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1 I3 m; c. k. P6 \3 } 不仅如此,“洛丽塔”的身影也出现在那些看似并不相关的文化产品领域,比如恐怖片中洛丽塔造型的受害者。市面上,洛丽塔娃娃和服饰道具也十分抢手,而COSPLAY(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洛丽塔更是公认的热点。就连许多成年女性也不惜花上近万美元,去欧洲参加所谓的“公主之旅”,亲身体验一把重归洛丽塔的感觉。在日本时尚的发源地东京涩谷和原宿神宫桥,每逢周末,到处都能看到身穿褶边公主裙、头戴花边婴儿帽,或是扎着宽大的缎带、抱着泰迪熊玩偶的“洛丽塔少女”。正因为这种现象在日本文化产品中已经如此普遍,日语中甚至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洛丽控。 & S) A- k2 g1 F8 f1 b7 p- V
2 p: \1 x& l }8 ]: ~9 c4 r, D. j+ U
●虚无伤感的岛国情怀 # Q9 T4 `$ J% M$ q+ x' D. t $ X& F3 a, F4 d8 y) U- r& B 有人认为,日本人锺爱“洛丽塔”是一种变态行为;也有人把它归咎于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认为由此引发的悲观情绪使日本女性产生了严重的“白日梦情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回到少女时代”。更有专家称,这是一种因遭受原子弹袭击而萌发的“小男孩亚文化形态”。二战后,日本社会普遍感到失败和压抑,时刻担心原子弹会再次降临,因而产生了希望“在成人世界里像小孩子一样生活”的奇怪念头,并通过“洛丽塔”宣泄出来。 & A% L% C: i" _1 C* ^/ s 2 F: G5 Z6 f2 T3 `9 b* G3 E 从某个层面来说,这些对日本人“洛丽塔”情结的分析都有一定道理,因为不少“洛丽塔”作品充斥着受虐、压抑、自我毁灭等非常情绪,而且许多可爱少女在文艺作品中以悲剧收场。但如果仔细分析这种情结,就会发现它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的土壤中,在日本由来已久,远比泡沫经济破灭、二战战败早得多。 ; v% }. _7 Z# Q. S- {1 Z; k1 u* n6 T# D
日本是个岛国,地域狭小,历史上又长期处于邦国林立的藩镇割据状态,战事不断、天灾频发,这一切让日本人产生了“人生五十年,如幻如露”的不安定感。他们悲叹世事无常,认为应该及时行乐,逐渐形成了自怜自恋的心理,对转瞬即逝的美丽特别推崇。在他们看来,越是悲情的、短暂的、注定要毁灭的东西,就越应该精致完美。所以日本武士的切腹仪式程序繁琐,日本城池的“落城礼”(失败陷落的仪式)也相当复杂,而日本人都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 ^5 j/ f$ K; m5 v Y. ~% Z0 M
( T$ {9 R; f- Q. @7 ^8 B0 F0 ~$ N
●传统与舶来文化的天作之合 g m0 C" C! i c
% x E1 b8 V, K6 } 青春期的少女同样具有完美、易碎的特点。她们纯洁天真、温柔可爱,但青春年华如樱花般短暂,即使不被卷入命运的漩涡中,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快失去光彩。《洛丽塔》原着中的少女,后来变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母亲。日本传统文化中虚无、伤感的情怀和舶来文化,就这样在少女身上达成了天作之合。 1 F. H2 Y- {1 h' b
' k7 A7 K% P2 `' ^/ U v 正因如此,“洛丽塔”才不仅满足了日本男人的口味,也得到了不少女性的青睐:前者是一种不无异常的审美取向,后者则是自怜自恋情结的最好体现。因此,拥有“洛丽塔”形象的日本文化产品涉及面非常广泛,一味斥之为“低级趣味”是不可取的,更何况并非每个大眼睛少女都是“洛丽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