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公共救灾意识的大考验zt

7.8级,一个看似平常的数字,然而这个数字向我展示的是一场相当于唐山大地震当量的汶川大地震,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事隔30年,然而一切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当中最大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公共救灾意识飞跃性的提升,从政府的极高效率地启动应急预案,到媒体及时报道灾情,稳定民心,再到民众,尤其是网友在震晃中保持着惊人的理性,不仅有效避震,而且还用文字或视频还原灾区最大可能的真相。

这次震灾,政府得当的应急机制,起到了最大的效应。人命关天,面对堪比唐山大地震的震情,笔者留意到,汶川大地震发生在12日下午14时28分,而不到1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这样的情形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奉命赶到灾区的那一幕幕画面。解放军紧急启动应急预案,成都军区5000人赴汶川地震灾区……而地震波及的地区,地方政府则及时发布地震之后的最新情况,比如广东、广西等地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免费发送420万条地震应急短信,及时发出权威声音解释情由,稳定民众的情绪,进行有组织的应对,维护市场和社会生活秩序等,免致谣言四起。中央和地方如此迅速的反应,再次实践和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再次考验了救灾应急机制的效率,更为随之展开的抢险、救灾、复产,争取到一转即逝却异常珍贵的时机。

这次震灾,媒体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知道,有信息才能有信心。当民众对实情一无所知,甚至感觉被蒙蔽欺骗时,难免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而当事实拨云见日,一切都展示于阳光下时,公众才会相信政府,相信媒体。对于突发事件尤其如此,知情权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破除谣言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恐慌出现时,正面的解释更有力量,才会有更好发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最短时间内,新华社就发出快讯,紧跟着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辟专题,即时刷新新闻,并且推出了地震的背景资料、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和专家访谈内容,使消息具有更强的权威性,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正如有网友说,此次报道可以说是历来发生地震以来最快速、最及时的报道,这不仅是新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民主、信息公开的进步。

而且更为难得的是,这次震灾发生之后,全国大多数民众和网友,在或轻或重的震晃中,保持了难能可贵的理性。比如受地震波及地区的网友,他们充当了“雷锋”、“记者”和辟谣者的多重角色,学校老师及时疏散学生,市民相互安慰,网友们则通过亲身经历即时“报道”真实的情况。他们还不约而同地向灾区发出了关心和支持的声音——“全国人民和你们在一起”,相互鼓励,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汇聚一道道暖流,经由现实和网络传至灾区,传至全国的每个角落。

可以说,这次大地震“震”出了政府的责任,“震”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更是“震”出了公共救灾应急意识的极端重要性。或许过后还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但毫无疑问,这次前所未有的公共救灾意识的大考验、大检阅,可圈可点。

而现在地震的中心汶川,因为通信等网络中断,灾情仍然未明,抗灾减灾的形势仍然严峻,所以,我们在为汶川受灾人民牵肠挂肚,奉献爱心的同时,更希望大家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丧失斗志,必须要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细一点,我们每一个人仍然要再接再厉,把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夺取救灾减灾的全面胜利。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