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救救生病的地球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7-4-22 11:08     标题: 救救生病的地球

● 林佩碧p>  地球生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

  它的冰川正融化,空气受到严重污染,湖水、海水不再清澈湛蓝,森林变得光秃秃,草地也逐渐沙漠化。

  平均温度却逐年上升,天气的反复无常,造成无数的动植物种类以惊人速度走上灭绝。今天是地球日,不妨静心想想,我们要为孩子,和孩子的孩子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目前,超过12亿人,相等于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生活在缺乏安全食水的状况。情况不改善,到了2023年,人数将增至23亿。

 ●全球平均气温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升2个摄氏度,近30%生物面临绝种威胁。

 ●过度捕捞和污染情况没有改善,全球海产总量可能在2048年前面临衰竭。

 ●原本湿润的高纬度地区降水将会增加,而低纬度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则减少,造成区域干旱问题加重、粮食不足,而疾病问题也更严重。

 ●目前,全球有5亿人受饥挨饿,气候变化将使更多人无法得到温饱。

 ●本世纪气温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就会上升18至59厘米,许多近海地区可能出现更多洪水灾害。

  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最近发表一连串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报告时,列举不少悲观的数据。

  这是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500名世界顶尖气候科学家,花了六年的时间撰写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目的是协助决策者拟定有效措施,应对气温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全球气温上升不是新课题,过去,许多专家学者不断提出警告,可是好些国家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为了保护既定利益,声称这些警告尚缺乏科学根据。

  然而,随着人们开始感受到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过去几个月陆续发表的报告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并间接推动一些国家果断采取行动。

  上月,英国成为第一个立法约束二氧化碳排放的国家,带头通过“气候变化法案”(Climate Change Bill),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推动各国制定新协定,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危害人类。

  气候变化法案限定,到2050年,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削减至少60%;当局也着手制定减少碳排放量的五年预算,分阶段的实现要在2050年达到的这一目标。

  另一方面,欧盟首脑峰会也就遏制全球变暖的长期能源政策达成共识,目标是在2020年把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至少20%,让共同体五分之一的能源来自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这些措施包括采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禁止使用普通灯泡、强制改用节能灯等。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今年上任时誓言,气候变化是他五年任期内须处理的要务之一。在他看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不亚于战争。

  潘基文说:“下来数十年,环境的变化、旱灾和沿岸地区泛滥成灾及农耕地流失所带来的巨变,可能会成为战争与冲突的主要导火线。

  没有人想看到潘基文所预言的那种情景,普通人如你我,趁“现在还来得及”,可以做些什么?

  不久前出席首届“全球环境商业峰会”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理事长斯坦纳(Achim Steiner)受访时就说,近年来他发现人们的心态似乎从“对未来感到绝望”转向主动、积极,从“什么都不必做”变成今天的“我可以做些什么”,而这股力量由下而上地推动更多政治家和企业正视环境课题。

  他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去听起来似乎是政府、大企业或科学家伤脑筋的事。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人们,你也可以做出贡献。举个简单例子,只要我们把全世界现有的灯泡都换上节能灯泡,便能达到《京都议定书》要求减少的二氧化碳总量。大家于是发现,哈,自己家里的一个灯泡原来影响那么大。”

  尽管不少人批评现在才开始正视气候变化课题太迟了,斯坦纳却认为没有所谓太迟的问题,只是代价确实比10年前来得昂贵。

  他表示,对政府和企业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加快投资步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已遭气候变化冲击的企业,则得花钱改善现有设备或采纳新措施。

环保精英◎精辟观点

  首届“全球环境商业峰会”汇集全球环保领域精英,探讨的课题广泛,以下是峰会的一些精彩摘要:

●水源:

  你知道吗?生产1公斤的米,需要5000公升的水。

  瑞典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主任伯恩特尔(Anders Berntell)指出,农业及灌溉用水占全人类用水量的四分之三。

  研究所发表的报告也预测,到2050年,人类对水的需求将比目前增加50%,因此,提高食物生产效率、研究如何减少生产用水量是当务之急。

  伯恩特尔也指出,许多人以为生物燃料(Biofuel)最终可作为替代能源,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现有的水资源并不足以应付需求。

  他说:“我们估计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所需的水资源,与目前生产作为食用的农作物分量相等,按目前情况来看,我们根本不可能鱼与熊掌兼得。”

  

●绿色建筑:

  建筑物用电量平均占各国总用电量的40%,因此它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分量也不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建筑业合作,去年发起“可持续性建筑与建设倡议” (Sustainable Buildings & Construction Initiative),目的是推动全球建筑业采取环保措施,节约能源。

  国际建筑研究与改进委员会主席米尔福(Rodeny Milford)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带头,有必要时甚至要“制定能推动及迫使业者建造可持续性建筑的法令”。

  建设局局长姜锦贤博士在峰会上表示,新加坡政府正考虑在建筑管制法令中加入新条例,规定建筑业者必须采用可持续建筑方式,使本地建筑物加强环保设施,达到节省能源、提升室内环境素质,以及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标。

  例如从本月起,凡是属于公共部门、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尺的新建筑物,或准备展开大规模翻修的建筑物,在提呈建筑设计图给建设局时必须至少达到“环保成就奖”(Green Mark award)最基本的鉴定水平。

  本地目前有34个建筑物获得上述奖项,预料今年数目可增加一倍。

  建设局去年底推出“环保建筑总蓝图”(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在计划下,当局拨款2000万元,为融入环保功能的新建筑物提供津贴。

  此外,建设局未来五年也拨款5000万元设立研究基金,以推动建筑环保科技研究。

●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概念对许多人还是很新鲜。简单来说,可持续旅游是在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保持平衡关系,尽量减轻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及减少资源消耗。

  可持续旅游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其中包括对人文、文化和环境的尊重,也对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利用、保存和维护及在世界遗产景点内划定相应区域,进行分区管理。

  峰会主讲人Asian Overland Services集团董事经理黄金火说:“发展可持续旅游需要所有旅游业业者、私人企业和政府参与。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保护,势必影响旅游发展的持续性。因此,可持续旅游必须有规范的策划,否则旅游活动将造成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逐渐消失,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威胁。”

  悦榕集团零售高级副总裁张齐娥,把旅游业比喻为一把双刃剑。她说:“旅游业可以建造、创造,也可以破坏国家的环境生态,是一把双刃剑。要实现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起点是,领导层面必须有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价值观,从而灌输中层管理阶级同样的价值观,最后将它们付诸于行动。”

中国环保意识

跟不上高速经济发展

文@吴宇恬

  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它的生态系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它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经济发展压力。当中国按照奢侈生活方式去消耗地球资源时,支撑中国人生存的物种和生态链条也更加脆弱。

  投身环保工作17年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认为,虽然中国发展快速,但是人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跟不上高速度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廖晓义日前到新加坡参与全球环境商业峰会(Global Business Summit For The Environment),担任探讨环境管理课题的座谈会演讲者。

  她197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86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她开始发表环境论文,并在1996年创办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的非政府环保组织。

  廖晓义受访时说,随着中国人民越来越富裕,以汽车文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正渗入他们的生活中。奢华生活方式的追求,加大由机动车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热电厂的燃煤、空调和其他电器的耗电,也使城市越来越热,能源消耗越来越大。

  自1996年创办以来,北京地球村以向公众教育绿色生活方式为主旨,教育人们改变对地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选择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北京地球村将国际流行的“3R”,结合了中国国情,提出“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评价、环保选购(Re- 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垃圾分类,循环回收(Recycle),以及救护物种、保护自然(Rescue)。

  廖晓义也认为,人们在开空调时,把夏天变成冬天,冬天变成夏天,不但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反自然的同时也对身体健康不好。

  北京地球村和其他民间环保组织曾在2004年发起“26℃空调节能行动”,倡议办公楼、饭店、商场、等的空调温度尽量调至26度,以对减少能源消耗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

  廖晓义说:“希望新加坡领导能率先在亚洲做类似的空调节能运动,鼓励人们在开冷气机时,室内温度不要凉过26℃,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资源。”

  保护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本报明天起每逢星期一和四,通过《绿色行动》专栏定期提供环保消息和贴士,让大家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浪费,把环保意识落实为行动,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欢迎一起加入行动!
作者: 999皮炎平    时间: 2007-4-22 19:42

少生孩子,多种树
作者: Eminem    时间: 2007-4-22 21:43

顶。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