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日韩两国造舰能力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班超    时间: 2006-7-26 16:39     标题: 日韩两国造舰能力分析

舰艇是科技的结晶,舰艇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海军的强弱,而舰艇建造则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通常,一型舰艇从立项研制、论证、设计、开工建造、海试直至服役,需要多学科技术介入和多品种设备配套支持,环节很多,体系复杂。本文将从舰艇总装能力和舰艇动力、舰载武器、舰载电子设备配套能力等方面对世界造船大国日本和韩国的舰艇建造能力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舰艇总体制造能力方面

  由于日本发展资本主义较早,在一战前就拥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到1919年,其造船工业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当时的英国和美国;到二战爆发时,日本已拥有大中型船厂60多家,船台140余座,从业员工高达40多万人,具有建造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大型远洋潜艇在内的各类军用舰艇的能力,年产舰艇可达300余艘。日本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其造船工业规模极度萎缩,军用舰艇的建造也一度停滞;但由于战前坚实的工业基础,加之美国的扶植,日本造船业又迅速发展起来,仅1971年日本的商船的下水量竟达11992万总吨位,约占世界总下水量的50%之多。近半个世纪来日本造船工业产量长期稳居世界首位,直至近年来才被韩国超越。五十年代初,日本还仅能建造一些轻型舰艇和军辅舰,但五十年代末就可以自行设计建造2500吨级的驱逐舰。时至今日,日本已能设计建造除航空母舰和核潜艇以外的所有种类的作战舰艇,而且其性能之先进为世界所公认。其中典型代表是“亲潮”级常规潜艇和“金刚”级驱逐舰,而“金刚”级驱逐舰是世界上最大的驱逐舰,其排水量可达9485吨。日本的造舰速度相当快,据统计,1982年至1991年的短短9年间,日本建成服役的舰艇中仅驱逐舰就有4级23艘之多。而且,这些驱逐舰的建造周期平均不足3年,其中最短的仅27个月。这样的造舰速度令人咋舌,即便美国也不过如此。能具有如此之高的造舰效率,除得益于雄厚的造船工业基础外,与采用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体制也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在建造现代水面舰艇必备的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方面,日本的技术力量也相当雄厚,有些大型精密机床设备甚至比美国的还好。

  韩国的工业结构比较合理,但重工业基础不如日本,造船工业的历史也短得多。韩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第六位,机械工业发达,使造船工业具有高度的自给能力,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再凭借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其造船工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1999年,韩国造船企业共收到订单1271万吨,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韩国造船工业利用政府补贴以倾销的价格接受造船订单,并以一些类型的高技术附加值船舶推出韩国造船的优势项目。韩国的军事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自七十年代以来,在美国的军事援助和自身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整体水平仍不是很高,对外依赖性强,基本上处在许可证生产、合作生产向自行研制生产过渡的阶段。为韩国海军建造军用舰艇的主要有大宇重工、现代重工、韩国造船工程公司和韩国塔科马造船厂等造船企业,其中现代重工的蔚山造船厂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曾建造了世界上约15%的集装箱船)。该厂主要生产护卫舰等轻型水面舰艇,近年来也开始建造驱逐舰。在此之前,驱逐舰的建造工作一直被大宇重工的玉浦造船厂包揽,同时大宇重工还是唯一建造过潜艇的韩国造船企业。目前,韩国可以自行设计建造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和一些种类的大型军输船及轻型舰艇,但国产化率很低,其中潜艇多为技术转让建造,两型驱逐舰的舰载武备和传感器几乎全为舶来品。韩国海军还制订了KDX-3级大型驱逐舰和两栖攻击航母的建造计划。

  二、舰载装备配套能力方面

  在舰艇制造业中,各类舰载装备配套能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最能反映一个国家舰艇工业的整体水平。首先,舰载装备配套立足国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进而可降低舰艇的采购价格,节省国防经费,方便海军大批量装备;其次,国产装备的后勤保障比较可靠,一旦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可以更快更好地得到解决,保证了舰艇的战斗力;再次,在战争条件下,舰载装备立足国内可以使舰艇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军需要。反之,若舰载装备对外依赖性强,不仅舰艇建造成本高昂、后勤保障不便,而且当一些条件受到限制时,舰艇生产能力会受到制约,使海军在出现战损时难以得到及时补充。

  (一)舰艇动力配套能力

  日本在二战前就拥有了完善的舰艇动力配套体系,拥有了雄厚的舰艇动力研发基础。目前,日本舰艇的主机大多为本土制造,其中,能独立研制开发的品种包括舰用锅炉、汽轮机,舰用柴油机和潜用柴油机等,主要由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和日立造船等几家大公司生产。虽然日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研制燃气轮机能力的国家之一,但在大功率舰用燃气轮机方面的能力尚有欠缺,目前此类燃气轮机主要依靠技术转让,由川崎重工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两家公司进行生产。产品包括“奥林普斯”、“斯贝”、LM2500等一些西方国家开发的系列成熟产品,国产化率较高,产量也有保证。实际上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建造的驱逐舰已经全部采用了全燃动力的推进形式。日本还具有生产舰用核动力装置的能力,若不是一些政治因素的限制,日本可能早已建造出核潜艇,因为在八十年代,由川崎重工研制的核反应堆成功装备了核动力商船“陆奥”号。除此之外,日本还在研制开发一些新型动力技术,如磁流体推进技术,并成功建造了“大和”号磁流体推进试验船。

  由于起步较晚,韩国的舰艇动力工业尚在发展阶段。在舰用主机方面,目前基本不具备自研能力。韩国海军的驱护舰艇大多采用柴燃交替动力形式,主机通常选用LM2500燃气轮机和MTU956TB82系列柴油机,这两种主机,前者依赖美国进口,后者可以由双龙公司与德国公司以合作经营的方式在国内生产。与燃气轮机动力配套的舰用调距螺旋桨,韩国也是与英国的维克斯公司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合作,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进行生产。

  (二)舰载武器配套能力

  长期以来,日本的舰载武器主要依赖进日,自身研发能力有限。日本主力作战舰艇的舰载武器虽然先进,但绝大部分均来自国外——如“鱼叉”、“标准”等导弹武器主要来自美国;舰炮主要来自美国和意大利,部分为合作生产。而国产武器——如SSM-1B反舰导弹和68式反潜鱼雷等仅占在役舰载装备的很小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为谋求军事大国地位不惜在军备采购上投入重金;其次,美国所奉行的战略又往往使日本能比美国的其他盟国优先获得更加先进的武器,如“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和“标准”SM-3反导导弹。

  韩国的舰载武器也主要依赖进口,其海军装备的舰载导弹武器主要来自美国和法国,鱼雷主要来自美国和德国,舰炮则分别来自意大利、美国、荷兰、瑞士等国。之所以如此,排除韩国自身军事工业基础薄弱、自研能力低下等硬性因素外,装备量小而导致自研武器成本高昂应该也是个中原因之一。但无论如何,过度依赖国外则未免被动,实际上,韩国也正努力试图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前不久,韩国海军成功试射了首枚自行研制的反舰导弹,该型导弹射程达150千米,将用于装备韩国新一代驱护舰艇。

  (三)舰载电子设备配套能力

  日本的电子工业十分发达,研发能力较强,舰载电子装备发展一直是自行研制与引进并举。几十年来,以日本电气公司、冲电气公司和三菱电机公司为首的日本厂商,研制了大批舰载电子设备并广泛装备了海上自卫队的多型主力舰艇,品种包括各类舰载雷达、声呐、火控系统和通讯/数据设备等。其中很多产品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如三菱电机公司研制生产的OPS-24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OQS系列舰壳声呐和OQR-1拖曳线列阵声呐,前者用于装备“村雨”级、“高波”级和部分“朝雾”级驱逐舰,后两者则几乎装备了所有级别的新型驱逐舰。在尖端的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方面,虽然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美国先进的SPY-1D相控阵雷达,但日本显然已不满足于此,又自行研制了采用有源相控阵体制的FCS-3雷达。目前该型雷达已经在“飞鸟”号试验舰上完成测试,将用于装备计划中的航母型驱逐舰。

  与日本相比,韩国的舰载电子设备配套能力几乎是一片空白。在韩国海军军舰艇上,很难看到韩国自己研制的电子设备——雷达、声呐、火控系统、电子战系统以及舰载指挥系统等,而这些系统几乎全是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的产品。实际上,韩国是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而且其电子工业是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与日本相比,在一些领域如民用通讯等方面的水平并不逊色,甚至还略强于后者。同时,韩国也拥有世界知名的大型电子工业企业——如三星公司和LG公司。这两家公司曾参与海军导弹研制计划和一些其他的配套项目,却至今未见其向海军提供过一型舰载雷达。近年来,韩国开始在国防经费中逐年增加研发经费的比例,对自研项目采取鼓励政策;一些韩国公司也致力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韩国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技术发展迅速,也为军用电子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应该说,韩国在舰载电子设备配套方面还是很有潜力的。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