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有关德国---整理了一些电影的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0 23:22     标题: 有关德国---整理了一些电影的资料

最近整理硬盘,找到一些有关德国的文字资料,今天先贴一些有关德国电影的,另外,大家都看过什么比较好看的德语电影也顺便推荐一下

年轻的德国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负有盛名的德国电影潦倒为平淡无奇的娱乐。60年代和70年代,德国西部的电影事业才经历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1966年,“年轻的德国电影”在“老爷子的电影已经寿终正寝”的格言下脱颖而出。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这个新开端产生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体裁和题材极其多样的影片。
例如,亚历山大·克鲁格在影片“告别昨天”(1966)中以精湛的手法将虚构的和有真凭实据的素材融合在一起。
伯恩哈特·辛克尔和阿尔夫·布鲁斯特林拍摄的“丽娜·布拉克”(1975)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喜剧片。
莱纳尔·维尔讷·法斯宾德在“制勺工匠”(1969)、“玛丽亚·布朗的婚姻”(1978)以及在大都市叙事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80)等影片中给人以深刻印象地勾画了德国社会的概貌。1982年他因“薇罗尼卡·佛斯的渴望”一片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80年代中,年轻的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在票房和国际上都越来越成绩卓著。维姆·文德尔斯(生于1945年)在影片“事态”(1982)或“巴黎、得克萨斯”中描绘了沉默寡言的主人公在寻找自我。1984年他因该片在戛纳电影节获“金榈奖”。1987年文德尔斯出人意料地创作了“柏林的上空”,剧中一位天使爱上了一位空中飞人女表演家。玛尔嘉蕾特·冯·特罗塔以令人难忘地刻划妇女形象而闻名遐尔,例如1986年制作的影片“罗莎·卢森堡”。在影片“令人窒息的时代”(1981)中,她批判性地评论了联邦德国的状况。维尔讷·赫尔佐克(生于1942年)推出了有独特的主角、题材和舞台的大型有强大影响的影片。

民德的电影:当联邦德国正在缓慢地发展起一个丰富多彩的电影事业时,德国东部的电影是由国家资助,并受其监督的。国家的影片公司DEFA每年向电影院提供15至20部自制的影片。从60年代年轻导演批评性地处理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种种情况以来,DEFA制作的影片就并非经常站在统一社会党政府的路线上。“被分裂的天空”(康拉德·沃尔夫,1964)或在首映后即被当权者逐出影院的“石头的痕迹”(弗朗克·拜尔,1966)等影片就证明了这一点。“保罗和保乌拉传奇录”(海纳尔·卡洛夫,1973)和“说谎者雅各布”(弗朗克·拜尔,1974)在民德境外也获得好评。后来的影片如“单独的太阳”(康拉德·沃尔夫,1979)或“法里亚胡”(罗兰德·格莱夫,1980)试探了题材和艺术自由在民德的可能性。

1990年德国统一后,DEFA停止制作。柏林郊外巴贝斯贝格的DEFA制片厂也完成了向未来的跃进:它们目前作为欧洲领先的电影和电视制作基地之一开展业务。
搬上银幕的文学作品:德国的导演们在将伟大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方面尤为雄心勃勃,往往成绩斐然。福尔克尔·施勒恩道夫(生于1939年)在此领域里堪称楷模。他拍成影片的文学作品有罗伯特·穆西尔的“小特尔莱斯”(1965)和海因利希·伯尔的“卡塔利娜·布鲁姆失去的名誉”(1975)。1979年,施勒恩道夫由于将贡特·格拉斯的畅销书“铁皮鼓”拍摄成电影而获戛纳电影节“金榈奖”。1980年“铁皮鼓”获最佳外国片“奥斯卡”奖。
嗣后,施勒恩道夫仍然不改初衷。特别成功地搬上银幕的文学作品要算是以马克斯·弗里施的小说为蓝本的影片“匠人”(1991)。维尔讷·施勒德尔拍摄的影片“马丽娜”(1991)根据的是奥地利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象征性自传。沃尔夫冈·彼得森获得世界声誉的影片“船”(1981)就是以洛塔·贡特·布赫海姆的一部小说为脚本的。该影片的一个新剪接文本于1997年重返影坛,成绩斐然。
新现实主义乡土影片的一个典范是约瑟夫·维尔斯迈尔的“秋天的牛奶” (1988)。这部根据巴伐利亚农妇安娜·维姆施奈德尔的自传拍摄的影片被认为是德国创新电影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维尔斯迈尔在影片“斯大林格勒”(1993)中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现实后,在“施拉弗斯兄弟”(1995)中令人难忘地描绘了一位天资很高的音乐家悲惨的一生。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热情欢迎的是他的讲述20年代末、30年代初德国数一数二的六重唱生涯的电影“戏剧的协调者”(1997)。

当前倾向:最近几年中,德国的电影制作者逐渐地敢于接触喜剧和讽刺剧-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罗里沃特在“奥狄浦西”(1988)和“爸爸到家了”(1990)中以毋宁说是温和的语气侧重与日常生活场合的诙谐,而幽默家奥托·瓦尔克斯在他的4部影片中倚仗的是他插科打诨的闹剧才能。异常成功的是导演赫尔穆特·迪特勒及其辛辣的社会讽刺:在“施通克”(1991)中,他以“明星”画报所谓发现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日记作为嘲笑的靶子,在“罗西尼”(1996)中,他揭露了慕尼黑电影界花花公子的空虚自负。
关系喜剧今天发展成为德国电影最受喜爱的种类。起了带头作用的是多丽丝·德丽1985年的调皮轻佻的三角故事“男人们”。在另辟蹊径-包括进入侦探片领域(“祝生日快乐,土耳其人”,1991)-之后,她通过“没人爱我”(1995)一片重返智慧喜剧。泽恩克·沃尔特曼(“独处群芳中”,1990;“小鲨鱼”,1992)于1994年成功地拍摄了拉尔夫·柯尼希的滑稽连环漫画“被感动的男人”,获得了德国电影史上最大的票房成就。德特勒夫·布克着重于他的佛里斯兰家乡干涩的幽默,他在“卡尔尼格斯”(1991)和“男子膳宿公寓”(1995)中使他的那些话语不多的主人公卷入了混乱的境况之中。

扣人心弦的影片原先是德国电影的领地,在过去的几年中毋宁说是靠边站了。虽然在这方面也一再有成绩卓然的出色产品,例如彼得·泽尔1994年新拍摄的“卡斯帕尔-豪泽尔”、多米尼克·格拉夫的动作侦探片“胜利者”(1994)或者罗兰德·苏索·里希特的监狱惊险片“14天无期徒刑”(1996)。罗姆阿尔德·卡尔马克尔的第一部故事片“摧毁者”(1995)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格茨·格奥尔格在片中扮演一个多次杀人者。
1996年,卡罗琳内·林克(“寂静的彼方”)和托马斯·扬(“敲击天堂的门户”)旗
开得胜,一鸣惊人。1997年,托马斯·施泰尔马赫和泰隆·蒙哥马利因动画短片“追求”获“奥斯卡”奖。
国际联合摄制对德国电影的意义越来越大。德国最成绩卓著的电影制作人贝尔恩德·埃辛格尔早在1985年制作翁贝尔托根据艾柯的“玫瑰的名字”改编的影片时依靠的就是一个国际性的人员班子和世界明星阵容。埃辛格尔根据伊萨贝拉·阿伦德的小说拍摄的影片“祖宗祠堂”(1993)和彼得·霍格畅销书“斯迈尔斯小姐对雪的感觉”改编的影片靠近了美国大制作人的标准。甚至在好莱坞,沃尔夫冈·彼得森和科幻片专家罗兰德·默里希如今也有了突破。

电影和观众:1997年德国大约4300家电影院的观众达1.43亿人以上。德国电影的繁荣也使这个数字在继续增加。众多的电影节也对德国电影行业在国外的声望作出了贡献:除了曼海姆、奥伯豪森和莱比锡的国际电影节以及在汉堡、霍夫、卢卑克和慕尼黑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电影节之外,成立于1951年的“柏林电影节”是国际电影界在德国会晤的最主要的场所。

其他信息:
德国创新故事片制作人工作组
Arbeitsgemeinschaft Neuer Deutscher Spielfilmproduzent
Agnesstr.14,80789 Muenchen
电影经济最高组织(SPIO)
Spitzenorganisation der Filmwirtschaft(SPIO)
Kreuzberger Ring 56,65205 Wiesbaden

[ Last edited by spass on 2005-11-12 at 12:12 ]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0 23:27

附几部电影的简介

铁皮鼓
DIE BLECHTROMMEL

[剧情]
1899年,土豆地里,安娜正呆呆地望着远处。这时,一个小个子男人慌慌张张跑来,安娜撩起裙子,将他罩在身下,躲过了军警的追击。男人提着裤子钻出来,与安娜一同走了,9个月后,他们有了女儿阿格内丝。一战爆发,阿格内丝长大了,她与表哥扬一直热切地相爱,但现在他不得不上战场了。不久,阿格内丝和马策拉特结了婚,但仍与扬保持着暖昧关系,就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中,他们将奥斯卡带到了世上。奥斯卡三岁了,他突然决定停止成长,从楼上跳下,血流了出来。他不再长高,时常敲着铁皮鼓,发出能震碎玻璃的破坏性的喊叫。阿格内丝又怀孕了,但她不愿生下孩子,开始拼命吃鱼,结果中毒而死。一天,扬带着奥斯卡奔进邮局,德国兵冲了进来,除了奥斯卡,所有人都被枪决。不久,奥斯卡家来了女佣人玛丽娅,十六岁,和奥斯卡同年。晚上,她上了奥斯卡的床。一天,奥斯卡发现马策拉特同气喘吁吁的玛丽娅躺在沙发上,他忍无可忍地用鼓砸向玛丽娅的腰。玛丽娅生下一个孩子,取名库尔特。奥斯卡不愿再呆在家,加入了周游各地的侏儒剧团。侏儒贝布拉把他介绍给拉古娜,他们很快相爱了。一天深夜,美军的炮弹在流动厨车爆炸,而此时的拉古娜刚拿起滚烫的咖啡。奥斯卡的希望又一次毁灭,他回到家乡,给自己三岁的儿子带回了一只铁皮鼓。大战临近尾声,马策拉特见势不好,丢掉了纳粹徽章。奥斯卡故意捡起塞到父亲手中,马策拉特急忙吞进口中,结果被卡死。葬礼上,奥斯卡将铁皮鼓扔在棺材上,库尔特捡起一块石头,对准他的后脑扔了过去,奥斯卡栽倒,血冒了出来。就在那一刻,他又恢复了生长……火车站上,奥斯卡带着玛丽娅和孩子爬上流亡的列车,永远离开了故乡……

德国弗兰茨·塞兹电影公司、比奥斯科电影公司、阿尔泰米斯电影公司、赫勒鲁雅
电影公司、GGB14有限公司和法国巴黎阿尔戈斯电影公司1979年联合拍摄
导演:福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马里奥·阿多夫 安格拉·维克勒
本片获第5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第3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评

德国新电影的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精心拍摄的电影《铁皮鼓》(Die Blechtrommel)根据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的同名小说改编,不负当年的一番心血与《现代启示录》一起获得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在1980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而君特·格拉斯本人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德国新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施隆多夫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他的作品有《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1971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1975年)、《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玻璃玫瑰》(1991)等。《铁皮鼓》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铁皮鼓》是伦勃朗式的田野风景、以及典型的德国街道、人员吵闹的家庭背景下构建的个人反抗史。小奥斯卡三岁时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他反抗他的父母、纳粹、舅舅、情人等等。他的反抗是内心式的,于是在他那侏儒的身材上扛着一架铁皮鼓,整日梆梆的敲着。他不仅具有可以左右自己成长的能力,还可以用他的叫声击碎玻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要取下他的铁皮鼓,他尖叫着,家中的钟表破碎了。这种能力开始成为他自我保护的方法,后来还用叫声在玻璃杯上刻了个心形,送给他的情人。

  当然他还和他的同伴们组建一个侏儒表演队,四处为军队慰问演出,直到二战结束。这时,他的这种能力成为他工作生活的手段。正是这种能力能够让他的反抗变为完全内心自省式的,让他成为一个拒绝进入那个罪恶的年代的目击者,一个可以逃避历史责任和危险的孤儿,一个拒绝和成年人游戏的局外人。这种内心式的反抗加强了原著和电影的寓言文本指向。

  《铁皮鼓》的人物表演极端夸张,第一个特写镜头是小奥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边,吃着滚烫的烤土豆,接着他的外公用卓别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来。当着追捕的士兵,他外公在裙下和安娜做爱,并有了他的妈妈安妮。整个影片充满了类似的表演和情节。这种荒诞、夸张的表演和情节让影片显得极端丰富。

  电影《铁皮鼓》大量省略了小说的许多情节,又保留了另外一些情节,甚至补充一些细节,正是这种删减和保留,让电影较为成功。这种改编原著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成功的删减和保留。《铁皮鼓》做到了。

  评论电影《铁皮鼓》的一个困难是与评论小说《铁皮鼓》的区别,这既是电影与小说的区别,也是施隆多夫与格拉斯的区别。这种困难是评论所有改编原著电影的困难。同时,这种困难还包括电影是否保留了原著的某些重要东西,电影本身是否在电影方面有所突破,电影有省略了什么,这种省略是出于何种原因。

  电影《铁皮鼓》无疑集中在了小奥斯卡身上,必须要删掉原著中大量的其他人物线索。小奥斯卡这个人物如何既不费胶片又完整的表现出来,这就又要涉及省略部分原著并保留些什么。当然,其他人物在电影中也面临同样的删减和保留。即使只有几个镜头的人物,也要把他的人物个性突出出来。

  例如侏儒表演队的小伙伴们,其中贝布拉无论声音、谈吐、举止都是温文而雅的,给人印象深刻。他的妈妈安妮周旋丈夫和布朗斯基之间,从讨厌吃鱼变为奢吃,最后吃鱼给吃死了。每个主要人物都是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也都有着他的寓意。正因为如此,《铁皮鼓》是丰富的,它保留每个人物在电影中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依据电影的需要,而不是小说塑造的人物本身。

  从影片来看,《铁皮鼓》类似一场荒诞的游戏。儿童有儿童的规则。成人有成人的规则。政治有政治的规则。战争有战争的规则。过程越是残酷,结局就越是显得荒诞。包括小奥斯卡父亲阿尔法德的死,是小奥斯卡把一个希特勒头像放到他手上,阿尔法德意图咽到肚里却被卡在喉咙里,挣扎中被苏军开枪打死。阿尔法德的死是战争结束的游戏牺牲品,充满了反讽。他的死显得可笑。但影片中所有人的死都显得可笑。一旦游戏结束了,小奥斯卡又开始长大了。于是,小奥斯卡拒绝身高的长大和重新成长,都不过是格拉斯和施隆多夫的游戏因素,象其他因素一样是荒诞的,也是直指人性、人生的,是表现的。

外文别名:
Blaszany bebenek(1979) (Poland)
Tambour, Le(1979) (France)
Tin Drum, The(1980) (USA)

[ Last edited by spass on 2005-11-10 at 23:40 ]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0 23:35

英俊少年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德国电影,当时的小帅哥到今天也是发福的中年人一名,真是小时了了。不过,里面的插曲真是好听。


EINMAL WIRD DIE SONNE WIEDER SCHEINEN

Heintje - Einmal wird die Sonne wieder scheinen“ war der zweite Film
des damals vierzehnjäauml; hrigen Stimmwunders aus Holland, Schallplatten-Topstars und Liebling von Millionen.
Heintje spielt in diesem Film einen Jungen, dessen verwitweter Vater wegen
Diebstahlverdachts ins Gefängnis kommt, so daß dieser kleine Junge in die Obhut des steinreichen, verbitterten und mit dem Schwiegersohn zerstrit tenen Großvaters gegeben wird. Es gelingt  Heintje, die Freundschaft und Liebe des Alten zu gewinnen. Weil er den Alten“ so sehr an seine Tochter erinnert und  so schön wie sie singen kann und ihn sogar zum Lachen bringt, darf er bleiben. Nach abenteuerlicher Jagd,  stellt Heintje den wahren Dieb und seine Komplizen.  Er  fädelt auch die Versöhnung von Vater und Großvater ein - nicht ohne in der couragierten Anwältin, die des Vaters Interessen vertritt und auch sein Herz gewinnt, eine neue Mama gefunden zu haben.

Darsteller: Gerlinde Locker - Paul Dahlke - Heinz Reincke -  

Christiane Rücker - Agnes Windeck - Martin Jente - Helmut Förnbacher

- Ralf Wolter  - Friedrich Schönfelder - Willi Rose.



[ Last edited by spass on 2005-11-10 at 23:48 ]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0 23:48

还有不能不说的罗拉快跑,现在柏林已经有了一条旅游专线,就是重温罗拉奔跑过的路线


一个女人如何拼命尽力的抢救她的爱人——一部令人屏息、兴奋的影片,爱欲生死将完全改观……你只有二十分钟筹出十万马克,并需狂奔穿梭于城市中拯救你的爱人。这个女孩凭着她的热情打破环绕周围的固定规则及世界存在的既有标准。如果说爱的力量可以移山,那么她真的可以。
  柏林,夏季某日,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
  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就只有二十分钟,钱到底在哪里,如何救命? 罗拉开始快跑!
  罗拉快跑……为自己而跑,为曼尼而跑,为爱情而跑……《罗拉快跑》中的三段开场,都是从红色电话的特写开始,她接到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你老说爱是万能的,爱能在20分钟内变出十万元吗?”听完,就下定决心要帮助自己的男友。
  电话一挂完她立刻行动,跑过母亲身旁,技巧性的转场,画面一拉变成动画片,罗拉快跑下楼梯,经过喋喋不休的邻居,以及他那只凶狠的狗旁边。 镜头拉回现实世界,罗拉跑出门外伫立在柏林的大街上,开始了她的这段快跑旅程。前两段的结局都非常的戏剧性,但导演独到的编导功力让第三段的结局出现一个大逆转的局面……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1 00:04

柏林的上空 我看的版本 叫做柏林苍穹下,翻译的更加符合整个电影的气息,后来好莱坞煽情版尼古拉斯凯奇演的天使之城的灵感大概也是源于此部电影。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有收love.gif DVD)

导演: Wim Wenders

主演: Bruno Ganz   Solveig Dommartin   Peter Falk

片长:130分钟

出品时间:1987

Daniel和Cassiel是守护柏林的两个天使。他们能够隐身在城市中,聆听他们的思想,观看他们的行动,研究他们的生活。两个天使既不痛苦也无所谓快乐。一天,Daniel闯进马戏团看到Marion在练习,便马上被吸引住了。马戏团老板说钱要花光了,只能解散了。Marion很失落,缓缓地走回拖车中思索下一步该怎么办。Daniel想变成一个人,和Marion走到一起,拯救她的灵魂,并且分担她的痛苦。天使眼里的柏林是精制的黑白色调——异常美丽但不真实;而当他们与人们融为一体时,画面变成了粗糙却自然的彩色。




[ Last edited by spass on 2005-11-12 at 02:04 ]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1 00:19

还有来德以后看过的 再见 列宁 ,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竟然被归为喜剧片类别,说实在我看得时候心情一直沉重透不过气来,另外电影的原声乐是YANN TIERSEN 揚提爾森出品的。

GOOD BYE LENIN (有收love.gif DVD)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尔
主演:丹尼尔•布吕尔 汉内洛蕾•埃尔斯纳

【类别】剧情/喜剧
【简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阿列克斯小时候,父亲逃往“敌对国”西德,母亲是忠诚积极的社会主义活动家。1989年秋天,母亲亲眼目睹参加游行的阿列克斯被警察抓走,心脏病发作陷入深度昏迷。8个月后当她醒来,柏林墙早已倒塌,她身处一个迅速变化的新国家还浑然不知。为保护母亲仍然脆弱的心脏,阿列克斯决定让民主德国在79平米的家里继续。东德老牌子的食品用旧瓶子解决,早已停播的新闻节目由想做电影导演的朋友操办,但变化的生活让伪装越来越难,窗外大楼上挂出一幅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就让阿列克斯惊出一身冷汗。

  终于有一天,身体渐渐恢复的母亲独自走出家门,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为解释一切,阿列克斯用录像带制造了1989-1990年间德国历史事件全新但离谱的版本。其中很多素材取自真实事件,比如前东德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统一后成了出租车司机,这让《再见,列宁》具有相当的可看性。压题镜头:母亲出门,正好看见直升飞机吊着半截挥手的巨大列宁塑像从面前飞过。视觉震撼强烈。




[player]mms://streaming.books.com.tw/audio/8/0020092708_01_01.mp3[/player]

[ Last edited by spass on 2005-11-12 at 02:04 ]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1 00:34

另外,第一次坐在影院里看德国电影就是类似amercian pie的青春喜剧片mädchen,mädchen,尺度很宽,非常搞笑,学会了几个另类单词到现在还记得,几年后才又出了续集,比起 amercian pie的繁殖能力大为逊色,同类型的还有 Knallharte Jungs 我的宝贝会说话I, II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1 00:39

夜已经深了,今天先这么多。有空会接着整理其他类别,谢谢观看11.gif
作者: musikbasketball    时间: 2005-11-11 08:55

好东西!顶!
作者: warnow    时间: 2005-11-11 09:22

有一部老片子,讲德国足球的,有一个镜头是一群孩子在焦急的等待比赛结果,好像最后是用信鸽还是什么方式让他们知道了,反映二战后西德的足球成长的,不知道搂住有没有?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1 11:26

Originally posted by warnow at 2005-11-11 09:22 AM:
有一部老片子,讲德国足球的,有一个镜头是一群孩子在焦急的等待比赛结果,好像最后是用信鸽还是什么方式让他们知道了,反映二战后西德的足球成长的,不知道搂住有没有?


看样子应该是这部,曾经在我的硬盘里驻留,让德国总理也掉泪的电影
片名:Das Wunder Von Bern(德文)
         The Miracle of Bern(英文)
译名:伯尔尼的奇迹
类型:运动片
导演:荣克·沃特曼(Sönke Wortmann)
编剧:霍胡斯·哈恩(Rochus Hahn) 荣克·沃特曼
男主角:彼得·洛迈尔(Peter Lohmeyer)
上映日期 : 2003年10月16日

1954年的德国,人们为了他们的将来而努力工作,没有人期待会有奇迹发生。德国国家足球队在瑞士打入了世界杯的决赛。如果德国赢了,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南方,慕尼黑。《南德意志报》的体育记者保罗·阿克尔曼正与未婚妻筹备婚礼,突然接到赴伯尔尼采访的任务,于是将蜜月旅行改在瑞士。此时此刻的埃森小镇上,人们都聚在鲁班斯基家的小酒馆里,欣赏电视机上的比赛。店主理查德·鲁班斯基曾在苏联的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常年的死亡恐惧改变了他的性格。别人在看球,鲁班斯基的小儿子小马蒂亚斯却如坐针毡。他的偶像德国球员赫尔穆特·昂在出发去瑞士前跟他说过,“只有你在,我才能赢得重要的比赛。”他明白,一定得去瑞士一趟。但是当父亲发现了他的动向后,举起了惩罚的皮带。母亲挺身而出,历数全家人迎接他归来之后为使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状态所作的努力,鲁班斯基终于若有所悟。7月4日德国队和匈牙利队进行最后决赛的前夜,鲁班斯基开着借来的汽车和儿子一起前往伯尔尼。

    比赛当天艳阳高照,临到赛前却奇迹般的下起了倾盆大雨。匈牙利人在八分钟内连进两球,比赛进行到第16分钟的时候被德国人扳平。直到第86分钟,赫尔穆特·昂踢进了决胜的一球。全场雷动,德国人成了世界冠军。“伯尔尼的胜利是德国足球美德的诞生,是国家自信心的重生。”克里斯蒂安·艾希勒在他的《足球神话百科全书》中如此写道。最后一幕中,载着归来英雄的列车在夕阳驶向地平线处。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却刚刚开始。

    《伯尔尼的奇迹》是一部感人的运动题材电影,见证了德国战后重建的历史,同时也是一出触动人心的家庭戏,风趣幽默的对话给影片也带来了几分滑稽色彩。正是这部电影,使得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热泪满眶的同时又会心一笑。




[ Last edited by spass on 2005-11-11 at 11:27 ]
作者: warnow    时间: 2005-11-11 12:01

太好了,拷贝给我行不行,

我有一个移动硬盘,40g不知道够不够:)
作者: warnow    时间: 2005-11-11 12:06

有中文字幕吗?
作者: 流浪罂粟花    时间: 2005-11-11 12:09

真不错。要是能把这些电影都传给我就好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一部叫做 Die Apothekerin的电影。 被划分为Triller/komödie,有点惊险有些悬念,最后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的结局。看过的德国电影不多,但感觉故事的构思都很花心思。
作者: warnow    时间: 2005-11-11 12:13

对了,我这里有一部纯德语的DVD,红色小提琴,不知道说什么的,但是好像有很多China镜头,还有红卫兵,搂住给介绍介绍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1 12:52

Originally posted by warnow at 2005-11-11 12:01 PM:
太好了,拷贝给我行不行,

我有一个移动硬盘,40g不知道够不够:)


如果好好读一遍贴子,就会看到,曾经 2字

如果你用BT的话,还是有种子能下载的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1 12:56

现在手里有的是Der Untergang,非常值得一看

中文名
称:帝国陷落  (有收love.gif DVD转电脑格式)
英文名称:Der Untergang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2004年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获奖纪录
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9届多伦多电影节参展影片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观众选择奖
影片简介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几天前,由奥利弗西斯贝格导演的德国影片《毁灭》(Der Untergang)开始在法国公映。电影院场场爆满,巴黎媒体更是持续高烧,每天都有人议论这部富有争议的影片。趁热看完之后,笔者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反思纳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该片去年9月份在德国甫一公映便引发争论,因为它打破了一个禁区,“打开了重评纳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贝格将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了人,还原成一个“可能引起人们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体热炒的影响之下,短短一个月内有300万人被劝进了电影院。当月,《汉堡周刊》为这部影片做了17页的专题报道;德国历史学家第45届大会上甚至同意专为该片举行一天辩论;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 Last edited by spass on 2005-11-12 at 02:05 ]
作者: 五湖废人    时间: 2005-11-11 14:26

回来找楼主去淘宝~`
作者: 甜苇    时间: 2005-11-11 15:54

Originally posted by spass at 2005-11-11 12:56:
现在手里有的是Der Untergang,非常值得一看

中文名
称:帝国陷落
英文名称:Der Untergang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2004年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获奖纪录
第77届奥斯卡最 ...


我的电脑里也有这部片子。看完了后一直舍不得删。我觉得拍得挺好,还原了一个人性化的希特勒,而不是一个丑化的魔鬼。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1 21:54

Originally posted by warnow at 2005-11-11 12:13 PM:
对了,我这里有一部纯德语的DVD,红色小提琴,不知道说什么的,但是好像有很多China镜头,还有红卫兵,搂住给介绍介绍



这部没看过,但是看介绍是我喜欢的有价值的古物和音乐传奇的类别,另外, 张艾嘉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女人之一.

加拿大电影《红色小提琴》
  The Red Violin

  导演:  法朗索吉哈
  演员:  卡罗榭奇  尚卢比度  艾琳葛拉索莉  山缪杰克森
                   张艾嘉

  《红色小提琴》是加拿大新锐导演法朗索吉哈的心血杰作。故事叙述一个独特的小提琴走过三百年,故事横跨五大洲每个接触过这把小提琴的灵魂,生命都被激起灿烂耀眼的火花。

  制片与导演用了三年的时间研究红色小提琴的脚本,全片呈现史诗般的壮阔,小提琴与爱琴人之间的缠绵,它的魔力值得许多音乐家为它痴迷甚至牺牲生命。年轻新锐导演法朗索吉哈受到世界各地影展极力邀请,曾获东京影展最佳音乐奖,今年又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张艾嘉部分

  张艾嘉在片中饰演一位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漩涡中的党的干部,她不得不想办法保住自己的特权地位,以她为首所推动的文化革命运动获得党中央的赞赏,可是她也同时看到了文化大革命对一个音乐老师的斗争,批判他用西方的无用乐器(小提琴)教授靡靡之音,项蓓冒险为这位音乐老师辩护,让他免于受罚。她明了她必须放弃自己的“腐败”,她立刻回家毁掉所有的西方唱片,并取出久藏在地板下的红色小提琴,为了不让母亲遗留给她的爱毁于一旦,她必须忍痛与小提琴分离,另寻地方安置,她找到这位音乐老师,秘密地将它藏在阁楼上,直到这位老师过世,红色小提琴才又终于重见天日。

  文革后,这位音乐老师的贡献得到正面评价,并将这把红色小提琴送到蒙特利尔拍卖。

  神秘气质倾倒新锐导演

  导演表示他曾见过试镜许多的中国演员,但是当他第一眼见到张艾嘉时就被她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住了,“她有一种神秘的气质,深远且忧郁,很适合演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的角色”“再多的钱我也要用她”。为了回应导演的知遇之恩,张艾嘉也重拾荒废了很久的小提琴,狠狠地苦练了三个月,结果最大的收获竟是让自己的小孩爱上小提琴,并且要求学习拉小提琴,这算是最让张艾嘉意想不到也最感欣慰的




另外电影中的音乐值得推荐 由於音樂在本片中幾乎與影像等量齊觀,特地請到美國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約翰.柯瑞格里亞諾擔任配樂。他的作品型式多樣,數度獲得葛萊美獎的肯定;亦曾兩度提名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原著配樂」。配樂中展現了小提琴演奏的極致與多重面貌,包含吉普賽裝飾奏、練習曲、夏康舞曲等多種曲式和挑戰演奏技巧的樂句,在劇情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事實上,究竟是誰讓這把「紅色小提琴」原音重現呢?乃是〝酷〞似湯姆.克魯斯的美國小提琴偶像約夏.貝爾,用琴弓寫下這令人讚嘆的答案!這位在歐美兩地獲得相當好的帥哥音樂家,在樂壇上被視為馬友友的最佳接班。他的演奏更獲得英國「泰晤士報」極高評價,便得許多樂迷懷疑,是否約夏.貝爾就是帕格尼尼重生的小提琴家呢?而在1999年的6月也即將來台演出。約夏.具爾不僅長得帥,搭配薩洛能指揮倫敦愛樂管絃樂團,除了掌握住鮮活豐富的旋律轉折,更讓整部電影精神徹底浮現;以充滿詩韻之美及充沛卻有節制的技巧沈澱出直指故事核心的樂感。 1994年,顧爾德用鋼琴寫下了三十二個短篇故事;1997年,馬友友以大提琴啟發了來自巴哈的音樂靈感; 現在,約夏.貝爾的《紅色小提琴》將告訴您一個發現生命之美、理解藝術中蘊藏的熱情並從音樂裡感受豐富情感的故事

[ Last edited by spass on 2005-11-11 at 21:58 ]
作者: wbmansky    时间: 2005-11-11 23:28

有一部片子特别搞笑啊,讲16岁青春萌动的,那个小演员演的真不错,特别看到那段模仿星球大战的片段,真是笑的不行了。^_^


作者: warnow    时间: 2005-11-11 23:31

原来那女人是张艾嘉啊

我的dvd大约有4.5个G,和你交换可以吗?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2 02:06

Originally posted by wbmansky at 2005-11-11 11:28 PM:
有一部片子特别搞笑啊,讲16岁青春萌动的,那个小演员演的真不错,特别看到那段模仿星球大战的片段,真是笑的不行了。^_^



是Knallharte Jungs 我的宝贝会说话I, II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2 02:09

Originally posted by warnow at 2005-11-11 11:31 PM:
原来那女人是张艾嘉啊

我的dvd大约有4.5个G,和你交换可以吗?


可以,我把帖子又编辑了一下,把手边有的都作了love.gif 的标记。你想看什么可以回复给我
作者: warnow    时间: 2005-11-12 09:06

干脆搂住再整一全的,什么印度,西班牙,巴西,意大利,都来一个专辑,都让我们开开眼
作者: spass    时间: 2005-11-12 11:20

昨天电视里还放了印度片,还是那个套路,50年不变.
另外大部分资料都是从网上搜索整理来的,http://www.verycd.com/ 里比较全,有兴趣的可以一看
作者: wbmansky    时间: 2005-11-12 11:28

Originally posted by spass at 2005-11-12 11:20 AM:
昨天电视里还放了印度片,还是那个套路,50年不变.
另外大部分资料都是从网上搜索整理来的,http://www.verycd.com/ 里比较全,有兴趣的可以一看


印度片只要歌唱的多,舞跳的多,在印度就是好电影!~文化差异太大。。。。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