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已经过世,他在生前与中国和印度有特殊的缘分,上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去印度指点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后来弗里德曼又去了中国,为中国经济政策提供指导。因此,弗里德曼对中印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有特殊的了解,并对这两大经济体在二十一世纪的角色有他独特的见解。去年,弗里德曼接受了《华尔街日报》的采访,那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据《华尔街日报》刊登的采访记录,在并不长的采访中,弗里德曼用特别对中国与印度的前景做了特别的论述,这应该是弗里德曼对中印两国的临终遗言。% I% r4 o* _2 U, m! ^* y
0 W g$ I6 R8 [弗里德曼的上述论点似乎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过去中国与印度是1:1的比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从短期与现状来看,中国有一定的领先。在印度放开经济管制后,而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重大改革的情况下,两个国家的比分就变成了1:2,印度比中国多了一个优势。当然,国家的竞争状态也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比分来打分。并且,弗里德曼的论述并非是比分的简单增加,而是政治与经济体制的相融与排斥,这是弗里德曼论点的关键。换言之,在改革的顺序上,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执行,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只对一边进行改革,但最终要看政经体制之间的相互冲突还是相融。作为全球最著名的自由经济学者和倡导者,同时也曾是一些国家的经济改革顾问,弗里德曼的“冲突”论并非完全出于直觉,而是有他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有他多年来的实践的作为例证。0 M' I, F0 f s# X
8 f5 s- ~! l8 s弗里德曼赞扬中国经济的成功,其实就是对邓小平发起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肯定,弗里德曼提出政、经体制的“冲突”,也是对当今中国领导人的一个挑战。3 E. I0 V* k! {' I& r2 K8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