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7年,爱尔兰南部的莱恩斯特国王(King of Leinster)为了实现统一,向英国借兵,结果引狼入室。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被爱尔兰各邦尊为宗主,从此开始了英国对爱尔兰长达750年的异族统治。所谓异族统治,是因为英格兰的主导民族盎格鲁萨克森人,属于日尔曼民族,而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一样,说凯尔特语族的盖尔语(Gaelic),风俗习惯跟盎格鲁萨克森人也大相径庭。起初英国的统治只是名义上的,爱尔兰各邦仍然拥有高度自治权,但这种局面在英国图铎王朝(Tudor Dynasty)被打破。1541年,亨利八世宣布自己为爱尔兰国王,并发动一系列战争征服爱尔兰地方诸侯。伊丽莎白女王继续执行这个国策,在1601年金赛尔一战(Battle of Kinsale)彻底摧毁爱尔兰抵抗力量,从此将爱尔兰置于英国的直接管辖之下。此后的数百年间,英王将爱尔兰的土地不断分封给贵族、功臣,而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迁移到爱尔兰。这些人的到来,在异族统治的矛盾上又加了一层宗教纷争,因为天主教在爱尔兰根深蒂固,而后来的英国人都是新教徒,这些人主要聚居在名为“奥尔斯特”(Ulster)的北方六郡。
1917年,新芬党整合各民族主义组织,会员达到25万人,而新芬党新一代领导德瓦利拉(Eamon de Valera)和科林斯这时也开始崭露头角,走上前台。这一年英国由於在欧洲战场兵力捉襟见肘,打算在爱尔兰征兵,激起众怒,新芬党趁机取得了天主教会和工会的支持。在次年举行的英国大选中,新芬党大获全胜,赢得爱尔兰74%的选票。新芬党拒绝出席英国议会,于1919年1月21日在都柏林召开爱尔兰议会,选举德瓦利拉为总统。同一天,新芬党的军事组织“爱尔兰共和军”袭击一辆警车,打死两名警察,爱尔兰独立战争正式爆发。年仅29岁的科林斯成为爱尔兰共和军的统帅,领导城市游击战争,最终迫使大英帝国放弃这块占据了750年的领土。
2. 从邮差到统帅
科林斯于1890年10月16日生于爱尔兰西科克郡(West Cork),他的父亲60岁才成婚,生科林斯时已经75岁。少年科林斯体格健壮,喜欢运动,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他深受老师里昂斯(Denis Lyons)的影响,接受了许多民族主义观点。15岁的时候,科林斯通过英国邮政局的考试,被分配到伦敦成为一名见习邮差。20岁时,科林斯进入一家股票经纪行(Horne and Co.)工作,在这里学到了财务管理技能。成年以后的科林斯身高六英尺(1.83米),相貌英俊,体魄雄健,穿着讲究,非常受异性欢迎,身边总有佳人陪伴。
进入1920年,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行动逐渐升级。科林斯在一系列暗杀行动中表现出的冷酷无情和坚韧不拔,着实让英国当局又恨又怕,悬赏1万英镑捉拿科林斯,死活不论。被科林斯锁定的目标,几乎无人可以逃脱。在镇压1916年复活节暴动时一个名叫威尔逊的英国军官殴打被俘的起义者,让科林斯记在心上。4年以后,科林斯侦知此人调到维克斯福郡(County Wexford)任保安队地区总监,派人将他刺杀。1920年3月,爱尔兰共和军领导人之一麦克田(Thomas MacCurtain)被当局捕杀,而保安队地区总监斯万奇(Oswald Ross Swanzy)应对此负责。英国政府为了保护斯万奇,将他秘密调到北爱尔兰的利斯本(Lisburn)。科林斯的情报网查出了斯万奇的藏身之处,一个暗杀组立刻出发,于8月22日在利斯本一座教堂外面将他击毙。
在爱尔兰共和军的打击之下,许多保安队和警察局的官员提前退休,留下来的人也开始敷衍了事,爱尔兰的警备陷于瘫痪。为了扭转局面,1920年3月英国政府招募退伍军人1万5千人进入爱尔兰加强警力。这些人被称作“黑棕部队”(Black and Tans),因为他们身穿黑色或棕色的军装。是年9月,英国政府又招募退役军官1千5百人组成“辅助军官团”(Auxiliary Cadets)到爱尔兰支援黑棕部队。黑棕部队同爱尔兰共和军针锋相对,以恐怖和暗杀还以颜色。为了镇摄爱尔兰人,黑棕部队将爱尔兰共和军的根据地科克市中心付之一炬,并驱车到爱尔兰乡村向集镇田野盲目扫射,更加激起爱尔兰人的同仇敌忾。黑棕部队的暴行也经常被英国和国际媒体揭露,英国爱尔兰政策的道义立场受到广泛质疑。
爱尔兰议会最终以64对57票批准了条约,德瓦利拉率领反对条约的议员退出议会,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迈出了内战的第一步。格里菲斯随后被议会推选为新总统,科林斯为临时政府总理。条约导致爱尔兰共和军分裂,拥护条约的部队被编为“爱尔兰自由国军”(Irish Free State Army),反对条约的部队保留原称号。爱尔兰共和军开始占领都柏林各个战略要地,和政府军剑拔弩张,内战一触即发。科林斯并不希望看到过去的同志兵戎相见,他不断同德瓦利拉及其同党对话,在爱尔兰各地奔走,呼吁防止内战。在一次集会上,科林斯对民众说:“给我四年时间,我会给你们一个爱尔兰共和国。”
科林斯的努力徒劳无功。1922年6月28日,爱尔兰共和军占据都柏林的政府大楼“四法院”(The four Courts),科林斯不得不命令政府军炮轰四法院,爱尔兰内战正式爆发。议会立刻任命科林斯为政府军总司令。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政府军将爱尔兰共和军从战略要点一一驱逐出去,收复都柏林全城。科林斯的一个军事杰作是指挥政府军在爱尔兰南部海岸两栖登陆,一举攻克爱尔兰共和军的大本营科克市,将其驱逐到乡村里去。
非常不幸,隆其实是爱尔兰共和军的一个眼线,而在他的酒馆里正在召开当地共和军的一个会议。得知科林斯的车队路过时,共和军指挥官迪西(Deasy)迅速作出伏击的决定。伏击地点选在一个叫比纳布拉斯(Beal na mBlath)的地方,这是科林斯返回的必经之地,道路旁边有一个山坡,长着灌木丛。伏击小队在道路上埋了三颗地雷,而37名狙击手隐蔽在山坡上的灌木丛里。他们一直等到黄昏,但科林斯的车队并没有出现。迪西认为科林斯一定是在某一个军营停留过夜,於是下令拆除地雷,解散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