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搞物理的北大毕业生中成名最早的当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冯奚乔(77级),他在哈佛物理系读书时就有"天才"之称。1994年冯当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正教授的时候年仅34岁,是新一代大陆留美物理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可惜他英年早逝,1995年去世于巴黎,生前在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发表七十多篇论文,包括十余篇Phys. Rev. Lett.,至今仍被同行大量引用。冯奚乔之后,伯克利的邱子强(80级)、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牛谦(77级)等也在凝聚态方向做出了不错的工作。邱子强的研究方向是磁性纳米材料,获得过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多次奖励和海外华人物理学会颁发的1997年度青年科学家奖。牛谦的研究方向是低维凝聚态物理,把量子力学应用于纳米研究,在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做得比较深入,发表过三十余篇Phys. Rev. Lett.,现在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物理系的Trull Centennial教授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这两人在国内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合作比较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谢亚宏(77级)是工业界转向学术界的成功例子。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十三年,99年加盟加大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任副系主任,在硅性材料和设备的研究方向上成果斐然,论文被同行大量引用,有十余篇论文的单篇引用率都超过100次。西北大学曹惠(86级)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及微激光等领域,97年从斯坦福获博士以来,很快以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工作被西北大学提为副教授,还获得斯隆学者、Packard学者、德国洪堡基金会Friedrich Wilhelm Bessel研究奖等重要奖励,99年《科学》曾以Turning a Powder Into a Laser 和Laser Light From a Handful of Dust为题连续报导她的小组
在半导体激光领域的工作,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简单的粉状无序半导体材料中的产生激光,00年《自然》以Little Lasers为题再次介绍了她的实验室如何"利用纳米颗粒聚合体在烧杯中产生微激光"。2004年她的小组开发出一种硅基质上的紫外微型碟状激光,可应用于化学传感到信息储存等各个方面。马里兰大学的季向东(82级硕士)在核自旋及康普顿散射等领域做出了重要工作,他于97年作为唯一作者发表的Gauge-invariant Decomposition of Nucleon Spin and its Spin-off 和Deeply Virtual Compton Scattering等论文单篇被引用就超过300次,属於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他的论文总引用率在斯坦福大学SPIRES-HEP数据库2002年版"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367位,十年榜中排名第191位。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Fellow。洛克菲勒大学的任海沧(77级)与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及弗里德伯格(Richard Friedberg)从高温超导具有明显小于低温超导的相干长度之实验事实出发,提出用一个电荷为2e的定域玻色场唯象地描述电子或空穴的配对状态,并把S道过程作为玻色子和费米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模型不仅和霍尔数及核自旋驰豫率的实验结果相自洽,还为李政道的玻色子-费米子超导模型确立了坚固的理论基础,为探索研制新型超导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他们的论文在国际重要物理刊物上发表后,研究者应邀在世界各地及重要国际会议上作了上百次演讲,引起了与会者广泛的兴趣和重视。康奈尔大学的沈群(77级)发明了一种基於X射线衍射的方法去描述椭圆形偏振X光的所有参数,此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X射线磁散射的实验中。最近他又与诺贝尔奖得主Herbert Hauptman合作研究新的直接测量蛋白质晶体布拉格反射相位的方法。传统测定大分子结构的方法通常需要在晶体中掺入重金属原子以确定相位,工作极其繁重。沈群的新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重原子同晶置换法,他利用晶体自身将X射线分作两束,两束射线以微异的角度穿过晶体,产生的衍射斑可以提供足够的数据计算出分子的结构。98年《科学》杂志以Beam Splitter Teases Out Phase Secrets为题专门报导了他的工作,认为这项工作能实现自动化将极大提高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的速度。他获得过匹兹堡晶体学会颁发的Sidhu奖,2004年又被评为普度大学杰出校友。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物理系的J. Erik Jonsson杰出教授张希成(77级)主要研究T射线在三维断层摄影术中的应用,他和同事是最早利用单脉冲T射线为生物组织成像的科学家,被认为是这一成像技术"next frontier" 的领袖人物之一。与常用的X射线,超声波等相比,T射线可以"'看' 得更远更清晰",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前景广泛。张希成2002年曾在《自然》姊妹刊《自然材料》上撰写综述文章Materials for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介绍他们的工作。2002年8月《科学》在"近期文献亮点" 中以APPLIED PHYSICS: Revealing the Invisible为题特别报导了他的小组的研究工作,2003年《自然》引介T射线的文章Terahertz Imaging: T-ray Specs中也对他的工作作了大段文字的描述,称他为这一领域的"先驱"。NASA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后邀请张希成用THz成像技术检测油料箱绝缘泡沫材料的缺陷并将此技术作为此后的泡沫材料缺陷检测的标准程序。张希成出色的研究工作不但使他当选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和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 三大学会的Fellow,也使他成为《华尔街日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美国科学家》等媒体经常报导的对象。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Willa Cather杰出教授曾晓成(80级) 的小组2004年初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了直径小於0.5纳米的硅纳米管模型并利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了这些纳米管的性质,与硅是半导体元素相悖的是,这种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硅纳米管具有金属的良好导电性且非常稳定,这个发现实际上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的"金属是金属、半导体是半导体"的界限,提出在纳米尺度量子力学作用增强的情况下硅可以具有金属的特性。曾的研究得益于他父亲、北大物理系著名教授曾谨言的启发。他的小组还在碳纳米管中发现了几种新的低维的冰的晶体,尤其在近一维条件下,他们预测存在一个临界点,使固相液相的水没有结构差别,而这种相间差别的消失过去只在气液相之间观察到。这些相继发表在《自然》和《美国科学院院刊》等一流刊物上的工作对纳米电子设备,生物芯片及水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结合过程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义。他还获得2004年的古根海姆学者奖。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有郗小星(77级) 、李奇(89届博士) 和刘荧(78级) 等三位北大物理系毕业生拿到了终身教职,郗小星和李奇两人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北大获得,在超导领域颇有建树,现在都已经是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的正教授。郗小星领导的科研小组2002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成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报导,发表该成果的《自然材料》称"这是二硼化镁超导材料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自然》以Thin Films of Magnesium Diboride could Lead to New Technologies为题对此做了特别介绍。芝加哥大学的潘晓川(78级)在医用物理学特别是核医学成像、断层摄影术、图像再生成和处理等方面颇有成就,他2000年获得IEEE核与等离子体科学学会(NPSS) 颁发的"早期成就奖"。此外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苏栋(78级)、威斯康辛迈迪逊大学的潘以兵(81级)在粒子和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朱湘东(77级)在表面物理和薄膜物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也都颇有成绩。
物理系毕业生里也有很多转行但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斯坦福的黄明(81级)、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戴强(84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刘俊(77级)是物理系在海外金融学界的三架马车。他们都有物理金融两个博士,能把深厚的数理功底游刃有余地应用于金融学研究。黄明96年毕业的时候,曾是最受美国名校追逐的金融学博士,邀请他执教的包括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西北Kellogg管理学院等全美最顶尖的13家商学院。著名的《商业周刊》以Gold Rush in the Ivory Tower为题进行了封面报导,将他评为全美"年度最具潜力博士"。他先选择去经济学圣地芝加哥大学执教,之后又回到母校斯坦福,在这两所世界名校的商学院里都获得过最佳教学奖,97年《商业周刊》以A Rookie Prof's All-star Debut为题对他做了特别追踪报导。黄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金融学、衍生工具与信用风险,研究成果屡见于Journal of Finance这样的顶级刊物,他还获2000年FAME研究奖,该奖奖给美国金融学当年两大年会上最佳投资学文章。戴强、刘俊在金融领域相对出道较晚。戴强98年才拿到金融学的博士,现在已是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的副编委,他发表的论文得过1999年Zellner论文奖,2000年Journal of Finance Smith Breeden杰出论文奖等,今年秋天刚刚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转到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执教。其他在金融学界的物理系校友还有德州农机大学经济学Hugh Roy Cullen教授李奇(78级) 、马里兰大学商学院巨能久(82级) 、伊利诺依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商学院杨百彦(84级)等。物理系毕业转行搞计算机/电子工程并执教于美国一流名校的,有普度大学计算机系的孙吟龙(81级)、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潘志刚(88级)等。潘志刚从物理转行到计算机,师从同是北大毕业的计算机大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IEEE Fellow丛京生,2000年获博士。他先供职于IBM,因为在IBM旗舰设计工具Placement Driven Synthesis(PDS)中的突出贡献获2003年IBM Bravo奖,2004年又获IBM Faculty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