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谈谈北大物理系 [打印本页]

作者: jale75    时间: 2005-9-21 20:41     标题: 谈谈北大物理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谈谈北大物理系

1、解放前招收物理本科的学校很少,培养的人也很少。比如西南联大,每年毕业不到20人,研究生每年毕业1-3人。这些人中大部分在后来科学事业的大发展中成为佼佼者(奠基人)是历史的必然,当时各校的毕业生都是这种情况。

清华因为得到庚子赔款而招收学生多一些,也是社会、政府的支持所致。西南联大物理系三校联合,北大的饶毓泰任物理系主任,所谓“以清华物理系为主体的西南联大物理系”一说,当年亲历西南联大的前辈从无此说,还是现在人胆子大,勇于“原始创新”。在“北大物理九十年”一书里,非常具体详细地记录了西南联大的情况,没有用任何修饰和主观定义,当事人的记录可以作为参考。“李政道则肄业于以清华物理系为主体的西南联大物理系”一说未免显得轻狂。李先生2003年9月15日与北大物理学院的学生座谈时讲了这段历史: "我在西南联大虽然没有毕业,但对我是很重要的。同学们年轻可能不知道,西南联大是在抗战的时候由北大、清华、南开三个学校搬到云南昆明成立的。我是在一九四五年入联大二年级物理系的学生,一年级是在浙江大学念的。可是那个时候浙江大学也并不是在浙江,是在贵州。二年级转到联大,在联大并没有念完,四六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像许校长所说的,进了研究院。我对母校之一的北大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同学们可以随便问关于物理的问题或者跟物理有关的问题,我们随便聊聊天吧"。李政道先生在浙江大学读了本科一年级,二年级转到西南联大,师从北大教授吴大猷。吴大猷发现李政道是少见的奇才。1946年,学校要派出两名青年助教赴美留学,吴大猷力排众议,坚持推荐了当时只是本科二年级的李政道(另一位是朱光亚),李政道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直接上了研究生。各校的肄业有严格定义,是对中断学业的定义。如果对提前上研究生都要贬低,恐怕就不会有特殊人才培养了。

2、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的北大物理系,囊括了清华和燕大的优秀物理师资,北大以此为骄傲,从不讳言。北大在解放前是一个学科门类非常全面的学校,1952年的院系调整把北大变成了一所保留文科、理科的大学,当时的工学院被并入清华大学,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院士便是当时从北大工学院转到清华大学继续学习的。几十年来,新中国的物理人才几十倍几百倍于解放前,支撑了许多科技领域的大发展。北大物理教育被朱清时校长称为"培养了几代中国物理学人"。上网看看北大物理培养的人才(包括一百多位院士),出的书,获的奖,历年排名,就知道它的分量和地位(历年排名,包括去年的理科基地评估,北大物理都是第一)。北大物理的名师名作名课,全国公认,影响广泛,获得最高的国家级奖励。从1991年至今,北大物理学科先后获得国家奖励的优秀教学成果14项,编著教材、专著等近百本,其中24项为省市、部以上优秀教材。八十年代中期清华物理系恢复建系的过程中,北大物理系伸出了援助之手,最优秀的教师到了清华物理系讲课,直到最近几年的基科班教学都是如此。中国物理需要的是在国际上争取地位,而不是在窝里争你的我的。

3、关于师资,有网友说在清华物理系有人事关系的院士8位,其实我听说李惕碚院士的人事关系在科学院,李家明由于特殊原因已经调往上海交大。更重要的是中青年师资队伍,这位毕业生不愿意说。目前北大物理学院目前有8位长江特聘教授,9位国家杰出青年。
作者: jale75    时间: 2005-9-21 20:41

4、关于理工结合优势,是不了解现在的理科。现代理科已经包含了很多应用性和技术性的东西,理科毕业可以做工科(反过来不行),这已经是大量物理人的亲身经历。两弹元勋基本都是学理科的,后来做工科反而最好。至于动手能力,物理学本身就是实验科学,需要动手,北大物理的教学实验室评估全国第一。现在更缺乏的是文理结合,加强科学人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这是北大作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最大的优势。

5、关于出国留学,有人做了统计。本科毕业生1999年-2003年获得美国物理科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人数最多大学依次是:

1、北京大学 478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61
3、美国MIT 347
4、美国Berkeley大学 324
5、韩国汉城大学 311
6、美国哈佛大学 276
7、复旦大学 220
8、美国cornell大学 218
作者: jale75    时间: 2005-9-21 20:42     标题: 关于毕业生的成就

老的不说了,各单位的网页上都有介绍。文革后的学生的成就,转引网上一篇文章的资料为证。

文革后的北大物理系毕业生在学界与商界

海外搞物理的北大毕业生中成名最早的当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冯奚乔(77级),他在哈佛物理系读书时就有"天才"之称。1994年冯当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正教授的时候年仅34岁,是新一代大陆留美物理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可惜他英年早逝,1995年去世于巴黎,生前在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发表七十多篇论文,包括十余篇Phys. Rev. Lett.,至今仍被同行大量引用。冯奚乔之后,伯克利的邱子强(80级)、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牛谦(77级)等也在凝聚态方向做出了不错的工作。邱子强的研究方向是磁性纳米材料,获得过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多次奖励和海外华人物理学会颁发的1997年度青年科学家奖。牛谦的研究方向是低维凝聚态物理,把量子力学应用于纳米研究,在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做得比较深入,发表过三十余篇Phys. Rev. Lett.,现在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物理系的Trull Centennial教授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这两人在国内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合作比较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谢亚宏(77级)是工业界转向学术界的成功例子。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十三年,99年加盟加大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任副系主任,在硅性材料和设备的研究方向上成果斐然,论文被同行大量引用,有十余篇论文的单篇引用率都超过100次。西北大学曹惠(86级)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及微激光等领域,97年从斯坦福获博士以来,很快以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工作被西北大学提为副教授,还获得斯隆学者、Packard学者、德国洪堡基金会Friedrich Wilhelm Bessel研究奖等重要奖励,99年《科学》曾以Turning a Powder Into a Laser 和Laser Light From a Handful of Dust为题连续报导她的小组
在半导体激光领域的工作,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简单的粉状无序半导体材料中的产生激光,00年《自然》以Little Lasers为题再次介绍了她的实验室如何"利用纳米颗粒聚合体在烧杯中产生微激光"。2004年她的小组开发出一种硅基质上的紫外微型碟状激光,可应用于化学传感到信息储存等各个方面。马里兰大学的季向东(82级硕士)在核自旋及康普顿散射等领域做出了重要工作,他于97年作为唯一作者发表的Gauge-invariant Decomposition of Nucleon Spin and its Spin-off 和Deeply Virtual Compton Scattering等论文单篇被引用就超过300次,属於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他的论文总引用率在斯坦福大学SPIRES-HEP数据库2002年版"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367位,十年榜中排名第191位。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Fellow。洛克菲勒大学的任海沧(77级)与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及弗里德伯格(Richard Friedberg)从高温超导具有明显小于低温超导的相干长度之实验事实出发,提出用一个电荷为2e的定域玻色场唯象地描述电子或空穴的配对状态,并把S道过程作为玻色子和费米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模型不仅和霍尔数及核自旋驰豫率的实验结果相自洽,还为李政道的玻色子-费米子超导模型确立了坚固的理论基础,为探索研制新型超导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他们的论文在国际重要物理刊物上发表后,研究者应邀在世界各地及重要国际会议上作了上百次演讲,引起了与会者广泛的兴趣和重视。康奈尔大学的沈群(77级)发明了一种基於X射线衍射的方法去描述椭圆形偏振X光的所有参数,此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X射线磁散射的实验中。最近他又与诺贝尔奖得主Herbert Hauptman合作研究新的直接测量蛋白质晶体布拉格反射相位的方法。传统测定大分子结构的方法通常需要在晶体中掺入重金属原子以确定相位,工作极其繁重。沈群的新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重原子同晶置换法,他利用晶体自身将X射线分作两束,两束射线以微异的角度穿过晶体,产生的衍射斑可以提供足够的数据计算出分子的结构。98年《科学》杂志以Beam Splitter Teases Out Phase Secrets为题专门报导了他的工作,认为这项工作能实现自动化将极大提高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的速度。他获得过匹兹堡晶体学会颁发的Sidhu奖,2004年又被评为普度大学杰出校友。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物理系的J. Erik Jonsson杰出教授张希成(77级)主要研究T射线在三维断层摄影术中的应用,他和同事是最早利用单脉冲T射线为生物组织成像的科学家,被认为是这一成像技术"next frontier" 的领袖人物之一。与常用的X射线,超声波等相比,T射线可以"'看' 得更远更清晰",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前景广泛。张希成2002年曾在《自然》姊妹刊《自然材料》上撰写综述文章Materials for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介绍他们的工作。2002年8月《科学》在"近期文献亮点" 中以APPLIED PHYSICS: Revealing the Invisible为题特别报导了他的小组的研究工作,2003年《自然》引介T射线的文章Terahertz Imaging: T-ray Specs中也对他的工作作了大段文字的描述,称他为这一领域的"先驱"。NASA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后邀请张希成用THz成像技术检测油料箱绝缘泡沫材料的缺陷并将此技术作为此后的泡沫材料缺陷检测的标准程序。张希成出色的研究工作不但使他当选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和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 三大学会的Fellow,也使他成为《华尔街日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美国科学家》等媒体经常报导的对象。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Willa Cather杰出教授曾晓成(80级) 的小组2004年初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了直径小於0.5纳米的硅纳米管模型并利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了这些纳米管的性质,与硅是半导体元素相悖的是,这种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硅纳米管具有金属的良好导电性且非常稳定,这个发现实际上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的"金属是金属、半导体是半导体"的界限,提出在纳米尺度量子力学作用增强的情况下硅可以具有金属的特性。曾的研究得益于他父亲、北大物理系著名教授曾谨言的启发。他的小组还在碳纳米管中发现了几种新的低维的冰的晶体,尤其在近一维条件下,他们预测存在一个临界点,使固相液相的水没有结构差别,而这种相间差别的消失过去只在气液相之间观察到。这些相继发表在《自然》和《美国科学院院刊》等一流刊物上的工作对纳米电子设备,生物芯片及水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结合过程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义。他还获得2004年的古根海姆学者奖。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有郗小星(77级) 、李奇(89届博士) 和刘荧(78级) 等三位北大物理系毕业生拿到了终身教职,郗小星和李奇两人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北大获得,在超导领域颇有建树,现在都已经是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的正教授。郗小星领导的科研小组2002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成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报导,发表该成果的《自然材料》称"这是二硼化镁超导材料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自然》以Thin Films of Magnesium Diboride could Lead to New Technologies为题对此做了特别介绍。芝加哥大学的潘晓川(78级)在医用物理学特别是核医学成像、断层摄影术、图像再生成和处理等方面颇有成就,他2000年获得IEEE核与等离子体科学学会(NPSS) 颁发的"早期成就奖"。此外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苏栋(78级)、威斯康辛迈迪逊大学的潘以兵(81级)在粒子和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朱湘东(77级)在表面物理和薄膜物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也都颇有成绩。

以上所列的都是已拿到终身教职且在某方面颇有造诣的毕业生,其他处在研究生涯junior阶段和尚在为tenure打拼的还有一批,有些已经崭露头角,如2000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现执教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物理系的林志宏(85级)、1999年获美国物理学会束物理(Beam Physics)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奖现任职于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黄志戎(87级)、研究丝状蛋白质组装的物理特性颇有成果现执教于布朗大学物理系的唐建新(83级) 、开发出全新的可为不同软组织成像的X射线成像技术从而大大推进了X射线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应用现就职于布鲁黑文国家实验室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钟中(86级)等。值得一提的是,冯奚乔、牛谦、任海沧、张希成、郗小星、谢亚宏、沈群、朱湘东还有下面提到的刘俊等是77年入学的同班同学。他们那个班中,还有多人拿到美国和欧洲大学的终身教职或成为国内的学术科研骨干,供职于华尔街的大证券公司如美林、摩根大通,高科技企业如IBM、惠普、摩托罗拉的也大有人在,总体上比较成功。相对而言,以后的毕业生在学术界似乎不如77级这样集中和抢眼。欧洲学术界比较有名的有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机械系统工程系主任吕坚等。吕坚78年考入北京大学,79年公派留法。99年由法国教授联合会全国委员会提名晋升为一级教授,成为当时法国在机械、土木、力学等专业最年轻的一级教授,也是该领域历史上少数38岁以下晋升为一级教授职称的学者之一。1998年以来,他与中科院金属所的卢柯一起提出并开展表面纳米化研究,开发出几种实用的制备技术,在三百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长期以来金属材料表面氮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工程金属材料的纳米化难题,使其成为"今后几年内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最有可能取得实际应用的技术之一"。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物理系毕业生里也有很多转行但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斯坦福的黄明(81级)、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戴强(84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刘俊(77级)是物理系在海外金融学界的三架马车。他们都有物理金融两个博士,能把深厚的数理功底游刃有余地应用于金融学研究。黄明96年毕业的时候,曾是最受美国名校追逐的金融学博士,邀请他执教的包括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西北Kellogg管理学院等全美最顶尖的13家商学院。著名的《商业周刊》以Gold Rush in the Ivory Tower为题进行了封面报导,将他评为全美"年度最具潜力博士"。他先选择去经济学圣地芝加哥大学执教,之后又回到母校斯坦福,在这两所世界名校的商学院里都获得过最佳教学奖,97年《商业周刊》以A Rookie Prof's All-star Debut为题对他做了特别追踪报导。黄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金融学、衍生工具与信用风险,研究成果屡见于Journal of Finance这样的顶级刊物,他还获2000年FAME研究奖,该奖奖给美国金融学当年两大年会上最佳投资学文章。戴强、刘俊在金融领域相对出道较晚。戴强98年才拿到金融学的博士,现在已是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的副编委,他发表的论文得过1999年Zellner论文奖,2000年Journal of Finance Smith Breeden杰出论文奖等,今年秋天刚刚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转到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执教。其他在金融学界的物理系校友还有德州农机大学经济学Hugh Roy Cullen教授李奇(78级) 、马里兰大学商学院巨能久(82级) 、伊利诺依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商学院杨百彦(84级)等。物理系毕业转行搞计算机/电子工程并执教于美国一流名校的,有普度大学计算机系的孙吟龙(81级)、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潘志刚(88级)等。潘志刚从物理转行到计算机,师从同是北大毕业的计算机大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IEEE Fellow丛京生,2000年获博士。他先供职于IBM,因为在IBM旗舰设计工具Placement Driven Synthesis(PDS)中的突出贡献获2003年IBM Bravo奖,2004年又获IBM Faculty奖。

物理系毕业生里转搞生物的也不少,比如在美国生物医学最顶尖的几所大学里执教的就有伯克利的丹扬(85级),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李浩(81级)等。丹扬在视觉重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已于去年拿到伯克利的终身教职。李浩1996年在《科学》上的论文被认为是"开创了研究蛋白质折叠问题的新的方向",近年在生物信息、基因启动子识别及基因组尺度上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等方向上也做出了很好的工作,论文在《自然遗传学》等一流杂志上发表。其他转搞数学、统计、心理和工程学科的物理系毕业生,也都有在所在领域做出成绩,执教于美国名校名系的,如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系钱纮(78级) 、伊利诺依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孙永谦(78级) 、纽约大学柯朗数学所蔡申瓯(80级) 、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崔建明(80级)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刘子立(81级) 、芝加哥大学放射系江玉磊(82级) 、密歇根大学安阿伯校区统计系朱冀(91级)等等。

在国内物理界,以物理科研实力最强的中科院物理所为例。现任所长王恩哥是北大90届博士,物理所"百人计划"历年入选的35人中有北大物理系毕业生7人。王恩哥的研究领域为薄膜/纳米结构生长机理,水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轻元素共价化合物薄膜的制备及性质分析。他是英国物理学会Fellow,获2003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杰出成就奖。他在表面物理、非平衡态生长,以及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实验和理论方面都有建树,特别是关于纳米钟的发现和表征工作,以及在亚单层外延生长中所提出的预测原子岛形状的反应限制集聚模型(RLA)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他领导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二维冰结构,此外他与合作者还在碱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铁磁体Fe反常霍尔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这些成果相继发表在权威刊物Phys. Rev. Lett.上。94届博士、物理所研究员高鸿钧领导的小组研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相继实现了国际上同期最小点径(1.3nm 和0.6nm)信息点阵的写入和信息擦除。他们的成果在Phys. Rev. Lett.上发表后即被美国物理学会选为该期在Phys. Rev.和 Phys. Rev. Lett.上"最值得读的一篇文章 (Physical Review Focus)", 称其为"奔向下一代的CD";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的副刊 Science News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报道中美国Rice大学著名教授James M. Tour评价说"这是非常诱人的工作,基于有机体系的存储很有可能具有应用前景"。这些成果曾被评为"199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高鸿钧还因其在自组织"海马"分形结构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被邀请在1998年美国物理年会上做特邀报告;部分结果被美国MRS Bulletin 选为"Editor's Choice(编辑的选择)",其分形图案被选作国际期刊Fractal的一个封面。92届博士贾金锋(83级)和合作者薛其坤领导的研究组研制成功全同金属纳米团簇,在国际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和工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2年2月《美国物理评论快报聚焦》以《纳米团簇的奇妙》为题介绍了这项工作,英国EE Times盛赞中国纳米团簇的研究工作是"开发磁存储应用的有序纳米团簇";3月,著名的《科学》期刊以《在硅表面播下整齐的种子》一文,介绍了这项研究工作,说"这种具有原子精确度的新方法可能会帮助芯片制造商战胜'纳米尺度确定性搀杂'这样一个几乎不可战胜的困难";2002年5月,《自然》再次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克隆团簇》的情况,"纳米管、纳米聚合物和量子点具有非常特异的性质,但是可靠的均匀的批量制造技术还没有实现,它们的形状、大小排列通常很不均匀,但贾金锋和他的同事报道了一种可以在两维晶格生长全同纳米团簇的技术,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为纳米结构走向应用奠定了基础"。2000届博士、物理所研究员孙庆丰(90级)近年在Phys.Rev.Lett.上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2003年他与合作者加拿大Mxxxxll大学郭鸿以及香港大学王健(78级)从理论上设计出一种由两个耦合的量子点组成的自旋池装置,在适当的控制下,它能从外微波(THZ)场中吸取能量,转变为自旋流。王健在纳米体系输运理论、计算方法和应用方面都做了重要工作,研究工作处于该领域的世界前沿,已经发表SCI论文120篇,包括7篇PRL,7篇APL,68篇PRB,在Nature,PRL,APL,PRB,Europhys. Lett.等杂志上被他人引用近800次。他还获得过1999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的亚洲成就奖。彭练矛(无线电系82届)是国内把电镜和纳米研究结合得最好的科学家,在电镜方面堪称大师级人物,2000年当选英国物理学会Fellow。虽然他并非物理系毕业的,但却在这行里相当出色,所以也把他介绍一番。据说他在电镜表征纳米材料方面的工作可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王中林相媲美。王中林和彭练矛同是83年CUSPEA项目留美生,都师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电子显微学一代宗师、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创始人Cowley,称得上是同门师兄弟。彭练矛1986年读博期间和Cowley共同发表的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迄今为止已被引用100多次,成为他的成名作。88年他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毕业后转赴英伦,成为现代电子显微学奠基人之一Mike Whelan的研究助手。在牛津期间,他构造了一套普适的高能电子弹性动力学矩阵衍射理论并系统地研究了分子束外延生长表面的高能电子衍射,两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1994年底他选择回国,先后就职与中科院物理所和北大。他已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用千余次,现在是国际著名的显微学杂志Ultramicroscopy和MICRON的编委。他在纳米碳管的工作被列入"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之首。有消息说最近他在组建实验和理论两个小组,已经筹集了近两千万经费,准备冲击纳米器件这一领域。理论物理所的李淼(78级)在Liouville理论中关联函数的计算,D-brane的边界态,黑洞的量子理论,时空测不准关系和超弦中的非对易几何等方面相继开展研究。他是国内最早投入弦理论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之一,十几年来,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总数达1000余次,内容涉及天体、宇宙学、黑洞、引力、Berry Phase、相互作用、弦理论、M理论、超对称规范场及其对偶理论等等,其中Boundary States of
D-branes and Dy-strings等文章单篇引用率就超过100次。他所写的科普文章《弦论通俗演义》深受物理专业的学生和弦论爱好者的喜爱。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邹冰松(技物80级)对pp相互作用和标量介子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发现和确立最佳标量胶球候选者做出重要贡献;在反核子和J/y 物理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提出并主持课题组开拓了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开展核子和超子激发态研究的新项目,使我国在重子谱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曾八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在国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他人引用千余次。高能所邢志忠(83级)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中微子物理、B与D介子物理、夸克和轻子的质量起源问题、味混合与CP对称性破坏,以及新物理唯象学。其论文总被引用率已超过1800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PIRES-HEP数据库2002年版"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326位,十年榜中排名第446位。高能所吕才典(85级) 从事粒子物理唯象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B物理和CP破环以及标准模型的检验和新物理的发现,大统一理论,重夸克对称性有效理论的应用,微扰QCD理论的发展和应用,QCD求和规则等方面,论文已被引用800多次,其中Experimental Tests of Factorization in Charmless Nonleptonic Two-body B Decays等三篇合作论文的单篇引用率都超过百次。2000年从高能所回北大任教的马伯强(79级)从事粒子物理,中高能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学及宇宙学等的理论研究,以及高能强子结构的实验探索和数据处理工作。他对强子结构有关问题、五夸克强子态的理论预言和实验验证都有原创性贡献,相关论文已被引用千余次。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戴东旭(81级) 90年至95年研制成功了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激光微束装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96年至99年,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套离子速度成像实验系统和光腔衰荡光谱实验系统。2000年开始利用交叉分子束-里德堡态氢原子飞渡时间谱实验技术进行氢原子和氢分子同位素变型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2002年的《自然》和2003年的《科学》杂志上。目前正在建立一套新的交叉分子束-里德堡态氢原子飞渡时间实验系统,并将开展诸如氢原子与氘分子,氟原子与氢分子之间的基本化学反应和里德堡氢原子与其它分子的非弹性散射动力学的研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物理系毕业生入选中科院"国家杰出青年"、"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还有高能物理所的胡红波(81级)、理论物理所的马建平(82届)、半导体所的黄风义(82级)、黄永箴(79级)、上海光机所的陆培祥(83级)、硅酸盐所的顾辉(79级)等等。物理系毕业生在商界也有不俗表现,这里顺便提一提。受益于严格的数理训练,物理系毕业生在商界最能一展拳脚的领域通常是高科技产业或金融界,硅谷和华尔街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物理系毕业生。邓晖(79级)在硅谷创办的虹软(ArcSoft)经过10年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著名数码影像处理公司,在全球图像软件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其中数码相机的OEM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全景大师"、"幻影2001"、"相片也疯狂"、"影像蒙太奇"、"PhotoStudio2000"等著名软件都是出自虹软。时下最流行的数码相机如Canon的S系列等即采用了虹软的图像技术。陈恂(87级)曾任摩根大通证券资深副总裁,作为摩根大通全球半导体研究协调人和最优秀的分析师之一,他撰写的半导体研究报告在金融界和半导体工业界很有权威性并被大量引用,2004年3月,他被硅谷最早成立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也是美国半导体工业领导企业之一的瓦里安半导体设备联合公司(Varian Semiconductor,NASDAQ: VSEA)任命为董事会成员。赵阳(80级)创办的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Memsic)最近被美国著名半导体媒体Silicon Strategies评为世界60家最具备潜质的新兴半导体公司(emergingstart-ups),他们曾成功地开发了目前世界上第一家在标准CMOS流程上集成微机械系统的制造工艺与测试技术,并研发、生产了二十多种型号的加速度计传感器集成电路,获得过2000及2001年度全球EDN创新奖;还曾被美国MEMS行业著名杂志SMALL TIMES评选为2002年度最佳成就公司。赵阳2004年6月刚刚入选享有盛誉的"Ernst & Young新英格兰年度企业家"。除了自己做老板的,物理系毕业生还供职于著名企业研发部门的高层。毛思宁(80级)现任全球最大的硬盘生产商希捷公司(Seagate Technology)先进器件及磁读出头研究和开发部技术总监及负责人。他所领导的希捷公司研究开发小组在GMR和TMR等新一代磁读出头及传感器研究中做出了国际领先的工作。特别是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开发出存储密度高达150Gbit/inch2 和170Gbit/inch2的磁头及其硬盘驱动器(HDD)。在过去20年中他已发表文章14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23项,正在审阅的专利申请15项。此外,他还获得70余次希捷公司的技术成就奖,并两次入选希捷公司"名人堂"(Hall of Fame)。于让尘(81级)是著名光网络通信公司Agility Communications的系统工程高级总监,领导着该公司设在硅谷的研发中心。他在高速激光和可调激光等技术领域有五项专利,在工业界很有声誉。黄峥宇(86级)现为在业界颇有名气的光通信模拟设计和仿真软件开发商美国RSOFT设计集团公司的副总裁,负责该公司的产品开发、技术支持以及所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RSOFT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提供一系列涵盖器件、系统到网络层模拟设计软件服务的公司。阚睿(80级)现任摩根斯坦利固定收益研究中心执行总监。他的求职论文"A Yield-Factor Model of Interest Rates"中提出的众所周知的AffineModel (Duffie-Kan模型),是在利率期限结构领域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

国内商界也有不少成功的物理系毕业生,赵阳、阚睿、毛思宁的同学胡晖(80级)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医疗系统CT部供职,主管多层CT研发,他曾四次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州新企业创造发明奖,是40多项专利的发明人。2002年胡晖回国在中关村投资15万美元创办海纳维盛公司(Hinnovation),开发出国际领先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可向医生远程提供三维甚至四维的图像。2004年2月,海纳维盛被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威泰尔公司(Vital Images)以1800万美元收购,两年内增值120倍,创造了国内企业高增长的奇迹,一时间被称为"胡晖现象"。物理系毕业生在国内商海翻云覆雨的还有中国电子巨人康佳集团的总裁候松容(86级)、中国四大门户网站之一TOM在线的执行董事兼首席营运官许志明(79级)、华尔街金融巨头摩根大通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及首席经济师龚方雄(81)、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首普华永道企业并购合伙人兼中国有限公司总监谢韬(81级) 、中国游戏的拓荒者、被誉为"中国游戏第一人"的张立波(89届硕士) 、拥有并致力于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技术LAS-CDMA标准的连宇通信总裁郑挺、曾任中国豪门红塔集团资本首席"火枪手" 、手握红塔上百亿资产在资本市场叱咤一时并操盘中国规模最大的MBO基金申滨投资的王雷(81级) 、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甲骨文(Oracle) 的前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书恒等等。
作者: 班超    时间: 2005-9-21 21:09     标题: 哦?

楼主对住在我们楼上的兄弟这么感兴趣?
作者: 波恩土人    时间: 2005-9-21 21:14

hao ,zan
作者: Schnauze    时间: 2005-9-21 21:17

浅处何妨有卧龙?!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