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南的呐喊:"江南时报:谁在冷落我们的传统"

江南时报:谁在冷落我们的传统?

王若谷

  某国也要过端午节,而且不暇礼让,动手来抢我们的端午节,要将其“申遗”。去年这则消息一面世,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反响至今未息。

  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遗”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严峻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受到严重威胁。

  此事的发生,是同文化政策中忽略传统文化资源,致使毫无中华文化意涵的各种洋节风行的大背景有关的。端午节,有多好的意味啊,以纪念屈子而成之,爱国而悲情。端午节,诗人节;端午节,爱国节———深刻体现出民族文化当中厚重深沉的一面。不只是爱古代的那个国家,更是爱我们劫后重生走向复兴的伟大中华。

  如果一切以“时髦文化”估量,则这种旧日民间节庆,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时髦文化”并不必然等于“先进文化”。如果我们对先进文化理解过于偏狭,就可能戕害传统当中有美感和历史意义的一面,进而对民族文化造成无法挽回、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这样的损失已经一再发生。

  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者,是因为有文化在。文化不仅仅是典籍和宫殿,更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心理的积淀。中华文化,一向慎终追远,是以民德归厚。但近几十年文化的施政,主题多变,对传统文化的损害更是肇祸尤烈,也使民气受到损害。目前需要培本修元,保存传承。文化政策之重,应多放在中华文化诸元,而非外来之物。譬如,目前学子们普遍连自己本国的语文、语言都没有学好,却强行推行举国英语化教育,升学、工作、职称都必须英语过关,达到几等几级才行———以致在国内造就了一个英语化的产业,这就显然过犹不及了。

  说起来很可笑,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冷落,当别的国家把它当作宝贝时,自己又心有不甘。真不明白这是什么心态。其实不仅仅是传统节日,很多传统文化在国内都受到冷落,甚至消失殆尽,仅存在于图书文献里面了。当外国人谈起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无限向往的时候,我们好像感到很骄傲,可其实呢,我们已经淡漠了自己的文化。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仅仅是小百姓们崇洋媚外的结果吗?

  现在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比如情人节和圣诞节,但却对中国自己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百般冷落,这是令人遗憾的事。

  亚洲某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这是在刺激我们反省:若真爱惜咱们的传统节日,就别搞长假,并用法律规定全体公民个人休假,让传统节日成为保护性节日,而不仅仅是工商赚钱的季节。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

  确实,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当回事,怎么能要求别人尊重呢?

TOP

学会爱国,学会做人,学会生活[img]http://www.powerapple.com/uploadimages/1113237373_9527380.gif[/img]

TOP

现在年轻人很少会包粽子的

TOP

不会包粽子有什么,时刻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才是重要的,
学会爱国,学会做人,学会生活[img]http://www.powerapple.com/uploadimages/1113237373_9527380.gif[/img]

TOP

让土节日历久弥新。
[color=blue]请别忘记,海阔天空 我仍在原地守候,永远不变[/color]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雪千寻 at 2005-6-11 01:11 PM:
让土节日历久弥新。



对,发扬光大,到公元3000年没问题。
学会爱国,学会做人,学会生活[img]http://www.powerapple.com/uploadimages/1113237373_9527380.gif[/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