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贴: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8-作者:陈经 [打印本页]

作者: 5Monate    时间: 2006-7-6 16:36     标题: -转贴: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8-作者:陈经

(十七) 政府成了“经济人”

邓小平搞完南巡,基本上歇了。在彻底歇之前,人事上搞了三大奇着。一个是把朱镕
基调到中央任副总理,但同时让当总理的李鹏"因病长期休养",实际上是老朱管经济
事务,一管就是约十年。二是让中组部选一个有前途的年青干部出来,就选出胡锦涛
来了,老邓把他连提数级,一步到位放到常委位置上,准备十年后接江泽民的班。三
是让李鹏等人对江泽民"不要不服气",把明里暗里不服气的杨尚昆杨白冰等人剥夺实
权,最后发明"核心论",自封二代核心,硬挺老江当三代核心。这几个都是绝招,解
决了共产党最高层二十年内的稳定问题,将可能的高层政治冲突完全消于无形之中,
端的了得。这一段时期共产党的人事安排接连让外界跌破眼镜无从猜想,但接下来的
二十年成为共产党高层人事最稳定的时期,从现在来看已无任何悬念。西方媒体与民
运长久以来热切盼望中国"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政治冲突,一分析中国高层政治就是
两派斗争的模式。结果说到后来小胡都顺利接班了,才发现这套模式分析离谱透顶,
都让老邓耍了。这就是邓小平"举重若轻"的本事,人家以为不得了的大事,他用谁也
料想不到的法子几下就给摆平了,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让人不能不佩服。

政治上人事稳定了,老江刚上来时的草台班子整合出了战斗力。理论上就是"不争论
",上了一个层次,中国从此真正摆脱了政治与理论的干扰,一心一意搞开了最纯粹
的经济。经济有自身的规律,给出了初始条件,没有了政治冲击,它就自己演化,不
管是好是坏,一切都显得那样"合理"。

中国的初始条件照我们前面 SWOT分析里所述,简单的概括就是政府通管一切。中国
南巡后,等于是告诉各地政府,干经济吧,没约束了,爱怎幺搞怎幺搞,奔着发财去
搞吧。各地方政府,加上中央政府这个大魔头,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发展经济
,什幺招都使出来了。这就是官办经济,是政府级别的自由经济,发展成了全球独一
无二的怪物。对人民来说,能够从事的经济事务虽然比过去多了,但远远称不上完全
的自由,甚至只能是一种表象上的自由,实质上是政府搞经济的工具,地位微不足道
。但是到地方政府级别,就非常自由了,和中央或者上一级政府划分好了利益,怎幺
搞有很大的自由度。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中国十几年来的发展,无论是令人震惊的经济
成绩,还是令人发指的社会乱象,都很容易解释,相当有意思。

经济学理论里面有名的"经济人"假设,用到普通中国人身上意义不大。因为人实际上
选择受限,你可以分析出农民务农挣不到钱会去城里打工,打工受累受穷农村政策好
转他又回乡种地,再怎幺"经济人"理性选择,无非就是这些东西,格局很小。但是用
到南巡后中国各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头上,就非常合适了,我们可以称之为"政府
经济人"假设(这是我自己想的,不知有没有经济学家已经提出来了)。南巡前,可
能就广东政府一个"经济人",用各种法子捞钱,先富发了。别的省,无论政府想不想
发财,得看"上面"的意思行事,多半还是被上面的计划"婆婆"管得没脾气。这下老邓
给尚方宝剑了,恢复了自由身,各地政府都可以按照"政府经济人"的"理性"来搞经济
了。

各地方政府成为"经济人"之前,上面还有一个最 NB的"经济人" —中央政府。中央不
是善男信女,按照"经济人"的理性,当然会把钱往中央搂。这就要去同中央"讲数",
结果就是"分税制"。以前反正都计划着来,分不分的区别不大。但现在都要做"经济
人"了,那么还是把事情讲清楚才好理性选择,不然地方上怕幸幸苦苦挣来的钱让中
央端去了,中央也怕投到地方的钱被地方瞎糟蹋了。从经济学里的"产权"理论看,讲
清楚利益划分最关键,谁多谁少不是最重要的。广东年年交得最多,照样发展得不错


分税制你三我七的和中央讨价还价完了,各省市就甩开膀子开始大搞了。怎幺搞相当
简单,就是靠山吃山,干什幺能挣到钱就去做。

在经济学里,这叫做"比较优势"。要注意,这时中国可以说是没有经济学指导的,计
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理论指导都靠边站,没人对理论感兴趣,挣到钱是真的。经济学用
到中国,主要是用于"解释"而不是"指导"的,经济学家为中国的经济问题想了不少办
法,但都是些现实主义的歪着,没有一个是用理论来解决的。某省高官对张五常说,
利益集团互相纠缠象老鼠尾巴,怎么也拆不开,改革不好搞啊。张五常说,简单,你
把这些尾巴一齐剪掉不就行了?这就不是实际的解决办法,只是嘴上爽一下,所以他
的东西后来没啥人听了。

这个"比较优势"是一个不错的经济学解释,很适合解释各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政府
根本不懂什幺经济学,不懂什幺叫"比较优势",就知道这么这么做可以挣到钱,这就
暗合了"比较优势"理论。有些不满意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的人说不该按"比较优势"搞,
应该去搞高科技。这其实也是在"比较优势"解释框架内的。搞高科技能挣到钱,就是
一种"比较优势",例如日本韩国搞高科技比泰国马来西亚厉害,所以它们投入巨资到
高科技里面去挣了很多钱。中国搞高科技有点本事,还不如前苏联了,但是"搞高科
技挣钱"和前苏联一样,都不行,因为没想到用高科技去挣钱,而主要是想着去打仗
。这种能力得慢慢发展,等到挣钱与高科技都知道怎幺回事了,那时中国也会把"搞
高科技挣钱"变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为此中国已经投了很多钱,也慢慢有了一些搞
高科技搞得好的。但在历史上这种能力是没有的,暂时不能靠这个挣钱解决大问题。


一些穷省,通共没几所大学,没多少大学生,叫着去搞高科技就是笑话。如果要发展
经济,肯定是那些让人看不上眼的招数。每个县但凡有条件,都弄个卷烟厂啤酒厂,
别地的要卖进来就有很多阻力。这时地方政府不会讲什么市场经济了,反正你那香烟
啤酒就是卖不进去。有资源的挖资源,算是不错的,干部们都喜欢到这样的地区去当
官,但这得靠天吃饭。最常见全国最流行的一招,还是"招商引资"。

以前开了四个特区,号称是给政策。给的是什幺政策?其实最实在一条,就是让"招
商引资",而别的地区不让。这没啥道理好讲,人特区就靠这个发了,比什幺都有说
服力。南巡了,都放开了,全国都可以招商引资了,这就热火朝天地干开了。 1992
年引进外资400 多亿美元,比上年翻好几倍,就是这么来的,经济增长14% 这上面
贡献不小。

400 多亿美元外资看似不少,全国几十个地区一分也没多少了,何况基本让条件好的
几个地区捞去了。拉外资这一招,多半不是那么好使,有些政府官员招商引资就差把
老婆送给外商了,也弄不来多少投资。好在还有银行。

那一阵子中国各地的银行就是个印钞机,想干什幺事打声招呼提钱就行了。以前不是
这样的,因为得计划着来,一年就给你计划那么些子钱。上海市长徐匡迪说,一年就
10 个亿可以用。预算里当然不是这么点钱,可都已经分好地方了,这国企多少钱,
那单位多少钱,维持费,市长不好动的。这可是全中国经济最强的上海市,其它城市
怎幺样可想而知了。在 90 年代早期的各地城市里,流传着这样一种"笑话": XX 市
建了个大立交,把三年后的财政预算都用完了!还真就是这么穷。忽然一下放开了让
自己搞了,谁还受得了这个?现在好多城市一年上百亿搞建设还直嚷嚷钱不够,那时
就是叫花子一样。也不是说钱就到中央去了,中央也没钱。这是全社会经济体制的问
题,特点就是维持性财政,财政计划都是惨淡经营努力维持一个大家,想搞什么事就
没钱。除了广东财大气粗都可以和中央叫板了(有传言广东省代表说,中央钱不够可
以向广东借,李鹏说中央不是叫花子),都穷得很。但是政府天生有一个捞钱的法子
,就是印钱。以前赵紫阳干过一阵子,一阵涨价就乱套了,于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后来还是发现,不印钱不行,而且由于地方也自由发展了,就地方中央一齐印。
反正是豁出去了,印钱也要上项目。一个大立交算啥子,要建的东西太多了。

这个印钱也不一定就会坏事,虽然坏事的情况挺常见的,还是得看操作水平。就等于
是有三种境界,一种是印钱印出事了,政权崩溃或者经济危机了,是最差的。一种是
不印钱,发展也慢,这是中间状态,以前中国政府因为蒋介石政权印金圆券倒台的历
史,非常追求“物价稳定”,再引申开来就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再有就是使劲
印钱,人还抢着要,这是最好的情况。中国政府从结果来看是实现了这种最好的情况
,近年来就是这样,都加印好多钱了,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物价
还是那样低,还有好几千亿美元外汇抢着要换中国政府印的人民币。

但也不是说官办经济一开始就有这种随便印钱的好事。各地政府一通搞,项目乱上,
各地银行乱贷款,眼看就要天下大乱。这种情况下,朱镕基开始搞了几把大的。

(待续)




☆────────────────────────────────────
─☆
  moonmoonbird (moonmoonbird_Q) 于  (Sun Apr 30 13:04:26 2006)  提到:

(十八)崩溃危机

从表面上看,南巡后中国经济的乱象不过是又一次“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重演。
但这一次,还是“乱”出了一些新意。

以前的乱法,是计划之乱。中央订了个高增长目标,就按此实施,这省建几个工厂,
那省开几个矿。更野蛮的就是和打仗一样下达指针,给我干出多少吨钢多少吨粮来。
计划嘛,总有出差错的情况,让你干300万吨钢,你只干出200万吨来,那边多少工厂
等着用,结果都只能停下来等了。计划里预备的是两年研发出关键设备,就好大干快
上了,结果就是搞不出来,配套的投资都歇那儿了。追求高指针到最后,总是投资无
法持续,不少干的活都浪费了。乱到顶点,都受不了了,就开始收拾局面,接下来就
是负增长或者接近零增长。这时又怕乱了,不敢动了,该投资的也不投资,死气沉沉
。不管是抓是放,其实都是缺东西,短缺经济。因为缺少东西,所以放一放生产多些
,又因为缺少东西,一些生产干不下去了,就得收一收。这样来回收放,总是不得要
领,不知有什幺办法收放自如。收也好放也好,根子都在中央,乱子出在下面,但下
面是听命行事。

这一次南巡后地方政府狂印钱疯上项目的乱象,不是这个模式。中央并没有给高指针
,没有说你要建多少工厂修多少路GDP增长多少,是地方上自己疯了一样地投资。还
有一个海南开发区在疯炒房地产添乱。那些上的项目,是奔着为自己这个地区挣钱去
的,这也和过去根本不同。过去叫“全国一盘棋”,让你办厂,是为了生产出产品全
国计划着用,象征性地定个价,是为了好定计划,不是为了让你挣钱。你该挣多少还
是多少,几级工就拿几级工的工资,国家不会多给你一分,“统购统销统一工资”。
现在国家除了煤电等重要基础性战略物资,都不计划定价了,你卖得出去随你怎幺浮
动去。和中央是分税制了,你挣的钱自己能留多少是清楚的,这下就激动了,什幺挣
钱上什幺。你能靠这个挣钱,我外地的照样能组织人生产,凭什幺把钱留给你挣?这
个模式至今都是如此,什幺挣钱,各地一堆企业就扑上去了。彩电生产厂一度多达上
百家。

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新现象:过剩。这不是说都过剩了,短
缺的东西仍然有很多,但是开始有不少东西过剩了。在计划经济里,是不可能过剩的
。中国传统上对过剩很不喜欢,资本主义倒牛奶的事就放在教科书上。按计划生产,
只有说是完不成,没有说是过剩的。也有多生产“超额完成任务”报喜的,但不是过
剩,搞计划的喜出望外拿过来干更多事。真要是不需要更多了(这种情况很少),计
划经济很好控制这种情况,下个指针就一切搞定。

但在这次一窝蜂行动中,就真的是过剩了。有两种过剩,一个是产能过剩,一个是产
品过剩。某种东西挣钱,所有的地区都疯狂上马项目。市场上只能承受500万台彩电
,结果生产出800万台了,那边各彩电厂还在扩产,下年就会有1200万台生产出来。
这就是产能与产品都过剩了。也许从长期意义来讲,不能叫过剩,说不定什幺时候市
场容量变成2000万台了,反而会短缺。但对各地区政府各生产厂家,这短期过剩卖不
出去就要了命。照我们以前对“倒牛奶”的理解,你倒了,干么不送人?彩电卖不出
去,就不是送不送人的问题了。收不回钱,那么前期投入都瞎了,借银行的钱怎幺办


对个人来说,还不上银行的钱,就真的不好办了,所以没多少人有胆子借大钱干事业
。但中国是官办经济,中央都说了“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地方政府有什
幺不敢干的?我就让地方银行拿钱上项目,全国都这样,还不上钱你银行也不能怎幺
的,讨债你都不知找谁。你银行收不回的钱可以搞“坏账”啊,继续印钱啊,又不是
没干过。

的确,在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坏账”并不新鲜。建一个厂子3000万,维持费一年1000
万,都从银行贷款安排了。结果生产的产品是技朮不过关还是怎幺的,没啥大用,一
年捞不回几个钱。你政府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投大钱改进生产提升产品质量,
就是再要5000万你也咬牙硬上,但这也不一定能成,搞不好就成了无底洞了,想把这
些先期投入的救回来说不定还得花1亿。一种就是不死不活发基本工资维持着,那么
垮掉是早晚的事,先期投入都成了坏账了,那维持费一年年的跟催命阎王似的都是坏
账。长痛不如短痛破产?社会主义没有破产这种事,这是政治问题。你是“既无外债
又无内债”,可是坏账就要了你的命。

本来计划经济就留下大堆坏账(具体数据是中国政府的最核心机密,可能根本没有真
相),这地方上一通胡搞,眼看坏账就是几何级数往上冲。再往下老百姓就该动手了
,到崩盘的时候,人民币就和废纸差不多了,天下大乱就在眼前。朱镕基后来被骂多
了,急眼了,脱口而出,要不是老子动手整顿,“中国经济就崩溃了”。这是实情,
是改革开放以后唯一一次经济可能崩溃的大危机。

其实前苏联也是这样,计划经济都这样。投资没效率,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出来就
是坏账。坏账多,就没钱,别人也对你不放心,自己搞来搞去就积重难返崩了。先是
国际上没钱,再是国内变不出钱,印钱也不管事了,演变成社会危机。一些人幻想照
计划经济老路走,就怎幺发达了。这属于理想主义,就只管说,对实际问题不用管,
怎幺说都有一套自定义的逻辑。这也不是说错了,就是不实际(外国人说communism
是“Idea is wonderful, but simply not practical”,的确切中要害)。
中国是死中求活,搞起官办经济,就遭到当头一棒。新老坏账一起来,乱象已显。但
好就好在,这是转型经济最大一次考验,挺过去了,就好办了。怎幺挺,讲理论是没
有用的,就得实实在在的一个个操作。这种局面下,朱镕基的确有些过人之能,他真
拿出了一系列办法,把盘子稳住了。

朱镕基这个人理论色彩不浓,稍有一些。因为在国家经委年头长,对搞计划经济的弊
病认识非常清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营机制心里有些美好的想象很正常,有时会露
出一点,但不多。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一个操作主义至上的人,经委这种地方想不琢
磨操作的事都不行,又不是社科院可以以空对空搞理论。他有一个毛病,什幺问题都
定个“三年”的时期,叫嚷着去解决。怎幺解决他不玩理论,就是靠他操作主义的一
套,信心爆棚,天大的难题也不怕,“三年解决”就出来了。他不是说按资本主义那
一套来就可以解决问题,而是对自己的操作主义非常有信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把问题都解决了,就没有问题了,到底是什幺理论有什幺关系?软着陆有什幺理论,
老子不照样搞定了?后来发现问题复杂,不好办,气焰就下去了,有点子蔫了,一副
壮志难酬的样子。有人说老朱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这个不对,两人一个玩操作一个
玩理论,差很远。

从以上对老朱的描述就知道为什幺老邓喜欢朱镕基,说他“懂经济”。连陈云也觉得
老朱是个人才。老邓和陈云都不是搞理论的,具体操作都干了很长时间,是党内两大
操作好手,周恩来都甘拜下风。陈云的鸟笼经济理论是从他多年操作中总结出来的,
也有些可贵之处,并非书桌前的空想。两人跑到各地考察干部,一看谈吐,水平怎幺
样那还不是心知肚明?就会大言炎炎理论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经济事务却没经验的
人,在两人这根本走不了几个回合。改革派保守派两大头目都是操作为王的人,那么
中国当然就是操作主义至上了。那时共产党的确是没人才,赵紫阳算是不错的,可惜
操作翻船了,老邓陈云不得不重新找人操盘。那么的确就只有老朱合适,其它人根本
不行。你说胡锦涛不错,那是做人不错,所以可以当接班人掌控全局,真具体操盘搞
经济,也不一定行。老朱口才好,又有经验,在上海当市长正好邓小平陈云跑去过冬
,时不时有机会聊聊。两退休老人正心里惦记着找个“懂经济”的,好不容易发现人
才了,立刻向中央“推荐”。

老朱脾气暴得很,缺点也很多,得罪了很多人,在共产党内本来是没机会升到高层的
,大家都喜欢胡锦涛那样厚道的好人。但在那样的非常时期,就有非常的事情。老朱
当副总理那种锋头,真是无人能挡,实质权力比当总理的李鹏大多了。后来在党内横
行,开大会面向媒体大众作秀,开小会唱独角戏骂人,都无人敢管。实在是来头太大
,靠山太硬,也确实有些资本。这资本就是南巡后力挽然危局时积下的。

(待续)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