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和谐"已成为广受中国各阶层欢迎的词汇
[打印本页]
作者:
wzhmao
时间:
2007-9-23 21:47
标题:
"和谐"已成为广受中国各阶层欢迎的词汇
"和谐"已成为广受中国各阶层欢迎的词汇
2007-09-20 12:55:28 来源: 新华社(北京)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 中共十七大前夕,党的一些理论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和
以往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相比,规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下月举行的十七大的重要
内容之一。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吴忠民说:“和谐社会是亲民理念,也是富民政策。可以预计,十七
大以后的中国将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提升民众
的福祉。”
他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6月25日发表的重要讲话,将社会建设提升至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位置,以“四位一体”的新布局对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
行了部署,这将更加有力地促使全社会走向和谐。
事实上,和谐社会理念已引起中国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变化。继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后,到今年底,中国农村低保制度也将全面建立,预计将有3000万人受益。今年
,中国将在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争论、酝酿多时的医疗改革方案也会在
不久的将来向社会公布,旨在让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吴忠民教授指出,和谐社会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理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全社会
的共鸣,不仅低收入困难群众欢迎,富有的老板阶层也欢迎。各阶层没有争议地接受和谐
社会,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说明,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既顺应了民意,也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
的基本趋势,”吴忠民说,“可以讲,‘和谐’已成为中共十六大以来广受民众欢迎的政
治术语。”
不少专家认为,和谐理念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从根本上摒弃了一段时间来
“斗争”压倒一切的认识。
吴忠民形容,和谐社会是一个“保底但不封顶”的社会,它不仅仅是为弱势人群服务的,
而是既为人们的生存和尊严提供一条“底线”,又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空间。各
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这
艘巨轮也驶入了深水区——不同群体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和行业差距出现了令人不
安的扩大趋势。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三种矛盾:一是由社会变动所
伴生并已引起公愤的问题,如权力致富、贪污腐败现象等,必须下决心解决;二是由快速
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紧迫民生问题,包括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看病贵、看病难”
和“上学贵、上学难”等,应积极主动解决;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具基本性、长期性的
矛盾,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也要千方百计加以缓解。
“从最为现实的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决策为正确处理当前在改革发
展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新的对策。”李君如说。
专家认为,这也可以视作对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的思想的回应。
在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中共领导层还进一步把和谐理念用于处理全球性
问题,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并在国际上获得良好反响。
法国国际问题专家皮卡尔认为,“通过今天中东、近东等地的动荡局势,可以看出国际关
系仍然建立在冲突理念基础上。当然人们不可能天真地以为当今世界可以忽视地缘政治利
益,世界仍将有冲突和战争,但是正因如此,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说法才显得更加重要。
”他说,这一理念给世界带来的信息是“改变冲突思路”、“共建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
”。
海内外舆论认为,中共提出的“和谐”理念,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针对种种现实矛盾和问
题提出的应对方案。这里面,国内的和谐与世界的和谐互不可分。党的理论家进一步指出
,这一政治术语还应有更深远的制度意涵。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到一个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时期,”吴忠
民说,“和谐社会理论所揭示的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安定有序等重要特
征,符合人类现代文明理念,为中国现代社会基本制度设计和创新提供了基本出发点。”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顾钱江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