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当外国友人问起时,我们不应哑口无言。 [打印本页]

作者: 灌水先锋    时间: 2005-8-21 00:15     标题: 当外国友人问起时,我们不应哑口无言。

中国长城魅力多   

           仰望长城

               陈长芬

  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奇迹。在我的眼中,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什么可以和她相比。在我的心中,长城是魂,长城是神,长城是天外来物。我觉得她代表着“时空”,所谓时间,则是跨越两千年;所谓空间,纵横岂止万里!我对它的这种感觉,随着与它越来越多的接触,变得越来越微妙、难以言尽。无论如何,我认为根本不需要用任何浮华的形容词,来证明它的伟大。

  1860年,德国著名考古学家希里曼先生在长城上徒步旅行时,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对长城赞叹不已,说长城好像是“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话式的创造”,还认为长城是“人类的双手所曾创造的最奇伟的作品”。这样的溢美之词令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骄傲同时深感汗颜。

  不过对长城而言,任何的赞美都不过分。作为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它的修筑过程中率先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同时综合了科学的各个门类,诸如建筑学、军事学、政治学、地理学、人类学、气象学、民族学、哲学……随着历史的推延,人们赋予长城许多新的含义,政治影响不断提高,经济价值不断挖掘。而艺术家们在长城上找到了雕塑、绘画和音乐的灵感源泉。文学、诗歌就更不用说了。长城这部伟大的史诗,早已成为我们这个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在传媒中也常常得知一些骇人听闻的案例,并惊愕当今人类会对自然环境有着如此前所未有的破坏能力。别的先不说,我就亲眼看见长城边上的一棵棵大树被砍伐,一条条小溪被渐渐污染、直至完全干枯,也亲眼看见一段段长城被突如其来的流沙淹没、一个个烽火台被慕名而来的游人踩塌……

  其实,许多有良知的摄影家,总是企图把世界上鲜为人知的东西表达出来,与人分享。照片是形象的、直观的,又不受语言、文字以及学识等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堪称效果最好、最通用的一种传播方式。但是,面对长城,我只能常常责怪自己的相机、自己的手和自己的照片,我没有想到、也无法接受,自己所捕捉所表达的美丽得到传播和分享的后果竟然是毁灭!

  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惟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我还在箭扣长城上,看到外国朋友出钱聘用的我们的兄弟姐妹,在长城上捡拾垃圾往山下背。那时,一种根本无法形容的心态令我思绪万千。我特别想借《中国国家地理》这块宝地呼吁两句:其一,摄影师朋友们,能不能在把最美的照片从长城上带回的同时,把胶卷盒等垃圾一起带到山下?其二,有关方面能不能在没有被开放旅游而又非常有观赏价值的长城地段,选择合适的地址修建几个可以饱览长城沧桑和壮美的观景台呢?

  长城蕴含着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力量。在长城的怀抱里,我从来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长城,我感觉我都在仰望它,对它膜拜。而来到异国他乡展示我的长城作品时,因为长城赋予我勇气和自信,一种长城儿女般的自豪感便会涤荡在我的心里,显露在我的笑谈中。去年这时,我正应邀在美国举办《长城——最古老的网络》摄影展,同时,进行了以此为题的专题讲座。讲座结束时,一位曾经6次观看我的影展的老教授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中国的长城和您的摄影艺术简直不可思议。我一定要到中国去,亲眼看看这伟大的文化遗产!

     澄清长城迷雾

        撰文/余子

  一个中国人要认识自己的历史,不了解长城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外国人欲了解中国,长城则是一个形象的由表及里的切入点。长城以它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工程、丰富的内涵而为世人所知晓,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不乏误解。长城何时始修与罢修?长城是万里还是10万里?为何外国人认定明长城只有3000公里?长城曾以防御游牧民族侵袭中原为第一功能,为何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要修筑长城?古代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修筑长城是一种什么关系?如果没有长城,“丝路文化”与“敦煌文化”是否依旧灿然?长城确实能防御强敌入侵吗?为何明朝修筑了历史上最为坚固的长城,然而却没能抵挡住满族人入关?……中国著名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以半个世纪的探访和数十年的研究,不断揭示并解答岁月尘封下的种种疑问,力图还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长城以更加真实的面目。走进罗哲文的家,迎面是一道一人多高近半米宽的书籍“长城”,原来他家里的书多得已无处存放,只好层层叠叠地堆在过道上。他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开的正好是一张黑白长城图像。开始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然而随着谈话的深入,这张400年前外国人绘制的长城图,却愈加耐人寻味。

长城

  记者(下略):外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中国长城的?

  罗哲文(下略):应当是在明清时期。

  中国的长城早在秦汉时已修建。马可·波罗在元代大都(今北京)住过多年。他曾经为官,又爱好旅行,但为何《马可·波罗游记》中却未记载长城?

  因为当时的大都附近没有长城。现在的居庸关、八达岭、古北口等多处著名的长城是明朝时才修筑的。虽然元朝曾大修居庸关,并在关城内建有云台、佛塔,但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居庸关长城还是不太一样。所谓不知者不言。

  古埃及金字塔早就名列世界奇迹。长城作为人类建筑的一项伟大工程,在汉朝时已经修到西域,长城的名声也应当有各种途径传到国外,为何直到明清才为西方人知道呢?

  上古世界七大奇迹是在公元前2世纪时排列的。当时一位名叫安蒂伯特尔的很有学问的旅行家,把他在各地旅行时所见到的最好、最奇丽的文物古迹,编排出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据说“七”是取天上北斗七星之意),即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爱菲萨斯的第安娜神庙、哈力卡那斯陵墓、爱琴海的罗得斯铜像和亚历山大港大灯塔。由于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来往不多,堪称当时世界奇迹的长城未能列入。到了15世纪前后,这七大奇迹中除金字塔之外,几乎都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又有一些旅行家重新编制了一个新的世界七大奇迹名单,罗马大斗兽场、亚历山大里亚地下陵墓、中国长城、英国巨石阵、中国南京琉璃塔、比萨斜塔、索非亚大教堂名列其中。此称作中古七大奇迹,而原来的被称为上古世界七大奇迹。

  此时外国人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中国的长城呢?

  明朝中期以后,欧洲传教士和探险家纷纷来华。当时中国正大修长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最壮观的长城便是那时修建的。在照相术未发明之前,西方人只能是用油画、素描或其他的方式来描绘长城,其所表现的图像与写实的油画、照片具有非常接近的效果。从这张写实雕版画的说明文字上得知,画面景象是清军入关之前明长城的写照,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

  这张图描绘的是哪一段长城?除了长城外,它是否还传达了其他的信息?

  这张图片上的长城,原英文说明中交待的是在北京北部约50公里处,更为具体点说,应当是八达岭关城右侧的北二楼、北三楼、北四楼、北五楼,远处最高点应是八达岭最险峻的北八楼。这张图取景的位置也很有趣,画家把他自己也画了上去。我们从画的左下角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坐在山石之上,腿上摆着画板正在观望并描绘长城。在画的右下角有几个人正在忙碌:有1人手持“千里眼”眺望;有2人正在开箱取物,拿出的好像是测绘仪器;还有1人身佩刀剑,像是警戒。附近有一盔篷马车,旁有2人,由于透视关系,人物很小。这是一支德国探险队。从图上所反映的八达岭长城情况来看,敌楼、城墙、垛口都还没有残缺,可见时间较早。

  听说很多外国人均把中国长城的长度说成是2500或3000公里。一直到现在,有些外国书刊还引用这个数字。为什么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万里长城在外国人那儿会“缩水”了呢?

  因为外国人是用比例尺从地图上来丈量明代长城的长度,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长城不是在一条直线上修筑的,而是曲折蜿蜒随形就势。明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的实际长度为5130公里,即1万多华里,故万里长城是名符其实的。然而在事实上,中国的长城还远不止万里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王朝多达十数个,而每个朝代的长城并不是在一条线上重修或补筑,多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而新选线路。像最著名的秦、汉、明三代长城起止点均不尽相同,它们之间相去数百里乃至上千里。虽然中部个别地方为后来者补修补筑加以利用,但所占比例并不大。如汉武帝在修缮利用秦长城之外,又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一道“外长城”,以列城、障塞、烽燧作为主要的防御据点,各点之间联以比较低矮的城墙,以此作为内长城的一道前哨防线。又如明长城中段通过鄂尔多斯高原南边,而秦、汉长城却沿阴山而筑,南北位置相差四五百公里,其原因在于明帝国的北部疆域较之汉帝国向南缩进了许多。

  既然各个朝代不是在一条线上修筑长城,长城的长度就应该累加计算。那么中国历代长城的总长度应是多少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筑长城超过1万里的有秦、汉、明三个朝代,还有金代的长城也将近万里。经过统计,中国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是纵横10万余里have.gif。这其中的“纵横”二字至关重要。因为在一般人印象中,长城是东西横向的,而实际上长城还有许多是南北纵向的。像春秋战国时修筑的长城就是各据地势,其走向也各行其是,其中南北向长城便占有不少比例,故加上“纵横”二字,才更符合长城修筑的实际。

  许多人都以为长城是从秦始皇时开始修建的。但实际在战国时修筑长城已是一种“时髦”行动,您能否告诉大家长城确切的始修年代?

  关于长城的起始建造年代,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始于公元前9世纪周王命大将南仲“城彼朔方”;另一是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楚“多筑列城于北方”而筑方城。前者见于《诗经》中的一首名叫《出车》的诗篇:“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央央。一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但此处“城彼朔方”的城只是独立的防御城池。虽然城与长城有许多相像的地方,如都筑有高大的城墙,都具有军事防御功效,但两者毕竟不同...

      长城如父

      文/董耀会

  1984年,我和吴德玉、张元华结伴第一次徒步走明长城。在这次准备了近2年、历时568天的考察中,我们拿着一份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在那上面长城是静止的,但它像白发老人脸上暴起的青筋,像一条深色的血脉,时时刻刻都在流动。从那时开始,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夜宿长城、头枕青砖,在寂静中倾听长城粗重的呼吸。我总觉得,这呼吸声像我的父亲。我上初中那年,父亲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我每天用轮椅推着他去医院接受治疗,后来干脆自己学针灸。而父亲由粗重渐渐衰弱的呼吸声,从那时起,时时回响在我的心中。

大自然对长城的长期侵蚀,是长城日渐破损的一个主要原因

  长城比我的父亲还要苍老。2000多年20多个朝代里所建总长度超过10万里的长城当中,保存最好的属明长城。但明代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经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已经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量也已经不超过5000里。

  2002年8月,我再次组织了长城万里行考察活动。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正是想让公众更加关注长城亟待加强保护的现状。历时45天、100多个点的考察,最后得出上述“20%”、“30%”和“5000里”三个凄凉的数字。

  长城日渐残破,究其原因,不外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长城本已衰老,老者2000岁,幼亦500年,有的砌砖开始老化,有的墙体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而大自然对长城的长期侵蚀,是长城日渐破损的一个主要原因:闪电曾将结实的敌楼生生劈开,地震也给墙体造成毁灭性的坍塌。就是平平常常的风风雨雨,也都在长城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风吹拂着这人造奇迹。长城迎风的一面,风蚀严重。风中有尘,长城上渐渐积起一层浮土,风里飘落的种子,在长城上生根发芽。植物根系在墙体内“钻营”生长,墙体自然产生了膨胀,而贮水能力增强。逢天降甘霖,城墙含水量越来越大、强度越来越低,最终无法遏制圮毁的命运。如此情况,在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明长城上处处可见。在这些地方,未经修复的野长城和八达岭、慕田峪等修复过的地段相比,最大的特色除了坍塌,就是城上有树,走长城不得不披荆斩棘。我最近一次去的北京昌平龙泉峪长城上,就有这样的荆棘划破我的脸我的胳膊,刺痛我的心。

  在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很少,给土筑长城的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临近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长城,很多已经和周围的耕地一起被沙漠所摧毁、淹没。这些地方早晚急剧变化的温差,对长城来讲,也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温差造成的热胀冷缩使墙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剥蚀、松散和解体。

  在酒泉市,约5公里长、存高有2-3米的边湾滩夯土城墙长城,由于长年风吹雨打,板筑平夯城墙的夯板接头缝隙越裂越大,最后形成一个个豁口,断裂成一段一段长仅几米的残墙。这里盐碱化的土地也对夯土长城墙体产生浸渗,造成靠近地面部分的城墙出现逐层剥落现象,墙基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墙体大面积倒塌。由于风化,精致的砖雕、碑刻渐渐模糊不清。在丹东宽甸灌水乡有块碑,高3米,宽1米,是一块自然岩石,远看形似一垂暮老人,故当地称其为“老人石”。我们1985年徒步考察辽东镇长城时,石上“钦差镇守辽东……”、“成化五年二月五日”等字迹尚十分清楚,这些重要的讯息得以写进拙作《明长城考实》。不想2002年再来看,碑的文字内容已基本上无法辨认了。

  当年长城是一车车、一篓篓的砖、石或者土筑成的,而今,那些砖、石和土还在被一车车、一篓篓地挖走1984年,我曾经在山西省大同市得胜堡长城住过一夜。那天晚上正赶上一户人家办丧事。整个丧事十分简单,一阵哭号之后死者被亲属抬到了长城边上,放进事先在城墙上挖好的洞,然后用泥土封上洞口完事。2002年再次到了得胜堡,一问老乡,还好,这种埋死人的方式早就不用了。然而万里长城万里长,挖长城墙脚、拆长城的事简直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这次考察在张家口就发现了一起今天回想来仍使我心痛不已的毁长城事件。

  位于张北县和万全县交界处的狼窝沟长城,是河北省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历代修筑的长城如蛛网交错,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在狼窝沟口,本有一段石砌的长城,早年因为地震而坍塌,但大量砌石堆积的长城遗址仍十分壮观。可是现在这些石头竟然不翼而飞了,只剩下一个个土坑。陪着我们一起考察的张家口市文物处工作人员说,两年前编写《河北长城志》时来看,这些石头还在。后来,辗转调查,才知道附近修建公路,向农民收石料,农民便来拆走了这些石头,15元一拖拉机就给卖了。原本是砌筑长城的石料,被粉碎之后做铺路基用。如此拆毁的长城,长度达1000余米!

  小规模的拆除就更多了。2002年我们考察发现,与1985年相比人为对长城的损毁并没有减少。长城的外衣——包砖还在被剥掉,用于建房、建猪圈。我们常常在夯土长城看到有人在长城上取土的痕迹。长城脚下坍塌下来的土,有的已经被精心平整、种上了庄稼。有的地方长城甚至被完全推平,耕地得以连接成片。总之,如果没有长城标识,人们已经不可能知道这些庄稼地上竟然曾经矗立过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9月10日我们的考察团来到武威境内泗水镇的光辉村。我惦记着那座高大的圆形墩台,它是当地长城的标志性建筑。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墩台基部已经被挖空,出现了大面积的塌方,附近的长城被刨取土的痕迹清晰可见,我的心直往下沉。当地缺水,大部分的土地都荒废着,应该不存在着因种地破坏长城的问题,而且附近黄土很多,土的粘性也很大,所以也不存在着...

          《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qquchn    时间: 2005-8-21 20:01

这个Google上这么多资料 还用这么多废话么? 最最可惜的是google卫星上现在看不清楚他 要不久一个个景点介绍了 嘉峪关 山海关 八达岭 司马太 还有戈壁里的烽火台 陈圆圆 吴三桂 秦始皇
作者: qquchn    时间: 2005-8-21 20:03

只可惜 没有法制什么也保不住阿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