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有多少端午习俗已被我们忘怀~~
[打印本页]
作者:
deadman
时间:
2007-6-19 20:03
标题:
有多少端午习俗已被我们忘怀~~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现代人所淡忘,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主题都是吃: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以至物质生活丰裕后,吃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节日因此变淡。 其实端午节的精神内涵远不只是吃。从春秋以来的2000多年,端午一直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它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有多少端午习俗已被我们忘怀
山东省直机关的公务员卢露今年36岁,说起自己童年的端午节,她十分向往:“在端午节的记忆里,除了有滚滚的麦浪,在原野上空鸣叫的布谷鸟,酸甜的麦黄杏,散发着淡淡清苦的艾草,更多的还有作为孩子受到关照的欣喜:一早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是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就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 谭尚水退休前是济南一家刊物的编辑,他说,在胶东一带,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都早早起床,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到田野去采集露水,用露水洗眼睛,据说可以不得眼病,耳聪目明。女人们则在头天晚上给自己的孩子缝制香囊,里面装上香味浓烈的香料,用以护佑弱小的生命。 “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宋代诗人戴复古的这首《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描述的也是端午即景:夏雨萧萧,榴花照眼,人们忙着用菖蒲叶泛酒。在有的地方,人们将菖蒲叶子与艾草结成束,入夜焚烧,用以熏蚊虫、祛邪气。 民俗专家、泰山学院蒋铁生教授对记者说:“不同地域的民众过端午节有着不同的习俗,这是文化互释性的体现。习俗虽然不一,但其文化指向是一样的,都是祈愿平安、驱邪避恶。”
端午节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现在被当成“佳节”的端午,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从唐代开始,人们才逐渐把端午节当成佳节良辰来看待。 据山东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介绍,一般认为,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端午的很多习俗是围绕祛邪避邪展开的,如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菖蒲叶子像剑,取祛邪之意),还有给孩子系五色丝绳,戴祛五毒的兜肚,缝装有香料的荷包等。据考证,龙舟竞渡最早也与祛邪有关,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把邪气放在龙舟上,开展竞渡,看谁送得快、送得远。 张勃说,端午最早因节令而形成节日,更多和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从魏晋时期,端午开始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这给节日注入了文化内涵,由于人们对屈原高洁节操、伟大人格、爱国情怀的认同,屈原与端午节之间构成了某种互动关系:端午节因屈原有了更为丰富的节日内涵,渐渐演成一个重要的节日,而屈原则因端午节而被人不断地记起,不断地怀念。
民众需要补上传统节日这一课
原本产生于民间的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一些节俗已不再见于民间,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过节,为什么过节,误以为过端午就是吃粽子。张勃分析认为,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遭此境遇,原因有三: 一是历法的变更,从1912年开始,公历成为法定历法,农历渐渐变得可有可无,而传统节日是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农历的衰微,使得传统节日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论官民之分、朝野之分、雅俗之分,都参与到节俗活动中去。 二是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节俗的形成与人们对农业社会的认知有关,随着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习俗渐渐从城市生活中消失。 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科学思想,科学成为认识社会的唯一正确方法,一些节日中的习俗被斥之为“迷信”“不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变化,传统节日的习俗渐渐丧失了群众土壤。 民俗专家提出,中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信仰色彩。实际上,传统节日的魅力恰恰包含在这些有信仰色彩的节俗之中。对这些习俗,不应单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看,而应看到其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寄托.
张勃认为,“需要为民众补上传统节日这一课。”比如七夕时教孩子们穿针引线,端午节教他们包粽子、缝荷包等,还应对传统节日进行有意识的重构、改造,创造一些新的节俗活动,如现在传递端午文化的手机短信已经出现,网上的端午节吧也十分火暴,“只有通过这些,让现代人重新认同、接受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才能真正回归民间,获得生命力。”
[
本帖最后由 deadman 于 2007-6-19 20:04 编辑
]
作者:
新年大家一起疯
时间:
2007-6-19 22:22
是哦,想起来小的时候是端午节的时候带过彩绳的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