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上海·安德鲁·房子 z
[打印本页]
作者:
ch_in
时间:
2007-5-5 09:43
标题:
上海·安德鲁·房子 z
这两天被调去作节能减排的特别节目,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上海的调查是依据我的同事林清辉的报道改编而成的,放在这里大家一起看看。谢谢清辉。
一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投资11.4亿。
开业三年,已经有德国柏林爱乐乐团、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冰上芭蕾舞团等世界顶级艺术团体前来演出。
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投资上亿元的冰上舞台只用过一次。从奥地利定制的国内最大的管风琴只是摆设。
装饰内墙的陶瓷挂片15万8千片,全部擦洗一遍就要两个月;
4700块玻璃幕墙,每洗一次得4万元。
不,最耗能的还不是这些----
“2001年,来自欧美的各大设计事务所参加了东方艺术中心的设计竞标,最终,法国著名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以独特的构思胜出,这个方案中,最具创意的是以玻璃打造全透明立面,所有表演厅和公共空间都包容在四面玻璃的宫殿当中。”
但是,就是这个玻璃宫殿的构思,让艺术中心任何季节,任何时候,都要通过机器来进行通风、调节室内照明和温度,即使在大白天,也必须开灯照明;
而由于音乐厅、歌剧院和演奏厅的内部空间全部相通,哪个厅有演出,所有空调都要开起来。
结果,这个艺术中心的电费占全部开销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天维护成本是9万元。
二
另一个由外国设计师设计的标志性公共建筑是上海南站。
上海南站候车大厅高30米,分三层。
这个在国外设计时得奖的方案是这样的,“候车厅有69万立方米空间,采用集中供冷的中央空调系统。叫虚拟分层。设计师把30米高的空间进行了“虚拟的分层”,将空调安装在只考虑人体感受到的2米~2.4米的空间,上部空间的热气则由屋顶的风机进行抽排”
但就是这个6万平方米的圆形透光大屋顶,在使用的第一个夏天,就使得车站三楼变成了一个大蒸笼
从屋顶照射下来的热量轻易洞穿了“虚拟的空调分隔层”,很快改变了候车大厅冷热气流的平衡,一楼大厅寒气袭人,而三楼却如同蒸笼。
因为这个方案是欧洲设计师设计的,是国外设计者按照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设计的,上海是冬冷夏热地区。照搬国外方案,虽然满足了冬天防寒的要求,但冬冷夏热的气候使得通风不好的建筑在夏季成了无法忍受的“蒸笼”。
上海南站的空调能耗比一般建筑高出三倍。
三
采访东方艺术中心的设计师之一时,他辩解说:“在2005年之前,中国没有对公共建筑设计能耗提出限制。”
而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建造的,但没有城市有公开听证的机制,让市民参与到公共建筑的决策中来-----该不该建这些设施?什么规模?成本多少?…
所以我们看到了投资15亿元的重庆大剧院、投资9亿元的杭州大剧院、投资6亿元的东莞大剧院…还有数不清的城市广场,豪华政府大楼…
建设部科技司的司长跟我说,他去过一个地方,“政府楼建得…我就跟你说一个数字吧,一年的电费是7000万”
“就是说?”
他说“它们将无限制地消耗能源”。
也许消耗的,不仅仅是能源吧…
清辉的片子结尾说,“据介绍,为降低能耗上海南站已经对照明系统进行了改造,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并换上了几千套节能灯具。时机成熟的时候,上海南站还将对现有的空调系统进行改造,解决中央空调功率大、耗能大,不能随着季节、昼夜、旅客人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缺陷。”
嗯,…时机成熟的时候?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