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9 O& r+ v ^4 a! S( ], @当刘志军向吕老介绍去年以来、铁道部加快铁路建设、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情况时,吕老格外感兴趣,不时地询问着一些技术问题。他表示,京津城际轨道交通修好后,一定亲自体验一下30分钟就能从北京到天津的感受。 ~1 t1 ?! B2 ?% `. p
( ?" Y2 U, G* M1 Q/ T怕影响吕老的休息,刘志军匆匆告辞。意犹未尽的吕老高兴地祝愿铁路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N' O. b# i: t2 f& F) M- d
4 G x$ K) H% q! X7 ]! c! e
汪东兴 ( F' T1 L+ U" L. K: G" c0 u" f' q
汪东兴老人就住在靠近北京长安街的一个寂静的院落里。 ! k$ B8 R( a6 K2 m$ s* J2 }+ G4 w) r2 N9 l8 y. U' W# y p' e
当我们走进汪老的会客厅的时候,汪老因为准备谈话笔记,还没出来,房间里只有一位看上去年纪在40岁左右的女子,她微笑着告诉我们:“我爸爸一会儿出来,请等一等。” 6 t& ]7 N( L7 ]) [. J5 V5 q# A( G+ v7 A3 y# o& I: o& N
大约过了两分钟,汪东兴老人迈着军人般的步伐,快步走了出来。5 U& q# [1 j. s4 I6 H2 i# m
" E: M( E5 p3 w$ W/ s
老人对年轻人十分和气,笑起来声音依然朗朗,落地有声。在刚刚开始采访时,他因为还没有戴上助听器,听不清记者提出来的问题,等他戴上助听器之后,听觉就好了,回答问题极为爽快和准确。1 @6 @0 P v/ Q( S. H4 D+ \0 v" b
: P1 P; D- G% a我们要采访的是延安枣园文工团的故事。对于在延安枣园的情况,汪老记得很清楚。他说,延安枣园文工团也称为延安枣园文娱科,这个单位是在李克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的。它的产生很不简单,因为当时的延安刚刚经历了“抢救运动”,有许多曾经在我党秘密战线工作的同志受了委屈,还没有得到甄别,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党秘密战线的同志依然忠于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革命,尤其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地工作着。 % m; W7 m# z' z( u2 j* {! y" \1 Y$ }1 V+ j4 M; i/ A
当时,延安的生活比较艰辛,为了克服生活条件方面的困难,为人民演戏唱歌,为革命鼓与呼,大家在当演员的同时,也当了工匠。他记得,当时演出用的大鼓、二胡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上山捉了蛇,剥下皮,做鼓和二胡;化妆品也是演员自己做的,大家分头上山采石头,用石头的粉末和上猪油化妆;负责后勤工作的同志,为了筹集演出所用的资金,挑起货郎担子上了山,进了村。 v S+ A' p- l" G- E
$ Z4 B: m* v: d' \5 ]经过文娱科同志们的艰苦努力,当时的延安的确产生了很多好的作品,比如秧歌剧《动员起来》和话剧《前线》等等。对于这段往事,汪老记得十分清楚,还会唱出当年文艺节目中的曲调。他深情地说,秧歌剧《动员起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产生的有影响的好作品,至今,陕北的老百姓都记得这个秧歌剧的内容,特别是作者陆石同志(公安部前办公厅主任),在创作这个秧歌剧的时候,很不容易,除了体验生活之外,饿极了,就用油灯下的油炒野菜吃。他说,有一件事情,他至今也觉得对不起陆石同志:那就是在延安的时候,陆石同志曾经写过一部作品,请汪老指正,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有给陆石同志一个答复。在50年后的今天,他向同记者一起来的陆石夫人道歉。5 q8 |( Y+ v5 ]6 J% Y2 u
; D& S( |6 P9 _& h
谈到晚年生活,汪老说,他很清闲,早晨看书写字,中午吃饭休息,晚上也看书。汪老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他习惯写隶书。就是一般的谈话记录,他也不要秘书整理,而是自己用毛笔记录下来,字写的很是工整大方。" c4 d. X2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