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老北京小吃
[打印本页]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7-2-17 19:10
标题:
老北京小吃
老北京小吃
一位在海外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北京作家写道:“北京最使人怀念的是什么?想喝豆汁儿,吃扒糕;还有驴打滚儿,从大鼓肚铜壶冲出的茶叶和烟熏火燎的炸灌肠。”他说的都是北京的小吃,可见北京人对小吃是那么倾心了。
北京小吃有250多种、灌肠、爆肚、茶汤、豆汁、炒疙瘩、炸油饼以及云豆卷、豌豆黄等等数不胜数,其中豆汁当推特色第一。这是用绿豆粉发酵后,用其汁煮成,味道酸怪,外地人不易接受,而老北京对他却情有独钟。
1.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2.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爱窝窝的由来是明朝时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
3.糖果卷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糖卷果虽说是小吃却被看做是名副其实的药膳。看看主料您就知道了,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民间的滋补佳品。
4.姜汁排叉儿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姜在中医中具有健胃、祛寒和解毒等药效。
5.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6.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
7.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
8.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挫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9.萨其玛
萨其玛,汉语为金丝糕。萨其玛是满族的名糕点,民间传说是一位满族的将军留传下来的。因其好打猎,为携带方便,故制作这样一种糕点。其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再 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糕面撤上青红丝,其味香甜可口。
10.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11.糖火烧
北京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
12.豆馅烧饼
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说:“干酥烧饼味咸甘,形有圆方贮满篮,薄脆生香堪细嚼,清新食品说宣南。
”
13.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颜色橙黄,满嵌红枣,好看亦好吃。有诗称赞豌豆黄:“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着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
另外还有一样东西 我也不想说是什么 是北京的朋友看了应该知道 不是北京的朋友听都听烦了的吧
14.褡裢火烧
在前门大栅栏地区有一条不长的胡同,叫门框胡同。门框胡同里有个不大的餐馆,叫瑞宾楼。瑞宾楼经营着一种著名的北京吃食,唤作褡裢火烧。
清代光绪年间,在老东安市场有一个做火烧的小食摊,摊主是一对从顺义来的姚氏夫妇。
这姚氏夫妇做的火烧与众不同。把面和好了,擀成薄皮儿,里面装上拌好的馅,折成长条形,放在饼铛里用油煎。火烧煎得了,颜色金黄,焦香四溢,味道鲜美可口。一来二去,小摊的生意越做越火。姚氏夫妇索性开起一家名叫润明楼的小店,专门经营褡裢火烧。后来,这店由于姚家晚辈经营不善,倒闭了。
该着北京的老少爷们儿口福不绝——当年润明楼里的两个伙计罗虎祥、郝家瑞把“香火”传承下来,合伙在前门门框胡同里开起一家饭馆,继续经营褡裢火烧。店名从俩人名中各借一个字,叫祥瑞饭馆。一时间名噪京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吃。
公私合营,祥瑞饭馆划归国有。“文革”中,几次更名。先是叫“红岩”,又叫“飓风”,改革开放之后叫瑞宾楼。
那位问了,您这儿侃这么热闹,这褡裢火烧到底绝在哪儿?
先是面。面要活得软硬适中,醒一会儿,揪成小剂子,再擀成长方形薄皮儿。然后是馅。把肥瘦猪肉剁成碎泥,放进葱姜,再用由猪棒骨和小柴鸡炖的高汤打馅。接下来是包。用拌好的馅放在皮儿上卷包好,两头封住,上铛时拉成扁长形。最后是煎。放在饼铛里用油来煎,直到两面金黄出锅。
说得轻巧,做来可不简单。面的劲儿,馅的味儿,包的齐整,煎的火候儿,没有一样不要功夫。看着人家做起来挺容易,等咱们自个儿一上手就不是那么回子事了。
三年前,瑞宾楼改制从国营变成了私营,褡裢火烧依然是那里的“主打产品”。
负责和馅的是年已七十的王植田老师傅。这老爷子原来就是祥瑞饭馆的伙计,从学徒至今,已经和褡裢火烧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若不是亲口尝尝由他制作的褡裢火烧,您就不知道什么叫炉火纯青!
15.豆汁儿
其实在豆汁儿的“考验”下,不少真真正正的北京人也败下阵来:委实接受不了,甭说喝,看着别人喝得有滋有味的样子,都因受不了豆汁儿冲鼻子的味儿而心里不舒坦。
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的语尾,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音而生误解。
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说: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乾隆十八年十月发交内务府的一道谕帖,其内容是:“近日京师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乾隆朝之大臣)检察,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当时内务府大臣)招募制造豆汁匠人二三名,派在膳房当差,所有应用器具,准照野意膳房成例办理,并赏给拜唐二缺以专责成”。这道谕帖说明豆汗是从乾隆朝开始问世的,至于什么人发明的,无从查考。
粉房中水磨绿豆制粉条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下脚,经过发酵后再熬熟,就是豆汁儿。《燕都小食品杂咏》豆汁粥诗云:“糟粕居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豆汁儿最早分甜、酸、酸甜三种。当天做成的豆汁儿是甜味,放到第二天,就变成酸甜,第三天则只酸不甜。
清宫御膳房饭局里所做的“豆汁粥”,有三种做法:勾面儿(豆汁熬熟后,少许纯绿豆粉调成稀糊,对在豆汁里,这种豆汁味道清甜)、下米(在豆汁里加入一碗米同熬,这种豆汁甜而酸)、清熬(不加任何别的原料,只清熬豆汁,这种豆汁只有酸味,过去街头豆汁挑子上所售的豆汁,便是这种)。 据单好豆汁儿这口儿者称,一碗豆汁儿加上一碟儿辣咸菜丝儿,占了五味中酸、辣、甜、咸四味,独没有苦味,是为人生的期盼。
豆汁儿还有个孪生兄弟:麻豆腐,是制豆汁儿时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儿、腌雪里红炒熟,泼辣椒油,喜爱这一口儿的北京人也颇多。
16.炸灌肠
灌肠是一种北京特有的风味小吃,早在明刘若愚所著《明宫史》中就有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兴居的灌肠在京城小有名气,福兴居的掌柜被称为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大肠灌制进淀粉、碎肉制成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灌肠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淀粉加上红曲和香料灌在猪小肠中成型,而现在超市中能够买到的灌肠则把红曲和小肠都省去了,仅仅是用绿豆淀粉加香料灌制成型的一个长长的淀粉肠。
灌肠讲究用猪大肠中练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但现在人们出于健康的考虑已经很少用猪大肠油来炸灌肠。炸灌肠的时候须先将成型的灌肠切片,在饼铛中炸至两面冒泡变脆,即取出浇上拌好的盐水蒜汁趁烫吃。
17.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扒糕用荞麦面制成,锅内烧开水,倒入荞面,快速搅拌,荞面熟透后,盛在盘内拍平晾凉,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用麻酱、酱油、好醋搅拌的汁,加上红咸胡萝卜擦的丝,浇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并注称:“热天之扒糕,用荞麦面蒸成饼式,浸凉水中,食者以刀割成小条,拌醋、蒜、酱油等食之。色灰黑,见之欲呕,色恶不食,于扒糕吾云亦然。”看来《燕都小食品杂咏》的作者不喜扒糕,要按孔子“食恶不食”的教导行事。但很多老北京人虽视其色恶,乃至被醋蒜辣子的酸辣味熏得要号叫,但仍钟情于扒糕。
作者:
米帅
时间:
2007-2-17 22:56
感觉和江南 天壤之别, 都很古怪的东西
作者:
蓝得
时间:
2007-2-18 09:15
炸酱面不算???
作者:
川贝儿
时间:
2007-2-18 10:25
驴打滚一定是糯米做的吧?想吃
作者:
johney
时间:
2007-2-20 15:27
哈哈,虽然俺不是北京人,但这些个东西有不少都吃过,绝对的赞.
还有一个让我一生难忘的东西:芥末敦儿(本人才疏学浅不知是否地道北京小吃),大家有兴趣可以试一下,哈哈:naughty:
作者:
xj-volker
时间:
2007-2-21 00:11
基本没吃过~~~听都没听说过
作者:
麦香奶茶
时间:
2007-2-21 13:08
有的怎么跟广东小吃一样的
作者:
快乐的小猪!
时间:
2007-2-22 10:07
原帖由
米帅
于 2007-2-17 22:56 发表
感觉和江南 天壤之别, 都很古怪的东西
有什么古怪的!看你还觉得别扭呢!
作者:
快乐的小猪!
时间:
2007-2-22 10:08
每次回去都得去吃个几次!
感谢楼主!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