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行走在神圣的边界上 zt [打印本页]

作者: OptimusPrime    时间: 2006-3-9 23:41     标题: 行走在神圣的边界上 zt

边界是神圣的。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边界又是陌生、遥远而抽象的。即使你曾经到过某处边界,即使你就生活在边界地区,你对边界的认识也仅仅是局部的。

  但是,对于那些以边界工作为自己事业的人来说,每一寸边界线都是具体、亲切、生动、美丽的。他们走遍了祖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常常是荒无人烟的高山深谷、大漠戈壁,常常是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危险。谈判、划界、勘界、联检、竖立界碑……他们丈量、梳理、捍卫着我们神圣的边界。

  现在,我们就来听他们讲讲边界的故事。
  ——主持人手记

  从1至9:九个数字描画中国边界

  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我们漫长的陆地边界线构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包含了世界上所有想像得到的美丽画卷,她就像是完整而又富有起伏的乐章,展现的不仅有诗一般的优美,更有音乐一般美妙的节奏和旋律。

  界线最长,邻国最多,居世界第一

  我国陆地边界总长约2.2万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同时我们拥有15个邻国(分别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数量之多也居世界之冠。

  陆地海洋,两类边界

  我国边界线由陆地和海洋边界线两部分组成,陆界除中印、中不、中锡未划定外,其余均已划定;海界中,中越北部湾已获解决。

  戍边卫国,三次反击

  为捍卫领土主权,建国后发生过三次边界争端引起的战事: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1979年中越边境武装冲突。

  景色秀丽,四大界湖

  长白山天池是中朝界湖,兴凯湖是中俄界湖,贝尔湖是中蒙界湖,班公湖是中印界湖。

  蜿蜒曲折,五条大河

  这五条大河分别是:额尔古纳河(中俄)、额尔齐斯河(中哈)、伊犁河(中哈)、红河(中越)、北仑河(中越)。

  雄壮秀美,六座大山

  耸立在边境的六座大山分别是: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中俄和中蒙边境的阿尔泰山、中蒙和中吉边境的天山、中巴和中塔边境的喀喇昆仑山、中尼边境的喜马拉雅山、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

  资源丰富,七条大江

  这七条大江分别是:鸭绿江(中朝)、图们江(中朝)、黑龙江(中俄)、乌苏里江(中俄)、雅鲁藏布江(中印)、澜沧江(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中缅老)、怒江(中缅)。

  鬼斧神工,八种地貌

  山地、高原、河流、湖泊、沼泽、草原、沙漠、戈壁,一应俱全。

  边境地域,九个省区

  我国的九个边境省区分别是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山山水水连起来——界江、界河及边界各种地貌

  中俄东段边界界河总长3600公里。主要包括额尔古纳河(900多公里)、黑龙江(1887公里)、乌苏里江(719公里)、松阿察河等。兴凯湖是中俄界湖,湖上边界线长70公里。

  鸭绿江和图们江是中朝界河。鸭绿江全长795公里,全程均为中朝界河。图们江全长500多公里,作为界河的长度为498公里,入海口15公里为朝俄界河。

  中蒙边界总长4677公里。东部是丘陵和草原,间有河流、湖泊、沼泽和林区,中部为沙漠、戈壁,西部主要为山地。

  中越界河主要有红河和北仑河。红河在我国境内干流总长677公里,作为界河的长度为190公里。北仑河为中越通航界河,全长90公里,其中界河段长60公里。

  中老边界基本是以我国境内南腊河和老挝境内的南乌河诸支流的分水岭为界。澜沧江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出境,在我国境内干流长约2000多公里。

  中缅边界地区为横断山脉地区。山脉走向自北而南,有太平、瑞丽、怒江、澜沧、独龙等大川贯流其间,大川及其支流的流域均为深箐峡谷,河流与山脉并行,山之高度自北而南,由高及低。澜沧江下流为中缅界河,长200公里。怒江(出境后称萨尔温江)为中缅跨界河流,在我国境内长1659公里。瑞丽江作为中缅界河的长度为19公里。

  中国和阿富汗边界位于帕米尔高原,全长92公里,全部沿海拔5000米左右的穆斯塔格山脉分水岭划分。

  中哈间共有16条国际河流,其中界河5条,跨界河流11条。跨界河流中最重要的是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在我境内干流长度为4000多公里。伊犁河在我境内干流长499公里。

  雅鲁藏布江是中印跨界河流,在我国境内长2057公里。

  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新中国的边界工作

  中国同15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总长2.2万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中国边界问题是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我国现代边界轮廓大体形成于清朝初年,当时我国疆土完整,边疆形势稳固。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力逐渐衰弱,国土大片丧失,其中沙俄通过1858年《瑷珲和约》、1860年《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我领土约150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我周边一些国家先后成为列强殖民地:1858年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882年越南战败沦为法国殖民地,1886年缅甸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893年老挝沦为法国殖民地,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殖民国家在入侵我国四邻后,随即要求划定边界、澄清界线。在列强的逼迫下,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被迫接受了大量不平等的边界条约并遗留下众多的边界问题。中国的边界问题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扩张所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与陆地邻国的十二条边界没有一条是完全清楚而无争议的,或根本没有划定,或虽划定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形成众多争议,边界现状十分复杂。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尽早安定四邻、为国内建设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成为我国外交的一项重大任务。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睦邻友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稳妥地解决了与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启动边界谈判的背景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边界问题,始终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同邻国谈判解决,在问题未解决前维持现状。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仇视和蓄意挑拨,不少邻国对我抱有疑虑。同时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巩固国家政权、恢复经济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刻不容缓的任务,边界问题一时难以提上日程。

  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内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中、印、缅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发展新型国家间关系的指导原则,为我们与邻国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创造了客观条件。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愿意用和平的方法通过谈判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

  中缅:以和平谈判划定的第一条边界

  1954年12月12日,中国和缅甸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提出在适当时机谋求边界问题的解决,揭开了新中国边界划界谈判的序幕。从1956年初开始,经过真诚友好谈判,中缅两国就边界问题的圆满解决达成一致,于1960年10月1日正式签署了边界条约。

  中缅边界长达2210公里,是在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通过和平谈判方式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开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争议的先例,大大减少了周边邻国对我的疑虑。同时,中缅边界的划定使我在解决边界问题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边界谈判中所体现和贯彻的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等原则和做法,是由我方提出并被缅方认可,同时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且有效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法。这一凝聚着新中国外交思想的方法既符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也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具有独创性、历史性价值,成为日后与其他邻国处理边界问题的重要依据。

  其后,我国又依次与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以和平方式解决了彼此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和睦发展。

  此后相当长时期,由于受国际局势变化和国内“文革”的影响,边界谈判工作一直未能取得重大进展。

  对话与合作主题下的边界谈判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边界问题上,1987年中苏恢复边界谈判。双方同意以有关两国边界的条约为基础,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谈判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改善中苏关系,全面、公正、合理地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1年5月16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确定了两国间4200公里的边界线,为使昔日兵戎相见、军事对峙的前线变成和平安宁、共同发展的纽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合作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解决与邻国间剩余的边界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内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在外交中贯彻“睦邻友好,稳定周边”的方针,积极推动剩余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经过友好谈判,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十余年来,继解决中俄历史遗留的绝大部分边界问题后,又分别与老挝和越南及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形成了建国以来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又一次高峰,进一步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共计不到3000公里的边界尚未确定,但均在积极磋商解决之中。

  历史回放

  中缅:第一条边界是怎样划定的

  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访华后,中缅两国政府开始就解决边界问题进行接触。关于两国就边界问题进行商谈的情况,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曾作了专门报告。此后,由于缅甸国内政局的原因,中缅边界问题被搁置了一段时间。奈温总理执政后,缅政府于1959年6月再次提出对边界问题的意见。此后,中缅两国总理几次交换信件。奈温总理在1960年1月的复信中表示愿来华访问商谈边界问题。1960年1月24日至28日,奈温总理访华。两国总理、外长等就边界问题进行了友好商谈,并草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草案。1960年1月28日,周恩来总理就协定草案向人大常委会作了报告。同日,国务院第95次全体会议和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协定草案。当晚,周恩来总理和奈温总理分别代表中缅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

  随后,中缅分别批准了上述协定,双方于1960年5月14日在仰光互换批准书,协定于即日起生效。

  在上述协定基础上,中缅两国于1960年10月1日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双方于1961年1月4日在仰光互换批准书,条约自即日起生效。

  从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我国政府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与邻国存在的边界问题。

  我国的边界问题是历史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情况非常复杂。同时,边界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系着我能否与邻国和平相处,处理起来难度极大。我国边界问题的逐步成功解决是新中国外交理论最成功的实践之一,未来的边界工作也将进一步集中体现我外交思想在新世纪的创新和发展。

  以和平手段解决边界分歧,问题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我国一贯奉行运用和平手段解决边界分歧的方针。这是新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也体现了《联合国宪章》所确定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周恩来总理曾指出,武力方式既违背国际潮流,也违背我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不符合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奉行并积极推动的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理念。

  当然,和平的方式不等于无原则退让,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友好协商,通过互谅互让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法,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边界问题解决之前维持现状,是暂时冻结双方对领土的主张,是为了避免发生冲突,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从而为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条件和气氛。否则,双方很容易发生边境冲突乃至战争。

  不能脱离历史,尊重习惯边界线

  我与邻国的边界是历史形成的,解决边界问题不能脱离历史。我国古代,如汉、唐、元时期,曾有过非常辽阔的疆土,但后来不少地方脱离了我国版图,我们就不能以此来提出我们的领土要求。两国人民经过长期生活而自然形成的传统习惯边界线,是国家之间确定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此外,某一时期的国际形势和我对外政策也是我在解决边界问题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现实因素。20世纪60年代,打破帝国主义对我的包围与封锁,争取周边稳定和国际形势的和缓是我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当时我周边国家在帝国主义的挑拨下对我充满疑惧,因而我们需要展示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意愿,从而向世界表明中国是爱好和平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这一政策出发,正确对待并慎重处理这些国家与我们的边界领土问题。

尊重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一个国家的政府发生更替并不影响该国原有领土的法律地位。边界条约界定的是国家的领土范围,与特定的地域相联系,通常应予继承,这是国际法的一般原则。新中国政府在解决中俄、中哈、中吉、中塔、中老、中越等边界时,均是在双方原来有关边界的条约或协定的基础之上确定的。

 经过多年实践,国际上在划界、勘界方面形成一些惯例,如以山为界时的分水岭、山脊、山梁原则,以水为界时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线分界、非通航河流以主流中心线或水流中心线分界的原则等,已成为国际习惯法,是我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时所遵循的依据之一。

  在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时,我们运用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和国际惯例,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世界知识》 2004年 第11期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