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阴狠无匹的刘备 [打印本页]

作者: ari    时间: 2006-2-4 02:27     标题: (转帖)阴狠无匹的刘备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三国的人物,对刘备的评价也就与故老相传的大不相同了。过去一直以“仁者”形象出现的刘备正在逐渐取代曹操成为阴险狠辣的代名词,就我看来,刘备实在无愧三国第一狠人的称号。
刘备字玄德,涿郡人士。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汗景帝阁下玄孙。究竟是否如此,我觉得根本就无从考究。演义中虽说刘备面见献帝的时候,曾报出家世,献帝马上派人翻出族谱,查得刘备乃当今圣上之叔,随即以叔侄之礼相见,故而刘备又人称“刘皇叔”。对于这个典故,我是有些不同意见的。虽然我不知道汉朝时皇族的族谱是怎么制定的,但是就我估计,便是每代都有专人下访记录,记载的总也该仅只有功名之人及其后代。至于那些早已沦为平民的,他们如何去查呢?换句话说,假如刘备的曾祖父是个县令,族谱已经记下了,同时也记载了他有几个儿子。但这些儿子里,绝大多数已经是平民。到得这些平民再生儿子,要去哪里找他们记录呢。而他们的儿子散落各地后再生儿子,恐怕记录的困难就更加棘手了吧。何况刘备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代的儿子了,虽说刘备父亲曾为吏,估计也就是个小衙役,哪里去寻究根源去?再者说如果真的有记载刘备是汉室宗亲,皇室又怎会让他沦落为织卖草席的小贩?随便赐几亩地也好过作在汉朝地位远不如农民的商人。所以我认为,献帝之所以认刘备为皇叔,那是有其目的的。虽然人们普遍觉得献帝先被董卓操纵,又被曹操劫走,实在是个无用之人。事实上恰好相反,献帝自少便聪颖过人,很有才能。当董卓初遇少帝及尚为陈留王的献帝时,少帝惶惶不能言,而年仅九岁的献帝应答得体,并无失体,小小年纪就显出王者之风。只可惜当时毕竟年少,不是手握兵权的董卓对手,再后来劫持献帝的又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枭雄曹操,这才把献帝显得庸庸碌碌。而刘备初见献帝时,曹操还没有达到权倾天下的地步,中国仍是诸侯割据的局面。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一心想摆脱曹操控制的皇帝,突然发现一个自称是汉室宗亲的英雄人物,不由立即起了招纳之心。而最直接的办法,莫不如认其为亲,于是授意手下亲信,在族谱上添上个刘备,认为亲叔,那刘备还不为自己效死力?只可惜曹操手段太过了得,仅凭一个刘备,实在不是对手。说这么多,我只是为了说明刘备到底是不是汉室宗亲,他称帝到底算不算正统这点还值得考究,并不能说刘备其人就是所谓“正义”的。

演义和戏文中,都喜欢把刘备描写成一个性格软弱、没事就掉几滴眼泪的角色,颇有点像水浒中的及时雨宋江,或许过去的人认为这种性格的人才代表了仁义,能够博得部下的爱戴罢。历史上的刘备不是这样的,史书说他喜怒不形于色,好一个阴鹫狠辣的形象!刘备自小就有大志。刘备家附近有一棵大桑树,有五丈余,幼时刘备便曾说出“吾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三国志》中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话来。长大后刘备志向不改,从刘备的两个儿子来看,一名“刘封”、一名“刘禅”,“封禅”乃帝王之事,可见刘备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地就是此事。但是成年后的刘备很懂得伪善的好处,从来不肯让自己作坏人,所以不论是当初张松背叛刘璋献西蜀地图,还是诸葛亮“逼”刘备称帝,自己都似乎处在被迫的地位。这或许便是刘备能获得“仁君”名声的原因。自己假装仁义,却逼别人作恶人,正显示出了刘备的狠辣。过去有说书人说的好:“天下狠人很多,但狠到刘备这个地步的,还不是太多。”

少年的刘备虽然有大志,但不喜读书,而是好犬马声色,还有就是华服,真是一副执绔子弟模样!不过后来刘备被母亲送出去读书,师从于郑玄、卢植,与公孙赞为同窗,两人交情甚好。这段经历对刘备后来的崛起有着重大的影响。刘备人生真正的转折,在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八四年,那一年刘备二十四岁。当时天下正陷于黄巾之乱,刘备结识了关羽张飞两人,从此他从空有抱负走向了与天下豪杰争雄的道路。

刘备称不上军事家,也算不上政治家,但事实上他才最配得上过去人们给曹操的称呼——“一代枭雄”。刘备够狠,够毒,够坚忍,够无耻,再配上刘备皇叔的名号和他堪称无双的辨识人才的超卓眼光,铸就了他的功业。

刘备够狠,而且是极狠。当刘备刚刚出道,在与黄巾军交战时,曾遇见押送被朝廷诬害的卢植的囚车。卢植是什么人?那是刘备的授业恩师,可以说没有卢植,刘备那时一定还在卖草席呢。当时张飞便要劫囚车搭救卢植,可是刘备为了自己的仕途,赶紧阻止张飞,还说:“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这话哄哄张飞还好,朝廷真有公论,又怎会拿卢植问罪?刘备其人天性凉薄,此时已显露一二。后来刘备遭难,猎户刘安杀妻煮肉给刘备,换了一般人,怕早把吃下去的肉吐出来了吧?好个刘备,不仅毫不在乎,回头还跟曹操若无其事地讲起此事,实在是够狠。刘备在徐州时,与吕布交战,被吕布夺了徐州,妻子都遗失在吕布手中。张飞当时要自杀谢罪,刘备怎样安慰张飞?“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不可补。”这哪儿是人话呀?发妻就跟衣服似的,破了缝缝就好,心肠狠的真够可以的了。刘备也毒,而且也是极毒。刘备的诡计不多,但针针见血。白门楼吕布失手被擒,请刘备替他说情。后来吕布的一句“公为大将,布为副,天下不难定也。”打动了爱才的曹操,哪知刘备回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便把吕布打入地狱。刘备难道真的是为曹操着想?丁原董卓驾驭不了吕布,不见得曹操就不行。连司马懿这样的大阴谋家于曹操在世时都不敢妄为,何况吕布一介莽夫。刘备怕的是曹操得了吕布,自己手下的关张之勇便毫无意义,自己哪还用混呐。于是一句话便送了三国第一猛将的命。最能表现刘备毒的地方在赤壁之战前,当时曹操挥军南下,刘备眼见不能抵挡,便用了孔明的计策,火烧新野,然后拖家带口的往江夏逃命。这时候刘备做出了一个堪称三国时最狠辣的决定,他以不忍心丢下爱戴自己的百姓为名,带着新野的百姓一起逃难。这等“义举”更加深了刘备仁德的形象。但是我们客观的想想,真正面临危机时连老婆都顾不上的刘备,难道真的就能为百姓拖累。而如果这些百姓并不跟随刘备逃亡,难道曹操就真能来个屠城?曹操要真能这么做,那中原当时恐怕就没几户人家了。刘备这么做,事实上是为了拿这些无辜的百姓作挡箭牌,有了这么一大票人碍事,曹操大军想追上轻骑逃亡的自己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吧。事实也证明刘备此举对于他自己是多么英明,曹操大军在遇上难民后,只顾得抢劫掳掠,把大把的时间荒废了,才让刘备等到了江夏来的救兵。只可怜那无数百姓,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出来替刘备挡灾,实在是死得冤枉。让无辜百姓为自己送死还能博得仁义之名的,我想除了够歹毒的刘备也没有其他人了吧。

张飞曾骂吕布是“三姓家奴”,事实上刘备比吕布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备最早跟着刘焉、后来追随朱隽作战。打那以后,刘备先后投奔公孙赞、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璋等人,除了吕布和孙权对刘备无恩,其他人待刘备可都不薄。但这个刘备,打到哪儿算计到哪儿,有恩不报,只顾牟利。三国第一忘恩负义之徒的帽子,恐怕吕布戴起来已经不那么牢靠了吧。但刘备够坚忍,虽然屡战屡败,但仍屡败屡战;你不要我了,爷就另谋出路(其实大多是他自己吃里扒外)。终于给他忍到了天下三分,自立为帝。刘备还够无耻,翻脸不认人的事情不胜枚举,背信弃义的事更是多如牛毛。所以才有了“刘备借荆州”的歇后语。随后投奔刘璋,又借口刘璋对自己不够义气,趁势夺了益州(此中事实我就不说了吧,相信知道三国典故的都知道刘备的借口比美国打伊拉克还可笑),已经是不要脸之至!就这样的一代枭雄,居然以仁君的形象流传于世,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史学家的口笔。

刘备也有真正过人之处,那就是他的一双火眼金睛。刘备自少便好结交豪杰,少年时曾拜公孙赞为兄,再到后来与关张结义,认人的眼光奇准无比。其后刘备的军旅生涯中,拉拢赵云,招纳太史慈(但未成功),起用徐庶,三顾茅庐,他看上的人竟无一走眼!等到后来有了势力,刘备提拔魏延、任用黄权、李严,警告孔明慎用马谡,个个应验。不得不叫人叹服先主确有识人之能!相比的,在演义中似乎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在用人上屡次失误,跟刘备比起来的确颇有不如。刘备虽然在军事政治上都无才华,但凭借过人的眼光任用贤能,仍然把国事军事都治理的井井有条。

刘备年老时,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他被感情冲昏了头脑,不听孔明、赵云劝告,起兵为关羽复仇。而在战场上没有诸葛亮指挥的刘备又犯了兵家大忌,连魏主都一听便知刘备将败。果不其然,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又折了张飞黄忠两员上将,自此蜀国一蹶不振,使得孔明不得不小心经营,再无力争霸天下了。
终刘备一生,其过人之处在于狠、准二字。处事狠,认人准,才使得一介布衣的刘备成就帝王之业。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