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日本和别的国家,在一个强势政府干预调控下,不会出什么大事,现在的变化都属正常范围!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Share |
Share

TOP

中国政府是一个相对强势的政府这没有错,但是要说会不会出大事儿,那可说不定,中国现在面临的要解决的难题可不是一个两个。
首先是汇率体制,如今的逐步升值的政策到底是对还是错,谁也说不定,虽说是不再盯住美元,而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但实际还是以美元为主,汇率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国内目前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防止过度投资,经济过热,降低通胀风险,但是央行还要保证经济的适度增长,这中间的一个度的问题,就不是随随便便能量出来的,过了,经济衰退,不够了,投资过剩,通胀风险上升。这中间太复杂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
还有一些问题,例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中国太希望改变现在仅仅靠出口拉动增长的格局了,即想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又向拉动内需,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中国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牌在世界上有没有那么高的价值或知名度,哪能那么快达到目的阿?拉动内需,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势一个大窟窿,至今没有一个能令人满意的方案出来,什么东西的价格都在涨,老百姓那里敢乱花钱啊?
说道银行体系,和汇率紧密相关的还有利率改革,金融体系的薄弱,令利率体制改革一推再推,唉,没什么话好说了。
不过中国和日本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日本是很快大幅度升值,对经济一下子带来很大打击,出口急剧继续减少,经济衰退,有了这个前车之鉴,中国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国内的需求,在2005年7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1%,但是之后一直保持着小幅的由市场调节的升值(央行肯定也调控的拉),到现在的升值幅度应该在5%左右吧或略多一点(最近没有怎么关注),所以这一年半多的时间来,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
但这里呼吁的是,中国确实太需要将出口业从低附加值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了,还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
随便说说,大家继续讨论

TOP

升值和购买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国内的亲戚朋友都认为钱越来越毛了.升值等于购买力上升这个国际通晓的原理在中国就行不通,真要提高警惕了.

TOP

谨请各位大虾赐教!~余愿闻其详~
家有三只小兔

TOP

升值等于购买力上升?????
从02年欧元正式流通,欧元升值了多少?
你有感觉你的欧元能买更多的东西么?
还国际通晓呢?

TOP

這個說的超好
應該支持一下

TOP

原帖由 fj130201 于 2007-5-17 12:29 发表
升值等于购买力上升?????
从02年欧元正式流通,欧元升值了多少?
你有感觉你的欧元能买更多的东西么?
还国际通晓呢?

看看下边的分析,不想跟你辩.
名义汇率长期决定——
    购买力平价
    货币的价格有两种,国内价格是利率,国外价格是汇率。汇率是以本币表示的外汇价格,或者是以外币表示的本币价格。汇率有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两种,人民币汇率采取直接标价,单位是:人民币/美元,如1988年,一美元等于8.3元人民币,或8.3元人民币/美元。
    货币的国内外价值在长期是统一的,这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假设。长期名义汇率由购买力平价(PPP)决定,就是说,两国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决定其之间的比价,而国内物价的变化使购买力发生变化,就要求汇率做相应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国家汇率贬值,通货紧缩的国家汇率升值。
    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相对两种,绝对购买力平价把汇率定义为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
    国际上从50年代开始使用PPP 方法比较各国收入,最早对中国进行比较的是克拉维斯,1981年估计人民币在1975年的购买力平价是1美元等于0.46元人民币,中国人均GNP是343 元人民币,按照PPP 折合74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0%。后推出中国1988年人均GNP为2472美元,1994年为 4789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8.5%。任若恩在1994年估计中国1986年人均GNP 是1044 美元,外推到1994年为264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0.2%。世界银行估计,1994年中国人均GDP为251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 9.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1991年为1450美元,外推到1994年是2178美元。任若恩使用GK方法计算了1987年人民币与各国的购买力平价:1元人民币等于 124.65日元,1.6马克,488.7韩国元,0.493英镑,0.709美元,按照人民币直接标价倒算过来,1美元等于1.41元人民币。郭熙保的计算结果是:1994年中国GDP 总量购买力平价的几何平均数是2.26,GDP是46481亿元人民币,人均3878人民币,按PPP折合为,GDP 20567亿美元,人均1716美元,比按照汇率折合的450美元高2.81倍。按照GDP结构,资本形成的PPP最高,为 4.6;个人消费类2.25,政府支出为1.11。价格相差最远的是住房,在相同质量的前提下,中国住房价格是美国的14%,教师工资是美国的16%。易纲和范敏在1997年估计,1995年中美两国PPP为 1:4.2。
    相对购买力平价表示,在任何一段时间内,两种货币汇率变化的百分比,将等于同一时期两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化率之差。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就是物价指数的倒数,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物价指数来反映货币购买力:消费品物价指数反映居民收入的购买力,批发价格指数反映企业对于工业品的购买力,可贸易品价格指数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反映国内外企业的购买力,几种指数对于汇率决定,各自有其理论意义。
    人民币名义汇率
    与国内购买力的关系
    按照有关计算,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在1975年为1:0.46,1987年为1:1.41,1994年为1:2.26,1995年为1:4.2,1998年或许在1:4-5之间。人民币名义汇率一直大大超过购买力平价。我们假设美国国内物价不变,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就可以简化为名义汇率和国内物价的关系,因为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就是消费品价格的倒数。
    我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的变化分为3个时期。
    第一时期:1978—1993年,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大大超过人民币国内购买力下降。
    从1978年到1993年底,人民币名义汇率从1美元兑换1.7元人民币贬值到8.7元人民币,贬值幅度为:
    8.7/1.7-1=412%
      同期国内消费物价指数(所谓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了255%,就是说,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速度,比以消费物价指数的倒数表示的国内购买力下降速度高出60%。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迅速贬值时期。
    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超过国内购买力的下降,有特殊原因:
    第一,出口财政补贴向价格的转化,即外贸体制和汇率体制的改革因素。第二,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第三,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于1987年,那年国内储蓄的增量第一次小于消费的增量,结果在1988年“价格闯关”的刺激下,通货膨胀预期变成了现实。
    第二时期:1994年-1997年11月,人民币名义汇率稳中有升,与国内购买力迅速下降并存。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取消外汇额度价格和外汇调剂市场,将人民币名义汇率从1:5.8贬值到1:8.7。至1997年10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汇率大幅度贬值,引起人民币贬值预期再次出现,4年零10个月的时间,围绕人民币名义汇率,出现4个反常现象:
      第一,人民币名义汇率稳中有升与国内购买力迅速下降并存。
     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变化应该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比例相一致。1994-1997年,中国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为21.7%,14.8%,6.1%,0.8%,4年上升52%。
    美国通货膨胀率3年为12%左右,人民币应该对美元贬值:
      1-(1+12%)/(1+52%)=1-73.7%= 26.3%
       实际上不仅人民币没有贬值,反而从1:8.7升值到1:8.3,升值幅度为:1-8.3/8.7=1-95.4%=4.6%
      第二,实际汇率升值与出口上升并存。
       实际汇率,等于名义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比,中国1993-1997年国内零售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5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了15.3%,同期美国的消费指数上升了9.6%,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升值的。但中国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1993年的1040亿美元提高到1997年的1680亿美元,增加了61%。
    第三,名义利率高水平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并存。
      第四,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的矛盾趋势。
       同一个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分析人民币走势时竟然出现互相矛盾的结论。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只要高于美国,名义汇率就会贬值。但是按照绝对购买力理论,只要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低于人民币名义汇率,人民币就应该持续升值,向购买力平价靠拢。人民币的未来走势,实际是同时受到升值和贬值两种作用的影响。
    第三时期,1997年11月以后,人民币名义汇率继续稳定与国内购买力提高并存,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产生严重的贬值预期。
    这一时期,中国迅速进入通货紧缩,国内消费品价格在1996和1997年连续跌落十几个百分点,1998年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物价负增长,人民币国内购买力开始提高。
    第四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对人民币产生巨大升值压力,贬值预期变为升值预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可望在浮动中升值,与国内外通货紧缩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1978-1993年汇率贬值:
    改革与通货膨胀
    人民币名义汇率在1994年以前迅速贬值,主要是因为外贸,外汇和汇率体制改革的结果。财政对于外贸的补贴逐步减少,就需要相应把名义汇率贬值。财政补贴变为价格上升,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化的重要标志。汇率也是一种价格,国内物价的上升等价于名义汇率贬值。
    计划经济下国内外价格脱节,名义汇率严重高估,无法调节外贸。计划和财政既是隔绝国内外价格的手段,又是决定外贸的政策工具。财政手段与货币不同,它不是直接调节经济总量,而是通过调节经济结构间接影响总量。对于外贸的调节有许多手段,分别调节进口和出口,内容和力度都不相同,应分别计算财政手段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国家也可以直接使用汇率手段调节外贸结构,即分别规定出口汇率,进口汇率,贸易汇率,非贸易汇率,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汇率,这与在名义汇率之外再加上财政补贴是不同的。 影响出口汇率的因素有名义汇率,财政补贴,出口退税,出口关税,利息补贴,外汇额度补贴,地方补贴等。影响进口汇率的因素有财政补贴,进口关税,走私,非关税壁垒等。
    改革意味着减少以至取消进出口财政补贴,将财政负担向价格转移,一方面是名义汇率贬值,一方面是国内价格的市场化。首先是进口代理制度,其次是国内出口收购价格放开,至1992年生产资料价格大部分放开,价格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贬值与财政补贴的减少是同步进行的。
    名义汇率贬值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国内购买力的降低,同时就导致进口价格的上升,出现汇率贬值压力。在1978-1994年之间,中国就出现了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循环。
    1994-1998年汇率稳中有升
    1994-1998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从贬值到稳定,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外贸部门的经济学家如季崇威,刘舒年等,都发出“不贬值就不能保持出口”的呼声。我在1994年与他们辩论时就提出人民币汇率可以稳定到20世纪末,而且不会影响出口的预测。我的根据是:
    第一, 1994年人民币汇率有一项重大改革,就是从双重汇率改为单一汇率,把名义汇率1:5.7,一下子贬值到8.7,贬值50%,至少超额贬值10%以上。
    第二,国内价格改革基本完成,通货膨胀因素大部分消除。
    第三,按照绝对购买力决定汇率长期水平的理论,人民币与美元之比应该是1:4或者1:5,所以长期趋势是升值而不是贬值。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仍然高于美国5个百分点,假设每年贬值10%,到2000年也只不过贬到1:8的水平。当时并轨以后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就是1:8.7。实际上非常简单的推算,就可以得出人民币名义汇率中期稳定的结论。
    第四,人民币有升值压力而不是贬值压力。这是因为中国已经告别外汇短缺时代,出现贸易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巨额顺差,只是由于中央政府干预才没有出现升值,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国家外汇储备在4年之内增加了877亿美元。这在经历了长期外汇短缺的中国,几乎不能使人相信。外汇储备猛增的原因,主要是外资的大量进入,提高了出口竞争能力;而中央政府平息通货膨胀的政策,则消除了货币发行对汇率贬值的影响。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1欧元 于 2007-5-17 21:57 编辑 ]

TOP

忘了看过美国哪个杂志的文章了,说看看货币是不是贬值,直接和黄金价格挂钩就好了,^_^......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TOP

有点偏专业了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