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海归后的新名词: 谈海外学子归国和就业 (ZT) [打印本页]

作者: 鸟鸟爱装嫩    时间: 2007-11-30 21:32     标题: 海归后的新名词: 谈海外学子归国和就业 (ZT)

再过20年,相信中国就没有‘海归’了。”10月28日,主题为“新海归,新使命”的“欧美同学2007北京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下称“欧美同学会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英国FORDHAM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壮在会上如是说。
 
这次大会是本年度中国最大规模的海内外留学归国人员的聚会,来自不同领域的留学归国人员和其它社会各界人士近500人参加了大会。
  据国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最新年度留学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人员的总数达到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5万人,仅2006年留学回国人员就有4.2万人。他们中有些人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实现了理想和抱负;有些人还在继续探索发展的道路,不断修正人生目标;更有一些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处于迷茫彷徨之中。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David Zweig经过研究发现“海归”人群除了目前出现在中国,另外一个“海归”人群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因此证明了它是因一个国家在经济不断发展强大时期对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群体。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就没有(海归)这个称呼。”Zweig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一个人到国外学习再回到自己的国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自己就是这样。随着中国教育的进步,他认为会有更多人出去,更多人回来。
  事实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准的逐渐提高以及留学归国人数的日渐增大,对“海归”这个名词的解读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人人羡慕的“海鸥”到具有尴尬意味的“海带(海待)”、“海草”、“海藻(海找)”、“海泡”……

[ 本帖最后由 鸟鸟爱装嫩 于 2007-11-30 21:34 编辑 ]
作者: 鸟鸟爱装嫩    时间: 2007-11-30 21:32

春风得意的“海鸥”

  “中国留学生从清末的容闳开始,都是国家和社会极度贫穷、生存不下去的时候的重要支持力量。我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成长,工业化、城市化、私人经济兴起,国际贸易扩张,中国已经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几大经济体,所有的这些都为海归提供了有用武之地的舞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美国高盛投资银行合伙人与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欧美同学会论坛上表示。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途无量……”用狄更斯在《双城记》的篇首语来形容“海鸥”们并不为过。“海鸥”是指目前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其经营的业务上跨越东西方,或是一两个国家,成为中国国际化的风头人物或是各种富豪榜上的青年才俊典型。

  仔细研究“海鸥”们的背景与经历,不难发现他们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在国内一流大学毕业,本身基础很好;第二,在国外继续深造的院校也是世界享有声誉的学府,而且获得了硕士以上的学位,这种教育背景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是相当令人瞩目的;第三,他们的研究领域都属于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并且都有海外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经历。

  据此优势,加上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受过国外专业训练的高级人才和世界接轨,“海鸥”们回国后根据自身特点,找到了很好的切入口。而当时海外大型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要求找到这样一群具有中西方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来开拓中国市场。

  “现在大型的国际企业的CEO里面,都会有中华区的CEO,这是大势所趋。”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在欧美同学会论坛上说。
作者: 鸟鸟爱装嫩    时间: 2007-11-30 21:33

 奋斗的“海草”

  与早年出国的“海鸥”们不同,“海草”指的是较为年轻的“海归”。根据2006年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论坛的问卷调查,他们的出国年龄平均26岁,平均回国年龄32岁,平均在国外有5年的学习时间,3.1年的工作经验,而且是工作和学习互相交叉。他们回国后,一般都供职于外企、三资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从事服务咨询业和第三产业以及文化传媒产业,年薪一般为6万—12万。

  Frank是从澳大利亚归来的“海草”,目前供职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担任海外部的经理。提起自己的经历,他很庆幸当时做了果断的选择,虽然放弃了澳洲的永久居民身份,但对目前的工作还比较满意。

  “我是在非典时候回国的,当时家人、国外的朋友都不赞成,但我自己很坚决。因为虽然取得了IT的硕士学位,但由于经验不够,在国外很难进入大公司,只能在小公司做个网络管理员之类的工作。而且国外生活单调乏味,其实很难进入主流社会,这是国外当第一代移民的宿命,除非有大的机遇才可能改变,所以我宁愿回国。”Frank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现在经过4年的工作,他在上海已经是有房有车一族,和留在澳洲的同学相比,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品质要高很多。

  Linda目前担任一个外企的HR(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她在4年换了3次工作,终于实现自己理想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回想自己的经历,她很感慨:当初回国时,比较理想,以为自己国内读的是一流大学(武汉大学),在英国念的学校也不错,可以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刚开始2个月很不顺利,小的企业她看不上,大的企业又拒她于门外,特别苦闷。后来调整了思路,选择了一家中型的咨询公司,从低层做起,熟悉了这个行业的运作模式,而且拓宽了人脉,一步一步实现了目标。

  美国回来的Sam则对自已的经历有一番独到见解。他对记者表示,“新海归”必须要学习“内海”游泳。1996年,他的清华校友张朝阳回国创业时,24岁的Sam踏上了美国的留学之路,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并拿到卡罗得大学MBA学位后,他进入了摩托罗拉总部工作。受学长们成功创业故事的吸引,2004年,Sam毅然辞职回到了老家北京,他想循着师兄张朝阳的足迹,进入无线网络及通讯用品的创新事业。然而,拿着方案四处奔波的他突然发现,由于国内SP市场的混乱,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暂缓”执照的审批。国内的现实让他明白时代不同了,所以他进入了清华创业园工作,选择做一个白领。

  “当然,我还是希望有一天自己做Boss(老板)的,就像我的Boss一样,但他是10年前回来的,不一样呀!我现在能当个‘海草’就不错了。”Sam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作者: 鸟鸟爱装嫩    时间: 2007-11-30 21:33

郁闷彷徨的“海带”

  2006年全年,中国新增4.7万名“海归”,根据世界HR实验室经过近期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同时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对此,北极光创投创始合伙人邓锋在10月26日做客新浪聊天室时说:‘海归’只代表你出国待过一段时间,3个月回来也叫‘海归’,30年回来也叫‘海归’,但肯定不一样。”

  “海带”们往往年纪较轻,出国时间很短,在国外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就回国。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回国后求职很不顺利,处于待业状态。
  Ray当“海带”已经一年了,出国之前他念的是一家地方院校,学的是材料化工,到英国后换了最受留学生青睐的会计专业,虽然他对此专业毫无兴趣。回国后,Ray发现找工作真的很不容易。

  “读完本科马上出去读硕士再回国,结果回来后一两年都没找到工作。似乎有些国内企业对我们‘海归’有歧视,我的同学给一家公司递简历,人家一听说是‘海归’,立刻就不要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一场海外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上,北京某科技种植公司,甚至打出了2500元月薪的价码。且不说我们的教育投资那么大,就凭这点钱,在北京都无法生存!”Ray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他现在宁肯在家复习考注册会计师,也不想再去受面试的白眼,而且他认为考到需要的资格证后,他的现状会有所改变。

  而从德国回来的Judy正在为要不要去一家小公司上班而内心挣扎:“唉,回来才知道一切不是想的那样。现在好的公司都需要英语好的,我的英语彻底不行,德语说得也一般。但闲了半年了,特别郁闷!”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收集了300个回国创业成功的人士,研究他们的简历,发现这些人都在国外有过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认为,“海带”一族有着自身客观原因。那些在到国外读个一年的学位,或者拿一年的硕士马上就回来的话,或者大学一毕业就出去的“海归”,这种情况下找工作跟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境遇是差不多的,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包括还有的人要适应国内环境,再加上期望值太高,又缺乏人际关系,只能成为“海带”。
作者: 鸟鸟爱装嫩    时间: 2007-11-30 21:33

犹豫不定的“海泡”

  “海泡”是最新出现的一个人群,他们已经学成或者接近毕业,虽然非常想回国发展,但对国内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泡”在留学地,成为“海泡”。

  Elyse硕士毕业8个月了,目前在法国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工——每天7小时的香水店售货员,两小时的语言课。她无奈的说:“虽然在这里做的是售货员,但一个月有1200欧元的收入,回国是怎么也拿不到这个月薪的。可是我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根本就不同意我在国外做这种工作,而且法国是非移民国家,走还是留,好难决定。”

  Joy的情况在赴美的留学生中很普遍。她是作为陪读去的美国,目前老公已经完成学业很想回国发展,但她由于自身条件一般,念了一个美国三流大学的MBA。“我也知道现实,你说哪家好的公司会要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MBA!?”想想回国后要面临的困难,她举棋不定。

  为何“海归”的光环逐渐消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认为,出国留学的三重境界分别是:就业竞争力、行业领导力和社会领袖力,而获得就业竞争力是留学的最低目标。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土教育水准在不断提高,本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日渐不落人后,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培养了大量优秀学生,这也使得“海归”价值受到挑战。很多大型跨国集团每年都会去中国的著名高校进行大规模的校园招聘就是最好的证明。

  “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国内的老师就越来越好,老师越来越好,国内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循环。”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David Zweig也这样认为。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前主任李青原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以前所谓的‘海归’(洋博士)和‘土鳖’(国内博士)差距现在越来越小,已经没必要用‘海归’和‘土鳖’来划分人才。”

  资料

  成功“海归”代表人物

  张朝阳,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1993年底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学位,1995年底回国任美国ISI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1996年,张朝阳在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和MIT斯隆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教授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建了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并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NASDAQ:SOHU)。张朝阳也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李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1981级学生,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李山破例成为经管学院第一任团委书记,也是全校第一位作团委书记的学生。1988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先后担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经理、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纽约总部国际经济学家、亚洲研究部和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欧洲并购部执行董事、国家开发银行投资银行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目前是三山投资公司合伙人。

  胡祖六,清华大学工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高盛投资银行合伙人与董事总经理。曾任瑞士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部主管。1991年至1996年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先后供职于亚太局、财政事务局和研究局,从事经济研究,参与对许多成员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磋商与技术援助工作。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国际贸易与金融理论。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从1996年4月起至今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被媒体评为“中国最英俊、最富有绅士风度的经济学家”。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