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N7 u8 a' H# @我想,他大概被这种嫉妒心折磨得够痛苦的。 6 R6 b/ _& r) n% G* S " I L+ ~+ W8 n. @* ?5 H他在《从军行》里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那意思是说,哪里怕到部队去当个连长,也不再写作了。这大概是在文学的竞争中,屡屡败北的感慨吧?写不出东西,尤其写不出好东西,硬要人家承认你是诗人,是作家,是大诗人,是大作家,那是枉费心机的事。即使当时主持文学事务的上官婉儿,给武则天奏上一本,封他一个种子作家的名号,难道读者就会买账了吗?* g J+ F# s5 B' k' A4 w" q' D, l2 o
( u+ B8 c7 [! B( ~+ [后来,求名成疾的杨炯,还真有一点变态,一写文章,来不及地拉名人陪绑。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里,说「杨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 3 a$ ^; r* q1 ?- F5 [% P 8 r1 v2 U+ c9 @& c; z% v现在已无法找到他这种热求名位的性格,如何闹到为人所诟病的地步。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凡执著于成就的大小长短者,凡计较于名声的高低前后者,而又写不出什么东西,或虽还不停炮制,却再也写不出什么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者,这样的文人,必折腾,必生事,必裹乱,必闹笑话。 9 }+ @: Y7 D9 ^. y# k0 F% p, H- Y5 G( G' P* H" e
过去如此,现在也不能不如此。 ' ]9 T' v! n. b" q, B0 g+ [' V' {" K' }) R; c6 S5 Y
因此,杜甫笔下「王杨卢骆当时体」的其中「当时」二字,这种角色定位,再明确不过地告诉我们,一位作家,一位诗人,在你或长或短的一生之中,能做的,做了,该做的,做了,做得好,还是差?做得多,还是少?做得有价值,还是做得无意义?就留给时光去判断,留给后人去评价吧! & x ^( a# B4 P2 b6 d7 {2 ]5 F' w# A4 w
阁下已经做了应该做的和可能做的一切,尽到「当时体」的责任,也就够了。然后,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豁然,看长江后浪推前浪,岂非一大快事乎? . x; O( D! {4 ]( y7 t4 ~8 p/ d& c. o1 @! o E0 M
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