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德国的历史教育 ZT
[打印本页]
作者:
Orchestra
时间:
2005-11-2 10:58
标题:
德国的历史教育 ZT
在德国问教历史教育 2005-10-31
引言:杭州外国语学校朱建国老师于去年10月随校师生团访问德国,耳闻目睹德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学校教育,一年后洋洋洒洒写下4万余字,字字可见作者的“孩童般的天真好奇”与一名历史教师所独有的深邃思考。现摘录其中精彩片断,以飨读者。
德国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超出我的预料。如果一定要按我们的思路来确定学科“地位”,那么,在德国,历史学科与德语、数学、英语一样属于“主科”。10月8日早上,在同行的凌祖浩老师的帮助下,我与慕尼黑市的宁芬堡中学资深历史教师(兼教英语)威尔(Well)先生进行了一个多个小时的交谈。
问: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据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我们宁芬堡中学为例,从六年级到十三年级连续开设8年,每周两课时,而且属于必修课程。这样的体制性安排说明历史学科仅次于德语和数学,与英语一样重要。当然,一门学科是否重要,关键还是要看学生对它的判断。还有一个事实需要说明,德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就一般而言,差异不会很大。据我所知,德国各州都很重视历史学科教育。
问:德国有全国统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吗?
答:没有。全德国共有六种审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供各地的学校选择。
问:使用历史教科书的选择权掌握在谁手里?
答:这主要取决于学校师生的意愿。譬如说,在巴伐利亚或慕尼黑地区的不同学校使用着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问:学生喜欢历史课吗?是否有比较多的学生上大学时选择历史专业?
答:多数学生喜欢历史课。当然,侧重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具体形象的材料,比较偏爱古代的历史;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思维性材料,更倾向于了解20世纪以来的历史。选择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因为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尽管就业的质量很高,很受尊重,但就业面不够广阔。
问:既然最终选择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历史专业就业面又不广,为什么在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历史学科的地位这么突出?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历史课?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凡是有助于学生正常成长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虽然历史学科的知识不像自然科学学科那样能够给人带来直接的物质收益,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基础和文明修养来说,正确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具有决定性意义。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正是这本不可替代的生活教科书,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可以继承的,什么是应该抛弃的,什么是可以仿效的,什么是应该避免的,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加速变化的世界上正常地理解着生活着。而正常的个人是我们社会正常的前提性保障。我想,历史学科的地位大概和这有关吧。
第二个问题——学生喜欢历史课的原因,刚才我已解释了其中的一个因素。此外,我想,还有三个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教科书的编写是否切合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需要;历史教师的学识修养是否能够在文化上吸引和影响学生;教学方法是否采取多样化的策略。
问: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是怎么安排的?比如说德国史和外国史,古代史和近代史?文化、经济与政治知识的关系如何?
答:在低年级,德国史和外国史各占50%;在高年级,德国史占60%,外国史占40%。从八个年级的整体安排看,教科书以介绍地理大发现以来的近代史为主,尤其着重介绍20世纪以来的历史。凡构成历史的要素,不管是族群、语言、文学、艺术还是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环境问题、女权主义等,都有相应的叙述。
问:在外国史部分,对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是否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答:我们欧洲国家面积小,邻国多,国与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我们早已走上一体化道路,因此,外国史部分以欧洲为主,主要介绍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历史。其次是介绍非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对于俄国和中东以东的东方(日本除外),我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见。像中国这样重要的东方国家的历史显然被忽略了。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德国教育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对中国、印度等东方大国的介绍,我本人非常乐意看到这种变化。
问:教科书叙述中如何处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德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是否可以就教科书内容加入他自己的个体性评价?
答:在我们的教育中已大致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和共识:历史教科书本身并不特别重要,老师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介绍给学生,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的教科书一般只提供材料,即叙述事实,而不提供观点。历史观、社会观和价值评判,由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行阐释。因为这是一个与人的基本权利相连的自主性问题。这样的权利在我们的法律理论与实践中都是非常确定的。
问:怎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测试评价?
答:作为比较重要的学科,每个学期允许在期中和期末进行书面考试。此外,还有其他的评价方式,如能够体现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活动,这些学习态度要素与书面考试一起构成学生的学业成绩。在书面考试中,即使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样,只要他答得有理,老师照样给他打高分。
问:关于1933~1945年德国历史的黑暗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怎样叙述的?
答:叙述得非常详细。具体情况是这样,在九年级的《德国历史》和十二年级的《世界历史》中,各安排一个学期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每个读完九年制中学的学生要接受整整一个学年的有关纳粹德国历史的学习。以十二年级《世界历史》为例,整个叙述为三个部分: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到战争失败(1914~1918年),叙述的重点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责任及失败原因;②尝试民主制时期(1919~1933年),主要叙述魏玛共和国的成功与失败,尤其是民主制度失败的原因和纳粹的崛起及其原因。③纳粹暴政和世界大战(1933~1945年),这个时期又分两个阶段:A、希特勒上台和恐怖统治(1933~1939年);B、世界大战(1939~1945年)。叙述的重点是纳粹暴政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第三帝国的战争罪行。而整个的核心是通过叙述历史真相,深刻反思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原因,无情揭露纳粹德国的战争暴行;引导年轻一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以避免历史灾难的重演。需要说明的是,有关纳粹德国的战争责任与暴行,在政治、宗教、德语等课程中也有不少叙述。
问:苏格拉底有一个看法:真正的教育就是积极地、批判性地运用理性去发现价值观,启发人们去自我反思。按照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说法“历史是灾难与教育的竞赛”,我想知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你们是如何进行反思与教育的?
答: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知道什么对、什么错、为什么错,更是在培养学生反对错误的勇气和良知,培养他们对人类自由与和平的责任心。指导学生学习教科书是学校和教师的义务。在历史课堂内,老师通常会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大屠杀,即使没有亲身参与,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实际上也是一种违反人道的犯罪。学生们会常常就“我们是否要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容忍纳粹的罪恶?”“为什么许多德国人看到迫害犹太人而不能出来阻止?”这样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同时,为了加深对黑暗时期的了解与反思,学校和教师通常还要组织或指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譬如,组织学生参观纳粹集中营旧址、大屠杀纪念馆或者拜谒反法西斯盟军墓地(绝大多数德国人早已由衷地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年打败他们国家的美英苏三国是解放者而不是占领者)、走访反法西斯抵抗人士、观看相关的影视剧和戏剧表演、阅读相关读物。以我们学校为例,组织学生前往慕尼黑郊区参观第三帝国的第一个集中营——达豪集中营,观看电影《铁皮鼓》、《辛德勒的名单》,阅读反映犹太人命运的小说《何处是我家》,收集战争期间慕尼黑女大学生索菲·朔尔的反法西斯事迹等课外活动,已成为学校二战史教育的一部分。这些教科书以外的活动也是非常有益的。
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我个人的经验说,记得我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正在德国放映,我和千百万德国观众一样,为纳粹的暴行深感震惊与耻辱,加深了我对祖国历史上悲惨黑暗时期的认识。从德国社会的集体反应看,每当少数新纳粹分子有极端行动时,总会有很多德国人站出来抵制和反对。一个典型的事件是,1992年,德国发生了新纳粹烧毁难民营的暴行,接连几天,全国有300多万人游行反对新纳粹,而在当年纳粹影响深重的慕尼黑,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参加了游行,其中有许多人是经历过二战的老人。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