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动物趣闻] 似蛇似蜥的蛇蜥[图] [打印本页]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7-3-2 15:04     标题: 似蛇似蜥的蛇蜥[图]

蛇蜥科有10~13属90~110多种,可以分成4个不同的亚科,两个亚科的成员四肢健全,另外两个则没有四肢而外形似蛇或蚯蚓。四肢健全的两个亚科为侧褶蜥亚科Gerrhonotinae和肢蛇蜥亚科Diploglossinae,均限于新大陆。侧褶蜥亚科有近40种,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到美洲热带地区,其中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种类最多。侧褶蜥为树栖或陆栖,树栖的成员有可以缠绕的尾。肢蛇蜥亚科有3属37种,其中很多种类生活于加勒比海诸岛,其它美洲热带地区也能见到。肢蛇蜥亚科成员多体型似石龙子,四肢细小,其中南美洲的缺肢蜥Ophiodes只有不发达的后肢,外貌与蛇蜥亚科的成员有些类似。蛇蜥亚科Anguinae是所有无足蜥蜴中最著名的,分布广泛,除了北美洲外,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也能见到,是本科唯一可见于旧大陆的代表。蛇蜥亚科成员外形与蛇非常相似,但是有可以活动的眼睑,有耳洞,尾部可以自行截断。蛇蜥亚科中拥有本科体型最大的成员,其中棕脆蛇Ophiasuarus apodus身长可达1.4米。另一个无足的亚科是蠕蜥亚科Anniellidae,仅以分布于美洲加利福尼亚州的北蠕蜥Anniella pulchra(右图)和墨西哥加利福尼半岛的南Anniella geroniensis为代表。蠕蜥身体很小,穴居似蚯蚓,有活动的眼睑但没有耳洞。蠕蜥亚科常被升级为独立的科。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7-3-2 15:04




         帝王蛇蜥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7-3-2 15:05

帝王蛇蜥是蛇蜥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英文名:Scheltopusik,分类为:爬虫纲 蜥目 蛇蜥科。原产于高加索山北部,小部份的亚洲,中东地区,前苏联在亚洲的中央地带,栖息生活在森林底层落叶堆下。食性为肉食,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动物园喂以蟋蟀和乳鼠。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在克里米亚半岛和高加索的黑海沿岸有一个独立的族群。

帝王蛇蜥虽然体型粗长没有四肢似蛇,它们与蛇的区别在于:

1.蛇蜥有具有可闭合的眼睑;而蛇没有。

2.蛇蜥身长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尾巴;蛇的尾巴比身体短。

3.蛇蜥有外耳孔;蛇没有。

4.蛇蜥身体覆满坚硬的方形鳞片,排列成环状,腹部鳞片小而多列;蛇腹鳞大而单列,在泄殖孔两边有后肢的残留痕迹。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7-3-2 15:06

物种名称:脆蛇蜥
图片作者:赵尔宓 ZHAO Ermi: Wangs@panda.ioz.ac.cn
物种特征:[识别特征]四肢退化,通身细长如蛇。全长500 mm左右,尾长占全长的3/5以上。耳孔较鼻孔为小;有活动眼睑;吻背鼻鳞与单枚前额鳞(额鼻鳞)间有2枚小鳞。体侧各有一纵行浅沟,左右纵沟间上方有背鳞16-18纵行,明显起棱;下方有腹鳞10纵行,平滑。背面棕褐色,雄性背面有闪金属光泽的翡翠色短横斑或点斑;腹面黄白色,有的尾下散有棕色点斑。 [分布] 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多数省(区)以及台湾。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生物学] 在四川西南部多见于海拔800~1 500 mm的山区,常栖于土质疏松、湿度不大的农耕地及其附近。平时潜伏于洞穴内或松软土中,多于晴天外出活动,觅食蚯蚓及昆虫。人工饲养下,观察到五龄以上才开始交配产卵,交配时间为5月中旬到6月中旬。7~9月产卵4~14枚于枯叶堆下浅洼中,卵乳白色,彼此粘连或分散,雌蜥有不定期盘卷卵堆上的习性;若将卵移开,雌蜥会以头将移开的卵用头顶回"巢"中。当气温在17°~18℃,约30~40天可孵出仔蜥,全长30~40 mm。 [估计数量] 脆蛇蜥分布较广,四川各产区供销社每年均可收购到几百条,近年来收购数量逐渐减少,有的地方已收购不到。 [致危因素及现状] "脆蛇"或"碎蛇"是我国传统药材,中医骨科用以接骨或治疗跌打损伤,被大量捕捉出售,70年代已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一些地方开始人工饲养。人工饲养过程中,还发现鼠、某些鸟类及昆虫是其天敌,目前收购量已急剧减少,足见脆蛇蜥已趋濒危。 [驯养繁殖状况] 70年代开始,许多地区药材部门已开始人工试养脆蛇,并繁殖成功,但数量有限,加以性成熟周期较长,成本太高,远不能满足需要。近年已未见有关于人工养殖的报道。 [现有保护措施] 无。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①结合全国陆生野生动物普查工作,了解脆蛇蜥的现有数量,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好保护工作。②恢复和发展人工驯养繁殖,争取逐步做到以人工繁殖的动物提供药用。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