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透视中国:劳工移民潮,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

发布时间: 2007-3-03 11:33 作者: quelle 来源: 美联社/波士顿环球报/BBC
字体: | 上一篇 下一篇 | 打印


中国国内劳工移民潮是当今大陆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在这一移民潮之中的社会下层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勃兴而逐渐沦为饱受歧视的人群,无缘享受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各种福利。过去,国际媒体曾经对这一现象做过许多报道,在2007年2-3月间,这类报道再度增多,从而使中国国内劳工移民问题又一次曝光在世人面前。 据美联社驻上海记者2007年2月28日报道,以外来移民为主的中国城市下层居民(urban underclass)人口在近十年来激增,他们中的多数人从事高强度、超工时的体力工作,并且很容易以各种理由被辞退甚至开除。尽管中国大陆经济长期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但他们的工资增长额却非常有限,而且还不断遭到名目繁多的克扣。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本周二发表了一份42页的报告,披露了中国国内劳工移民的悲惨境况,迅速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注意并被广泛转载。 据统计,这种劳工大多收入较低,工作性质危险,缺乏合同保障,在劳资争端中没有任何法律资源可供利用。西方舆论坚持认为,中国国内劳工移民实际上是中国户籍限制的受害者。尽管中国官方的城市户口政策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变,但外地劳工却因其“城市暂住人口身份”直到现在都还必须为他们的子女支付额外的教育费用,并且鲜有可能购买到价格合理的健康与人寿保险,更谈不上享受政府补贴的住房和其他福利。 大赦国际亚太地区副主任Catherine Baber女士激烈地批评道,“中国大陆所谓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对劳工移民残忍的剥削、歧视甚至虐待基础之上的,移民工人在大中城市的工作条件是最为恶劣的”。“而对他们造成歧视的根源恰恰就是中国政府的户籍政策与规章”。
[外来移民手持招工广告,坐在招聘会场外的街心公园中等待。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1949年中共当政不久,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户籍制度。这一严格的人口管理体系对居民的居住、工作甚至婚姻都严加限制。改革开放虽然使该户籍制度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时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它还极为类似过去南非曾经实行过的种族隔离政策(Apartheid)----外地劳工被要求随身携带户口和身份证明,在异地寻求生存时受尽当地户籍和治安管理官员的刁难与敲诈。 据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卫报3月1日报道,被改革开放冲击了的中国大陆户籍管理政策的确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变化对中国的富裕阶层更为有利。在北京和上海这些过去户口最为难得的城市,一些外地人获得永久居住的权利甚至户籍,这些人在当地购置房产,开办公司。他们当中不乏成功的演员、运动员、商人、企业家和归国留学人员。然而户籍政策的变化远远不抵大陆浩瀚的移民狂潮。一亿四千万至两亿劳工移民,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婚姻家庭、多达两千万的所谓“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不断困扰着中国政府。
[近年来,中国近两亿农村人口为了工作机会向大中城市流动。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另据波士顿环球报同日报道,中国的立法机构已经在讨论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但一直处于议而不决的状态。近日中国官方通讯社也在强调为“外地劳工提供法律援助”,但其响应程度和实际效果都令人怀疑。另一方面,大陆市政、交通、住房和安全等主管部门又不断发出警告,外来人口对城市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干扰和压力,近年来大城市中的许多恶性刑事案件都是由走投无路的外地移民所主谋。因此,全面解禁户籍限制,不仅从户籍制度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地方官员不会同意,而且城市原住居民也难以通过。所以,人口迁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社会动荡,现在已经使当局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中国大陆畅销书“中国民工潮:打工族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引述杭州一位企业家的话,曾一度十分著名。这位企业家说,“经济学家有这个规律那个规律,要我说,只有一个,那就是‘肚皮规律’。肚皮饿了要吃饭,哪里能吃得饱就上哪里去;哪里能吃得好就上哪里去”。 但是问题却并不如此简单。今天相当一部分移民已经远远不再单纯是为了“吃饭”而背井离乡;他们也远远不再轻易地因有一份工作而对城市充满感激之情。一些社会学家正在研究较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外出的人们大都是“农村的精英”----他们的离去导致更多的土地荒芜;又比如在城市生活的强烈反差刺激下,一些民工的心理产生了病变,其消极后果难以估量;再比如农村社会与家庭结构的解体威胁;最后,外来劳工的存在与城市失业人口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剧,人群中的歧视与反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对社会稳定的腐蚀力正在极大地强化。 对北京当局而言,应对劳工移民潮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无论维持还是改变户籍管理的现状都将是极其危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