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扫盲啦!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 [打印本页]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4-13 17:29     标题: 扫盲啦!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和畲瑶等少数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民族支系,简称民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的南迁,有着时延1500年的记载。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公元317~879年间),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公元880~1126年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第三次迁徙(公元1127~1644年间),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第四次迁徙(公元1645~1843年间),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在1866年以后),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在南洋各国及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也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因为顽强地保留古代中原文化传统,因此,除语言上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有所变异以外,其余生产和生活习惯,多数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遗风。
初到山区,他们先搭起茅寮、木屋栖身。然后改建成土屋。用北方原始时代遗传下来的方法,制造生土坯砖筑土墙,或者用夯土板筑的方法筑土墙。二者都是就地取生土筑墙。后者用生土加配料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一般黏土板筑。有的在用棒锤舂墙时上长的竹枝、木条或碎瓦砾、石块、火砖,以增强墙体的刚韧度;另一类是用三合土(黄泥、石灰、沙)板筑墙时,有的也添进碎石块、片石。有的在三合土中掺加桐油、糯米饭、红塘、鸡蛋清等粘性物,使土墙更加坚固。这是客家人创造乡土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建筑科学上值得骄傲的技术革新。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又来到地狭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区,于是人们不得不向外开拓。客家人走出山区,走向世界,在发展促进经济的同时也把各地文化的精华带回家乡。这一交流和吸收的结果便是客家尽管居住山区,却文风昌盛,以致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客家民居建筑,和龙紧密相连——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高雅形式,又夹杂着巫术文化中严格讲究风水、“龙势”和座向的民风,同时又要结合山区的特点,所以在建筑上出现了客家人特有的民居风格。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屋式:“围龙屋”、“四点金”、“走马楼”、“五凤楼”、“纵列式多杠楼屋”、“圆楼”等。其中以围龙屋为最多,并最具“客”味。


[ 本帖最后由 sunrisesunset 于 2007-4-13 18:34 编辑 ]
作者: deadman    时间: 2007-4-13 17:45

小脚趾头有裂缝吗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4-13 17:47

有啊,验明正身了吧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4-13 17:50

其实为什么会有这一说法呢?有科学根据吗?知道的请说说
作者: deadman    时间: 2007-4-13 18:05

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由于地势相对平坦,战乱
很多,当地人由于战乱死了很多人,而山西省东有太行山,西和南部有黄河环绕,北部也
多山,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战乱比较少,相对富足,所以在那几百年人口繁衍了很多(主
要是山西南部,北部气候寒冷、降雨较少,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明朝之初,由于上述几个省人力不足,朝廷下令将山西多余的人口集合在山西南部的
洪洞县,也就是今天的临汾市洪洞县(注意:第二个字念“TONG”,二声,和“同”一个
读音,由于是地名,多音字)向外大批移民,据史料记载,大概有五次之多,总数达几百
万人,这些山西人迁移到上述几个省份就开始辛勤劳动,迅速使当地农业发展起来,当地人口也迅速增多。
当时为了方便集中人口,当地官府下令在洪洞县一棵大槐树下集合,由于人们都不愿
意离开家乡,所以一度迁移十分缓慢,人们一边走一边哭,并不断的回头望望那棵大槐树
。(现已成为山西著名旅游景点----“洪洞大槐树”国家领导人基本上都曾前去祭拜,可
惜的是最初的那棵大槐树已经死了,现在的都是它的后代,每年清明节当地都会组织“寻
根节”,这时会有大批各种鸟类飞到这些槐树上,叫声仿佛和哭一般,仿佛在哀悼几百年
前的移民,这件事真的很神气,在我亲眼见以前我也不信,但是我后来的确见到了,非常
多的鸟)
山西人,尤其是洪洞人的脚小拇指甲都是两片的,这可以说是当地的一种遗传的表现
,而上述几个省有这种脚小拇指甲的人也不少,大概就是移民的后代吧。当然,中国很大
,人口不断融合,不断的小规模移民,所以全国各地都有这种脚小拇指甲的人,但是越偏
南越少。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4-13 18:18

多谢赐教!
还记得今年吃年夜饭的时候特别有趣,同桌的有满族和蒙古族的同胞,题外话:发现少数民族的特有才艺,当场清唱一曲民歌,天生的一付好歌喉。后来不知道怎么扯到小脚趾甲去了,少数民族的同学还真没有,其他同学都来自北方,都有的,小脚趾甲多出来一小块,挺神奇的。
现在大家都忙着捧起臭脚丫,研究自己的小趾甲了吧
作者: fussfun    时间: 2007-4-13 19:25

所以客家人应该是最“纯“的汉人——虽然汉人没有所谓纯种,不过客家人的传统是只和客家人通婚。客家人的长相也非常鲜明,身材普遍偏高大,单眼皮,面部比较扁平,比较典型的蒙古北亚人种的长相。另外皮肤相当好,白里透红,男女都是,羡慕
作者: 周南    时间: 2007-4-13 22:10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4-13 22:33

原帖由 fussfun 于 2007-4-13 20:25 发表
所以客家人应该是最“纯“的汉人——虽然汉人没有所谓纯种,不过客家人的传统是只和客家人通婚。客家人的长相也非常鲜明,身材普遍偏高大,单眼皮,面部比较扁平,比较典型的蒙古北亚人种的长相。另外皮肤相当好 ...

我怎么却长得很矮小?经常有人说我长得像马来妹,我老爸老妈也都是客家人啊,咱家祖籍还是山东的呢,多希望我能长高点...
作者: zz123456789    时间: 2007-4-13 22:44

唉,为啥只能和客家人通婚呀,真的吗?完了没戏了
作者: fussfun    时间: 2007-4-13 23:01

原帖由 sunrisesunset 于 2007-4-13 23:33 发表

我怎么却长得很矮小?经常有人说我长得像马来妹,我老爸老妈也都是客家人啊,咱家祖籍还是山东的呢,多希望我能长高点...


原来mm是客家人啊 ,我在广东长大的,那里的客家人很多,我所归纳的都是我见到的来自那里的客家人的,不以偏概全

不过印象中的客家人的确都长得不错的啊,都是身材好(相对当地广东人来说,都蛮高的),皮肤好的让人羡慕啊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4-13 23:32

半个老乡呢,握手~
可惜你说的这些优点偶都没有,完了给老家人丢脸了
梅州那边的可能好一点,而且奇怪的一点是,男生总体比女生高大得多,客家人重男轻女很严重的。

[ 本帖最后由 sunrisesunset 于 2007-4-14 00:34 编辑 ]
作者: linxun812    时间: 2007-4-23 19:10

其实,今天只有客家人才可以说自己是纯正的汉族人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