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莱茵寻梦——探究德国每日一题(31,01,2007)
[打印本页]
作者:
井上之蛙
时间:
2007-1-31 15:41
标题:
莱茵寻梦——探究德国每日一题(31,01,2007)
(六)独树一帜的育才之路
联邦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它之所以能够在战后的废墟上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个竟机高度发达、科技领先的世界强国,究其原因纵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他们手中握有发展教育这一有力武器。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对教育的投资额很高。发达的教育不仅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使其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最大推动力。而德国极具实效的职业教育也培养了大批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道德的优秀技工,职业教育不仅提高了全民的劳动素质,也保证了生产效益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德国,教育始终是为公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就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经常在大众媒介中进行讨论。教育已真正成为全民关心、全民参与的大事。受教育不仅是青少年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作为家长和学校一样都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义务和责任,无论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贻误、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都被看作是一种失职和自私的行为,这一观念已成为德国全社会的共识。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经济界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合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
在联邦德国,教育主权一直归各联邦州所有。联邦政府只负责制定教育总指导方针,并通过联邦和各州组成的教育计划委员会进行协调。联邦德国的这一教育主权在各联邦州的特点,在外国人看来觉得德国各州的教育政策参差不齐、脉络不清,显得十分复杂而零乱;但从另一个方面又感到,正是这种教育体制为德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形成了其多资多彩、蓬勃发展的教育景象。
一、教育体制综述
在联邦德国,凡6-18岁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这其中的前九年(有的联邦州为10年)必须上全日制学校,后三年或为完成义务职业教育而上非全时的职业学校或继续上全日制学校。在德国,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教材教具,主要是教科书,一部分免费提供,一部分借给学生使用。学生如果住家离学校太远需在外寄宿,还可得到资助。
在德国,学龄前儿童上幼儿园或托儿所这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范畴,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幼儿园多半是由乡镇、教会和私人企业资助兴办的,分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招收3-6岁的儿童入园。上与不上幼儿园全凭家长自愿。在德国,双职工的家庭,幼儿往往上全日制幼儿园,而大部分儿童只在上午上幼儿园,下午则在家由家长照料。由于幼儿园的费用昂贵,为此在德国上幼儿园的儿童约占其总数的80%,仍有相当多的儿童呆在家里。
德国培养人才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另一条途径是小学-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
(一)小学
在德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小学是四年制,初小两年,高小两年,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但在柏林和勃兰登堡的小学为六年制。每年九月是小学校开学的日子,新入学的小学生都穿戴整齐,身背新书包,在父母的陪伴下,欢天喜地来到学校,参加开学典礼。这一天是他们终身难忘的日子,每一个一年级新生都可得到一份精美的大礼包。在德国,小学实行不留级制,许多州的小学还不设期末考试,成绩也不打分,只给一个报告形式的评语,藉以描述这个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弱点。这使孩子们能不分智力的高低,都享有同等的待遇,无需早早地忍受分数和课业的负担,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中等教育
小学四年毕业后,学生面临多种选择。既可上普通中学,也可上实科中学、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许多学生往往在这几类中学中选择一种,先进行两年定向阶段的学习。在德国,五年级和六年级是一个不受学制方面归属的独立的特殊阶段。在这两年中,学生在继续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老师和家长也通过这两年对学生的继续开发与观察,经过反复考察,在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孩子上哪一类学校。定向阶段的任务就是确定学生的求学方向,选定孩子就读的学校。这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预示着学生的前途。
1.普通中学
在德国大约1/3的小学毕业生升入普通中学,走直接求职的道路。普通中学学制为五年或六年,即从五年级到九年级或十年级。普通中学除对学生进行一般的基础教育外,还为学生毕业后进行职业培训作准备,如上一门外语课和劳工理论课等。
在普通中学七年级或八年级,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有一次申请转学的机会,学生可视自己的成绩与素质,申请转升实科中学或文理中学就读。一般普通中学的毕业生通常被录取进行双元化职业培训,即在工厂企业接受职业培训的同时,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2.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学制六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这类学校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与普通中学不同的地方是它的毕业生具有升入专业或高等专科学校的资格,并可到企业和国家公共机关担任中级职员。因此,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一般容易找到工作,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有机会转入文理中学的高年级。1993年,全联邦有26.1%的学生上实科中学。由此可见,它是深受人们喜欢的一种形式。
3.文理中学
文理中学学制九年,从五年级至十三年级,它是德国一种传统的高级中学,它的毕业生可获得直接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资格。文理中学的课程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技术三个领域。学生每一学期必须从三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此外,宗教课和体育课也是学生的必修课。文理中学的最后三年是中学的高级阶段,也称大学的预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以讲座形式取代了班级制,学生可依据兴趣上选修课,以便为升入大学作准备。
文理中学的毕业考试比较严格,它既是中学毕业考试,又是获取升入高等院校的升学考试,所以它由各高校共同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统考,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两种。毕业考试及格的学生可获得高级中学毕业及格证书,获此证书就可直接升入高校学习了。
在德国,原则上只有持有文理中学毕业证书或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证书者方可进入高校学习。近些年,由于持此证书者众多,而高校学生名额有限,故国家对一些热门专业的招收名额作了限制。高校依据学生毕业考试的总分进行选择,总分低的学生就有可能不能在当年进入大学读书,需要等待1-3年时间。
德国还有一些特殊文理中学,如经济文理中学、艺术文理中学和技术文理中学等,它们统称职业文理中学,它与普通文理中学的区别在于,最后三年除传授普通知识外,还设置种种专业课程,其毕业生也获有入大学的资格。
4.综合学校
综合学校是60年代中期中学教学改革的产物,人们批评此前的三类学校体制对许多儿童来说,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时间过早,如果一旦错过,往往很难纠正。为了弥补这一弊端,一种综合了三类学校特点的新型学校——综合学校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
综合学校学制六年,即从五年级至十年级。有些综合学校还设有高中部,像文理中学高年级一样上课。学生可依据自己的能力上难度大小不一样的课程。在该校的教学计划中还包括职业知识课。它的毕业证书得到了联邦各州的认可。
在德国,对综合学校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持否定态度的一派认为,该校合三为一,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使优等生质量下降。而持积极态度者则认为,综合学校克服了因划分等级而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危害,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1993年,全联邦有8.9%的学生上综合学校。
5.特种学校
对一些身有残疾不能在普通学校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可在特殊学校里学习。在这类学校任教的教师都是经过师范学校和特殊教育培养出来的,师资雄厚。残疾学生在这类学校学习,不仅其残疾情况可得到充分照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促进其才能的发展。
在德国,小学和中学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且还专门受过从事教育工作的培训。只有通过所学专业和教育学两种国家考试者,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国家聘为终身职员。在德国,教师的工资一般要比同龄的其他就业人员高出一半到一倍。
二、注重实际的职业培训
德国的男女青少年在上完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后,有90%以上的人接受双元化职业培训。在联邦德国,原则上青年不经培训是不能开始职业生涯的。据统计,目前有160多万年轻人正在大约450种得到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中接受职业培训。由此可见,职业培训在德国教育体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职业培训也是德国教育体制中极其特色的一面,被称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世界各国除瑞士外,只有联邦德国具有完整的在国家监督下的职业培训制度,英、美、法等国虽有个别学徒式的培训,但大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70-80年代,俾斯麦在统一德意志、建立第二帝国的初期就制定了职业义务教育培训法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1969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职业培训法,该法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化,各州的职业教育以此法规为依据,在共同基础上使之更加完善。
所谓“双元化”就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同时并举的职业教育体制,企业与国家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接受双元化职业教育的学生,学制为二三年。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每周有一二天到职业学校学习。因为仅在企业培训,学习面比较狭窄,在职业学校学习则可以开阔眼界,多方吸收营养。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反过来又可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得到应用,被立即消化掉。这种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使学生在结束职业教育后可立即投入生产,无需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由于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可使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它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要,与此同时,企业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资金、师资、设备和场所。
(一)国家政策指导
在联邦德国,教育是由各州分管的,惟有职业教育由联邦政府直接领导和协调。首先,联邦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对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个人、企业、学校及政府各级机构的职责、权力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在法律上确保了职业教育制度的顺利发展。其次,职业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经济、财政、税收、工会、行业协会、教育等方方面面,为此联邦政府成立有专门的中央协调委员会,各州也设有专门的协调研究机构。它们在协调各部门关系的同时,还就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形成了一个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层层协调和研究的完整的职业教育发展网络。第三,政府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严加把关,对某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禁止它们招聘学徒工,以此来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第四,为调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政府给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等等。第五,国家拨专款,与州政府和工商联合会等部门合作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它可使在过于专业化、知识狭窄的企业接受培训的学生在此培训中心补充知识,扩展知识面。第六,为保证职业教育的高水平,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都规定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在师资方面,规定只有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并通过了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方可担任学校的教师;只有获得技师职称,并经过教学法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人才可担任企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员。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培训员的工资待遇是比较优厚的,并有继续进修、深造的机会。这也是提高教师和培训员的积极性和业务水平、确保职业教育高水平的有力措施。此外,有关职业教学和培训的内容,国家制定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大纲对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都有详尽的规定。
(二)在企业中培训
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接受扎实的企业培训始终是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最佳基础。大部分中学毕业生宁可选择企业培训而放弃用更长时间就读高校的机会。
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又称学徒,它通常需三年时间。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国家规定学徒在接受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可领取一定的报酬,并逐年增加。在德国的各经济部门中,有50多万个企业及自由职业和公共事业单位得到国家承认,可培养学徒。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学徒车间,但多数培训还是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并由专门的企业培训员进行指导。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经过三年严格训练之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考试内容是由各行业联合会、企业家组织和工会共同拟订并由联邦主管部长颁布。考试的执行单位既不是用人单位,也不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或职业学校,而是由工商联合会和劳资双方代表及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的专门考试委员会主持进行。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一个木工要能做出合格的家具,一个厨师要能烧出美味佳肴,一个合格的餐厅服务员要能有条不紊地同时照料多名客人就餐。通过考试的学生由工商联合会统一发给合格证书。由此可见,在德国职业培训是比较严格的,其对毕业生的标准检验也是比较客观和合理的。
凡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通过结业考试后即成为技术工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点。有进取心的年轻人在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后,至少还可报考技师。更有雄心的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通过考试,还可成为技术员、工程师或企业部门的领导人,或者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获得大学毕业文凭,而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在德国,人们每前进一步都是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的。由此可见,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使中学毕业生不必为没能上大学而烦恼。职业教育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青年,引导他们沿着通畅的大路积极向前迈进。
(三)职业学校概况
德国的职业学校种类很多,它为人们参加职业教育提供了各种渠道。这里,只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职业学校的情况。
1.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是所有参加职业培训、未满18岁而不上其他学校的青年人的义务教育学校。它是普通学校义务教育的延续,属于职业基础教育。普通中学的毕业生都必须接受职业学校的培训,学制三年。在德国,学徒在三年的见习期里,在接受企业培训的同时,每周必有一二天的时间在职业学校上课。职业学校分工业、商学、家政、农业及综合五个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普及教育科目(如社会学、政治等)和专业理论知识两部分。学习成绩录入毕业证书,不及格的科目允许续读,直至合格。德国的大企业往往自办职业学校,但它们需经国家审核承认。合格者还可获得国家财政支持。
除了上职业学校外,可供青年人选择的职业教育途径还有职业专科学校和高级职业专科学校。
2.职业专科学校
这是一种全日制学校,学生要天天上课,它与企业并没有任何合同关系。不同学历的学生都可以申请来校学习,学校培养的目标也并不相同,学制也是一至三年不等。在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一年,可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如汽车修理工。而实科中学毕业生在此深造两年,就可达到中等文化程度,可担任生化实验室的助手、信息学助手、保育员等。想从事经商、家政、社会护理和行政管理等职业的青年人往往也到职业专科学校学习,学制是两年。如果学习时间较长,还可部分或全部算作是学徒时间。所以说,职业专科学校是一种全日制的为从事某一职业作准备的专科学校。
3.高级专科学校
该校又称为专科高中,它录取实科中学毕业生和持中学教育结业文凭的学生,学制两年。第一年是专业实践培训,在高级专科学校的车间和企业中进行,第二年上科学理论课。已结束双元化职业培训的学生只需上一年。高级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可直接上专科大学。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几种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为各种学历的年轻人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已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可在这里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在德国,政府每年还提供430万马克用于提高弱智青年个人职业能力的康复,作为企业也有义务将其6%的工作位置留给残疾人,否则将会受到罚款处分。
在德国,上大学并不是青年人成材的必由之路,通过职业教育也可从事理想的职业。据统计,在德国得到承认的培训职业有450多种之多,但接受培训的年轻人40%的男性和55%的女性其兴趣集中在10种职业上,男青年喜欢作汽车机械工、电气装备工、机械技工及批发和外贸商,女青年优选的职业是医生助理、营业员、理发师及办公室秘书等。由此不难看出男女青年在选择职业上所存在的差异。
德国双元化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力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它为德国各行业提供了素质优良、技术全面的技术工人,使工业产品及社会服务的质量得以保证,这一点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
(一)高等教育概览
德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海德堡大学建于1386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建校历史。莱比锡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弗赖堡大学和蒂宾根大学也都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高等学府。这些大学在其建校及其发展过程中受政治、经济、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饱经沧桑之变。说到德国的高等教育就不能不提到威廉.冯.洪堡,他是德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是德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他所提出的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学术自由的观点及由此引出的旙学在教学与研究上自主的原则,至今仍为德国高等院校政策的基本要素,也成为许多国家大学办学的指南。洪堡作为19世纪的伟大历史人物,为德国在世界教育史册上写下了一笔千秋万代都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为纪念他,德国柏林有一所以其名字命名的洪堡大学。
威廉.冯.洪堡作为19世纪的历史人物,其思想必然受其时代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高等教育只着眼于少数人,是纯科学、非职业的教育理想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要求。综合性大学已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形式,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工业大学、师范大学及专科大学在60、70年代后应运而生。这些高校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可供依托的教学设施和顶尖的教学人才,一切都是在一片绿草地上建起的。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年轻人,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一点已得到社会的公认。今天,在德国有30%的年轻人申请入大学学习,1994-1995年,在校大学生已增至190万人。
1.高等学校的组织形式
德国高等学校除几所私立的(它们主要是教会办的)和联邦国防军大学及联邦行政专科大学外,其余都是各州的州立教育机构办的。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等院校教育基本法》只就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发展制定了一般性的原则,并同各州一道对高等院校的投资进行规划和筹措。这一原则的基础源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这种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决定着各方对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都负有责任,各州在这方面拥有一种“总权限”,而联邦只有有限的立法和资助权限,可以参与制定教育规划。德国设有州文教部长常设会议,各州在此会议内进行合作,在教育结构、教育机构和结业等方面相互协调各州的教育事业,并解决了大量有关高等院校的重要问题。
德国的高等院校享有自治权,它实行自我管理,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自己的校规。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由各高校自行决定的。但各州的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察权,此外,各高校制定的章程和规定还需经州批准,这其中包括高校的考试制度。这是因为德国国立高等院校是不收学费的,学校经费的50%来自联邦政府,因此,学校的日常开支和投资也需经学校所在州的州议会批准。高校的这种经费制度使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也使高校的自治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德国高等院校的校长或院长是经选举产生的,当选后需经各州主管部门委任,可任职数年。在大学中,教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依据各自的资格、职务组成各个自治团体,参与学校的管理。
2.高等学校的种类
德国高等院校门类繁多,归纳起来可分为综合性大学、技术大学(又称工学院)、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综合高等学校等几个类型。
综合性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核心和支柱,学制四年以上。这类学校的毕业生需通过文凭考试、硕士考试或国家考试而结束学业。
高等专科学校是近年来越来越具吸引力的一种最年轻的高等学校,它的学习时间较综合大学短,并更注重与实际有关的学习,最后以文凭考试结业。它的文凭相当于我国的大专,持有这种文凭的工程师证书上标有“FH”记号,以区别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它的工资起点也比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少200马克。
综合高等学校又称整体大学,是黑森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两州从7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校形式,它把不同高校合并在一起,开设的课程与综合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一样,但主要是综合课程,将理论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担负着和综合性大学一样的科研任务。综合高等学校招收来自不同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学完共同的基础课后,分别上专业主课,经过6-8个学期的学习后进行大学毕业考试。
德国另一种新的高校形式是建于1976年的威斯特法伦地区的哈根函授大学,它也属于综合高等学校,有近5.6万名学生,在各地区设立学习中心,负责函授学习指导,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这个函授大学科目齐全,勤奋好学者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通过这所学校的培养拿到大学毕业文凭。
3.学制与学分
在德国大学学习一般为8个学期,医学院包括实习在内需12个学期,师范学院为6-8个学期不等。一学年分冬、夏两个学期,冬季学期从10月开学,来年3月结束;夏季学期为4月开学,9月结束。一般一年只招收一次新生。在冬季学期,课程的安排多在10月至来年的2月,夏季学期为4月中旬至7月中旬。这样一年中实际有五个月不上课,这段时间往往是复习和考试时间。
学生在大学的学习通常又分为基础学习和主科学习两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四个学期,主要学习一般基础知识,最终以通过中间考试或大学毕业预试结束这一阶段的学习。其中学习年限在四年或四年以上的学科必须进行中间考试。
在德国参加中间考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积够基础学习阶段所规定的最低限度的学分证明,如果中间考试没有通过,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对一个大学生来说,顺利地通过中间考试是值得痛痛快快庆祝一番的。
大学主科学习阶段着重传授深入的专业知识,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来确立学习的重点。专业课结束后要参加毕业考试,这一关更为重要。在德国,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如期毕业并拿到文凭的往往不足当初总人数的50%,有一半的学生在不同的关口被淘汰。被淘汰并不等于开除或留级,而是要重读或补考。这样往往要延长学业,有些学生学习了八年或十年也拿不到足够的学分,这在德国是司空见惯的。现在,一个学生从大学生活开始至专业学习结束平均要在大学里度过14个学期,七易寒暑,与世界各国相比,时间是最长的。
德国大学里的授课形式一般为两种,一是讲座课,二是练习课。在讲座课上,教师就某一专题作报告,课下回答学生的提问。在练习课上,教师与学生就讲座课上所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学生要写论文、做作业或参加书面考试。
前面提到了德国大学的中间考试,又称学位预备考试,通过了这一考试面临的就是毕业考试。
德国大学的毕业考试有三种形式:理工科大学毕业考试、文科硕士学位考试和国家考试。学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大学生要参加理工科大学毕业考试,考试分口试或笔试及毕业论文两部分。学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学生,要参加文科硕士毕业考试。国家考试是国家一级的考试,它是由国家任命的考试机构的官员和高等学校的教师一起负责进行。大学生通过这一级考试而成为合格的国家公职人员或从事由国家监督的职业,如药剂师、医生、教师和法官。
4.通向大学之路
在德国有几条通往高等院校学习的途径:第一,普通高中、文理高中或专科高中毕业,即经过13年的学习,通过某一文理中学的毕业考试,并获得普通高中或文理高中毕业证书,毕业后有资格进入任何专业的大学学习。第二,经过12年的学习,通过某一专科高级中学举行的毕业考试,获取专科高中毕业证书者有资格进入技术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学习。通过加试第二外语,专科高中毕业可以扩展为普通高中毕业。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这类学生占到高等专科学校新生的40%。这说明高等专科学校是一种颇受欢迎的高校形式,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对实践感兴趣的高中毕业生来此就读。而且高等专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较之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乐观得多,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人有机会到企业界和经济界任职。
德国的大学实行自由入学和名额限制制度。在德国,高等院校不举行入学考试,具备入学资格者只需到高等院校登记注册所选的学科即可入校学习。但自7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孩子同时进入升大学的年龄,高校虽经一再扩建,仍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对某些专业的申请者又过于集中,为此不得不在州或全联邦范围内对一些专业采取入科许可限制,即名额限制,以解决高校容纳能力有限的问题。
对于各州范围内的名额限制、学习名额的分配直接由高校决定。如果是全国范围内的名额限制,则统一由设在多特蒙德的中央分配办公室负责分配。
自1986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对特别受欢迎的专业如医学、牙医学、兽医学采取了特别挑选手续。凡报名学习这些专业的人都必须参加一次录取测验和面试。这些专业招收名额是这样分配的:10%的名额留给特别求学者(如留学生或应急之用);45%的名额按高中毕业文凭上的平均分和测验成绩综合评定结果分配;10%完全按测验成绩分配;15%依据高校招生面试谈话的情况而定;20%按排队等候时间分配。
对要求学习农业科学、建筑学、生物学、药物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求学者根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占60%)和等候时间(占40%)进行挑选。
对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信息学和测绘学专业的求学者实行统筹安排,能保证求学者学习所选择的专业,但不能保证求学者都能在其所选择的高校中学习。
5.大学生活
1994年,德国注册的大学生有190万人,这其中有近13.5万名外国留学生。德国大学生在校学习历来是比较自由的,他们可自由选择专业和科目,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专业。
大学生有自己的自治团体,它负责管理大学生的事务。大学生议会是它的“立法机构”,大学生委员会是它的“行政机构”,学生遇到问题可找他们解决。
德国大学生60%在假期打工,大学生委员会负责帮他们找工作。在德国,大学生上学不交学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可申请获得国家贷款,这笔贷款一半为奖学金,一半为无息贷款,它可等到学生工作后偿还。能得到多少贷款要依据其父母的收入而定。1993年,在德国得到政府资助的学生在老联邦州占19.2%,在新联邦州占49.1%.
德国的大学有许多福利设施,如由国家拨款资助的大学生廉价食堂及大学生宿舍。大学生可在学校食堂吃到又好又便宜的饭菜。学生宿舍的房租也比市场上便宜得多,它是大学生最理想的居住形式。在新联邦州有55%的大学生可在学生宿舍获得一栖之地。大学生还可以优惠价格参加事故保险、医疗及护理保险等。此外,大学生的乘车月票、戏票、电影票也比正常费用便宜得多。在老联邦州却只有10%的大学生有机会住进学生宿舍,其余90%的大学生一部分与父母住在一起,有钱的还可买房子住,而大部分学生是租房子住,他们或独住或与他人合伙租房.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采取合伙的生活方式,即一些情趣相投的人住在一起,他们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共同分担家务活,一起购物、洗衣服、打扫房间和准备一日三餐。采取这种合伙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由于大学里宿舍十分紧张,而市场上房租又很昂贵,大学生一般很难独自承担起这样昂贵的房租,那么几个大学生和租一间或一套公寓,这样既经济实惠,又可排除家庭的干扰,集中精力学习,而且年轻人在一起情趣相投、心情舒畅。这种合伙的生活方式是目前德国大学生采取的主要生活方式。
德国的大学虽不收学费并可申请贷款助学,但作为一个成年人,自然不愿再花父母的钱,而且年轻人兴趣广泛,有很多喜爱的东西和想去的地方。为了改善生活或独自养活自己,德国60%以上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大学生事物处帮助他们寻找工作。除了假期外,德国大学生在平时课余是不准打工的,必须要用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
在德国,许多大学生把打工赚来的钱用于旅行。旅行最大的花费是交通费。搭车是节省旅行开支的一个好办法。但像外国电影中那样跷起大拇指搭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事先很难知道什么时候有合适的车来,而且近些年由于暴力事件激增,开车人从安全考虑也不情愿让陌生人搭车。于是就产生了两种新的搭车方法,一是有汽车的大学生与没车的学生合伙去旅行;二是想旅行的大学生通过“搭车中心”介绍找可搭乘的汽车去目的地。采用这两种方法都需付一定的费用,但这比乘火车旅行还是便宜很多,只相当于火车票的10%-20%。
6.新联邦州高校概况
新联邦州现有综合性大学17所、艺术和音乐大学12所、高等专科学校21所(这21所高等专科学校是新建的)。1994年,新联邦州大学生共计28.5万名。德国统一后,大量师资,尤其是法学和经济学师资从西部迁往东部。“高等学校改革计划”资助24亿马克对新联邦州的高校进行改革。除建立新型的高等专科学校外,学术研究部分与高校重新一体化,以此促进了德国东部高校与经济界的合作。
(二)成人教育
在德国每年有一千多万人利用各种进修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人一生中要更换几次职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挖掘人的创造力,开辟新领域。为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德国各级政府、教会、工会、政党及经济组织设立了许多进修学习的机构。
德国的业余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叶以北欧为样板建立起来的。目前,全德共拥有1050所业余大学及众多的分校,它们大都是由乡镇或协会创办的,各州为此提供财政补贴。这些业余大学绝大多数是夜大学,包括各个专业、各个学科。仅1993年它就举办各种讲座48.2万多次,有640万人参加,其中语言讲座、保健教育、艺术与手工活动等讲座很受人们的欢迎。人们还可以通过在业余大学的学习,补获中学毕业证书。
在德国,企业职工参加进修的机会很多,每年平均每三名企业职工中就有一人参加进修或听讲座,在新联邦州占职工总数的40%以上。经济界每年为职工进修支付100多亿马克。德国有30所跨企业的进修学院,大企业也经常为本企业职工组织各种讲座,以提高职工的职业能力和熟练程度。企业职工通过深造学习有3/4的人得到提升。国家每年也从财政上支付55亿马克支持职工进修。在深造期间,职工可获得补贴或贷款形式的资助,而且学习用费也可全部或部分免费提供。失业者也纷纷利用职业深造来改善就业机会。如果企业为这些深造者提供一个固定工作,它还可以从国家劳动部门得到这个职工一年的熟悉工作的补助费。
不论是企业工会,还是私立函授学校及各种基金会都订有内容丰富的进修计划,举办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专题讲座。利用业余时间去业余大学学习或听专题讲座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科学研究
近代德国被称为科学之国,它吸引着各国学子来此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二战前,在45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10名是德国人;40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有16名德国人。德国的科学技术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应该说是其高度发达的教育的结果。战后德国作出最大努力,弥补了二战中人才大量外流所造成的损失,使其科技水平重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80、90年代使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医学奖重又回到了德国人手中。1988年,有三名德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89年,有一名德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又有两名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994年,德国女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娜.尼斯莱因-福尔哈尔德荣获诺贝尔生物学奖,这也是德国第一位女科学家获奖。联邦德国的科研工作主要在三个部门进行。第一是高等院校。高等学府从事科学研究是德国高校的老传统,它也是德国全学科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惟一机构。它的研究形式往往是由教授带领一个课题小组进行。第二是大学外的科研机构。有些研究项目往往需要庞大的研究班子、巨额的科研经费及大型仪器,这些就不是某个高校的科研小组所能做到的,只有在核能、航空、航天、医学、分子生物、环境与极地考察等大型研究中心才能进行。巨额的经费往往由国家和各州共同资助。第三是工业部门的研究。工业部门为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能力,也需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开发技术、新产品。企业从事的科学研究不仅在大公司中进行,在中小型企业中也广泛进行。
在联邦德国,从事研究的工作人员有48.8万人,这其中1/3以上是科学家和工程师,除此之外是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1993年,德国用于科研的经费达816亿马克,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仅次于日本(3%)和美国(2.8%)。
德国的科研机构包括:各高等院校;设在杜塞尔多夫、格廷根、海德堡、莱比锡、美因兹、慕尼黑和柏林的七所科学院,其中柏林-勃兰登堡艺术学院是1992年新建的,它主要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这七所科学院现已成为德国科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中心。另外,还有私人研究机构。
德国研究协会是德国科学界的自治组织,它是德国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的最大机构,它每年从联邦和州得到资助经费(1994年为14亿马克),然后把这笔分发给不同的研究项目,每位科学家都可申请资助。
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是德国大学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它是德国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纽带,它下属有50个研究机构,为经济界进行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许多科学基金会,如弗里茨-蒂森基金会、大众汽车厂基金会、德国科学捐助者联合会等,它们对德国的科学研究也起有重要作用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