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头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象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值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们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
1985年的春天,成群结队的旅鼠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草木被洗劫一空,庄稼被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伤。旅鼠成灾,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人们忧心忡忡。然而,到了4月份,这群旅鼠大军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滚去,伤的伤,死的死,而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沿途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旅鼠的尸体。就这样,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奋力往前游去,直到全军覆没。
北极兔的形体比家兔要大,身体肥胖,耳朵和后肢都比较小。当然,“兔子尾巴长不了”则是所有兔子的共同特征。北极兔有一身蓬松的绒毛,就象绝缘层一样能够有效地防止能量散失,这对渡过北极的严寒是至关重要的。
北极兔名称不一,有的地方叫山兔或蓝兔,在北美则叫雪鞋兔。因为在北美洲这种兔子不仅蹄子很大,而且下面还长有长毛,这样有助于减少压强,即使在雪地上奔跑也不大容易陷下去。这种兔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叫生存绝招,即能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毛色,春夏秋三季为灰褐色,一到冬季则变为洁白,这样不仅便于伪装,而且白色还能起到一种光学反射作用,使天敌难以发现。
驯鹿,雌鹿体重可达150多公斤,雄鹿较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鹿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度可达1.8米,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每年更换一次,旧角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驯鹿虽然温顺善良,却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欧,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驯鹿则属于大范围圈养的。
驯鹿的冬毛十分浓密,长毛中空,充满了空气,不仅保暖,游泳时也增加了浮力。贴身的绒毛厚密而柔软,就像是穿了一身双层的皮袄。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大迁移,也是遇山翻山,逢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但与旅鼠不同的是,驯鹿的迁移不是集体去自杀,而是一种充满理性的长途旅行。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赖以越冬的亚北极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既定路线往北进发。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浩浩荡荡,长驱直入,日夜兼程,边走边吃,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长出新的薄薄的长毛。脱掉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天然的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平时它们总是匀速前进,秩序井然,只有当狼群或猎人追来的时候,才会来一阵猛跑,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因此,有人把驯鹿的迁移叫做“胜利大逃亡”。
对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来说,驯鹿是他们极其重要的物质来源,肉是上好的食品,跟牛肉的味道差不多,皮是缝制衣服、制作帐篷和皮船的重要材料,骨头则可做成刀子、挂钩、标枪尖和雪橇架等,还可以雕刻成工艺品。
麝牛又称麝香牛,确实有一种麝香的气味,特别是在发情期更是如此,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那种气味。
麝牛头上长着一对坚硬无比的角,是防卫及决斗的有力武器;身披下垂的长毛,可一直拖到地上,长毛的下面又生有一层厚厚的优质绒毛,爱斯基摩人称之为“奎卫特”;耳朵小小,披有浓密的毛;其鼻子是全身唯一裸露的地方;麝牛的身体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热量散失,承受时速96公里的风速和-40℃的低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照常生活自如。在隆冬季节,温暖的气流有时会光顾北极,并带来一场大雨,可怜的麝牛往往被淋成“落汤鸡”,经寒风一吹,身上的雨水便结成厚厚的冰甲,结果麝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冰舵子,动弹不得,灾难随之而来,有的麝牛因此而被活活冻死。
在平常情况下,麝牛显得格外温顺,走起路来慢条斯理,好像在考虑着重大问题。停下来吃一点食物,接着平躺在地上细嚼慢咽,不一会儿便打起瞌睡来。等稍微清醒时,接着再向前走一段距离。麝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食物的需求,一举两得。据报道,由于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极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仅占同样大小的牛的1/6。
麝牛性情温顺,从不惹是生非,即使强敌来临(主要是北极狼群),它们也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总是严阵以待,从不主动攻击。这时,它们会采取集体防御战略,自动围成一圆阵,把弱小者放在中间,用其庞大的躯体,组成一道有效的防护“墙”,对来犯者怒目而视,竖起那坚硬如钢叉的犄角,好像要以自己的威势使对方屈服,一旦敌人袭来,它们也会拼死抵抗,决不退缩。
北极狐属犬科,额面狭,吻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
狐狸最主要的食物供应还是来自旅鼠。当遇到旅鼠时,北极狐会极其准确地跳起来,然后猛扑过去、将旅鼠按在地下,吞食掉。有意思的是,当北极狐闻到在窝里的旅鼠气味和听到旅鼠的尖叫声时,它会迅速地挖掘位于雪下面的旅鼠窝,等到扒得差不多时,北极狐会突然高高跳起,借着跃起的力量,用腿将雪做的鼠窝压塌,将一窝旅鼠一网打尽,逐个吃掉它们。
北极狐狸的数量是随旅鼠数量的波动而波动的,通常情况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极狐数量高峰年,为了生计,北极狐开始远走它乡;这时候,狐群会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种疾病“疯舞病”。这种病系由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所致,得病的北极狐会变得异常激动和兴奋,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闯乱撞,甚至胆敢进攻过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尸体多达每平方公里2只,当地猎民住住从狐尸上取其毛皮。
北极狐身披既长又软且厚厚的绒毛,即使气温降到-45℃,它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它们能在北极严酷的环演中世代生存下去。尽管人们对狐狸自身并无好感,但深知狐狸皮毛的价值和妙用,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人们以身着狐皮大衣而荣耀万分,风光无限。狐皮品质也有好坏之分,越往北,狐皮的毛质越好,毛更加柔软,价值更高,因此,北极狐自然成了人们竞相猎捕的目标。
在北极的食肉动物系列中,狼虽然比狐狸大不了多少,而且彼此是亲戚,但它们捕食的目标却大不相同。狼虽然对送到嘴边的旅鼠和田鼠之类的小动物也不肯放过,但总是拣而食之,当点心吃,它们主要追逐的是驯鹿和麝牛之类的大目标。这是由它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因为狼群总是集体捕猎,分而享之,如果忙了半天才抓到一只兔子,还不够塞牙缝的,怎么能满足饥肠辘辘的群体的需要呢?
狼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优势雄狼在担当组织和指挥捕猎时,总是选择—头弱小或年老的驯鹿或麝牛作为猎取的目标。开始它们会从不同方向包抄,然后慢慢接近,一旦时机成熟,便突然发起进攻;若猎物企图逃跑,它们便会穷追不舍,而且为了保存体力,往往分成几个梯队,轮流作战,直到捕获成功。
狼对自己的后代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幼狼降生后,最初的13天,尚未睁开眼睛,这时它们便紧紧地挤在一起(每窝5~7只,个别情况可达l0~13只),安静地躺在窝中。母狼在这个时期几乎是寸步不离,偶尔外出,但也赶紧返回、细心照料小狼。1个月后,母狼便开始训练它的孩子们,它将预先咀嚼过的,甚至经吞食后吐出来的食物喂养小狼,让它们习惯以肉为食。当小狼长出尖锐的牙齿时,母狼又会给小狼不同的食物,先是尸体,然后是半死不活的,目的是让小狼逐渐学会捕食本领。此后开始带着它们到一定的地方饮水。在这期间,狼群中某些成员也参与喂养小狼的活动。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就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如同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的代表就是北极熊了。
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双桨,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公里。北极熊爪如铁钩,熊牙锋利无比,它的前掌一扑,便可以将人的头颅打得粉碎,身首异处。北极熊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公里,但并不能持续太久,只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如果你在北极遭到了北极熊的攻击,你可以跟它商量进行长跑比赛,这样北极熊必败无疑。
北极熊的嗅觉器官异常灵敏,它可以闻到3.2公里以外烧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1992年春天,爱斯基摩人捕到了许多鲸,将其内脏丢弃在巴罗周围的垃圾坑里,然后加以土埋。秋天海上结冰后,北极熊闻着气味来到这里的村子,而且数量颇多,人们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人们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如用直升飞机轰鸣声、鞭炮声,以图将其赶走,但结果收效甚微。对于那些胆大包天,对人身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几只北极熊。不得不将其枪杀。有时,北极熊会偷偷地进入北极科学站的营地,跑到帐篷或厨房和仓库中翻箱倒柜,企图品尝一下人类的食品;有时,北极熊又极其温顺可爱,对科学站上人们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跟在人们的后面或躺在远处的冰上,观看人们工作。
北极的春季(三四月份)是北极熊的交配期,一般两周左右,有时可达1个月之久。性成熟的雌北极熊(4龄以上)和雄北极熊(5龄以上)或许由于有缘千里来相会,或许心灵感应所致,相会之后,双方便一起漫步于晶莹剔透的冰盖上。当然并非所有得母熊都对公熊感到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公熊往往会采取暴力行动,于是双方便撕打起来,但是体质弱的母熊岂是体大粗壮的公熊的对手,最后母熊不仅遍体鳞伤,而且还要委屈求全,不得不违心地当上新娘。从某种意义上讲,雄北极熊所作所为虽有点粗暴,但对其整个种族的繁衍是极其有利的。
人们捕杀北极熊,为的是取其皮食其肉。北极熊的肉是爱斯基摩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熊皮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用品,用其制成裘服、鞋袜,为他们提供了最能保温的防寒物品。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大象,而海洋里最大的动物则是鲸。也许是因为,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所以鲸也比大象大许多倍,或许这可以称之为尺度效应。因此,鲸类也是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捕鲸是爱斯基摩人的文化核心,爱斯基摩人的历史是跟捕鲸分不开的,或者说,他们就是靠北极水域中的鲸才得以生存下来的。爱斯基摩人所说的捕鲸,主要是指弓头鲸,即北极露脊鲸。 北极露脊鲸的身体呈纺锤形,头大,可占体长1/4以上;鲸须长而细,弹性强,颈部不明显。成年露脊鲸平均长15~18米,老鲸可达21米。每当露脊鲸浮到海面上时,脊背几乎有一半露在水面上,而且脊背宽宽的,它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此外,露脊鲸还有一个独特的标志——喷射出的水柱是双股的,而其他鲸类都是单股。
对爱斯基摩人来说,白鲸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为其肉好吃,而且它们的油用来点灯不仅明亮,还能释放出大量热量,使简陋的冰屋保持温暖。除此之外,白鲸的皮也很有用,还有一种香味,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
远远看去角鲸就像头上长了一根长长的角,故名角鲸。角鲸的“角”实为一巨齿。从其胚胎发育来看,角鲸的牙齿共有16枚,只不过到出生时大部分牙齿退化消失了,仅上颚的两枚保留下来,并且雌鲸的齿终生隐于上颚而不外现,仅雄鲸左侧的一枚,突破上唇向前伸出,其长度可达2~3米,颇似唐·吉可德手中的长矛;右侧的一枚也藏而不露。但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其两较长牙齿也有同时向前伸出的,那便成了双角鲸了。
海象,顾名思义,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坚硬的体毛,眼小,视力欠佳,体长3~4米,重达1300公斤左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也可称得上北极特产动物,但它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大西洋都有其踪影。
海象形似笨重,但却十分灵巧。当它潜入海底觅食时,巨大的牙被运用得得心应手,不断地翻掘泥沙,同时,敏感的嘴唇和触须也随之探测、辨别,碰到食物,便用齿将其喜食的乌蛤、油螺等的壳咬破,然后将其肉体吃掉。
全球海豹共有18种,北极地区有7种,南极地区有4种。但在数量上,北极海豹不如南极多。世界上所有海豹身饮均呈纺锤形,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
海豹的经济价值极高,肉质味道鲜美,且具丰富的营养;是当地土著居民最喜爱的食物;皮质坚韧,可以用来制作衣服、鞋、帽等来抵御严寒;脂肪可用来提炼工业用油;雄海豹的睾丸、阴茎、精索是极其贵重的药材,俗称海狗肾,与其他药物一起配制而成的中药,具健脑补肾、生精补血和壮阳的特殊功效;肠是制作琴弦的上等材料;肝富有维生素,是价值极高的滋补品;牙齿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北极鳕鱼分布于整个北极区,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当温度超过5℃时,即不见它们的踪影。它是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6厘米,是北极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