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82
- 威望
- 202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60
- 在线时间
- 40 小时
|
2#
发表于 2017-2-15 0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zidea 于 2017-2-16 07:29 编辑
13、小结。
原标题:采用“三段论推理”论证人类高阶哲学伦理关系问题。
更新:2017年2月16日
开篇哲号:20170216-A0 版本:V0.000000.81
(0)采用“三段论推理”论证:“宇宙正公原则”、“人性及人类智慧”、“社会主体主义”、“社会主体文化”、“社会体制”、“道德法律”之间的辩证关系。
(1)“道德法律”的最高服务对象,到底是什么呢?
(1-1)“道德法律”服务于“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服务于“社会主体主义”;
“社会主体主义”服务于“宇宙原则”。
因此,“道德法律”的最高服务对象,是:“宇宙原则”。
(1-2)TZ点评:
TDP1:如果,离开了“社会体制”之后来谈论“道德法律”;
离开了“社会主体主义”之后来谈论“社会体制”;
离开了“宇宙原则”之后来谈论“社会主体主义”;
那么,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或者说,这样的做法恐怕都只不过是一种鱼民的可耻忽悠罢了。
TDP2:TZ说:如果离开了“宇宙正公原则”,也就是离开了“人间正义与社会公平参照系”之后,那么,恐怕一切都是神马。
(1-3)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1:“宇宙原则”:为“宇宙正公原则”与“反宇宙正公原则”的统称。
注2:“宇宙正公原则”的核心内容:在精神世界中,“人间最基础的正义”就是“人性平等”;在物质世界里,“社会最大的公平”就是“公共财富的公平分配”。对于这部分内容,具体参见“双善哲学之门”手稿。
(2)“社会主体主义”与“社会主体文化”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这种相互制约的交互关系。
“社会主体主义”主导着“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体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主体主义”。
(3)“人性”、“宇宙原则”、“道德法律”至“宇宙原则”之间的关系链,都存在有“善恶”的分别。
(3-1)“人性”有善恶。
人类通过长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史,发现了:
“人性”控制着“人”;
“人”有善恶的分别;
因此,“人性”有善恶的分别。
(3-2)“宇宙原则”有善恶。
“宇宙原则”控制着“人性”;
“人性”有善恶的分别;
因此,“宇宙原则”有“宇宙正公原则”与“反宇宙正公原则”的分别,也就是“正义”与“邪恶”的分别;
(3-3)“道德法律”至“宇宙原则”之间的关系链,存在有“善恶”的分别。
“道德法律”服务于“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服务于“社会主体主义”;
“社会主体主义”服务于“宇宙原则”;
“宇宙原则”有“正义”与“邪恶”的分别;
因此,“道德法律”、“社会体制”、“社会主体主义”,它们都存在有“正义”与“邪恶”的分别。
TZ说:只要采用如此简单的古典逻辑学思维方法,那么,就足以识破数千年来孔老二们所炮制的那些数量庞大的“以全盖偏”鱼民逻辑陷阱了。
(3-4)TZ点评:
TDP1:正是由于“宇宙原则”有“正义”与“邪恶”的分别;因此,有人说:“尚帝”与“魔鬼”同在。就是这么样的一个道理啊。
TDP2:“宇宙正公原则”带给人类的是“生命、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
“反宇宙正公原则”带给人类的是“死亡、疾病、不幸、丑陋”的灾难。
TDP3:人类的一生,就是选择的一生。
人类智慧的先天局限性,造成了人类只能够生活在相对空间中,而不是绝对空间里。生活在相对空间中的人类,这就注定了人类的一生,只能是选择的一生。
TDP4:对于人类而言: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对于宇宙事物或现象来说,它们可能同时存在着无数多种的不同状态。然而,在同一个时间里,人类却只能够做出一种或一些的最后选择。
有人选择了阿谀谄媚,也有人选择了刚正不阿;
有人选择了贪婪无度,也有人选择了大公无私;
有人选择了“遗臭万年”,也有人选择了“流芳百世”。
孔老二选择了“等级家天下主义”,辛亥人选择了“平等公天下主义”;
TDP5:对于人类来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虽然道路很曲折,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否则,奴隶主不会完蛋,封建皇帝也不会完蛋。
(4)“主义发明者”与“主义”,都存在有善恶,以及高明和拙劣的分别。
(4-1)“主义发明者”的思想与行为受控于“人性及人类智慧”;
“人性”有善恶;
“人类智慧”受控于人类的先天及后天因素,它有高明与拙劣的分别;
因此,“主义发明者”有善恶,以及高明与拙劣的分别。
(4-2)“主义”受控于“主义发明者”;
“主义发明者”有善恶,以及高明与拙劣的分别。
因此,“主义”也有善恶,以及高明与拙劣的分别。
14、《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之东流?
二、意识形态角逐的本质。
(一)意识形态角逐的基本原理。
1、就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促使一个社会的“社会主体文化”发生变化并到达一定的极限,从而导致这个社会原有的“社会主体主义”发生改变。
2、一个社会的“社会主体主义”的改变,将导致一个社会的“社会体制”的改变。
3、一个社会的“社会体制”的改变;将导致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制度”的改变,这是意识形态角逐的主要目的之一。
4、“改变”只是一个具有“正反外延”的中性词汇。
不论是“社会主体主义”、“社会主体文化”、“社会体制”,它们的改变都是多方向的。可能朝着“最公正”的方向改变,也可能朝着“最邪恶”的方向改变。
因此,
TZ说:如果离开了“人间正义与社会公平参照系”,那么,恐怕一切都是神马。
5、在中华封建社会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主要是进步与保守,前进与复古之间较量。
说白了,就是“平等公天下主义”与“等级家天下主义”之间的较量,就是追求“人间正义”与“社会公平”的民族公正者与孔老二封建余孽们之间的较量。
(二)发生黄炎培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1、对于人类来说,思想指挥行动。
(1)黑格尔中国历史周期率(雷同:黄炎培历史周期率)。
黑格尔(1770年-1831年)对中国历史的评价:“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几千年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大赌场,恶棍们轮流坐庄,混蛋们换班执政,炮灰们总是做祭品,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事实上,中国任何一次革命都没能使这个国家取得尺寸的进步。”
(2)黑格尔中国历史周期率,这种罄竹难书罪恶的根源,问题恐怕主要是出在华人的思想文化上,而不是出在黄皮肤黑头发上,也不是出在地理环境上,对于这个判断,有人质疑吗?
2、孔老二文化,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奶娘文化”。
(1)所谓“奶娘文化”:指“有奶便是娘”的文化。不论是正义者,还是邪恶者;只要谁的拳头最硬,那么,谁就可以掌控这种文化的“语言文字系统”之“概念最后释义权”。如此一来,“奶娘文化”自然也就成了为“拳头最硬者”服务的思想管理工具了。
(2)在奶娘文化的“概念释义典”里,“概念释义方法”和“宇宙正公原则”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直接因果关系。“以全盖篇”这种概念释义法是构建“奶娘文化”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3)在《康熙?字典/词典/辞海》里,凡是出现“泛指”、“特指”、“广义”、“狭义”这类说明文字的地方,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典型的概念释义逻辑错误;出现“专指”说明文字的地方,很可能会产生掩盖客观事实真相的效果,如“金口玉言”这个成语就掩盖了封建皇帝独裁专横跋扈的罪恶本质。但凡出现概念释义逻辑错误的地方,都“有可能”或“必定会”产生恶意的概念欺诈陷阱。
(4)“以全盖偏”,这是“汉唐语言文字系统”中最常用的“话语权”控制方法之一。
“概念释义逻辑陷阱”:在“汉唐语言文字系统”中,华人社会的“话语权”总是掌控在拳头最硬者的手上。
在封建社会里,真龙骗子封建皇帝和孔老二封建余孽们所编纂的、恶意的、鱼民的《康熙?字典/词典/辞海》里,到处充斥着“掐头去尾”、“以全盖偏”的胡扯与瞎掰。
这类概念级别的、鱼民的伦理思想及价值观,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总之就是:如果站在正公的立场,假如TZ是秦始皇的话,那么,TZ也要把鱼民的《康熙?字典/词典/辞海》统统丢到火坑里去烧掉它。
3、什么是“以全盖偏”?
(1)所谓“以全盖偏”:就是利用“总体表示符”来表达其“局部意义”,从而掩盖了各个局部之间的差异;或者利用“抽象表示符”来表达其“具体意义”;以达到炮制出“强拳释义逻辑”思维陷阱这种目的。
其逻辑学定义方法:假设“概念A”的外延集合囊括了“概念B”的外延集合,并且在“概念A”中存在至少有一个外延元素不属于“概念B”。
此时,如果将“概念A”当成就是“概念B”来释义和使用,那么,这就是“以全盖偏”逻辑错误。
(2)“以全盖偏”的通俗表达方法举例:垄断经营的黑心米店老板。
(2-1)故事场景:假设米市被垄断性经营,黑心米店老板往袋装的大米里混充了沙子,然后,再当作是纯粹的大米来贩卖。
(2-2)这时,顾客拿出米袋里面的“沙子”来质问米店老板的黑心;然而,米店老板却拿出米袋里面的“大米”来反质问顾客的无理取闹。
(2-3)顾客和米店老板,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理呢?其结果就是:谁的拳头最硬,谁就代表了真理。
(3)一个“概念释义型”“以全盖偏”逻辑陷阱的例子。
(3-1)“德”的概念释义。
“德治”①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强调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
“德政”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
“德才兼备”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较高的才能。
以上,摘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3-2)发现问题了吗?
“德”这个概念,在《词典》里被释义成了“正确”、“美好”之类的意思。
(3-3)TZ点评。
TDP1:概念的集合表达式。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 {德}={正义(者)之德}+{邪恶(者)之德}+。。。。
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 {德}={等级家天下之德}+{平等公天下之德}+。。。。
从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德}={原始社会之德}+{奴隶社会之德}+{封建社会之德}+。。。。
TDP2:发现问题了吗?
“德”:这是一个具有“正反外延”的概念。当将具有“正反外延”的概念单独作为“原子概念”来使用的时候,就会产生“以全盖偏”这样的逻辑错误。
TDP3:孔老二品牌的所谓“道德”,谁才是“道德”的代表呢?
在汉朝,刘邦的拳头最硬,所以它就代表了道德。
在晋朝,司马炎的拳头最硬,所以它就代表了道德。
在隋朝,杨坚的拳头最硬,所以它就代表了道德。
在唐朝,李世民的拳头最硬,所以它就代表了道德。
。。。。。。
在清朝,皇太极的拳头最硬,所以它就代表了道德。
在中华帝国,袁世凯的拳头最硬,所以它也想代表道德;结果呢?它被孙中山和觉醒了的民众,把它送回了它的姥姥家。
TDP4:问“德”为何物?什么是“德”? 谁才是“道德”的代表呢?
2千多年中华封建社会历史告诉善良的人们:孔老二品牌的“道德”,其实就是:谁的拳头最硬,谁就代表了道德;谁的声音最响,谁就代表了道德。
4、在“汉唐语言文字系统”里,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鱼民社会伦理价值观。
(1)大量的、恶意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了华人大众根本就无法正确认识宇宙事物和现象。
难道这不正是造成华人社会无法自觉跳出罪恶滔天黄炎培历史周期率罄竹难书人祸泥潭的原因之一吗?
(2)采用经典、或模糊逻辑思维,可以轻易识破“以全盖偏逻辑陷阱”。
(2-1)“文化”概念。
{文化}={文化食粮}+{文化糟粕}+。。。。
“有文化”?到底是有{文化食粮}呢?还是有{文化糟粕}呢?
(2-2)“德”、“物”概念。
{德}={正义(者)之德}+{邪恶(者)之德}+。。。。
{物}={美好之物}+{丑陋之物}+。。。。
“厚德载物”?
到底是:“厚”{正义(者)之德},“载”{美好之物}呢?
还是:“厚”{邪恶(者)之德},“载”{丑陋之物}呢?
又或者是:“厚”{XX之德},“载”{YY之物}呢?
这个成语,其实,这是一种概念释义型“以全盖偏”的胡扯与瞎掰。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在逻辑学上如此弱智的鱼民概念,竟然也能够忽悠长达数千年之久,甚至还有可能做到“经久不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2-3)“国”概念。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 {国}={邪恶之国}+{正义之国}+。。。。
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 {国}={等级家天下国家}+{平等公天下国家}+。。。。
从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国}={原始制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
“爱国”?人们到底应该热爱哪一种“国家”呢?
如果离开了“人间正义与社会公平参照系”,那么,恐怕一切都是神马。
(2-4)“国学”概念。
{国学}={国学食粮}+{国学糟粕}+。。。。
什么是“食粮”呢?什么是“糟粕”呢?
公正的判定“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标准”的最后裁判者,到底是谁呢?拳头。。。。
所谓“国学教育”?到底教育国学中的“食粮”呢?还是教育国学中的“糟粕”呢?这显然也是一个玩弄“以全盖偏”的鬼把戏。
(2-5)“人”概念。
{人}={好蛋}+{坏蛋}+{时好时坏蛋}+{不好不坏蛋}+。。。。
“以人为本”?
到底是“以{好蛋}为本”呢?还是“以{坏蛋}为本”呢?或者是“以{XX蛋}为本”呢?
到底是“{以华奸卖国贼汪精卫为本}呢?还是“{以正义英雄杨靖宇为本}”呢?
(2-6)“老”、“幼”概念。
{老}={高尚老者}+{罪恶老者}+。。。。
{幼}={好蛋幼年人}+{少年罪犯}+ 。。。。
“尊老爱幼”?”尊老”:尊敬“坏蛋老年人”;“爱幼”:疼爱和保护“少年罪犯”;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美德吗?采用划分“年龄段”的方法来作为衡量“人类是非善恶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判定标准”;这种做法,假如说不是孔老二疯掉了,那么,一定就是TZ癫掉了。
(2-7)“传统”概念。
{传统}={正义传统}+{邪恶传统}+。。。。
并不是什么样的“历史悠久传统”都是正义的。“太监”在夏代就有文字记载了,到清代为止,“太监”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比起孔老二的2500年来,可谓是真正的历史悠久。有谁愿意继承“太监”这个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吗?
(2)在《康熙?字典/词典/辞海》里,这类“似是而非”的鱼民社会伦理价值观,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
常见的“文化欺诈手法”有三类,即:“概念欺诈”、“秀必反充逻辑欺诈”、“人类精神伦理参照系欺诈”。
具体参见本哲学手稿中的其他部分,这里不再详述。
。。。。。。
三、华人社会苦难的根源:在精神世界中分不清是非,在物质世界里搞不懂好歹。
孔郎妙计安天下,X 倒一朝又一朝。
贪婪与谄媚齐飞,皇帝共孔丘一色!
愚昧也是一种罪恶。邪恶者制造罪恶,愚昧者常常是罪恶的帮凶。
历史是一面明镜,汉代贾谊说:“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