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共人士入阁 万钢出任科技部长



万钢生于1952年8月,上海市人,工学博士,中国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各部委中,首位来自民主党派的部长。

在万钢身上,与民主党派身份同样引人瞩目的,是他的学术成就。

万钢于1981年12月取得同济大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1985年4月。其后,他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1月,取得博士学位的万钢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从工程师一路升至总体规划部技术经理。 在奥迪公司工作期间,万钢针对全球原油供应日趋紧张的现实,开始着手研究和开发以新能源驱动的清洁汽车。

带着在海外积累的先进理念,万钢回到祖国,于2001年4月担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2004年7月,万钢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校长。 2001年9月,中国启动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万钢受命担任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万钢带领的团队,把中国燃料电池轿车研制推到了可与世界先进水平对话的地位。

在主持中国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同时,万钢还积极参政议政,于2000年向国务院提出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中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非中共人士”、海归学者万钢,在中国科技部部长一职上的作为,将更值得期待。
Share |
Share

作为小平同志扩大派遣留学生政策的受益者,我非常有幸能在八十年代成为出国留学大军中的一员。当时我是研究生毕业,记不得到底经历了几轮考试,最终我获得了世界银行的奖学金。当时飞往德国要绕道沙加,飞行20多小时,而现在自上海飞往法兰克福只要10个小时。


我是到德国攻读博士的。我所去的大学是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德国一座风景非常美丽的哈茨山上,这是德国一所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大学。


那是一九八五年的一天,我和几个同伴一起学校的外办,本想去了解学习计划的安排。因为是第一次,什么都不懂。当外办的老师提出我们外国留学生都首先要参加PNDS考试(德语入学考试)时,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很不服气地提出,我的德语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参加德语考试?外办的老师立刻笑了,因为两百多年了,来这里的外国留学生不知道有多少,但从来没有人说德语好到不需要考试的地步!也许外办的老师觉得我当时的德语还过得去,就说如果你真觉得不需要考试,那就跟几个教授谈谈,看看是否可以免试。于是后来外办安排了几个教授跟我聊了整整一个小时,问了很多问题,都被我一一回答了,最后同意免试。这件事使得当地德国人对我们中国学生刮目相看,我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为克劳斯塔尔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参加PNDS考试而直接入学的外国留学生。


事后总结这件事,第一个经验就是:在德国不要过分谦虚,实事求是地提出要求,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努力地争取机会。


我们一行几个人到了德国很快就融入了德国的留学生活中。我在学校的机械所做博士,同时给教授做助教。在这里我第一次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这里大学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查资料非常方便,而且资料内容之丰富是国内难以想象的,最关键的还是这里的实验条件非常先进。我们机械所的地下室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地下建筑,有各种各样的机械加工、测试设备,简直就是一个设施完备的小工厂。在这里通过各种各样的试验,使得原来在国内学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也正是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还有一点我感到很幸运的是,带我的博士导师佩特•迪茨是德国工业界非常有名的大教授,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都极为丰富。他在我的博士生涯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并对我以后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他是一个典型的德国教授,对博士生的指导中,从来不说你应该如何如何,而只是提出一些问题,让你自己去思考,去解决。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使得我在博士学习期间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地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1990年我的题为“研究动态应力状态的综合测试方法”的博士论文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在这篇论文中我采用的是本人独创的动态光弹和动态云纹两种光学全场方法杂交确定机械部件在冲击载荷下的全场应力和位移。这一创新的试验方法为测试固体波奠定了定量研究应力波传播的光学方法基础。采用此方法研究固体波传递,并应用此理论对低噪声,低振动机械设计指导。目前CLAUSTHAL工业大学在此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已经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我的博士论文的内容图片至今还一直悬挂在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所的大厅里。


在德国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拿到博士学位的都要游城一周,最后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发表讲话。我的德国同学和同事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小车,前拉后拥,很是风光,我们很多中国博士也都经历了德国的这种独特的庆祝方式。当时,我在中心广场的讲话内容大意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今天我得到了德国博士学位,这仅仅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开端,我将在汽车工业研究发展上努力工作,让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一员,也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开上汽车,开上我们中国人自己造的汽车。


经过五年的博士学习,我的导师佩特•迪茨已经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我的导师很认真地跟我谈了一次话,希望我能留在所里,接他的班,做一名德国教授。我自己很清楚,做一名德国教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但我还是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学习的积累,应该到工业实践中去检验、去锻炼。当然我也清楚这个选择的风险也比较大,但我的个性是越是有风险,越能刺激我创新的激情。面对导师热情的邀请,最终我与导师妥协了,我们达成了一项协议:就是我在公司工作期间,继续关心学校的科研教学,并兼任一门课的授课教授。


我知道自己的个性是一直喜欢做一些富有挑战的创新性的工作。于是,我应聘了德国奥迪汽车公司,从一名最基层的工程师做起,一做就是十一年,一直做到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总规划部的高级技术经理。


读博士期间,我所在的德国小镇克劳斯塔尔是一个山区,走在大街上一会儿是上坡,一会儿下坡。那个时候我开的是一部欧宝Ascona车,性能较好,但属后轮驱动。冬天一下雪,后轮没有压力就会打滑,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我夫人就得下来推车。正是由于我夫人一直为我补充动力,使得我的车走过了克劳斯塔尔的漫长雪季,也使得我在事业上走向一个个新的高度。针对在德国山区雪天驾车的经历,我后来对汽车的前轮驱动形式有了很深的研究,以克服后轮驱动的先天缺陷,当然最理想的驱动形式还是四轮驱动,这也是国际上汽车开发的一个趋势。我回国后从事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做出的第一步样车就是四轮驱动的“春晖一号”,这种车的特点就是在任何工况下都不会打滑。


回想留学德国的这段经历,对我整个人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我从一个学生一步步地成为有一技之长,能为国家做点贡献的人。然而,总结这一段成长经历,是国家的扩大派遣留学生政策给了我机会,是国家培养和造就了我!


(写此短文,纪念扩大派遣留学生政策成功推行廿五周年。)

  

本文作者万钢:汽车领域专家。1952年8月出生,1978年毕业东北林业学院,1979进入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攻读硕士,1981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在数学力学系任教。1985赴德国Clausthal大学机械系留学,1990以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校长.


网友推荐,原载同济网

TOP

TOP


虽然我的校长是吴启迪她老人家,不过都是同济人,一样的!!!

TOP

 万钢路径

  熟悉万钢的人说,万钢走上政坛并非偶然。

  1952年8月出生的万钢,此前的公众形象是一位学者型的人物。万钢留学德国时选择了Clausthal工业大学主修机械。在攻博期间,他发明了定量研究固体波传播的光学方法,并成功地将此方法应用于汽车低噪音设计,为Clausthal工业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

  1991年万钢加盟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在奥迪汽车公司工作的11年中,他参与了5种车型的研发,主持完成了15项技术关键课题,其成果都被公司采纳运用。1998年万钢被推为德国汽车业界十大年度精英之一。

  万钢在国际汽车界的业绩,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重视。

  在科技部的邀请下,2000年万钢回国。

  据上海市委一位高级别官员透露,2002年底,当时的上海市领导人就有意让万钢担任副市长,但万钢本人并未应允。

  熟悉万钢的人说,万钢当时更希望能在学术界有所建树,而担任同济大学校长,研究新能源汽车是万钢本人的一个心愿。2004年7月,万钢如愿以偿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同时还是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次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万钢增选为政协常委。

  2001年万钢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并作为第一课题负责人承担了该课题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

  可能是由于万钢在汽车领域的辉煌成就,知情人士介绍,万钢和几任科技部的领导关系都非常好。不久前,前任科技部长徐冠华到沪考察,万钢也全程陪同。

  2004年,万钢也进入中南海,给政治局讲课,主题是“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结束后,他就不再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其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之时,有人评价其称,“万钢是技术出身,比较重视技术产业化,比较崇尚实际。”他还出任了“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公司”董事长。

  2006年12月,万钢增选为致公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此前,相关领导有意让万钢接任致公党主席。”熟悉万钢的上海某高层向记者透露。

TOP

楼上兄弟是做党史研究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