时在电影界和说唱界大有收获。《黑衣人》主题曲的成功给威尔·史密斯带来了灵感,于是在电影拍完之后,他钻进录音棚,接着在1997年11月发行了四年以来的第一张新专辑“Big Willie Sytle”。
1998年元旦前夜,威尔·史密斯与多年女友珍达·娉琦喜结联理。同年夏天儿子杰登出世。威尔·史密斯1998年还拍了惊险片《国家敌人》,他当时接片时有两个选择,尼古拉斯·凯奇的《蛇眼》和《国家敌人》,他选了后者。结果《国家敌人》大爆票房,而《蛇眼》却是马马虎虎。
主要作品
《全民情敌》2005
《机械战警》2004
《鲨鱼黑帮》2004
《绝地战警2》2003
《黑衣人2》2002
《拳王阿里》2001
《飙风战警》1999
2000年《贝格-文思传奇》(“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
1999年《西部狂野》(“Wild Wild West”)
1998年《全民公敌》(“Enemy of the State”)
1998年《Welcome to Hollywood》
1997年《黑衣人》(“Men in Black”)
1996年《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1995年《绝地战警》(“Bad Boys”)
1993年《六级分裂》(“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93年《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
1992年《你在哪里过了一天》(“Where the Day Takes You”)



入围影片: 《末路爱神》Venus
角色:
彼得•奥图接拍《末路爱神》对于快20年没有绝对担正的他不啻是挑战又一座演艺巅峰,这不禁让人想起2005年在获知将被颁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后他写信给学院拒绝接受这个奖项,原因是他觉得终身成就奖就像是宣布他要退休了,而他自信自己还能再干十年。莫里斯的角色无疑达到了他的目标:尽管白发苍苍,但表演仍然精准。
冲奥历史:
7次提名奥斯卡
他曾凭借《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1962)、《万世师表》( Goodbye, Mr. Chips 1969)、《冬狮》(The Lion in Winter 1968)、《金色年代》(MY FAVORITE YEAR 1982) 、《特技替身》(Stunt Man 1980)、《雄霸天下》(Becket 1964)等提名最佳男主角。而在2002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简介:
说奥图尔是独一无二的,这话很诚实,人们用“优雅的疯子,圣洁的愚人,永远的梦想者”来形容他,的确,一个疯子,一个愚人,但没人演疯子却又如此优雅,演傻瓜却又像个圣徒。他是漂亮的,出身于爱尔兰Galway郡的奥图尔身材高挑,白肤金发,有一双颜色异常美丽的蓝眼睛,走在人群中有如一只仙鹤。但他的漂亮中又带着些锋利,危险,疯狂,不安定的因素,他的漂亮因此被弱化了,他的优雅的男性美同时又伴随着女性的神经质,他完全具有偶像明星的条件,但最后却是古典戏剧功底深厚的实力派演员的身份淹没了他的偶像明星气质,使我们在想起他的时候完全是抱着一种尊敬景仰的心态。
尽管他初次为世界所瞩目是在1962年的史诗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但在此前,他并不能算籍籍无名,1960年三部影片中出现了他的身影,分别Kidnapped(《诱拐》),They Robbed the Bank of England(《抢劫英格兰银行》),The Savage Innocents(《野蛮的无知》)。在为劳伦斯试角的时候,从伦敦皇家戏剧艺术学院走出来年纪轻轻已经积累了深厚舞台阅历的奥图尔正在为埃汶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莎士比亚纪念剧院(The Shakespeare Memorial Theater Company at Stratford-on-Avon)扮演三个角色:《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驯悍记》中的Petruchio,以及《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中的Thersites。更早的时候,他已为布里斯托尔老维克剧院(The Bristol Old Vic Company)工作有些年头,出演了英国剧作家约翰·奥斯朋John Osborne名作《愤怒中回顾》(Jimmy Porter in Look Back in Anger,1957),《哈姆雷特》(1958),并因1959年的The Long and the Short and the Tall中的Private Banforth 一角获得了那一年的最佳演员。当舆论都在念叨着“下一个劳伦斯·奥利弗”之际,《阿拉伯的劳伦斯》让他成为了第一个彼得·奥图尔。跟着大卫里恩在沙漠中体验了两年一战传奇英雄T.E.劳伦斯的生活,也吃足了苦头,但努力和辛苦都没有白费,奥图尔仿佛一夜之间迎来了世界声誉。他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表演,成为他的七次奥斯卡提名经历的揭幕式以及他丰富多彩的银幕生涯的开端,并在影史上留下了一个令人刺痛的钢丝一样强韧的,具有超凡魅力的人物形象——奥图尔的劳伦斯,人们评价他的表演为a highly original, nakedly dangerous high wire act,创意非凡的,无保护的高空踩钢丝般的危险表演。当那双优雅安宁的蓝眼睛灼烧成红色火焰的时候,当那身华丽洁白的阿拉伯长袍伴着狂风骏马在漠漠黄沙中飞舞的时刻,这朵开在异域的阿拉伯之花(Flower of Arabia)注定会被载入银色,成为经典。劳伦斯的敏感内向,劳伦斯的格格不入,劳伦斯从沙漠里体验到的双重身份的丧失,作为一个白人和一个阿拉伯人的双重失败,劳伦斯最终追求并获得的被征服的失败,劳伦斯的痛苦、挣扎和平静,都通过奥图尔几乎是本色的表演形神兼备地展现了出来,毫无斧凿雕刻之工。然而他晚年在采访中还说他不知道怎么演出那个角色的,甚至有点惊奇导演挑了他。无论如何,阿拉伯的劳伦斯最后是属于他的。据说,仅仅是据说,劳伦斯本来是定了马龙白兰度来演,但是因为他当时正在拍摄另外一部影片《叛舰喋血记》,无暇分身,因此这个角色才落到了奥图尔身上,那么感谢上天,感谢它冥冥中的安排,成就了很多人的幸运。

奥图尔在刻画那些内心矛盾重重,陷入自我交锋同时又耽于幻想的角色方面具有的奇特天赋,促成了60到70年代早期一连串的优异演出。在之前,他演的角色都是颇外向型的,世俗的,劳伦斯之后,他的表演趋向隐秘的内缩,震颤,富有吸引力的神经质和不安定,一种剃刀边缘的锋利的优雅和冷静的疯狂——独一无二的奥图尔风格,尤其是在与理查·波顿合作的Becket(《贝克特》1964),根据约瑟夫·康拉德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Lord Jim(《吉姆老爷》1964),以及在与凯瑟琳·赫本演对手戏的The Lion in Winter (《冬狮》1968)等三部影片中表现得特别显著。《贝克特》讲述了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与坎特伯雷大主教圣托马斯·贝克特之间错综复杂的公私关系。奥图尔扮演的亨利二世与波顿扮演的贝克特,两个被公认演技一流而热力四射的爱尔兰男人在银幕上飚戏。影片获12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两位最佳男演员,最后惜败于《窈窕淑女》及其男主角英国演员Rex Harrison。《冬狮》与《贝克特》一脉相承,仍写亨利二世,不过是老年亨利二世,为王位的继承人而发愁。凯瑟琳·赫本扮演他的冤家妻子埃莉诺王后,阿基坦女公爵,也是狮心王理查的母亲。她支持自己的儿子理查,亨利本身却寄望于幼子约翰,同时怀着夺回阿基坦领地的目的。此时他们夫妻因感情不睦已分居多年。在这个家庭错综复杂的亲情利益关系中还搀杂了第三方势力,意欲从中搅浑水的法国国王菲利浦二世,他的妹妹是亨利的情妇,却是理查名义上的未婚妻。剧情围绕王权领地的阴谋斗争而展开,唇枪舌剑全在面上,机心谋算尽掩心内,人物有限,基本是室内场景,但是演绎得精彩无比,令人击节。奥图尔与赫本的配戏被誉为几近完美,尽管此时的奥图尔实际上比赫本小了25岁。他们俩因此片同获奥斯卡提名,赫本得到了她的第三个影后桂冠,而奥图尔依然落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没有名气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凭借此片中他所扮演的亨利之子理查崭露头角。而提摩西·达尔顿扮演菲利浦二世,此片实为全明星阵容。《贝克特》与《冬狮》皆为舞台剧改编,空间有限,精彩处全在对戏剧冲突发展的掌控上,以及出色的台词功底和心理演绎,名为电影,实更接近戏剧的表演方式,可以说不是古典演员出身很难胜任。
1965年的How to Steal a Million(《偷龙转凤》)是与美丽的奥黛丽·赫本合作的。1967年的二战悬疑影片Night of the Generals(《将军之夜》)则又是一套全明星阵容,他出演华沙德占区长官,党卫军尼伯龙根师师长,一个外表温文尔雅,手段残暴神经质又有极端洁癖的将军,又是一个性格极有趣的角色,其中最经典的当是他在博物馆藏里跟梵高自画像对视的镜头:仿佛灵魂被吸入画中,震颤,表情抽搐,冷汗,晕眩,几近崩溃,看见了黑色的和绿色的火焰交织的地狱,短短几秒种的微妙情绪变化让人击节。这部电影也是小说改编,读过原著的朋友举出此段镜头牵连的原著内容,足以佐证奥图尔诠释人物内心的精准力度。合作对手包括《音乐之声》中的上校克里斯多夫·普拉莫(扮演隆美尔元帅),《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已跟他合作无间的阿里的扮演者奥玛·沙里夫(他同时也是大卫里恩另一部名作《日瓦戈医生》的主演)。1969年奥图尔在Goodbye,Mr.Chips中的表现又让他得到了第四次奥斯卡学院奖提名。这似乎是一部音乐舞台剧。
理查·波顿因个性太华丽的妻子伊丽莎白·泰勒而受累,生活事业俱乱七八糟,过早去世,而奥图尔没有一个伊丽莎白·泰勒,却也同样搞得乱七八糟。也许是成名过易,也许是爱尔兰人天性中那种自由散漫与火热的野性,70年代,奥图尔酗酒,十分恶劣的毛病,过早得到的声誉反而让他找不着北了,他就像一颗彗星,骤然闪耀后螺旋式下滑。整个70年代,他最值得一提的是The Ruling Class(《统治阶级》1972),这部黑色喜剧讽刺了英国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奥图尔第五次获得提名。同年另一部令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影片是Man of La Mancha(《梦幻骑士》),他在其中分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他笔下的人物与风车作战的堂吉珂德,索菲亚罗兰扮演他所爱的女子。其实在这部并不为人所熟知的作品里,奥图尔的表演依然充分体现出了上述特色。即扎实的戏剧功底和梦幻般的表演神采,而且,最最为人惊奇的是奥图尔在该片中大秀他的歌喉,我从资料查阅中得知该片获得了学院奖Best Song Score的提名。奥图尔的歌喉深沉委婉,颇为动听。
过度酗酒终于引发了严重后果,一次后来广为人知的酒精中毒事件看来几乎就要把他的身体连同事业一起拖到了谷底,但是奥图尔跌跌撞撞地幸存了下来,婚姻破裂了,爱犬死了,他却戒了酒,以1980年The Stunt Man(《特技替身》)中那个神神叨叨却发人深省的导演角色完成了可赞誉的回归,获得了第六次奥斯卡提名。他的表演被称为“界定什么叫表演艺术”。我不得不提此前一年丁度巴拉斯执导的《卡利古拉》,在这部暴虐情色气息扑面而来,但却奇异得大气磅礴的古罗马帝国题材影片中,他扮演的奥古斯都的继承人,被卡利古拉所弑的提比略皇帝,是本片中令我颇为着迷的一个角色。他那满脸的皮肤病红斑,看似丑陋老迈却洞悉一切,以及披着鲜红长袍与他的小鱼在浴池中嬉戏的场景,都给喜爱他的观众一种兴奋的刺激感。虽然出场时间寥寥,但十分醒目。紧接着他在1981年的ABC迷你剧集Masada《马撒大》中扮演Cornelius Flavius Silva赢得艾美奖提名。1982年的My Favorite Year(《金色年代》)让他第七次当了奥斯卡颁奖礼上的空手而归者。1987年他在贝托鲁奇执导的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中扮演帝师庄士敦,这是他留给中国人民深刻印象的一个角色。
尽管奥图尔做演员总有那么几分漫不经心,人们有时会认为他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上浪费了他的才华,但也许是因为太聪明了,在影坛戏坛晃晃悠悠走走停停的奥图尔始终还是人们眼中那个独特的具有神秘魅力的表演者。近年奥图尔已不大出来走动,但没有远离表演舞台,在2003年的电视电影Hitler:The Rise of Evil(《希特勒:恶魔的崛起》)中他扮演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同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他接受了“终身成就奖”。奥图尔再度回归大银幕是在2004年的《特洛伊》中,特洛伊老王普利阿摩斯的忍辱负重和对儿子的深爱使这个悲剧角色成为那部灾难性的“史诗”影片中少数亮点之一。
到了90年代奥图尔随兴当起了作家,这也充分说明爱尔兰-英国演员的多方面才华,迄今这套计划为三卷本的回忆录Loitering with Intent(《带着目的走走停停》)已经出版了前两部,The Child和The Apprentice, 人们还在等着第三卷。奥图尔的故事还没说完。书评说,他要做不了出色的演员,没准可以是个作家。
在奥斯卡颁发荣誉奖给他之前,上帝早把独特颁发给了他。
作品:

与王一夜 One Night with the King (2006)
末路爱神 Venus (2006)
特洛伊 Troy (2004)
少年壮志莫言愁 Bright Young Things (2003)
黑幕风云 Final Curtain, The (2002)
Global Heresy (2002)
莫洛凯岛:戴梅恩神父的故事 Molokai: The Story of Father Damien (1999)
幻觉 Phantoms (1998)
爱如潮水 Coming Home (1998)
精灵传奇 FairyTale: A True Story (1997)
皇帝也疯狂 King Ralph (1991)
激情后的阴影 In una notte di chiaro di luna (1991)
兴高采烈 High Spirits (1988)
末代皇帝 Last Emperor, The (1987)
逍遥天堂 Club Paradise (1986)
师生拍档追女仔 Creator (1985)
女超人 SuperGirl (1984)
金色年代 My Favorite Year (1982)
特技替身 Stunt Man (1980)
卡里古拉 Caligola (1979)
枪杀希特勒 Rogue Male (1977)
Man Friday (1975)
玫瑰花恋 Rosebud (1975)
统治阶层 Ruling Class, The (1972)
梦幻骑士 Man of La Mancha (1972)
墨菲的战争 Murphy's War (1971)
孽恋 Country Dance (1970)
万世师表 Goodbye, Mr. Chips (1969)
艳后凯撒琳 Great Catherine (1968)
冬狮 Lion in Winter(1968)
将军之夜 Night of the Generals, The (1967)
开天辟地 Bibbia, La (1966)
偷龙转凤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风流绅士 What's New, Pussycat (1965)
吉姆老爷 Lord Jim (1965)
雄霸天下 Becket (1964)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雪海冰上人 Savage Innocents, The (1960)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雷恩·高斯林
入围影片:《半个纳尔逊》(Half Nelson )
角色:
在《半个纳尔逊》中,雷恩·高斯林扮演一位沉溺于毒品的初中历史老师。但是,雷恩·高斯林在片中没有丝毫的戏剧式表演,没有一句精心准备过的台词,没有一次因毒瘾发作而进入癫狂状态的过分演出,没有一处突然的情感爆发,也没有任何为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作出的夸张的表情或特别的动作。但是他的表演和他的形象却将永远印在观众脑海里,无法洗掉。
导演在片中运用晃动的镜头造成一种眩晕的感觉,与雷恩·高斯林的表演再相适不过了。雷恩的眼睛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稍微上翻的,总是注视着其他的地方。当他感到痛苦的时候,并未让观众觉到撕心裂肺,而是虚脱缓缓蔓延开来,接着眼前的东西开始模糊,最后,每一个细胞开始死亡……第二天,当他坐在教室里面对着所有学生闭上眼睛养神时,观众仍能感到他半睡半醒,头昏脑涨。
冲奥历史:
首次提名奥斯卡。
简介:
雷恩·高斯林
英文名:Ryan Gosling
生日:1980年11月12日
出生地:加拿大
星座:天蝎座
雷恩·高斯林是美国演员演技派的代表,可能由于电影《半个纳尔逊》本身并非什么大制作,所以他没有能落入金球奖的法眼,不过入围奥斯卡却令他一夜间声名鹊起。雷恩·高斯林以歌手身份出道,后来转行从影。他曾在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冲锋陷阵》中扮演过小配角,在2001年的独立制作《信徒》中瑞安作为主角出演犹太新纳粹小组中成员,该片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瑞安凭此角色获独立精神奖提名,在电影《数字杀机》中,他的角色始终穿着红色的皮夹克,一副偶像造型显示出他内心的自信与浮华。但瑞安的雄心并不止于此,他在《利蓝的美国》和《恋恋笔记本》中的精彩表演被评论界封为“梅尔·吉布森的接班人”。
作品:
Stay Stay (2005-1-1)
捷古华拉传 Che (2005-1-1)
导购女郎 Shopgirl (2004-11-11)
恋恋笔记本 The Notebook (2004-6-25)
利蓝的美国 The United States of Leland (2003-9-12)
杀人习作 Murder.By.Numbers (2002-6-20)
数字谋杀案 Murder By Numbers (2002-4-19)
数字谋杀案 Murder by Numbers (2002-4-19)
狂热份子 Believer, The (2001-1-19)
狂热份子 The Believer (2001-1-1)
信徒 The Believer (2001-1-1)
Frankenstein and Me Frankenstein and Me (1997-2-9)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入围影片:《血钻》Blood Diamond
角色: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丹尼代表促成战争和钻石非法流通的恶势力,但本是士兵出身的丹尼却比其他人更清楚战争的切肤之痛,他以走私军火维生却因此被困在这场看不见未来的交易,他只是战争留在塞拉利昂苟延残喘的无主游魂,因此尽管他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幸运时那里是他的冒险乐园可倒霉时每条街巷都是他的黄泉路。
剧情:
1999年,为内战炮火围困的塞拉利昂也是钻石非法开采和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本靠打鱼为生的所罗门被叛军捉去做采石工,在矿井下他发现了一颗被称作血钻的稀有粉红钻石,为了帮一家人逃出难民营过上安稳的生活,他把这颗钻石藏了起来。但事情很快败露,叛军要挟他交出钻石否则让他当了娃娃兵的小儿子送死。
就在他无奈回去宝石藏匿点的时候却又被政府军当作叛军投进大牢,在牢里一个叫丹尼的白人搭上了他。原来丹尼曾是专门靠钻石和军火发家的走私贩,因为生意败露被逮捕的他早已打听到所罗门和粉红钻石的事。他需要这颗钻石帮他离开塞拉利昂这个让他厌倦的炼狱。
但首先,他们要离开监狱。于是他相中了来塞拉利昂深入调查钻石非法开采业内幕的美国女记者麦迪,他用自己掌握的行业秘密引诱麦迪协助他们出狱。在军方和黑帮组织的双重围剿下,逃出牢狱的丹尼和所罗门奋力逃生去找回那颗关乎各自命运的钻石。本来作新闻调查的麦迪也因为被丹尼利用而把性命一同赌进这盘错综复杂的阴谋。
冲奥历史:
这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第三次获奥斯卡提名,在2005年,他因《飞行家》(THE AVIATOR)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而在1993年凭着《恋恋情深》(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提名。
简介:
姓名:Leonardo DiCaprio
译名: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昵称:Leo
生日:1974年11月11日
出生地:美国加州好莱坞
星座:天蝎座
身高:180厘米
发色:金色
眼睛:蓝色
随着《泰坦尼克号》旋风般地席卷全球,好莱坞年轻的电影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时成了全世界新男性的象征。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1974年11月11日降出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细心的影迷一定发现他的名字和画家达芬奇的名字一模一样,其实他的名字是他尚未出生时就起好了的。当时他身怀六甲的母亲与父亲一起去意大利旅行,参观了当地一家博物馆举办的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画展。参观期间肚子里的宝贝踢了妈妈几脚,似乎也对这位画家的画感兴趣。因此妈妈就给他预留了一个名字“莱昂纳多”,期望他以后会有出息。
莱昂纳多的母亲艾莱琳是个德国人,他的一头金发和清秀的脸型便是母亲遗传所致。他的父亲出生于爱尔兰。莱昂纳多一出生,他的父母便已离异,但幸运的是,父母的离异并没有给他的成长产生任何不得影响。他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周末则和父亲一起度过。而他父亲也一直在关心着他,他到外地拍片时他的父亲就一直陪着他。同时,即使离异后,莱昂纳多的父亲和母亲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亲密状态。
老迪卡普里奥是个不折不扣的嬉皮士,充满着乌托邦的梦想。年青时代的他在纽约街头过着放荡的反潮流式的生活。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许多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反叛的影子。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父母从小对他疼爱有加,他们送他上贵族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他对学习一直提不起兴趣,尤其是数学。因此,最终他还是走上了影视这条路。虽然出道时间并不长,但莱昂纳多第一次走上荧屏却很早。5岁时他就参加了电视剧《Romper Room》的拍摄,12岁时在历经了50次面试后,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得到了第1份职业演员的工作,一部短短的小汽车广告。14岁时有家代理商接受了他,并推荐他拍摄了电视剧《Santa Barbara》和《The New Classic》。1990年,16岁的他参加了著名电视剧《成长的烦恼》的拍摄,在片中扮演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年----路克。莱昂纳多在这部电视剧中无可挑剔的表演甚至抢去了主角的风头。莱昂纳多在该部电视剧中的成功,标志着他在影坛上的真正崛起,此后,他的片约不断,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向成功。1991年,他接连拍摄了《异形III》、《外星追逐令》,1992年又拍摄了《带毒的常春藤》。
1993年,莱昂纳多参加了《这个男孩的生活》的拍摄,在片中饰演一位受继父虐待、内心无比压抑、痛苦的少年形象。他的演技首次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同年,他还出演了《恋恋情深》中的一个弱智儿亚尼。片中的他不爱讲话,常常是眉头深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纯朴自然的表演,为初涉影坛的他赢得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期男配角奖的提名,而此时,他才19岁。
1995年,莱昂纳多在《蓝球日记》中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吸毒作家形象。当时他正处于尴尬的年龄,有时看起来已是一个20岁的成年人,有时仍流露出小男孩的稚气,而这也正符合了角色的需要。他在片中将一位对现实不满而沉缅于毒品的青年刻划得有血有肉、维妙维肖,因此而获得电影金像奖提名,并被誉为“瑞凡-菲尼克斯的继承人”。
同年,他又得与大牌明星金-哈克曼和莎朗-斯通合作出演西部片《致命快感》。当时已经红得发紫的好莱坞性感女神莎朗-斯通宁愿减低自己的片酬,指定莱昂纳多在该片中与她演对手戏,出演剧中镇长之子雷米。莎朗-斯通对20来岁的莱昂纳评价极高,她曾多次表示:这个年轻演员是我见过的演员中最有天赋的一个。莱昂纳多也没有辜负莎姐姐对他的厚望,他把该人物身上那种少年枪手的狂妄和无畏精神用其与父辈极其冲突的性格表现得浑然一体、淋漓尽致。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全蚀狂爱》和《亲亲坏姐妹》。在《全蚀狂爱》中他饰演了同性恋诗人兰波,亦广受好评。在《亲亲坏姐妹》中,他饰演了一个身患绝症的男主角,一个叛逆的小鬼头。虽然片中戏不少,但夹在二个演技派大腕之间,他也难有什么抢眼的演出。
《不一样的天空》中的弱智儿亚尼,《蓝球日记》中的吸毒少年杰米和《全蚀狂爱》中的忧郁兰波对莱昂纳多的演艺生涯影响甚大,这些角色确立了他影坛“最佳边缘人”的至尊地位。1996年,在现代激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又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罗密欧”的形象。在这部充满性暗示和暴力的旧瓶装新酒式的莎士比亚名剧中,他的表演被评论界称为具有“毁灭性”,融狂躁不安、反叛精神和多愁伤感于一体的“罗密欧”,使他成为好莱坞“最沉郁、最富伤害性、最深情的男明星”。全世界的少女都奉这个神经质的现代“罗密欧”为梦中情人。莱昂纳多也因此片而荣膺柏林电影展最佳男主角奖。
但真正令莱昂纳多名声响誉全球,令他身价大增的还要是在1997年他担纲《泰坦尼克号》男主角之后。此片获7项奥斯卡大奖,打破了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票房记录。莱昂纳多也因在此片中的完美表演而成了“世纪末的票房炸弹”,象旋风般席卷了全球,年轻英俊、充满朝气的他以一个活泼可爱的大男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其实在拍摄此片时,导演卡梅伦对莱昂纳多并不是十分满意。他曾对莱昂纳多发出了最后通牒:“我知道你以往的角色大都是过度忧郁,有点神经质,但是在这部片中绝对不行。”莱昂纳多最终听取了卡梅伦的劝告,出色地塑造了他的第一个“正常人”的角色。确实,对一个演员来说,没有比演一个清新、纯朴、简单的人物更难演了。在本片中,莱昂纳多的演出相当投入认真,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一张稚嫩的脸庞下,隐约可见令人着迷的性情。莱昂纳多成了新一代偶像的代言人。
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合作过的女演员也对他评价很高,她们认为他独具魅力,光芒四射,而又为人善良。在充满暴力、弱肉强食,社会危机使得个人主义膨胀的时代,莱昂纳多代表了新一代的男演员形象:宽宏大量,乐于与人交往,给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东西。
2000年,莱昂纳多在其新片《海滩》(“Beach”)中饰演一个酷爱畅游网路世界寻找刺激的美国年轻人,并决定到泰国寻找在网路上得知的人间天堂----海滩。影片反映的主题是:自然不是人类想改造就能改造的!影片在泰国第一次公演就激起了当地环境保护人士的众怒,认为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对当地菲菲岛造成了环境破坏。莱昂纳多一直声称没有破坏环境,并刻意投身做环保先锋,访问美国总统克林顿,大谈环保问题,以推动环保活动。但随着《海滩》一片在世界各地的上映,拍摄地泰国却迎来了数不清的年轻旅游者。他们都象片中的主人公理查德一样,肩背双肩包,跑到泰国来亲眼目睹这里天堂一样的海水和沙滩,极大地带动了泰国的旅游业。
最近莱昂纳多正在罗马拍摄由大导演马丁-史柯西斯执导的黑帮史诗《纽约黑帮》(The Gangs of New York),但由于迟到被马丁痛斥一顿。现在莱昂纳多胖得都看见双下巴了,他接下的下一部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强尼-艾克》(Jonnhy Eck),他不仅要一人分饰强尼和他的哥哥两角,还要挑战演技,演一个没有下半身的畸形儿,希望莱昂纳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获奖情况:
1996年获柏林电影展最佳男主角奖
1995年获电影金像奖提名
1994年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提名
主要影视作品:
2006年
《血钻》
《无间道风云》
2002年
《逍遥法外》
《纽约黑帮》
2000年
《海滩》The Beach
1998年
《名人百态》
《铁面人》
1997年
《泰坦尼克号》
1996年
《马文的房间》
《罗密欧与朱丽叶》
1995年
《全蚀狂爱》
《篮球日记》
《致命快感》
1993年
《不一样的天空》
《这个男孩的生活》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最佳女主角提名


入围影片:《回归》Volver
角色:
佩内洛普·克鲁兹的角色,是个坚强又固执的妇人。丈夫死了,她不流一滴眼泪,因为他不配,只冷静盘算怎样弃掉他的尸体。年少时被妈妈忽略,重逢后,一笑间便泯去半生的恩怨和误解。女儿的身世,本是无法想像的屈辱,但她对女儿的爱护,一点儿也不少。
冲奥历史:
凭《回归》首度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简介:
1974年4月28日出生的西班牙美女佩内洛普·克鲁兹(Penelope Cruz)曾被好来坞当红小生马特·戴蒙(Matt Damon)及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二人起过一个“麻烦”的外号。当时,阿弗莱克、戴蒙以及克鲁兹三人不知怎么说起了西班牙语,而且阿弗莱克居然用西班牙语纠正起生于马德里的克鲁兹的用词:“不对,不对!‘问题’(Problem)的西班牙文不是‘Problema’,而是‘Trouble’(麻烦)。”克鲁兹不知是计,一本正经地解释道:“我生在马德里,可以告诉你西班牙语没有‘Trouble’这个词。”戴蒙与阿弗莱克见状大乐,从此便称克鲁兹为“麻烦”了。
“麻烦”这一外号还是挺配称克鲁兹现时的处境的。这不仅是指克鲁兹似乎顽固不化的迟到作风,以及她若把各种文件资料摆放齐整反倒会不舒服得想吐的怪毛病,更是指她与众多好来坞大牌男星屡屡传出的绯闻。马特·戴蒙是其中的第一位,有传言说他与克鲁兹在合作拍摄《骏马》(All The Pretty Horses)时难以抗拒西班牙美女的诱惑,从而作出与早已同居的女友薇诺娜·赖德(Winona Ryder)分道扬镳的决定;第二位被传与克鲁兹有染的大牌明星是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有人怀疑他去年11月与妻子帕特丽西亚·阿基特(Patricia Arquette)的最后分手,是否也是因为克鲁兹从中起了催化作用?要知道,那正是凯奇正与克鲁兹一起拍摄新片《科雷利上尉的曼陀林》(Captain Corelli is Mandolin)的时候;而在上月闹得沸沸扬扬的汤姆·克鲁斯与妮可·基德曼的离婚案里,克鲁兹又是人们嚼得滋滋有味的话题之一。
明星们的绯闻从来都是不必全信也不必不信的饭后谈资,但为何当今好来坞的三大当红小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全脱不了与克鲁兹的干系?看来这位西班牙美女确实是美得不同凡响。对此,电影制片人阿兰·普尔(Alan Poul)曾有如下描述:“她有让交通停顿的魔力。只要她不是静止不动,你就会忍不住去凝视她的一举一动。”另一位电影人、导演特德·特姆(Ted Demme)似乎也被克鲁兹的美丽摄去了心魄,他曾经说,当初他之所以用克鲁兹来饰演《惊天棒喝》(Blow)一片的女主角,不是因为她适合这一角色,“而只因为她那绝对的美丽。”
但克鲁兹之过人之处却在于,她知道自己很美,但却认为美丽是她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演艺生涯的阻碍。她曾经说:“世界上最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你试图把仅仅因为美丽而开始的演员生涯转变成为一份严肃而认真的职业。一旦你成了一位著名的美女,就没有人会认真严肃地看待你了。”这就是克鲁兹,她不愿意人们把她仅仅看成是一位美女。
实际上,如果仅凭美丽——相信还有不少比克鲁兹更美的美女,克鲁兹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位自小在妈妈的美发店里观察女人如何展现自己的美丽长大的女孩,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表演天赋。她常常像模像样地模仿电视里的广告片,以逗家人一乐。不过,克鲁兹的“专业”却是古典芭蕾,为此她曾在西班牙国家艺术剧院接受过9年的专业培训,之后又拜西班牙一些著名的舞蹈家为师,继续学习芭蕾。多年的舞蹈训练使得克鲁兹的美艳又多出些典雅,这无疑对她15岁那年战胜300多名候选人而一举获得电视选秀的优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克鲁兹也因此告别了苦练多年的芭蕾,踏上了演艺之路。
在步入好来坞之前,克鲁兹已经是西班牙家喻户晓的名演员了,1998年还因《你梦中的女孩》(The Girl of Your Dreams)一片获得过西班牙影后的称号——这可不是仅凭美貌就能赢得的荣誉。1993年,克鲁兹在曾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的《Belle Epoque》出演了4姐妹之一,从此开始引起国际影坛的瞩目;但让她得以真正进入好来坞的门票应该是1999年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的《有关我母亲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一片——克鲁兹在片中饰演一位可爱的修女。此后,克鲁兹的星途便一路顺风顺水,合作的对象均是当今好来坞一等一的当红小生:马特·戴蒙(《骏马》)、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惊天棒喝》)、尼古拉斯·凯奇(《科雷利上尉的曼陀林》)、汤姆·克鲁斯(《香草天空》(Vanilla Sky))等等。尤其是与凯奇和克鲁斯合作的两部影片,除了具备大牌明星的号召力之外,由于还有资深导演保驾护航——《科雷利上尉的曼陀林》的导演约翰·马登曾执导《莎翁情史》,《香草天空》的导演则是炙手可热的卡梅伦·克罗(《几近成名》),它们均很有可能成为今年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如此看来,克鲁兹的声名还有望进一步获得提升。难怪,欧洲已有不止一家媒体在预测,克鲁兹将成为索菲亚·罗兰之后活跃于好来坞的新一代欧洲天后,也将是西班牙首位真正走向世界影坛的女星。在葛丽泰·嘉宝、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英格丽·鲍曼、奥黛丽·赫本以及索菲亚·罗兰之后,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在银幕上看到说着一口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的欧洲影星了。或许,佩内洛普·克鲁兹就是那个有望夺取圣杯的幸运儿。
除了美貌与演技之外,克鲁兹还有一些其它的不同寻常之处。1998年,她曾把她出演《The Hi-Lo Country》的全部片酬一次性地捐献给特丽莎修女的儿童庇护组织,此后还一直通过马德里的Sabera基金会向该组织捐款或者提供其它资助,并专程去加尔各答为该组织做过义工。虽然生在斗牛之国西班牙,克鲁兹对斗牛这种残忍的国技却颇为厌恶。为此,她不久前还曾替一家动物保护组织签名,呼吁反对开展斗牛运动,从而在她的祖国闹出一场风波。
身为万众瞩目的明星,麻烦与流言总是常伴左右的。也许这就是做名人的代价,就看你怎么处置那些真真假假的麻烦了。对于时下传得很凶的绯闻麻烦,克鲁兹的处置办法是:在一段时间里干脆不交任何男友,看人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她说:“我想这对我下次再与人交往会有好处。我已经好久没有真正一个人待过了,我期待着好好地与自己打交道。”不过,正如克鲁兹过去的经历所证明的那样,一个麻烦解决了,另一个麻烦很快就会出现。这不,她现在已经开始担心了:“万一我习惯了一个人待着,那该怎么办?”
作品:
2005 《Chro转帖hobia恐色症》
2004 《Head in the Clouds乱世三人行》
2004 《Noel圣诞夜奇迹》
2004 《Don't Move别动》
2003 《Gothika歌西卡》
2003 《Masked and Anonymous蒙面与匿名》
2003 《Fanfan la Tulipe郁金香芳芳》
2001 《Vanilla Sky香草天空》
2001 《Sin noticias de Dios没有上帝的消息》
2001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战地情人》
1999 《Volaverunt赤祼贵妇》
1997 《Amor perjudica seriamente la salud爱情有害健康》
1997 《Open Your Eyes睁开你的眼睛》

入围影片: 《丑闻纪事》Notes on a Scandal
角色:
朱迪·丹奇这样能在任何作品、扮演任何角色时都冷静自如、张弛有度并把多年积攒的能量化作戏里戏外的威严的伟大演员已是屈指可数,尤其她的英国血统更是符合芭芭拉的出身。读过原作和剧本后,朱迪·丹奇被扣人心弦的故事和独立的人物形象吸引,芭芭拉并行不悖的智慧与疯狂让她在外表的冷静中逐渐爆发出冷酷,朱迪·丹奇还注意到她冷酷与阴险的源头:极度的孤独,这是普遍存在于现代人内心的感受,当这种孤独达到极致转变成对情感的占有欲(芭芭拉的姓便是贪婪的意思)时就导致可怕的悲剧;在演绎芭芭拉的疯狂时朱迪·丹奇不忘对其悲剧起源的挖掘。
冲奥历史:
这是她第六次冲刺奥斯卡。曾在影片《莎翁情史》中扮演伊丽莎白女王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亨德逊夫人的礼物》MRS. HENDERSON PRESENTS (2005) --最佳女主角提名
《爱丽思》IRIS (2001) -- 最佳女主角提名
《巧克力》CHOCOLAT (2000) -- 最佳女配角提名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 最佳女配角
《布朗夫人》MRS. BROWN (1997) -- 最佳女主角提名
因在影片《莎翁情史》中扮演伊丽莎白女王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简介:
生日:1934年12月9日
国家:英国
朱迪·丹奇于1934年12月9日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中学时代她就酷爱表演。毕业后她进入伦敦戏剧中心学校学习表演艺术。1957年,第一次登上舞台。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到“皇家莎士比亚公司”和“国家剧院”的事业中。1964年,她步入电影行业,在《第三个秘密》(The Third Secret)中扮演了一个配角,为她赢得了第一个BAFTA奖,于是一夜间她成了一颗最有希望的新星。尽管此后她继续从事电影事业,但她在舞台上的表演却获得更多的认同和赞赏。偶然她也会把舞台上的角色带上银幕,如:1968年改编影片《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和1978年的《麦克白》(Macbeth)。
朱迪·丹奇这个名字享誉国际影坛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了,1986年,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一片中她扮演一个爱管闲事的作家,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片中她的“尖酸刻薄”为她赢得了BAFTA最佳女配角奖。两年后,在另一部影片《孽恋红杏》(A Handful of Dust)中,她再一次赢得了这个奖项。1989年,她在肯尼思-布拉格的好评如潮的《亨利五世》(Henry V)中出演配角;1995年她在《黄金眼》(GoldenEye)中扮演一个十分现代的女性角色,这也是她第一次在“007”(詹姆斯-邦德影片)系列中露脸。这些角色的成功,使她真正走入了观众的心中。1997年,她更一步地获得国际影坛的赞誉,在《布朗夫人》(Mrs.Brown)中她出色扮演了维多利亚女王,荣获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随后,她又在大获成功的影片《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中扮演了伊莉莎白女王,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受到了各国媒体的极力赞扬,而通常这样的赞美之词都是给那些只有她年龄三分之一的女演员的。之后,朱迪·丹奇更是一发而不可收。
朱迪·丹奇尽管在银幕上不断上升,势头强劲,可她仍继续在电视和舞台上表演。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她满意的是《As Time Goes By》(与其丈夫迈克尔-威廉斯配戏)和《A Fine Romance》中表演。1996年她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成为第一个在同一年度因两个不同角色而两次荣获“奥利佛”奖的舞台演员。
朱迪·丹奇在英国尤其受尊敬,是最被人们喜爱的一位女演员,她长期活跃在英国的舞台、银幕和电视上,曾先后五次获得过英国电影学会颁发的各种奖项。1970年,她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1988年又被封为大英帝国女爵士。
作品:
《亨德逊夫人的礼物》(2005)
詹姆斯·邦德系列影片
《爱丽思》(2001)
《航运新闻》(2001)
《巧克力》(2000)
《莎翁情史》(1998)
《布朗夫人》(1997)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
《亲亲俏奶妈》(1995)
《亨利五世》(1989)
《窗外有情天》(1988)
《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影》(1986)
《韦瑟比》(1985)

入围影片: 《女王》The Queen
角色:
海伦米伦以其日积月累的王者霸气和细致的表演塑造了朱迪丹奇与夏洛特布兰切的“奥斯卡”版伊丽莎白一世以外的女王形象。
米伦明白观众更需要被女王的精神世界感召而不是被几可乱真的外表娱乐,因此她在外表的神似和内心的统一二者间倾向了后者,她主要的化妆家当只是一顶假发和一幅大眼镜,在语言专家潘妮戴尔指导下她在片中操着一口与女王如出一辙的王室口音;她期望不被外表的真实打扰,卸去女王光辉却生硬的外壳,引导观众跟随她的表演进入作为一个女人的女王的内心世界。
冲奥历史:
曾经两次提名奥斯卡,分别是:
《高斯福庄园》GOSFORD PARK (2001) -- 最佳女配角提名
《乔治王的疯狂》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1994) -- 最佳女配角提名
简介:
姓名:海伦·米伦
性别:女
英文名:Helen Mirren
出生年:1946年
生日:7月26日
星座:狮子座
国籍:英国
地域:欧美
职业:演员
身高:163cm
祖父是白俄罗斯的移民,年轻时为了取悦家人而念教育学院,但她真正喜爱的是表演,在周末假日参加国立青年剧院的演出。1965年主演舞台剧《埃及艳后》,因表现出色而在两年后加入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同一年,她也开始演出电影,自此在大西洋两岸的影剧圈奔忙,演出各种不同的角色。1994年以《疯狂乔治王》获戛纳影展最佳女主角奖,从而知名度大增,此外,她也演出了不少电视影集。
作品:
墨水心 Inkheart (2007)
女王 The Queen (2006)
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2005)
影子拳手 Shadowboxer (2005)
狮路历程 Pride (2004)
赎金危情 The Clearing (2004)
流行教母 Raising Helen (2004)
日历女孩 Calendar Girls (2003)
斯通夫人的罗马春天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2003)
誓不罢休 The Pledge (2001)
高斯福庄园 Gosford Park (2001)
埃及王子 The Prince of Egypt (1998)
赤子雄心 Some Mother's Son (1996)
乔治王的疯狂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1994)
白求恩大夫 Bethune: The Making of a Hero (1990)
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1989)
白夜 White Nights (1985)
卡尔 Cal (1984) ..... Marcella
罗马帝国艳情史 Caligula (1979) ..... Caesonia

入围影片: 《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Prada
角色:
斯特里普一反常态,饰演人见人怕的“恶魔”女主编。片中有着一头银发的高雅女主编外表十分光鲜,然而却有着一张泼辣的利嘴,时常将手下编辑骂得体无完肤,安妮·海瑟薇所扮演的实习生就是受害者之一。斯特里普在接受采访时说演这部戏,第一次知道骂人原来这么爽的。
冲奥历史:
梅丽尔·斯特里普是迄今获提名最多的演员,加上今届,共提名14次。
1998 《一件真实的事情》(One True Thing)--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5 《廊桥遗梦》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0 《寄自边缘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Edge)-- 最佳女主角提名
1988 《黑暗中的呐喊》(A Cry in the Dark)--最佳女主角提名
1987 《紫苑草》(Ironweed)--最佳女主角提名
1985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最佳女主角提名
1983 《西尔克伍德》(Silkwood)--女主角提名
1982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 最佳女主角提名并获奖
1981 《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最佳女主角提名
1979 《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最佳女主角提名并获奖
1978 《猎鹿人》(The Deer Hunter)--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3 《改编剧本》(Adaptation)--最佳女配角提名
简介:
1949年6月22日,梅丽尔·斯特里普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叫萨米特的小镇上。她在瓦萨中学学习音乐时,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学校戏剧小组的演出使她发现了自己表演上的天赋。毕业后她进入耶鲁大学戏剧院深造,边学习边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并努力尝试各种角色。
1977年,梅丽尔初登银幕,在影片《朱丽娅》中扮演一个小角色,她巨大的潜力立刻被导演看中。第二年,她出演了越战片《猎鹿人》,扮演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妇女。她对角色混乱、苦恼、渴求、绝望的心理把握得极为出色,获得了生平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提名。1979年 ,梅丽尔出演了《乔·泰南的引诱》、《曼哈顿》、《克莱默夫妇》三部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获得纽约影评协会的最佳女演员奖,而《克莱默夫妇》一片又使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
1981年她主演了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饰演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一个是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被抛弃而又渴望爱情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另一个却是现代的把爱情当儿戏、放荡随意的电影明星。她出色的演技博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誉。1982年梅丽尔迎来了事业成功的巅峰。影片《索菲的选择》引起了社会的巨大轰动,梅丽尔因扮演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践踏和摧残,以至于无法走出往日的阴影,而最终在幸福的选择面前痛苦自杀的波兰妇女而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其后,梅丽尔拍摄了《西尔克伍德》,饰演了一个进行反核斗争的普通女工;在 影片《走出非洲》中扮演一位在异国屡受挫折的女作家,并因此再度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她拍摄的《黑暗中的呐喊》和《寄自边缘的明信片》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进入90年代,斯特里普受到年龄的影响而逐渐减少片约,但她主演的影片仍然是质量和票房的保证,如1993年她参拍了《金色豪门》;1994年 在《狂野之河》中饰演一位英勇无畏,与惊涛骇浪奋勇拼搏的女探险家;1995年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合作了浪漫爱情片《廊桥遗梦》;1996年的她又参加演出了《凶杀后》和《马文的房间》等,向观众证明了斯特里普扎实的演技依然是无人能及的。
1998年9月16日,她在好莱坞名人大道上留下一颗星。1999年她主演了《弦动我心》,为了演好片中的音乐老师这个角色,斯特里普整整8周每天练习至少6个小时的小提琴,该片使斯特里普的名字第12次出现在奥斯卡提名名单上。2003年,她以《改编剧本》再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打破了原本由凯瑟琳·赫本保持的12次提名的纪录,成为历年来获得奥斯卡提名次数最多的影星!
作品:
2002《Adaptation 改编剧本》、《The Hours时时刻刻》
1999《Music of the Heart弦动我心》
1998《Dancing at Lughnasa卢纳莎之舞(又译:异教徒之恋)》、《One True Thing真实的事(又译:亲情无价)》
1996《Marvin's Room马文的房间》、《Before and After》
1995《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The Living Sea》
1994《The River Wild狂野之河》
1993《The House of the Spirits金色豪门》
1992《Death Becomes Her飞越长生》
1991《Defending Your Life阴阳界生死恋》
1990《Postcards from the Edge寄自边缘的明信片》
1989《She-Devil女人心海底针》
1988《A Cry in the Dark黑暗中的呐喊》
1987《Ironweed紫苑草》
1986《Heartburn心火》
1985《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Plenty谁可相依》
1984《Falling in Love坠入情网》
1983《Silkwood西尔克伍德》
1982《Sophie's Choice苏菲的选择》、《Still of the Night碧玉惊魂夜》
1981《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法国中尉的女人》
1979《The seduction of Joe Tynan乔·泰南的引诱》、《Manhattan曼哈顿》、《Kramer vs. Kramer 克莱默夫妇》
1978《The Deer Hunter猎鹿人》
1977《Julia朱丽娅》


入围影片: 《身为人母》Little Children
角色:
已为人母的凯特·温斯莱特擅演古怪角色,性格少女这回长成性格母亲,对其演技亦是极好考验。
冲奥历史:
这是凯特·温斯莱特在奥斯卡的第五次提名,
1997年以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同时,在05年凭着《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再度入选最佳女主角提名。
也曾以影片《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和《携手人生》(IRIS 2001) 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简介:
姓名:凯特·温斯莱特
性别:女
英文名:Kate Winslet
出生年:1975年
生日:10月5日
星座:天秤座
国籍:英国
职业:演员
身高:173cm
三围:38 29 38
凯特·温斯莱特1975年10月5日出生于英国瑞汀的一个演艺世家,她的爸爸妈妈都是舞台表演者,她的外祖父母则自己经营了一间剧院。
15岁的时候,凯特·温斯莱特遭遇了体重过重和忧郁症的问题,然而浑身上下充满演戏细胞的她仍然立志成为一个专业女演员。从红屋顶表演艺术高中毕业后第八天,凯特·温斯莱特已经拍了英国电视剧集“Get Back”。
而在拍了不少电视剧集之后,17岁的凯特·温斯莱特从176位角逐者中脱颖而出,在电影处女作《变色的天堂》中饰演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却不小心与朋友一起卷入了谋杀案。而接着在《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与杰克的爱恋,不知感动了多少男男女女。丰腴美女凯特·温斯莱特也一跃成为人所共知的明星。1997年以影片《泰坦尼克号》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金球奖剧情类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作品:
1999年 《仙境》(Faeries)
1999年 《圣烟》(Holy Smoke)
1998年 《扭曲的心灵》(Hideous Kinky)
1997年 《泰坦尼克号》(Titanic)
1996年 《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1996年 《哈姆莱特》(Hamlet)
1995年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年 《萨拉公主》(A Kid In King Arthur's Court)
1994年 《梦幻天堂》(Heavenly Creatures)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最佳外语片提名





《水》Water /River Moon
导演:迪帕•梅塔 Deepa Mehta
主演:莉莎•瑞 Lisa Ray
约翰•亚伯拉罕 John Abraham
Waheeda Rehman
类型:爱情 / 剧情 / 悬疑 / 歌舞
片长: 114 min
国家/地区:加拿大 / 印度
语言:北印度语
简介:印度,1938,八岁的楚娅未谙人事就遭遇从娃娃新娘到娃娃寡妇的离奇命运。按照风俗,寡妇要么嫁给亡夫的弟弟,要么与亡夫一同火葬,要么终身不嫁,楚娅的父母带着她离开故乡到一个被称作寡妇之家的收容所,住在那里的女人年纪不等,但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成了被家庭、社会抛弃的寡妇,楚娅来到寡妇之家格格不入,把这里闹翻了天,却因此结识了潜心修行的莎昆塔拉和可以破例留发的年轻寡妇卡利亚妮。贪婪的麦杜马提表面是管理寡妇的修行人,背地里却把年轻貌美的少女寡妇送去卖淫,卡利亚妮就是她的牺牲品。卡利亚妮本来相与心上人私奔却发现心上人的父亲竟是和她有过肉体交易的嫖客,羞愧难当的卡利亚妮投河自尽。麦杜马提便把魔爪伸向楚娅。
让迪帕•梅塔生出拍摄《水》的意念的是一个在恒河边被岁月侵蚀到变形的寡妇,她喑哑挣扎的形象令迪帕•梅塔牢记了十年。生在印度的迪帕•梅塔是印度国内重要的电影人之一,这部电影与人们印象中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截然不同,有着更沉重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从50名试镜人中挑选出来扮演楚娅的小演员是第一次登上银幕。影片得到印度政府批准开始拍摄后却因为批判了印度长久存在的社会陋习遭到印度极端宗教分子的抗议和恐吓而被迫停拍,在国际上许多电影人的协助下重新开拍,只是地点转移到斯里兰卡。



《光荣岁月》 Days of Glory (Indigènes)

导演:拉契得•波查拉 Rachid Bouchareb
主演:Thomas Langmann
伯纳德•布兰卡恩 Bernard Blancan
梅拉尼•罗兰 Mélanie Laurent
类型: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 128 min
国家/地区:阿尔及利亚 / 比利时 / 法国 / 摩洛哥
语言:阿拉伯语 / 法语
简介:二战期间,北非军队在前线奋力抵抗,可法国对待阿尔及利亚等殖民地的歧视态度却让军人们感到寒心,他们在为法国战斗,法国却从未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国民看待,在这场战斗里他们找不到作为一个人的归属感和尊严。
由阿尔及利亚官方选送参加本届奥斯卡金像奖《光荣岁月》耗资一千了六百万美元,多国合作拍摄,用一个新的角度讲述了被遗忘在战争功绩册外的北非士兵在二战中英勇战斗的故事,也引出了殖民后裔身份归属与权益维护的问题,片中的北非士兵虽然直到在法国殖民统治下他们被视作二等公民,但仍然信守共和宣言,相信他们为保卫法国战斗必定会赢得法国的尊重。影片的导演拉契得•波查拉有阿尔及利亚血统,为这部以阿尔及利亚人为荣的影片,他带领剧组从北非穿越意大利然后横跨了法国最后来到东北部地区的阿尔萨斯,片中几名来自北非的演员正是在二战期间作为外国兵种在法国军队中服役的老兵。
在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前,《光荣岁月》还参加了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等国际影展并在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由几位主演一同获得最佳男演员奖。这部影片也是阿尔及利亚历史上第四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环节,而早在1969年希腊裔导演科斯塔•加华斯的《焦点新闻》就曾在这个环节获得殊荣。



《婚礼之后》After The Wedding / Efter bröllopet

导演:苏珊娜•比尔 Susanne Bier
主演:麦德斯•米科尔森 Mads Mikkelsen
西德斯•巴比特•科努德森 Sidse Babett Knudsen
罗夫•拉斯加德 Rolf Lassgård
类型:剧情
片长:120分钟
国家/地区:丹麦 / 瑞典
对白语言:丹麦语 / 英语 / 北印度语 / 瑞典语

简介:雅各布是一家印度孤儿院的创办人,就在孤儿院面临资金短缺关门大吉的危急之时他收到一位无名捐赠人的邀请回到哥本哈根去参加他女儿的婚礼。他在婚礼上遇到捐赠人的妻子海琳并认出对方原来是故人,雅各布努力封尘在回忆中的不堪往事再次被揭开。
《婚礼之后》让人知道:站在北欧电影前沿的当代导演除了拉斯•冯•特里尔之外还有苏珊娜•比尔之类的强人,这位近年活跃在丹麦影坛的女导演和本片的编剧安德烈•汤玛斯•简森都是“道格玛”运动的成员,他们在2002年因《窗外有情天》结盟,随后还合作过《血海兄弟》和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婚礼之后》,而且每次合作的结晶都招来如潮好评,证明这对组合奇妙地默契:安德烈•汤玛斯•简森善于将偶然与宿命两种命题连接,苏珊娜•比尔则是热衷于极端朴素低调的、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故事随着雅各布和海琳相遇展开了一系列荒谬的情节,但苏珊娜•比尔小心翼翼地把持着叙述的基调,缓慢低沉,不流露激动夸张的情感,直到最后一刻让矛盾的爆发力倾巢而出。
扮演主人公雅各布的麦德斯•米科尔森丹麦影坛的地位可与汤姆汉克斯之于好莱坞类比。他年轻时在瑞典学习戏剧表演,随后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电影界,在丹麦电影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里常见他的身影,扬名国际后也曾在好莱坞短暂逗留过,2004年的史诗大片《亚瑟王》中就有他和另一位瑞典籍影星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本片也成为丹麦历史上第7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过去曾获奖的有1988年比尔•奥古斯特的《征服者佩尔》和1987年加布里埃尔•阿克塞尔的《巴比特盛宴》。




导演、编剧: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
主演:
马蒂娜·戈黛特 Martina Gedeck
塞巴斯蒂安·考奇 Sebastian Koch
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
片长:137分钟
剧情介绍:
时间是1984年,地点是在东德柏林,每一次的开头字幕出现的是“公开化无处不在”。全东德百姓被一百万史塔西秘密警察控制着,还有两百万名告密者,他们的目地就是要知道别人生活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
在这些最敬业的史塔西军官中,有一个名叫戈德·维斯勒Gerd Wiesler上尉(乌尔里希·穆埃饰演),他有着身陷的眼窝永远都是面无表情地注视着。他可以在千里之外嗅到意见不同者的味道,除了工作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生活。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观看了乔治·德莱曼Georg Dreyman(塞巴斯蒂安·考奇饰演)的演出——“我们唯一不具危险性的作家正在被西方阅读着”,于是他决定,几乎完全是个人的一次挑战,要去调查这个作家,维斯勒丝毫不相信他会像表面上那样清白。
得到老同事古比兹Grubitz(乌尔里希·土库尔饰演,他总是流露出一种残忍的温厚)的支持,这个文化部的最高长官,以及前史塔西军官调动大臣赫姆夫Hempf(Thomas Thieme饰演),维斯勒就在德莱曼的公寓里安装了电线。
只是维斯勒无法在划线器上留下任何东西,他总是天真地认定东德的社会制度最是完美的。于是,影片出现了戏剧化的一面,维斯勒开始被德莱曼的生活吸引着,特别是关于他与女演员克里斯塔-玛丽娅·西兰德Christa-Maria Sieland(马蒂娜·戈黛特饰演)的感情问题。
当时赫姆夫也对克里斯塔-玛丽娅非常着迷,他命令维斯勒用些手段牵制住德莱曼,以扫除这个障碍。于是这名忠实的东德史塔西“仆人”,第一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发现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与此同时,德莱曼因为一位好友的自杀,自己的信念也渐渐发生了动摇。



《潘神的迷宫》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1944年的西班牙仍然笼罩在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和内战狼烟阴霾下,军队四处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12岁的奥菲丽娅(伊万娜•巴克尔诺)随身怀六甲的母亲卡门去北部与继父维达(塞吉•洛佩兹)会合。维达的真正身份其实是负责在西班牙北部镇压、逮捕当地游击队的法西斯军官,接卡门母女同住与其说是共享天伦还不如说只是要监视卡门把属于他的骨肉生下来,维达唯一的乐趣是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残害被抓来的异见人士。
眼看着冷酷的继父和其党羽每日做恶还以此为乐,母亲又患病在床,被孤独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绕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一天奥菲丽娅和自己玩的时候被一只蜻蜓一样的精灵吸引了,她跟着精灵竟在军队总部的地下发现了一个神秘的迷宫,而迷宫的守门人-长着山羊犄角和透明眼珠的半兽人(道格•琼斯)正在等待她的到来,幻想中的秘境原来确实存在。
长得象潘神的半兽人告诉奥菲丽娅她其实是一个地下王国走失的公主,要重回她的王国奥菲丽娅必须在迷宫接受三个挑战。在奥菲丽娅接过挑战任务的时候,继父也在地上加紧了更疯狂的扫荡攻势。地上地下,与恶梦的斗争模糊了幻想与现实的界限。




仙境,儿童不宜入内
奥菲丽娅驻足在巨大的犄角形迷宫入口的时候不禁又让人想起爱丽丝走进仙境的造型,只是以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审美观点仙境也是与黑暗和怪异有关。从《魔鬼银爪》开始,这个墨西哥出世、样子和减肥前的彼得杰克森有些许相似的异像导演一直在忠实地承继着他的前辈兼偶像大卫•柯南伯格、乔治 A•罗梅罗等爱把人最深层次的恐惧与强烈的视觉表现手法连接起来的风格大师大胆深刻的做派,毫无保留的把自己从小就积攒起来关于光明背后的奇幻世界的想象实现在胶片上,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魔幻风格;五次获得有“墨西哥的奥斯卡”之称的Ariel电影奖,与阿方索•卡隆和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成为代表着墨西哥电影业新力量的三面旗帜。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异像世界与《魔戒》、《龙骑士》之流不同,不靠磅礴震撼取胜,但在细节的讲究却又古怪而摄人心魄,尤其他对歌特元素的变异利用,无论人物、道具的造型还是画面的质感都透出迷人的邪气之美,这些特色加上他离奇的故事情节,在《潘神的迷宫》里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德尔•托罗一概包揽导演、编剧到制片人等职位,搭档们的支持和对他创造力的绝对宽容也让这部影片成为他从影以来个人风格最凝练、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实回顾《潘神的迷宫》的形成,它一直贯穿着吉尔莫•德尔•托罗走向创作高峰和成熟的过程。2001年推出《鬼童院》后他曾构思出作品的续篇,也就是《潘神的迷宫》的雏形,可因为随后他开始真正走进好莱坞,尝试第一部商业动作片《刀锋战士2》,故事的构思只得搁置一旁;而《刀锋战士2》独树一帜的视觉效果让他很顺利地拿到了改编著名漫画大师迈克•米格诺乐代表作《地狱男爵》的工作证,但也就是这段在从独立影人向成功主流商业片导演过渡的过程,《潘神的迷宫》也重新被拾起,到2003年他决定打破原来的格局,将《潘神的迷宫》写成一部奇幻故事。
在形容《潘神的迷宫》类型的时候,德尔•托罗曾用过“童话”二字,可R的分级赫然表明这片子不是给儿童准备的,成分不多但质量很足的暴虐的战争场面自然是“罪证”之一,德尔•托罗夸张、怪异的场景与人物造型加之华丽却阴森的氛围决不是大多数小孩子欣赏得了的。德尔•托罗也称自己的视觉化灵感一直来自于从小就热爱的民间传说、《格林童话》等,但他发掘出的不是王子公主式的浪漫故事,而是其中掩饰不住的人性残忍、变态的气息。故事里穿针引线的角色“潘神”是罗马神话里牧神和酒神的化身,既是掌管森林生物的精灵也是欲望的化身,本来在受战争愁雾封锁的西班牙,潘是自由与自然的象征,但它又是让奥菲丽娅在幻境中生存时面对的威胁,奥菲丽娅在地下遭遇的考验与地上发生的屠杀惨剧一样是邪恶与善良、死亡与生存的对峙,德尔•托罗也通过这样魔幻与现实在画面上的交替达成二者之间互相照应、对比并达成精神一致的目的,这样一个沉重的反战主题也只是为成人设定的。



西班牙亲友团
同是从墨西哥独立影片进军好莱坞市场的先头兵,吉尔莫•德尔•托罗和阿方索•卡隆的关系既是合伙人又是相识20个年头的死党。在主流市场尝到甜头后,德尔•托罗仍选择回归独立影人的行列发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作为头号知己卡隆对《潘神的迷宫》的创意也万分支持,名正言顺地加入了制片人行列,保证了德尔•托罗的创作不受约束。
德尔•托罗也召回了不少过去长期合作的伙伴,如摄影师Guillermo Navarro(他也为近几周票房形势大好的《博物馆之夜》掌镜)、场景设计师Eugenio Caballero和掌管着影片氛围核心的配乐师Javier Navarrete,而令人惊叹、几可乱真的CG效果则由曾负责《罪恶之城》动画特效的Grzegorz Jonkajtys指导完成。
因为对白全采用西班牙语,主要角色也大多集中在墨西哥和西班牙籍演员中选取。扮演坚强的奥菲丽娅的小演员伊万娜•巴克尔诺过去只在一些西班牙电影里扮演不起眼的小角色,对她毫无印象的德尔•托罗却被他在面试的表现征服了,事实也证明年仅11岁的小姑娘很好地撑起了反复在危险幻境和残酷现实出离的角色;出演维达上尉的西班牙演员塞吉•洛佩兹曾出现在斯蒂芬•弗雷斯的《天使夜惊情》里,这个大家公认的大好人却要在片中扮演冷血、自大的法西斯恶头子,他在德尔•托罗还没写出剧本时就已青睐这个角色,近一年的准备换来的是他忘情、精彩的“蜕变”表演。

但无论是挑战年龄或是性格的限制,演员们的辛苦都不及扮演神叨叨潘神的道格•琼斯的来得深切。作为德尔•托罗脑海中永远的怪物代言人,道格•琼斯难辞重任地戴着玻璃纤维做成的大犄角、穿上全套橡胶服装,还得忍受每日长达五个小时的化妆。而在表演时,道格•琼斯也差点成了“睁眼瞎”,只负责鼻部以下的动作,而影片中潘标志性的玻璃眼珠则是由装在内的微型电脑控制器操控的仿生装置。
经过11个月闪电式赶工加班,《潘神的迷宫》顺利完成;2006年戛纳电影节上长达22分钟的掌声、《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之一以及上映后烂番茄网站给出高达99%的惊人好评又再次见证了一个另辟蹊径的魔幻经典的诞生和墨西哥电影人不容轻视的实力和野心。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最佳男配角:


阿兰·阿金(Alan Arkin) 《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杰基·厄尔·哈利(Jackie Earle Haley) 《身为人母》


吉蒙·休斯(Djimon Hounsou) 《血钻》(Blood Diamond)


艾迪·墨菲(Eddie Murphy) 《梦幻女郎》(Dreamgirls)


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 《无间行者》The Departed


最佳女配角:


艾德里安·巴拉萨(Adriana Barraza) 《巴别塔》Babel


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 《丑闻笔记》


艾比盖尔·贝斯林(Abigail Breslin) 《阳光小美女》


詹妮弗·哈德森(Jennifer Hudson) 《梦幻女郎》(Dreamgirls)


菊地凛子(Rinko Kikuchi) 《巴别塔》Babel


最佳导演:


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巴别塔》


马丁·西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无间行者》The Departed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硫磺岛来信》


史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 《女王》The Queen


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 《93航班》(United 93)


最佳改编剧本:


Sacha Baron Cohen/安东尼·辛尼斯(Anthony Hines)
彼得·贝恩汉姆(Peter Baynham)/丹·马泽尔(Dan Mazer)
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波拉特》(Borat)


阿方索·库仑(Alfonso Cuaron)/Timothy J. Sexton
戴维·阿莱塔(David Arata)/马克·弗格斯(Mark Fergus)/
霍克·奥斯比(Hawk Ostby)《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威廉·莫纳汉(William Monahan)《无间行者》The Departed


Todd Field/汤姆·佩罗塔(Tom Perrotta)《身为人母》


帕特里克·马波尔(Patrick Marber)《丑闻笔记》



最佳原创剧本:


吉勒莫·阿里加(Guillermo Arriaga)《巴别塔》Babel


山下顺/保罗·哈吉斯(Paul Haggis)《硫磺岛来信》


迈克尔·安特(Michael Arndt)《阳光小美女》


吉尔摩·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潘的迷宫》


彼得·摩根(Peter Morgan)《女王》The Queen

最佳动画长片:

《汽车总动员》(Cars)


《快乐的大脚》(Happy Feet)


《怪兽屋》(The Monster House)

最佳艺术指导:


《梦幻女郎》(Dreamgirls)


《特务风云》(The Good Shepherd)


《潘的迷宫》(Pan's Labyrinth)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


《致命魔术》(The Prestige)


最佳摄影:


《黑色大丽花》(The Black Dahlia)


《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魔术师》(The Illusionist)


《潘的迷宫》(Pan's Labyrinth)


《致命魔术》(The Prestige)


最佳音效合成:


《启示》(Apocalypto)


《血钻》(Blood Diamond)


《梦幻女郎》(Dreamgirls)


《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



最佳音效剪辑:

《启示》(Apocalypto)


《血钻》(Blood Diamond)


《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


《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


最佳配乐:


《巴别塔》(Babel) 古斯塔沃·桑托纳拉(Gustavo Santaolalla)


《善良的德国人》(The Good German) 托马斯·纽曼(Thomas Newman)


《丑闻笔记》(Notes on a Scandal)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潘的迷宫》(Pan's Labyrinth) 贾维尔·纳瓦瑞特(Javier Navarrete


《女王》(The Queen) 亚历桑德拉·迪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


最佳歌曲:  


《I Need to Wake Up》《难以忽视的真相》


《Listen》 《梦幻女郎》(Dreamgirls)


《Love You I Do》 《梦幻女郎》(Dreamgirls)


《Our Town》 《汽车总动员》(Cars)


《Patience》 《梦幻女郎》(Dreamgirls



最佳服装设计:

《满城尽带黄金甲》


《穿普拉达的魔鬼》(The Devil Wears Prada)


《梦幻女郎》(Dreamgirls)


《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


《女王》(The Queen)


最佳纪录片:


《远离罪恶》(Deliver Us From Evil)


《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伊拉克碎片》(Iraq in Fragments);《Venus)


《基督营》(Jesus Camp)


《我的国家,我的国家》(My Country, My Country)


最佳纪录短片:

《颍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


《循环人生》(Recycled Life)


《预演梦想》(Rehearsing a Dream)


《两只手》(Two Hands)

最佳剪辑:


《巴别塔》(Babel)


《血钻》(Blood Diamond)


《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无间行者》(The Departed)


《颤栗航班》(United 93)



最佳动画短片:


《丹麦诗人》(The Danish Poet)


《Lifted》


《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girl)


《艺术大师》(Maestro)


《No Time for Nuts》



最佳真人短片:


《Binta and the Great Idea (Binta Y La Gran Idea)》


《Eramos Pocos (One Too Many)》


《Helmer & Son》


《救世主》(The Saviour)


《西岸故事》(West Bank Story)



最佳视觉效果: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


《海神号》(Poseidon)


《超人归来》(Superman Returns)

终身成就奖: 埃尼奥·莫里康(Ennio Morricone)


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 谢里·兰辛(Sherry Lansing)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