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在世界汉学大会的“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圆桌会议上,作为两个主角之一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表示,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中国当代文学是二锅头。他的讲话出人意料地激怒了圆桌会上的另一主角北大的陈平原教授,他认为顾彬的评价,是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学术问题的越界,是搞娱乐,迎合中国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态。 ! R+ K. h5 @! C) @. h3 c
陈平原指责顾彬对20世纪中国文学前后两个50年分别作整体评价,是哗众取宠,而且犯了“整体主义”的错误。 4 h9 I. ?5 y. R8 j7 p! w$ U9 @
5 d3 w" e" r2 o/ s7 K6 t+ B' j+ o然而,他是否忘记了他有今天的学术声名,不正是开始于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与钱理群和黄子平共同提出了“打通现代当代”、以100年为一个单元、整体地审视中国文学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呢? 4 p0 @7 V( B. t* _3 O
( @# W- ?& n% z) {7 D
他之于顾彬,为何要以自己一百步而笑他人之五十步呢? ( Q0 `* a& b; ~+ U1 @+ P) v( b+ i$ c6 U E' w2 ^
显然,陈平原对顾彬的回应采取了完全非学术的态度,不是学术批评,而是以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的权威专家身份,“不客气地”与顾彬进行他所谓的“中西话语权之争”。 4 d$ [0 H( R& A. i. R" P; o
/ n1 @" a0 L: M" I. T
他武断地把一个学术争议问题转化为民族文化对立问题。 7 O3 Z$ z* O7 c% ~, m! _5 h$ k/ b+ U: T. g9 d1 j9 u& D( P
坦率地说,陈平原教授这次是失态了!我以为,陈平原教授这次的失态,不是判断力的错误所致,而是其心态错误所致。他过敏地用民族文化对立的眼光来看待顾彬的讲话,实在是因为他完全被一种“大国小民”的心态支配着。多数中国学者骨子里是有“大国”心态的,与此同时,又患着“小民”心态的暗疾。 m& ^* X/ V/ s( d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