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ZT"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两块透明的遮羞布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城    时间: 2006-5-14 00:17     标题: ZT"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两块透明的遮羞布

"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两块透明的遮羞布 凯迪网络


提交者:涛声依旧!

“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两块透明的遮羞布

正如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预测的那样,银行终于脱下了伪善的画皮,露出了吸血鬼的真容。

昨天,第一个吃螃蟹的交行首先宣布,使用银行卡跨行查询,从6月1日开始每次收费0.3元。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这标志着,从这个瞬间开始,银行卡进入吃钱时代。

从银行方面公布的收费分配方案是:收取老百姓的这0.3元,银联收取0.1元,发卡行收取0.1元,收单行收取0.1元。据说以前曾经考虑收取0.2元,但3家不好平分,于是跟土匪打劫一样就商量,多收0.1元,正好每家0.1元,平均分派,江湖义气浩然冲天。

使用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到另一家银行查询,这就跟一个城市的人到另一个城市旅游,不熟悉情况问路一样。我知道日本印刷了很多汉语和日语对照的小册子,为的是方便中国人到日本问路,但我不知道如果一个中国人拿着这个小册子去问路,会不会被收取问路费呢?前几天,新闻报道了北京一个老人因不满极个别人收取问路费,尤其是收取不懂汉语的老外的问路费,愤然学习外语,免费指路,弘扬中华文明的事情,真的值得中国人为5000年的文明儿骄傲。如今,堂堂银行,却为储户来问个路而收费,不知道这中华文明在银行方面是狗屁不如,还是已经不知道中华还文明着?一个老人PK庞大的银行,谁是高分呢?

众所周知,银行一个小行长的年薪也是100多万了,员工待遇更是下岗工人和农民不敢想象的,可是,就这么享受着国人20多项银行额外费用的银行,却不放过任何一个收费的机会,依然在绞尽脑汁巧立名目,就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在乎在0.3元,到了银行,可就是几千万了,现在一个高档墓穴才20多万,多收老百姓这几千万去做什么啊!

昨天银行方面居然还打出了“国际惯例”的旗号吓唬老百姓,其含义是,如果你反对收费,就是反对“国际惯例”。

真是搞不明白,当中国收费的高速公路占全世界收费高速的90%的时候,怎么没有官员站出来说是“国际惯例”而,反而成了“中国特色”。

当手机双向收费的时候,怎么也没有人站出来说是“国际惯例”了,也成了“中国特色”。

当上厕所收费,退票收费,晚点没有赔偿的等等等等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时候,就全都成了“中国特色”了,而一旦国际惯例是收费的,就又全部成了“国际惯例”,老百姓是聋子瞎子也别这么忽悠,最起码一小撮老百姓是懂的,所谓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无非是你们手里的遮羞布,想用哪块就用哪块,可是,现在的国民,素质在不断提高,互联网让老百姓了解整个世界,忽悠的作用越来越小了,这么个透明的遮羞布,是不可能遮挡住里面的东西―――尽可能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
作者: 青城    时间: 2006-5-14 00:24

子曰耶?“述而不作”。盖以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无事不有,亦无论不有。借言足矣。故为君上者,博纳谏名易,以臣下之议,往往多端,第取其好之者可也。又凡有举动,援外邦之例亦大易,盖中国一,外国百也,必有成法焉。
作者: 戒了爱情戒了NI    时间: 2006-5-14 00:25

才女夜读书
作者: 青城    时间: 2006-5-14 00:26

自己红袖,自己添香,唉唉。。。
作者: zycoc    时间: 2006-5-14 00:28

我只负责香
作者: 戒了爱情戒了NI    时间: 2006-5-14 00:40

原帖由 青城 于 2006-5-13 19:26 发表
自己红袖,自己添香,唉唉。。。


红袖添乱:P
作者: 青城    时间: 2006-5-14 00:40

好像曾经看过有人的ID是这么叫的
作者: 青城    时间: 2006-5-14 00:41

谁来负责添乱?
作者: 戒了爱情戒了NI    时间: 2006-5-14 00:41

额啊
作者: Lohengrin    时间: 2006-5-14 11:46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说自己的……


原帖由 青城 于 2006-5-14 00:24 发表
子曰耶?“述而不作”。盖以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无事不有,亦无论不有。借言足矣。故为君上者,博纳谏名易,以臣下之议,往往多端,第取其好之者可也。又凡有举动,援外邦之例亦大易,盖中国一,外国百也,必有成 ...

作者: 青城    时间: 2006-5-14 14:38

是孔子自己说的就好,我不确定呢。
述而不作,亦我所愿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