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910到1994 历数八十五年历史上的上海正月初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守洞    时间: 2006-3-2 11:58     标题: 1910到1994 历数八十五年历史上的上海正月初一

1910年2月10日庚戌年(宣统二年)正月初一
  上海之新年
  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商人元旦起必手笼箭袖,仿宫派也;地方绅董初三日穿补褂拜年,忘忌辰也。此皆上海特别之景象也。大致上海人之好铺张门面者也,故上海之外观最美,而上海市面之景象又最盛于新年。
  ———《申报•通俗谈》
  1922年1月28日壬戌年(民国十一年)正月初一
  早期上海党组织印发的贺年片
  1922年初,临近春节时,上海党组织发动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会员,把一万多张贺年片分送给工人群众,并在市内沿街到处散发。贺年片实际上是一张革命传单。它是用书面纸制作的,长16.8厘米,宽11厘米。正反面都是黑色铅印,正面是用毛笔写的“恭贺新年”四个大字,背面印了一首《太平歌》,歌词为“天下要太平,劳工须团结。万恶财主铜钱多,都是劳工汗和血。谁也晓得:推翻财主天下悦。谁也晓得:不做工的不该吃。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这才是共产社会太平国。”歌词的四周配以方形的花纹。
  共产党员陈望道、沈雁冰、李汉俊、李达等接受任务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竟然跑到市内热闹的大世界和南市等地去沿街散发。当时有些人拾到贺年片后,大声惊呼:“不得了,共产主义到上海来了!”工人们拿到贺年片都非常感动,感到共产党确实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帝国主义巡捕房惊惧万分,马上立案侦查,企图进行镇压。但是,党组织早已作了隐蔽的准备。最后,巡捕房只得将此案归档了之。消息传到北京,北京的党组织特地在《工人周刊》上登载了《太平歌》,并进一步向工人群众宣传:“希望工友们时时吟诵,身体力行,那国家就真会‘太平’哩!”
  ———陆米强文,载上海《党的生活》1983年第1期1933年1月26日癸酉年(民国二十二年)正月初一
  鲁迅的除夕
  二十五日晴上午内山书店送来《东洋美术史的研究》一本,价泉八元四角。同广平携海婴往?(崎医院诊,付药泉四元八角。午后得三弟信。寄达夫信并小文二。
  下午往中央研究所[院]。晚冯家姑母赠莱菔糕一皿,分其半以馈内山及镰田两家。得季?信诗笺一枚。旧历除夕也,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
  1946年2月2日丙戌年(民国三十五年)正月初一
  台胞公开庆祝佳节
  台湾光复后的首度春节,台北细雨方停,天气阴沉,温度摄氏“十度一点”,环游市上,但见街头冷静,行人稀落,并无爆竹之声,台胞商店均休业,茶室生意亦不兴隆。唯街头日侨拍卖仍密列成行,日人袖手缩头,站在摊旁,兜拦顾客。台胞在压迫之下,不许度节,今则公开欢欣庆祝。昨文学家吃团年饭且沿守围炉旧习。台湾省日侨30余万,据前总督府1945年10月善后人员调查,有18万人愿回日本,故多在道旁拍卖衣物家具。现在台北每3人中有日侨2人,台胞1人。
  ———《文汇报》
  1958年2月18日戊戌年正月初一
  花十元钱过一个年
  家住西康路1023号的妇女代表李大姐家去年过年,丈夫向单位预支了三月份的半个月工资,年货一共花了三四十元,忙得腰酸背痛。今年爱人下半月工资拿来后,她买了五斤牛肉,一只鸡,一棵卷心菜,一斤鸡蛋,一盒糖果,一斤瓜子,三斤半花生,算下来,过节一共花了十元钱都不到,什么讨口彩的元宝鱼等等都免除了。她用面粉做馒头,代替了年糕。虽然花钱不多,李大姐全家八口个个欢天喜地。
  ———《新民报晚刊》
1958年2月21日1966年1月21日丙午年正月初一
  春节回乡带什么?
  家在无锡乡下的上钢一厂钳工蔡某,春节回家探亲给两个妹妹一个堂兄各带一部《毛泽东选集》甲种本作为新春礼物,这是他历年带回家的春节礼物中最宝贵的一份。蔡还为家乡公社代买了一只2.8匹的马达,当干部的叔叔要他回乡时给公社安一只马达。蔡今年违老母之命,没有带迷信品锡箔回乡,但他带回去的是科学道理。与亲友相聚时,蔡某准备谈谈上海工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和革命干劲。
  1970年2月6日庚戌年正月初一
  那一年过得不松心
  临近年根,街道治保会通知各家,年夜不准放爆竹,说是防止阶级敌人乘机破坏,还说放炮易暴露城市目标,招致敌机来轰炸……那夜家家都还点灯,偶有三三两两断断续续爆竹声。但在子午交替时分,忽然不知哪里,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嘭———哐”几声大响震裂寂寞,接着就有鞭炮东西南北远近横斜随之响起,宛如疾雷骤雨,铺天盖地,瞬息而至。一惊未醒间,却见街两旁黑呼呼平台上都伸出大竹竿,竿头挑着大挂长鞭“劈劈啪啪”点着。顷刻间仿佛被压抑的万籁一同爆发,恣意宣泄,埋藏心里的火树银药,纷纷升飞,照亮寒空。任什么禁令也制约不住……这放肆的轰鸣,这执拗的民意,这发自人民心底最真实的呼喊。民心竟如此一致,在那窒息的岁月,以古老的驱邪方式表达他们鲜明的好恶,我们的人民真是再聪明再巧妙不过了。
  ———冯骥才《大年夜放爆竹有感》
  1983年2月13日癸亥年正月初一
  春节联欢晚会诞生
  这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被人称为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晚会的导演是黄一鹤;晚会主持人是马季、姜昆、刘晓庆、王景愚;参加晚会的文艺界名人有胡松华、马玉涛、李谷一、蒋大为等。
  晚会上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是演员王景愚的保留节目,文革中批判《吃鸡》是用一只煮不烂、作不熟、咬不动的鸡讽刺社会主义,因此王景愚刚开始时还不敢在晚会上演这个节目。
  《北京晚报》对李谷一的《乡恋》展开讨论。晚会导演打算,如果有超过60%的点播率,就跟现场领导商议是否播出,结果点播的人很多,领导也同意,李谷一终于在晚会上唱起了这支歌。
  1994年2月10日甲戌年正月初一
  春节不必穿新衣
  过年站在街头望望,来来往往老老少少,除了孩子大多穿新衣,大人们穿簇新衣服的为数极少。大家穿的都是平日时装,各式各样像一枝枝在街头绽放的报春花。有人说,以过去的吃穿消费水平论,现在大多数上海人几乎天天在过年。过去一到过年,一家大小每人做一件罩衫,过一过穿新衣服的瘾,现在一人有五六件羊毛衫不稀奇,女人不单讲款式,还要讲究个颜色搭配。人们穿得潇洒,走路也无拘无束,没有了往日过年偶尔穿新衣那种怯生生的样子。
作者: 莫洛托夫    时间: 2006-3-2 11:59

洞洞你是上海人么
作者: 守洞    时间: 2006-3-2 12:30

托托
我是上海人
有指教么
作者: 莫洛托夫    时间: 2006-3-2 12:44

岂敢岂敢

就是随便问问,呵呵~~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