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街都是中餐馆:纽约华人社区越来越象中国县城

美国纽约是一个世人向往的国际大都会。 830多万纽约居民来自世界各个地方﹐族裔的融合形成了纽约多元文化的特征。 华裔人口在纽约就有37万多人﹐其中75%是在美国以外地区出生的移民。

  纽约早期的华人移民以广东人为主﹐多聚居在曼哈顿的中国城。 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来到纽约。 90年代末﹐大量大陆新移民来到华人社区。 根据纽约亚美联合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在纽约的华人就增加了60%之多。

  一个曼哈顿中国城显然容纳不下迅速膨胀的人口﹐近些年﹐在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和布鲁克林区的第八大道又先后形成了两个华人社区。 在纽约的三个华人社区中﹐法拉盛社区发展最快﹐它已经是大陆许多新移民到纽约落脚的首选。 居住在法拉盛的华人有一部分是专业人士﹐更多的是经营小生意或打工的新移民。尽管法拉盛社区8万多居民中只有25%是华裔居民﹐他们却改变了整个社区的风貌。

  



  



  说法拉盛社区发展最快也是相对于纽约的其他华人社区而言。 一位经常来往于中国和美国的王先生评价﹐法拉盛看上去也就是中国的一个县级市的水平﹐ 远比不上中国的大城市。 满眼的中文招牌﹐满街的中餐馆﹑中国商店和超市﹐让人觉得这里好象不是美国﹐不是纽约。

  张太太和老伴来纽约探望女儿﹐初到法拉盛也纳闷这个地方怎么这么“中国”。 住久了才发现它的好处﹐每天两位老人能够读到中文报纸﹐看到中文电视﹐ 到图书馆借阅中文书籍﹐走到街上不会英文也能买到东西﹐生活轻松自在。

  华人喜欢聚居此地﹐最大的原因就是在这里没有语言的障碍﹐有一种安全感。 据统计﹐华人社区中的移民有60%以上英文不流利﹐或者根本不懂英文。在法拉盛﹐虽然人们都讲不同的方言﹐托中国多年来推广普通话之福﹐ 大家都可以用普通话沟通。 不用说一句英文﹐人们可以找到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银行﹑诊所﹑华人律师﹑会计师﹑医疗保险的代理﹑超级市场﹑餐馆﹑卡拉OK﹑美 容美发﹑补习学校﹑旅行社﹑中西药店﹑手机店﹑出租车﹐都近在咫尺。 生存是每个移民都要面临的问题﹐华人社区自成一体的特点给新移民创造了许多工作机会。

  与主流文化的差异也是华人喜欢聚居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人们也庆祝美国的节日﹐但他们对中国自己的节庆更认真。华人社区每年最盛大的活动就是庆祝被美国人称为中国新年的春节﹐ 法拉盛的华人社团举行游行舞狮﹐还在指定地点燃放鞭炮。近两年﹐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每逢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时﹐ 在法拉盛社区中心都举行中国国旗的升旗仪式﹐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代表也来参加。

  与现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店家喜欢把店名取得特别有洋味不同﹐ 纽约华人社区里的中餐馆﹑商店和超市的店名都很“中国”。像“同仁堂”﹑“楼外楼”﹑“隆盛行”﹑“钱柜歌厅”﹑“北京酒庄”等﹐ “金”﹑“发”﹑“盛”﹑“喜”等华人传统上认为吉利的字都极为常见﹐招牌也喜欢用红色﹑黄色等醒目的颜色来装扮。

  十几年前﹐ 法拉盛中心地区还是美国餐﹑意大利餐﹑韩国餐和中餐共同分享的天下﹐如今95%都是中餐馆。 在一条短短的﹑一百多步就走到头的小街上﹐排列着15家中餐馆。 不出方圆一英里的街区内﹐人们就可以吃到广东菜﹑江浙菜﹑四川菜﹑湖南菜﹑台湾菜﹑福州菜﹑东北菜﹑素菜﹐ 还有适合回民口味的牛羊肉菜。大型自助餐厅的菜肴花样更是多得往往令食客担心吃过量。

  为了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一些新移民开起了小吃摊﹐提供物美价廉的小吃。最受欢迎的是一家来自天津的张先生的摊位﹐提供非常地道的天津小吃﹐ 如芝麻烧饼﹑豆腐脑﹑油条﹑韭菜合子﹑大菜包子等﹐小吃摊生意红火﹐顾客经常要排队等候。 糕饼店更是几个街口就有一家﹐卖各种港式奶茶﹑蛋糕﹑面包和点心。

  还有几家中式快餐店﹐卖四元五角一份的自选四菜一汤加白饭。 从得克萨斯州来纽约旅游的杨先生﹐带着一家人到法拉盛﹐ 看到满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店﹑超市和餐馆﹐感到十分亲切。 饱餐一顿之后﹐他说﹐“那种满足感难以用词汇来形容”。

  华人的理财观念比一般美国人要保守﹐消费观也不同。 许多华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天﹐甚至七天﹐挣了钱很少去享受﹐最多的娱乐就是打打麻将﹐聚聚餐﹐看看影碟﹐或偶尔到赌场试试运气。 记者的一位美国友人说﹐“华人是挣两块﹐花一块﹔我们是挣一块﹐花两块。”与其他族裔的纽约居民相比﹐华人有更强的意愿储蓄和购屋置产。

  虽然法拉盛地区的平均家庭收入只有39684美元﹐远低于整个纽约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但拥有房产的家庭却不低于平均水平。 一般美国人喜欢使用信用卡或签账卡购物和付账﹐华人却偏爱用现金。家中不但经常放着几百元﹑几千元的现金﹐出门口袋里常揣着几十美元。不幸的是﹐这给一些小偷﹑盗贼提供了机会﹐入屋偷窃﹑或在街上公开行抢的事时有发生。

  华人常把现金带在身上也有不得已之处﹐ 记者本身就有过因餐馆不收信用卡而狼狈不堪的经历。 一次记者请朋友吃饭﹐消费70多元﹐掏出信用卡﹐老板说不收﹐ 记者只得扔下朋友奔到两个街口外的银行取出现金才付了钱。

  与美国人习惯关起门来做生意﹐保持商店门口卫生的习惯不同﹐ 华人喜欢敞开门来做生意﹐店主把货架摆到商店门外﹐供人们自行挑选。开架售货虽然方便了顾客选购﹐却因为占据了行人便道﹐ 使上下班高峰时期的法拉盛拥挤不堪﹐也搞得人行道又脏又乱。为维持街道秩序﹐执法机构多次整顿商店货架违规乱放的问题﹐并开出罚单﹐ 但还是屡禁不绝。

  入乡不随俗的事情在华人社区中处处可见﹐卫生习惯差的问题最为突出。 一些人在街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甚至夏天坐在邮局门前的台阶上乘凉﹐ 众目睽睽之下一边抠着脚指头﹐一边高谈阔论。还有人在餐馆里把鞋子脱掉﹐光脚踩在椅子上﹐就如同身处中国某个县城的小酒馆中。入乡不随俗的现象﹐使许多人对华人社区又爱又恨﹐一些家庭甚至因此选择离开。

  最近﹐美国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针对许多移民不通英文的问题﹐ 费城一家卖牛肉饼的餐馆规定﹐客人点菜时必须用英文。 这则消息引起移民社区轩然大波﹐该餐馆的意大利裔老板认为﹐移民到美国来就应该学好英文。 在美国的移民有上百种母语﹐若无共通语言﹐大家各说各话﹐人们如何沟通﹖

  关于费城餐馆用英文点餐的讨论﹐ 对生活在纽约华人社区里的人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作为美国社会的一员﹐ 华人是否应该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尊重美国主流文化﹐入乡也随俗。
啥都不怕,就怕瓦落地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