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 科学家提出惊人理论:小小昆虫灭绝了恐龙?

据美国媒体6日报道,长期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大灭绝,然而日前,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古生物教授乔治·波尔纳却在新书《谁在咬恐龙?昆虫病菌和白垩纪之死》中提出惊人理论:虽然小行星撞地球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然而,恐龙事实上却是被带有病菌的吸血昆虫给灭绝的,也就是说,是昆虫引发的瘟疫造成了恐龙大灭绝。

琥珀保存的史前昆虫遗骸(上图)

 昆虫灭绝了恐龙

  据报道,这一恐龙灭绝的新理论是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乔治·波尔纳和他的妻子罗伯塔共同提出的。波尔纳认为,虽然科学界普遍认为是6500万年的一颗小行星造成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理论却存在不少漏洞,譬如它无法解释一个事实,那就是恐龙为何是在小行星撞地球很多年后才逐渐灭绝的。

波尔纳夫妇在新书中称,只有携带致命病菌的昆虫叮咬恐龙后引发瘟疫,才能解释为何恐龙是在成千上万年时间中逐渐缓慢地灭绝的。波尔纳说:“我们相信,昆虫在恐龙的灭绝中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我们并不是说传染病菌的吸血昆虫是造成恐龙灭绝的惟一原因,其他地质和气候灾难也可能扮演了一个角色,然而,它们都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恐龙是在很长很长时间、甚至数百万年时间中逐渐灭绝的。只有昆虫和疾病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TOP

 琥珀中找到证据

  波尔纳夫妇称,他们是在对保存在琥珀中的一些古代植物和小动物遗体进行研究后,才得出这一结论的。琥珀堪称是古生物的“水晶棺材”,它能将被它包裹的小生物完整地保存数百、数千万年。

  波尔纳教授说:“在白垩纪晚期,昆虫和微生物、疾病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一只保存在琥珀中的白垩纪昆虫内脏中,发现了能够引发利什曼原虫的病菌——即使今天这也是一种致命的病菌,它能同时感染爬行动物和人类。在另一只白垩纪叮咬昆虫中,我们发现了能够引发疟疾的有机体,它能感染今天的鸟类和蜥蜴。在恐龙的粪便中,我们还发现了线虫甚至能够引起痢疾的其他原生动物的痕迹。这些肠内寄生虫可以通过昆虫叮咬大面积地传播。”

  小小昆虫威力大

  波尔纳教授称,在白垩纪晚期,地球上的气候相当温暖,这一气候导致携带利什曼原虫、疟疾、肠内寄生虫和其他病菌的吸血昆虫大面积滋生,从而在恐龙群体频频引发瘟疫,造成恐龙数量逐渐减少。

  波尔纳教授说:“不同群体的恐龙会逐渐被灭绝,就像夏威夷发生鸟类疟疾时一样,它杀死了许多当地的蜜旋木雀。不过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虫都对这些病菌拥有了一些抵抗能力。可是在白垩纪,这些疾病却是富有攻击性的新东西,脊椎动物对它们没有任何天生的免疫性。所以随着瘟疫的扩散,不同地区的恐龙开始逐渐灭绝。”

  波尔纳教授还称,昆虫不但造成了恐龙的彻底灭绝,并且还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波尔纳说:“当恐龙逐渐灭绝时,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譬如蕨类植物、苏铁类植物和其他裸子植物都渐渐被开花植物所取代,因为昆虫会帮助这些开花植物授粉,这些植物将会迅速扩散,遍布地球表面。昆虫在地球生态学的变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改变了地球的进化史,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恐龙,曾经为了生存和它们进行过生死攸关的宿命斗争。”

(责任编辑:扎西)

TOP

蚊虫叮咬导致恐龙灭绝?



2008年01月17日09:27  来源:[url="]国际先驱导报[/url]





昆虫琥珀中发现的病原体是波伊纳研究结论的佐证。

TOP

欧美曾流行这样一款电脑游戏:在时光旅行中,猎人可以射杀恐龙,却会被从恐龙尸体里冲出来、寻找新宿主的虱子咬死。

  这一情节看似可笑,但谁敢说小小昆虫没有这样的威力?近日,美国动物学家提出惊人论断:昆虫叮咬造成了恐龙灭绝。该观点刚一披露,就引来许多质疑声。但更有意思的是,一名中国交叉科学的研究者几年前就已提出类似观点,其部分论据恰好能为这位美国学者“解围”。

  “咬虫”让恐龙染病

  提出“昆虫叮咬致恐龙灭绝”的,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乔治·波伊纳。他与妻子合著的《是谁打扰了恐龙?——白垩纪的昆虫、疾病和死亡》一书中提出:“咬虫(biting insect)”的出现和疾病蔓延是恐龙数量减少的原因。

  波伊纳说:“地质性的和灾难性的事件确实对恐龙灭绝有些影响。但单就这样的事件,无法解释恐龙灭绝的过程。这个过程事实上经历了非常非常长的时期,也许有几百万年。而昆虫和疾病能够提供一种解释。”

  波伊纳一直在研究琥珀中的古植物和古动物遗体,并认为那里再现了几百万年前的生态环境。波伊纳曾从保存在琥珀中的白垩纪晚期昆虫肠道中发现利什曼病病原体,并在另一只昆虫化石中发现引起疟疾的有机体。他认为,携带各种病原体及病菌的吸血昆虫大量滋生,很可能在恐龙群体中引发了流行病,使得恐龙数量减少。

  昆虫让恐龙断粮

  波伊纳还指出,与此同时,恐龙赖以生存的食物(比如羊齿类植物、苏铁类植物、银杏以及其他裸子植物等)逐渐被大量有花植物取代,这些有花植物由于昆虫授粉而扩张到整个地球。恐龙的食物就出现短缺。另外,有些昆虫同样以植物为生,凭借数量优势与恐龙争食。

  不过,波伊纳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他的研究基于远古时代DNA序列的实验数据,而两年前已有学者指出,地质变迁使DNA的存活失去了基本排列标准。因此,可扩大的DNA序列以及可培养的细菌能否在地质年代中存活,很值得怀疑。

  连日来,还有人提出具体问题:如果恐龙无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昆虫的增多,为什么其他的动物就可以适应?“咬虫”能穿透恐龙那样厚的皮肤吗?为何恐龙临近灭绝前的许多蛋壳要么过厚,要么过薄?

  中国学者3年前就有相似论证

  波伊纳或许并不知道,三年前,中国武汉交叉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国文就在《白垩纪蚊子的盛行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论文中提出了相似观点。张国文指出,中生代刺吸昆虫(如蚊子、虻等)出现导致传染病流行,这是恐龙灭绝的根本原因。

  虽然张国文与波伊纳的观点类似,但他们的论证过程迥异。张国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是以鳖和鳄鱼作为佐证,说明了蚊虫对两栖爬行动物的致命性。

  他在两个相同的大塑料桶中各放进10只成体甲鱼,其中一只桶用纱布盖上以防蚊子进入,另一只桶则敞开,蚊子可自由出入。将两只桶置于蚊子较多的室外达72小时。结果发现,用纱布盖着的桶里甲鱼全部存活,而敞开的桶里甲鱼死了9只。这说明蚊子确实是甲鱼的天敌。

  张国文指出,类似事情也发生在鳄鱼身上。澳大利亚淡水鳄在旱季经常越地寻找新的水塘,途中只要停下休息,蚊子就会蜂拥而至,叮在鳄鱼身上或眼睛上,许多鳄鱼就此瘫痪或失明而死亡。

  乡下试验得出结论

  张国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最初他的推论源自一次乡下考察。他发现一个甲鱼塘因蚊虫叮咬损失惨重,他立刻想到昆虫大发展的时期与恐龙灭绝的时期是有重合的。

  恐龙与现代爬行动物具有相似或相近的习性及生理特性,既然蚊子是鳄、鳖等爬行动物的天敌,那么蚊子很可能也是恐龙的天敌。这就是中国学者的推论。

  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张国文笑着说:“当初发表这个观点时我就知道,它不会被立刻重视。但它早晚会被佐证的。”对于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张国文表示完全赞同,同时他也流露出某种遗憾:“如果当初我有美国科学家那样接触化石的机会,应该会做得更好。”

  这位中国研究员的论文还恰好解释了现在盛行的质疑。为何其他物种能适应昆虫增多的环境?这是由于小型爬行动物中的龟、蛇和蜥蜴等,有的穴居,有的两栖,能躲避蚊虫骚扰;鸟类有羽毛护身;哺乳动物有驱虫的尾巴——这都是恐龙不具备的。

  为何恐龙临近灭绝前,蛋壳厚薄不均?张国文说,家禽下蛋时,如果偶遇外界刺激,蛋或者缩回体内继续发育,或者提前排出,这导致蛋壳或厚或薄。而白垩纪末的恐龙下蛋时,受到昆虫刺激发生了同样的现象。(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王琬莹 记者张大诺发自北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