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流行一种对“春晚”的政治观察,引致负面评价多的第一个原因。中国人天生爱政治,官方的政治是“灌输”(这在本网胡朋先生的相关系列文章中有分析,一妨一阅),形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对“春晚”干预、调控,违背了艺术规律。政治是什么?是把自己的人变得多多的,要说“春晚”政治,我想只要一条就够了,就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你敢不敢将这些的“春晚”主要地面向中国最广大的人群---农民,与其把春晚办得豪华不如办得俭朴,与其办得盛世欢歌不如办得普天民乐。“春晚”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就得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反映农民、工人(包括下岗的)、大学生解放军战士、个体户、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家、普通的公务员等各类人群的情感,也就是说,除夕之夜,国家机器要为邦本的人民群众唱戏。# s. ^, z4 W e; A$ ?2 w
, q% y: s5 c; m9 e6 o% Y$ t再则就是“春晚”边际效用的递减。二十年前,中国人才从“八个样板戏”的文化专制时代、“卖花姑娘”哭倒八亿人的时代走出来,一台“春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春晚”已基本完成了“解放”使命。另一方面,传统的形式、内容也使导演才尽,无材可导;演员才尽,无戏可演,这就导致了“春晚”乏善可陈,陈陈相因,没有新意。这就是要创新!网友有人建议,春晚要改成狂欢节,这实质上是要求春晚创新。+ Y( j a& F/ _! s' S
% ]/ G4 J! H; R6 r! y“春晚”政治、春晚的形式、内容创新,最根本的是,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认清人民大众的社会活动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也是春晚办得成功的指导思想。毛主席指出:“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了解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春晚的导演和演员、主持人经常地生活在人民中间,设身处地想工农所想,急工农所急,写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奋斗,他们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他们中间的是是非非都应通过各种文艺作品反映出来。这是办春晚、办文艺的不二法门。& e, Y: ^) ^' W
w5 P, ~3 u8 a. g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时代,各种矛盾更加复杂,更加尖锐起来。但是,***的宗旨没有变,毛主席所指出的方向没有变。近些年来,我们的春晚人民不满意,再看看我们的电视节目,什么鸳鸯蝴蝶、剑客侠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热闹一时,但没有多大生命力的。这些想来,春晚昨如此、今如此,也就不奇怪了。8 c/ q7 f. q4 y4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