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活动区] 莱茵寻梦——探究德国每日一题(23,01,2007) [打印本页]

作者: 井上之蛙    时间: 2007-1-23 15:38     标题: 莱茵寻梦——探究德国每日一题(23,01,2007)

朋友,尽管你生活在莱茵河畔,多瑙河边,可是你能说你了解德国吗?你知道德国的历史吗你能说出德意志民族的由来吗?你能说说德国的统一吗?。。。。自今日起,本版将开设莱茵寻梦——探究德国每日一题,以帮助你更好得认识德国,了解德国。也欢迎大家踊跃发帖,拾遗补漏!

好,现在让我们开始进行神秘的德国之旅吧!



一、国名探究

  “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

  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其疆域东起易北河和萨拉河,西到比利牛斯山,南至意大利北部,北达北海,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在这广阔的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他们主要是生活在北海之滨及附近岛屿上的佛里斯人、易北河和埃姆斯河中游之间的萨克森人、莱茵河中下游两岸的法兰克人、萨勒河两岸的图林根人及阿尔卑斯山区的巴伐利亚人等。 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命名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称呼自己的国家。

二、复杂多样的地形 平稳温和的气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地处欧洲中部,从地图上看,它就象一只芒果,植根在欧洲的中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德国东邻波兰、捷克共和国,南接奥地利和瑞士,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北与丹麦接壤并临北海和波罗地海与北欧国家隔海想望,边境线全长3758公里。从德国最北端的济耳特岛上的理斯特到最南端巴伐利亚州的奥伯斯特道夫线距离为876公里,而从东部萨克森州的泰斯卡到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塞尔夫康特最远相距640公里,全国总面积为356978平方公里。

(一)复杂多样的地形

  德国地形复杂,连绵的山峦、起伏的丘陵、纵横的河流湖泊以及辽阔宽广的平原,使这片秀丽的土地充满着迷人的魅力。

  德国北自北海和波罗地海沿岸,南到阿尔卑斯山,整个地势南高北低,从地理地貌和高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五大地形区:南部阿尔卑斯山区、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中等山脉隆起地带和北德低地。

  1.南部阿尔卑斯山区

  阿尔卑斯山以其雄伟壮观闻名于世,它是中南欧的天然分界线

  德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是该山的北缘部分,它位于博登湖和贝希特斯加登之间,仅为狭窄的一部分。它由阿尔高伊的阿尔卑斯山、巴伐利亚的阿尔卑斯山和贝希特斯加登的阿尔卑斯山组成,最高峰是楚格峰,海拔2963米,尖峰入云,从慕尼黑即可望见。它也是德国的最高峰,站在峰顶环视阿尔卑斯山,那真是群峰耸立、连绵起伏,其间茂密的森林、蜿蜒曲折的山涧、星罗棋布的湖泊尽收眼底。这里既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同时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贝希特斯加登的柯尼格斯湖、加密施——帕滕基兴、米滕瓦尔德等都是人们理想的游览休假之地。

  2.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

  这是一片广阔的高原丘陵,平均海拔500米。它由施瓦本——巴伐利亚高原、南部丘陵和大湖泊组成,此外还包括辽阔的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亚丘陵地区和多瑙洼地。这里丘陵起伏、湖泊纵横,一座座小村庄隐没在山水之间,尤如世外桃园,令人陶醉。此地是德国著名的农牧区。

  3.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

  这一地区包括上莱茵低地及其边缘山脉。其间黑林山脉的最高峰弗尔德贝格峰,海拔1493米,高耸于莱茵平原上,气势雄伟。德国南北交通最重要的枢纽莱茵河蜿蜒流过宾根和波恩之间的峡谷地带,再穿出莱茵页岩山区。莱茵河两岸气候宜人,盛产葡萄,是德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这一地区因其优美的景色,旅游业十分发达。相比之下,莱茵页岩山区的高地则土壤贫瘠、人烟稀少。

  4.中等山脉隆起地带

  这一地区由许多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将德国南北隔开,其间的中莱茵峡谷和黑森洼地是德国南北交通的天然车行线。中等山脉还包括莱茵页岩山区的洪斯吕克山、艾弗尔山、陶努斯山、威斯特瓦德山、贝尔吉斯兰山和藻厄兰山,以及黑森山区、德国中西部的莱纳河和威悉河山区。这里有众多高耸入云的山峰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俗话说有山必有洞,位于哈尔茨南部的海姆凯莱溶洞,长1700米,洞景光怪陆离,如入仙境。群山间还有许多温泉,是良好的疗养圣地。

  德国中部地区历史上是帝王侯爵称雄争霸之地,也是德国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古堡、宫殿鳞次栉比、宏伟壮观,是游览名胜古迹的好去处。

  5.北德低地

  这一地区北临北海、波罗地海,南边延伸入中部山地,平均海拔不到100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3。这里湖泊星罗棋布,丘陵起伏不定,草原与泥沼地及肥沃的黄土地错落混杂。

  北海、波罗地海沿海海域有众多大小不一的岛屿,最大的岛是吕根岛,面积926.4平方公里,与海滨城市施特拉尔松隔海想望。岛上有许多诱人的旅游景点,如神奇的白垩岩\史前遗址等.最小的岛是赫尔格兰岛,仅21平方公里。像一页小舟浮现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之中。

  波罗地海海岸一部分是平缓的沙滩,一部分是多岩的陡峭海岸。北海与波罗地海之间是被称为“菏尔斯泰因的瑞士”的低矮丘陵地,这里有着翠绿的森林、美丽的湖泊以及隐没其间的渔村、浴场、垂钓场,是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

  位于北德低地的吕内堡草原、莱茵平原、明斯特兰平原及阿尔特马克农业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德国重要的农作物产地。

  纵观德国地理全貌,其总体特点是南高北低,从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呈阶梯状向北倾斜,直抵大海。与其地势走向相辅,德国的河流除多瑙河是由西向东流入黑海外,其余的河流,如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埃姆斯河等均是由南向北流,最终注入北海或波罗地海。

(二)河流和运河

  德国境内河流很多。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易北河、奥得河、多瑙河、威悉河和埃姆斯河等。

  1.莱茵河

  莱茵河是西欧最大的河流,全长1320公里,发源于瑞士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北麓,从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在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德国境内的莱茵河全长约865公里,是德国境内最大的河流,而且支流众多。它流经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黑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萨尔州、巴登——符滕堡州,其流域面积占德国国土面积的40%。这里是德国工业的发源地,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萨尔区就在此流域内。

  2.易北河

  易北河发源于捷克境内,全长1165公里,它由东南流向西北,经德国北部注入北海。

  德国境内的易北河长约700公里,是德国东部最大的河流。它有萨勒河和哈弗尔河两条重要支流,并有相互连接的一系列运河,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运输网,如柏林的船只就是通过哈弗尔——易北河运河直接通航到汉堡等港口。

  3.奥得河

  奥得河全长900公里,它的上游在波兰境内,下游是德国与波兰之间的分界河,长度为382公里。施普雷——奥得河运河将柏林与奥得河连接起来,使柏林的船只由此可航行至波兰和波罗地海各港口。

  易北河、奥得河及连接这两条河流的运河构成的水运体系,在德国的内河航运上具有重要作用。

  4.威悉河

  威悉河全长440公里,由南向北经不来梅附近注入北海。

  5.多瑙河

  多瑙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全长2850公里,它发源于德国境内阿尔卑斯山北坡的黑森林,向东流经德国南部、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它流经德国部分长647公里,最终流入黑海。它是欧洲第二大河。

  德国境内除以上这些主要河流之外,还有许多运河,其中著名的有基尔运河和中德运河。

  基尔运河又称北海——波罗地海运河,它始建于1887~1894年,全长99公里,横穿石勒苏益格——菏尔斯泰因州,连接易北河河口和基尔港,是波罗地海与北海之间航运的捷径。

  中德运河又称中部运河,它把德国的主要河流: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和奥得河都连接起来,形成了稠密的、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体系,通过此航道还可通航到荷兰、法国、瑞士和波兰等国。

(三)平稳温和的气候

  每一位到过德国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里的气候凉爽、空气湿润,一年四季山林青翠、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是一个风调雨顺、四季常青的好地方。美中不足的就是阳光少了些,所以每逢阳光明媚的日子,不论是公园、河边的草坪上,还是在各家屋前房后的小花园、凉台上,随处可见沐浴阳光的男女老少。

  平稳温和是德国气候的总体特征,但就其各个地区看,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德国位于凉爽的西风带上,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中。冬季平均温度在摄氏1.5度(低地)和摄氏零下6度(山区)之间,7月份平原地区平均温度为摄氏18度,在南方山谷地区为摄氏20度左右。德国西北部靠近海洋,受海洋暖流影响较大,属海洋气候,夏季并不炎热,平均气温为摄氏18度,冬季也不寒冷,平均气温1度,年平均气温约摄氏9度。东部和东南部随地势的升高,气候差异加大,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的特征逐渐显著,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10度,最热时接近摄氏30度。

  德国一年四季雨量充足,平均年降雨量为600~1000毫米,山地可达1800毫米,丰富的降水极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德国全国耕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2,其森林覆盖率达1/3,这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生态平衡起着极为有利的作用。

  虽说德国的气候总体来说是平稳温和的,但各个月的气候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德国人的生活也受到这一差异的影响。4月是德国气候变化无常的月份,德国有句谚语“四月的天,孩子的脸”,暴雨、洪水、飓风、大雪相互交替,因此,4月是德国一年中气候最坏的月份,在这个月出门,德国人一定要带伞。

  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国人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好时节,各种活动一般都安排在这五个月内进行。7月、8月是德国人休假的旺季,在这个季节去德国,很难找到办事的人,就是在大城市的街道上,也是行人稀少的。如果你要去德国,可参考这一气候变化及人们的活动时间规律来安排你的德国之行。

三、人口概况

  德国境内拥有居民近8180万人,这其中外国居民72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9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德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现代化的大城市及工业区,人口密度很大,如柏林(450多万人)、城市密集的莱茵河和鲁尔河畔工业区(人口超过1100万,每平方公里约1200人)、法兰克富、威斯巴登和美因兹所在的莱茵——美因地区、莱茵——内卡河流域工业区、以斯图加特为中心的工业区及不来梅、得累斯顿、汉堡、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纽伦堡等城市及附属区。而在北德低地的草原和沼泽地区、艾弗尔、巴伐利亚林区、上普法尔茨、勃兰登堡边境地区则人烟稀少。

  此外,德国西部人口密度明显大于东部,在人口30万以上的19个城市中,只有3个在东部。

  在德国,人们更习惯于生活在小城市里,在2万~10万人口的小城镇中生活着近一半(4070万)人口,只有近1/3的人口(2600万)居住在84个大城市(10万居民以上)里,另外还有近730万人生活在2000人以下的居民点里。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年出生率为10。5‰,始终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对夫妇只有1.8个孩子。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这些婴儿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目前,不仅德国西部的出生率继续下降,就是德国东部的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由于出生率低,德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已成为联邦政府担忧的问题。此外另一个人口问题,即外籍雇员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自60年代初以来,大量外籍雇员来到德国,他们的到来解决了德国本国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但由于他们的高出生率,使德国人口增长很快,这也成为德国政府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艰难的历史进程

(一) 德意志帝国的由来

  德意志民族是古代日尔曼族中的一些部落经过长期融合形成的。公元前,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生活着20多个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尔曼人。公元2~3世纪,这些日尔曼部落从彼此孤立散居状态逐渐形成了萨克森、法兰克、巴伐利亚、图林根、黑森、弗里斯等一些较稳定的部落。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部落大举南下。公元5世纪末,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尔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王统治时期,王国达到鼎盛,其疆域包括整个中欧和意大利、瑞士、法国。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帝国随即分裂。在分割帝国遗产的过程中,以讲德语和法语的区域为界限,帝国被分为东、西两个帝国。东法兰克帝国包括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施瓦本和图林根五个公国。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帝国的末代皇帝卡洛林死后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东法兰克帝国开始向德意志帝国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正式创立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和德意志王权,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国历史的开始。这时的王国大致包括今日的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公元936年,奥托一世即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建主势力,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并于962年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史称奥托大帝。东法兰克帝国改名为罗马帝国。此后这个大帝国在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到15世纪以后正式定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在11世纪上半叶时,德意志王权处于极盛时期。13世纪中期,中央政权日趋衰弱。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发表黄金诏书,承认帝侯有选择皇帝的权利,使“神圣罗马帝国”中央皇权名存实亡,德国开始走向封建割据,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分割出几百个小国或政治集团。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建立的时代,而德国却处于内战、分裂和落后的状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为此德国人落得个“后起的民族”之名。

  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

  15、16世纪,意大利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运动在德国的影响就是1517年由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这是一场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教会权威的斗争,唤起了社会改革的新思想,同时他翻译的德文《圣经》,为形成统一的书面德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使德国出现了天主教和新教两个对立的教派,它们代表着封建诸侯的不同利益。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引发了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也是诸侯与皇帝之间、诸侯相互之间以及德国与法国之间矛盾的结果。这场战争后来扩大为政治矛盾和宗教对立相互撞击的全欧性争斗,其结果是德国在领土、经济和人口上都蒙受了极大的损失,并被分裂成360多个大小邦国和上千个骑士国。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二) 德意志邦联

  18世纪,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崛起为两个起决定作用的权利中心,,它们之间的斗争基本上决定了18世纪的德意志历史。1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此的封建体制被荡涤。德意志帝国受到来自西方的冲击,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进行军事干涉,但惨遭失败,在拿破仑军队的冲击下,德意志帝国土崩瓦解。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普鲁士的惨败,迫使其统治阶级进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改革。1813年10月,普鲁士、沙俄、奥地利和瑞士四国联军在莱比锡城郊大败法国,德意志各邦国摆脱了拿破仑一世的统治。1814年3月20日,四国联军占领巴黎,拿破仑王朝覆灭。

  对拿破仑战争获胜后,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了欧洲新秩序,但德意志人想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希望并未实现,取代老帝国的是由34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这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此后,资本主义在德国得到发展,1834年德国建立了关税同盟;1835年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848~1849年德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地民众斗争声势浩大。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各地起义先后被镇压,革命逐告失败。

(三) 普鲁士统一德国

  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1870年,其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

  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统一不是空谈,而是要用铁与血”,即普鲁士必须以武力来统一德意志。为此,这位被称之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为统一德意志,对内进一步加强军事力量,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施展外交手段,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1864年,普奥对丹麦作战(第一次王朝战争),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由普奥共管。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战败,退出德意志邦联,普奥争雄局面结束。1867年,建立了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战胜法国,同时兼并了南方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接受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德意志长达952年的分裂状态,从此,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崛起。

(四) 短暂的魏玛共和国

  德国统一后,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德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191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已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与英、法、美等国相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晚,在对外扩张、侵占海外殖民地方面起步也较晚,为争夺海外殖民地,德、奥、英、法、俄等国间进行了激烈的军事竞争。1914年,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向协约国投降。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失去了原有领土的1/8和原有居民的1/10,并失去所有海外殖民地。

  1918年11月,基尔港水兵举行武装起义,11月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政权最终落入社会民主党人手中。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城举行了国民议会,会上选举艾伯特为共和国总统。2月16日,组成了以社会民主党人谢德曼为总理的内阁,国民议会投票通过了魏玛宪法,宪法于8月11日生效。为此第一个德意志共和国也称为魏玛共和国。

  1929年,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魏玛共和国每况愈下。左翼和右翼激进主义者都利用失业和普遍的贫困做文章,议会争吵不休,已无具有执政能力的多数党,各届内阁都仰仗总统的支持。此时,无足轻重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以貌似革命的宣传,将极端反民主的倾向和疯狂的排犹主义结合起来,从1930年起扶摇直上,并于1932年成为最强的政党。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总理。希特勒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国会纵火案清除异己。随后他取缔了除纳粹党外的一切政党,掀起排挤迫害犹太人的运动,并利用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在全国建立起恐怖的法西斯统治。成千上万的人不经法庭程序就被关进了匆忙建起的集中营。1934年,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权独揽。魏玛共和国短暂的14年寿命就此结束。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

  希特勒在对内加强其政权、实行法西斯统治的同时,也为他狂妄的企图统治欧洲的侵略野心作了种种准备。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15日,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希特勒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初期,由于英法军队宣而不战,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1940年4月,德国占领了丹麦和挪威;5月,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月14日,法国战败投降;1941年春,德国在巴尔干半岛又先后占领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

  希特勒在占领了除英国外的大部分西欧国家后,又集中300万大军于1941年6月22日清晨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包括苏联、美国、中国在内的世界53个国家对德宣战。1945年4月,苏联和美、英、法联军从东、西两线进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为逃避审判在他的地下指挥部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在废墟、瓦砾和万人冢中宣布无条件投降。

(六)战后德国

  1.德国的分裂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苏、美、英、法四国占领。苏联占领德国东部地区,英国占领了南部地区,美国占领了西北地区,法国占领了西部地区,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占领。盟国最高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德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所作的决议必须在四国军事长官一致同意下方能作出。

  战后初期,“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采取了一些措施,解除了德国武装,取缔了纳粹党团组织,拆除德国工业设备作为战争赔款,分散了过于集中的垄断经济,逮捕和审判了一些纳粹战犯,等等。但由于各国战略利益的不均衡,迟迟未能缔结对德和约。随着美国“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的实施,德国最终被四大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

  1946~1947年,西部各州举行了州议会选举。1947年1月1日,美、英成立联合占领区。1948年6月,法国加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开始实施分裂德国的政策。

  为了抗议西方国家公开分裂德国和正式结成反苏联盟,苏联代表柯罗夫斯基元帅于1948年3月20日宣布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同时,针对美、英、法等国在西占领区的币制改革,苏联在东占领区也发行了新马克。从1948年6月23日起在德国东西两部分、柏林东西两地分别使用苏联和美国发行的两种不同的新马克。

  为了对付用货币进行投机倒把和破坏经济,同时也是为了乘机想把西方盟国从西柏林挤走,以保持东德的稳定,苏联占领军于1948年6月24日封锁了全部通往西柏林的陆路和水路通道,并停止了一切能源供应。西方国家也因之中断了向苏占区的煤炭和钢铁供应。

  为了冲破封锁,保全西柏林这一插入苏占区心脏的孤岛,西方国家建立了“空中走廊”。直至1949年5月12日封锁结束,西柏林200万市民的日用品全靠西方国家每天的空运供给。

  苏联本想以封锁压西方国家放弃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但事与愿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此在欧洲和德国大肆宣传苏联恐怖,并乘机加速了成立西德国家的进程。1949年5月12日,苏联解除了对西方的封锁,柏林危机结束。

  2.东、西德的建立及概况

  在西占区各州议会选举的基础上,1948年9月,在波恩召开了由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制宪会议。1949年5月8日,议会理事会以52票对12票通过了《基本法》,同年5月24日《基本法》生效。8月14日,选举了第一届联邦议会,基督教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它与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和德意志党组成联合政府。9月15日,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73岁的康拉德.阿登纳出任第一届联邦政府总理。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在德国东部,1948年3月,在柏林召开了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于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召开),决定成立德国人民委员会。1949年5月30日,召开了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了宪法。10月7日,德国人民委员会作为临时人民议院任命奥托.格罗提渥为总理,组成了临时政府,宣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10月10日,苏占领军最高领导人代表苏联政府向民德正式移交管理权力,苏军管当局更名为苏联监督委员会。10月11日,威廉.皮克当选为首届民主德国总统。

  至此,在德国土地上出现了分别驻有占领军的、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东、西两个德国,两个德国均将自己视为唯一合法的德意志国家。从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帝国至此共78年,德国再次走向分裂。

  1953年,西德举行大选,以阿登纳为首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再次当选,继续执政。1954年,西德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该协定于1955年5月生效。至此西德结束了被占领状态,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同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英、法在西德仍拥有驻军权。

  1955年,萨尔人民举行自决投票,67%的公民要求回归德国。西德与法国通过协商,签署了萨尔协议,萨尔区于1957年1月1日回归德国,成为西德的一个州。

  在1957年的大选中,基民盟、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获得绝对多数并单独执政。由于1961年的选举失利和内政危机,执政了14年的阿登纳于1963年辞职,艾哈德继任西德总理,但艾哈德也并没有创造出经济奇迹。1966年在经济衰退和政府内出现分歧后,艾哈德被迫辞职。12月,基督教联盟与社会民主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基民盟主席基辛格任联邦总理。1969年,大联合失败,社民党与自由民主党以微弱多数组成联合政府,勃兰特出任总理。他推行的“新东方政策”使西德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包括与东德的关系有所改善。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被接纳加入联合国。1974年5月5日,两德在波恩和东柏林互设外交长驻机构。1974年5月,勃兰特由于总理办公室一个名叫纪尧姆的工作人员间谍案件而辞职,施密特继任总理。在如何克服8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以及在对外政策、安全政策上,执政联盟内及社民党内存在严重分歧,1982年10月,施密特总理由于联盟党与自民党议员的不信任提案而下台。科尔出任总理,并组成了联盟党与自民党的联合政府。1983年3月、1987年1月和1990年2月的选举,均确认了以科尔为总理的联合政府的执政地位。

  民德自1949年10月建国后,实行总统制,由威廉.皮克任共和国总统。1950年民德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65年加入华沙条约组织。1960年9月,皮克总统逝世后,由国务委员会取代了总统一职。同年12月,人民议院选举乌布利希为国务委员会主席。1961年8月13日,乌布利希下令修建柏林墙,致使冷战局势进一步加强。1973年,乌布利希逝世,维利.斯多夫当选为主席。1976年,埃里希.昂纳克当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1989年下半年,民德形势剧变。10月18日,昂纳克被解职,克伦茨当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11月7日,民德政府集体辞职。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的东、西德边界。11月13日,组成了以莫德罗为首的新联合政府。1990年3月18日,民德举行议会选举,4月12日,组成了以德梅齐埃为总理的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联盟和社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上台后,实行市场经济,解散国营企业,开始民德经济的私有化。

(七)德国的重新统一

  1.边境开放 人员出走

  1989年是世界风云巨变的一年,苏联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开始“政治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大家庭解体。1989年5月,匈牙利单方面开放匈奥边界,为民德人绕道匈、奥逃往西德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大批民德人越过匈、奥边界冲进当时西德驻波兰和捷克使馆。9月30日,西德外长根舍宣布准许在驻波、捷等使馆的民德公民全部进入西德,这一决定致使西德驻东欧各国的大使馆人满为患。至1989年底,约有34万多名东德公民涌入西德。

  为制止民德人西逃,昂纳克政府下令于10月3日关闭了与捷克的边界,东德与其东欧“兄弟”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10月7日是民德建国40周年国庆日。这一天,东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极其他大中城市,都爆发了大规模的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权”的示威游行。民德国内形势极为严峻。10月18日,昂纳克被迫辞职,克伦茨当选为第一书记。但克伦茨也未能是反政府的示威行动得到平息。国内形势更加难以控制,各种反对派组织纷纷出台,公开要求东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下台,要求实行政治多元化、经济自由化,举行自由选举。克伦茨政府采取了妥协和宽容的态度,以致柏林50万人上街游行,矛头直指德国统一社会党和东德政府。面对动荡的局势,民德党和政府束手无策。11月7日,民德部长会议集体辞职。事隔一天,政治局集体辞职。11月9日晚19时,政治局委员、党中央新任发言人、东柏林第一书记沙博斯基在东柏林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央已作出决定,私人可以在不讲明原因的情况下申请出国旅行,并将很快获得批准。接着电台也公布了一个类似的决定。东柏林人看到电视、听到广播后,纷纷涌上街头,向柏林墙冲去。而这时的边防战士并未接到任何通知。晚22时,民德边防战士打开栏杆,让成千上万的人“不受阻碍地”向西柏林涌去,柏林墙被打开。现在,人们回想起柏林墙开放的情景还觉着是那么的突然和富有戏剧色彩。鉴于东柏林人成千上万地涌向柏林墙,民德政府决定开放柏林墙,民德公民凭身份证即可去西柏林。

  在柏林墙刚开放的那几天,为了欢迎来自东德的同胞,西柏林人在过境通道入口出铺上了大红地毯,开来了免费大轿车迎接东柏林人。有的西柏林人手持鲜花在入口出等候从东柏林来得亲友。一时间,从东柏林去西柏林的小车队一望无边,排队等候过通道的人络绎不绝。仅11月12日这一天,去西柏林的东德人就多达50万人。西德总理科尔在得到柏林墙开放的消息后,中断了对波兰的访问,迅速赶到西柏林,在市议会大厦前的集会上发表讲话,对民德公民要求统一表示支持,并向民德公民许下了将使他们过上与西德居民同样富裕生活的宏愿,同时感谢戈尔巴乔夫和西方朋友们的支持。

  柏林墙的开放,实现了东德人40年来自由出入本国边境的愿望,它圆了东德人与西德人和西柏林人自由往来和团聚的梦想。到1989年底,东德向西德移民总数高达34万余人。

  2.统一问题提上日程

  柏林墙开放后,东德形势更加动荡,每天都有数十万人涌向西德和西柏林。这一新的形势把统一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89年11月13日,东德人民议院举行第九届11次会议,人民议院主席团宣布集体辞职。17日,组成了以莫德罗为首的东德联合政府。莫德罗提出了改革东德的一系列建议,并提出要与西德建立“条约共同体”。西德总理科尔以其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到夏秋以来东德发生的一连串震撼欧洲,令国际社会注目的事件,最终必将导致德国的统一。因此,10天后,科尔在吸收莫德罗的“条约共同体”中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德统一的“十点计划”,把两德统一提上了议事日程。

  科尔总理提出的“十点计划”在东、西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得到了西德各政党、民众和东德百姓的支持和欢呼。12月7日,民德14个党派和组织举行“圆桌会议”,多数人要求与西德统一。12月19日,科尔访问民德,双方总理就建立条约共同体问题举行了会谈。12月22日,一向戒备森严的民德一侧边界——勃兰登堡门为行人正式开放。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大门前,欢呼雀跃,大门西边彩旗飘扬、灯火通明。这一天,在大门东西两侧举行了几十万人的集会,科尔和莫德罗亲临现场主持了庆祝仪式。

  1990年1月28日,民德各党派举行第二次“圆桌会议”,一致决定同年3月18日在民德举行“自由选举”。1月29日,莫德罗匆忙访问了莫斯科,一向对德国统一持反对态度的戈尔巴乔夫出人意料的明确表示:德国人“有权统一”,“原则上没有人对此怀疑,时代本身正在加速这一进程”。戈尔巴乔夫的此番讲话无疑为德国统一开出了许可证。随即莫德罗提出了民德政府的统一方案,这个方案与科尔的“十点计划”差别不大,只是附加了德国统一后应在军事上实行“中立化”,这不能不说是受苏联的影响。

  在对待德国统一的问题上,不论是苏联还是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一开始都曾采取反对和消极抵制的态度。但随着民德局势的发展,民德本身对统一态度的变化,在统一已成为必然趋势的形势下,首先是苏联迅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西方大国从共同加速推进东欧和平演变总目标出发,也迅速调整了各自的政策。

  3.“2+4”方案的制订

  德国统一问题说到底是二次大战遗留下的德国问题。如果没有国际社会的参与和表态,单靠两个德国的意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1945年波茨坦协议中就明文规定:战胜国(美、英、法、苏)负有对德签订和约和实现统一的责任。为此,西德总理科尔在全力以赴创造统一的良好内部环境的同时,与根舍外长进行了一系列穿梭外交,以取得周边国及苏、美的理解、信任和许可。1990年2月,在渥太华举行的北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23国外长会议上,西德外长根舍首次提出“2+4”方案,即由东、西德两外长和苏、美、英、法四国外长组成一个外长会议,专谈德国统一问题。这一提案很快得到积极反应,1990年5月,在波恩举行了第一轮会谈。

  为消除东西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推动德国统一进程,西德再三表示德国统一进程将在欧洲联合进程中实现,德国既会充分注意到东西欧邻国的安全和利益,也会充分注意苏联的安全和利益,并再三强调对任何邻国都没有领土要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向苏联作出了一些友好的姿态,向苏联表明。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也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

  1990年7月15日,科尔再次访苏,与戈尔巴乔夫在高加索举行会谈。科尔保证德国将向苏联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并同苏联签订了一项确定两国之间新关系的条约。以此为条件,换取了苏联的支持,消除了德国统一问题的主要障碍。1990年9月12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西德和民德六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国在国际法上实现了统一。

  4.两德统一条约的签订

  早在1990年2月20日,民德莫德罗政府和西德政府在西柏林就开始谈判两国间的经济货币问题。经过3月18日大选,德梅齐埃继任民德总理。5月18日,两德签署了两国间的第一个国家条约《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条约》。7月1日,该条约生效,东德马克停止使用,西德马克在全德通用。8月31日,两德由签署了《政治联盟条约》,确定将西德的制度全面引入东德。民德依据西德《基本法》第23条,于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西德)。

  东、西的政府在签署统一条约后不久,西德联邦议院和东德人民议院

  分别举行会议,对统一条约进行审议。9月20日,西德联邦议院以442票赞成、47票反对、3票弃权,民德人民议院以299票赞成、80票反对、1票弃权,两院均以2/3多数批准了两德统一条约。9月23日,统一条约由联邦总统魏茨泽克签署生效。至此,两个德国已从法律上实现了统一。

  在国家统一条约和《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签署后,德国的统一在国家法和国际法上的条件业已具备,有关方面开始积极为两个德国宣告正式统一做最后的准备。到10月2日,民德已做好按《基本法》第23条加入联邦德国的一切准备工作。政府各部已被联邦德国有关部接管,停止行使原有的职能。民德人民议院在按比例分配各议会党团加入联邦议院人数后,于10月2日下午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民德军队已按联邦国防军的要求接受整编,并同华沙条约组织达成协议,从德国统一之日起,不再享受华约成员国的权利和履行对华约的义务。联邦德国在统一条约被议会批准后,即派出大批官员进驻民德政府机构,从事交接工作。驻柏林的美、英、法三国盟军司令部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三国司令签署了一项文件,宣布随即结束对柏林的占领使命。10月2日,东西柏林政府举行联席会议,宣布柏林市正式统一。

  10月2日下午6时,柏林国会大厦广场一个印有和平鸽和“祝好运,柏林!祝好运,德国!”字样的巨大热气球升空。下午7时,民德领导人和各界代表在柏林剧院举行了庆祝加入联邦德国的大会。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总理科尔应邀出席。民德总理德梅齐埃发表了讲话。与此同时,西德的广播和电视播放了德梅齐埃和科尔分别就东西德统一发表电视讲话,在此之后,民德乐队演奏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晚上23时55分,以锤子、麦穗和圆规代表工、农、知识分子的黑、红、金(黄)三色民德国旗从勃兰登堡门和民德所有国家机构、政府机构的建筑物上降下,联邦德国的黑、红、金(黄)三色国旗随即升起。同时降下民德在联合国的国旗,最后,关闭所有民德驻外机构。到24时,民德这个存在了近41年的国家便和平地从欧洲和世界舞台上消失了。

  10月3日,两个德国宣告正式统一。在整个德国,尤其是柏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统一庆典于3日零时整开始,在柏林国会大厦前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总理科尔极其他德国政府官员以及来自全德各界2000名代表和驻德国的外交使节,出席了升旗仪式。魏茨泽克总统发表讲话,呼吁全德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建设自己的国家。柏林有100多万人参加了庆祝活动。

(八)反省战争罪行 重新赢得世界

  战后,联邦德国政府能够彻底否定法西斯体制,正视第三帝国的黑暗历史,承认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的滔天罪行。

  在对待希特勒侵略战争历史的问题上,联邦德国的历届总统和总理都表明了鲜明的态度,公开反省战争罪行。

  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统豪伊斯1955年公开声明:“纳粹的侵略罪行是集体的耻辱。”在1985年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总统冯.魏茨泽克对5月8日欧战结束之日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它把我们大家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1995年4月27日,现任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旧址举行的纪念集中营解放50周年集会上发表演说,提醒全体德国人绝对不要忽视或忘记法西斯德国犯下的罪行,同时指出:法西斯德国写下的一段残害人类的黑暗历史,永远是德国的羞耻。科尔总理在1995年5月4日和6日针对政界出现的否认5月8日是“解放之日”的怪论,连续发表讲话和声明,强调德国人不能无视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强调1945年5月8日是德国从希特勒法西斯统治下获得解放之日,是全体欧洲人摆脱战争、死亡、恐惧而获得自由之日。

  对曾遭受希特勒侵略的邻国,德国在外交上主动修好,并认真实施战争赔款政策。维利.勃兰特总理1970年对波兰访问时,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谢罪,成为德国认罪的标志,受到波兰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前任总理科尔1995年5月9日在俄罗斯参加二战胜利纪念日活动时说:“我向死难者低头认罪,我们在莫斯科缅怀遭受过希特勒造成的种种灾难的俄罗斯人以及苏联其他民族的人。”自50年代初期以来,联邦德国根据《联邦赔款法》和《联邦财产返还法》,向240万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极其遗属支付赔款710.49亿马克,为返还被德国法西斯没收的物品支付赔款约40亿马克。此外,1952年向移居以色列的犹太人受害者赔偿34.5亿马克,向东欧国家赔偿14亿马克。至1993年战争赔款总数达1222.6亿马克。

  德国政府为防止新法西斯组织的活动和战争悲剧的重演,对公民特别是中青年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历史教育,使战后出生的德国人了解“希特勒发动的 这场战争的可怕后果以及法西斯的暴力统治”,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责任视为己任”。德国教育中心及各种进步组织和工会,经常组织历史知识培训,免费寄送有关二战历史和揭露法西斯野蛮暴行的书刊。教育部门多次修订历史教科书,将希特勒法西斯暴行列为学校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同时,德国将许多二战遗址辟为青少年的课堂。

  德国政府之所以能对这段历史采取较好的认罪态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反法西斯同盟在二战中彻底击败了德国法西斯军队,摧跨了法西斯政体,并根据波茨坦会议决定,对主要战犯进行审判,从各级岗位上清除第三帝国的法官、检察官、高级行政官员、高校教师、旧军官等。尽管这些工作进行得并不彻底,但从总的方面看,议会民主制战胜了法西斯集权体制,成为正统的德国国体意识。

  其次,反法西斯斗争力量起了重要作用。在纳粹统治时期,法西斯分子对革命和进步民主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和迫害,而各党派、各阶层的反法西斯力量也对纳粹统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反抗和斗争,促使了法西斯统治的垮台。战后,反法西斯和民主进步人士对形形色色的为希特勒法西斯翻案的活动和论调保持警惕,始终不渝地对其进行揭露和谴责,对政府的政策施加了压力和影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德国政府从德国帝国主义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遭致全人类反击和唾弃的惨败教训中吸取了教训。为摆脱孤立境地,谋取国家主权和大国地位,德国必须正视历史,消除邻国和世界各国对德国威胁的忧虑,这样,德国才能在经济和政治上重新赢得世界。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联邦德国政府在战后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潮激烈斗争的情况下,能够克服种种矛盾复杂的障碍,一再对希特勒法西斯战争罪责表明严正立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提高了国际威望。在这一点上,德国是成功的。

[ 本帖最后由 井上之蛙 于 2007-1-24 10:08 编辑 ]
作者: quelle    时间: 2007-1-23 19:53

不错!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