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黄很暴力”风波还未停息,笔者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尽管这几天来,各大搜索引擎加强了对“很黄很暴力”的管理,一些网站也开始了清洁活动,但是回忆起这些年来民间舆论生态的流变,笔者最深的感觉便是:恶质化。(chinesenewsnet.com) 在改革开放之初,沉睡已久的民间舆论重获生机,尽管地下的讽刺顺口溜、大字报还不能完全成为主流媒体转载的部分。可留给笔者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这些文章流淌的风度、才情与诚意,正是这种风度、才情和诚意使得长期生活在荒蛮中的笔者第一次知道"Gentleman"这个词为什么就是“君子”的意思,而也正是这些无名的老师们让笔者褪去了“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猴性”。可以说,1980年代的中国,是官方与民间充满了善意互动的时代。从广州选举“假市长”到大学生自主选举治校教师,那时的中国正是由于开始尊重了普通公民的选择权才取得了从上至下普遍得益的经济成果。(chinesenewsnet.com) 然而,进入1990年代后,民间舆论生态明显开始走向了恶质化。挂靠各单位的半私营媒体纷纷在“整理整顿”的寒冬中销声匿迹:仅1989年下半年至1990年初,广东一省的民间刊物数量就减少了一半以上。而苟延残喘的寒蝉们要么成为商业金钱的附庸,要么变作公权力的传声筒。刚刚开启的一扇天窗又被无情地关上,隐隐望见的星空再度离我们远去。失去了民间舆论的监督,面临着历史的审判,官僚集团开始了末日般疯狂的贪腐,而升斗小民们只能把语言磨成毒箭,以玩世不恭的戏谑掩盖内心清醒的痛苦。就这样,民间舆论开始走向粗野、色情与偏激。诸如:“狠抓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重视就是标语,落实就是动嘴;验收就是喝醉,检查就是宴会……”;“……谁干得好不好不清楚,该提拔谁清楚;和谁睡不清楚,睡觉干什么清楚”;“……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寻找机会;青春年华如此狼狈,苟且偷生窝囊一辈!”诚然,笔者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也曾是“公务员”中的一员,自然知道,公务员做的活大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这个官僚体系缺乏透明,不重信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未让大多数普通民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chinesenewsnet.com) 随着网络兴起,“负面言论”得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网络上的匿名性特点更使个人的不满找到了倾诉的途径,但是也正是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令人失去了发言的责任心,不文明的言论才大肆泛滥。可这并不能成为笔者就此支持发言实名制的理由:因为同样在具有匿名性的欧美论坛上,讨论风格往往温文尔雅,和谐文明,这说明了匿名发言同样可以建立和谐的网上交流平台。关键在于,转型期普通中国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公平的社会结构,一方面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压力重重,近期物价上涨、企业倒闭更为民生百上加斤;另一方面现有体制并不能够给每个人都提供公平的机会,也不能给弱势群体提供充分的表达空间。既得利益集团的兴起更是加固了社会的层级壁垒,也加速了社会的断裂。本来,网络应该是一个转型期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平等沟通、重建社会共识的良好平台,可是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又屡屡以“扫黄”、“诽谤”等借口限制民众的表达权,甚至侵犯到了民众合法的人身自由,这自然在网民中引起了更多的不满和怨恨,同时也加剧了民间舆论生态的恶质化。因此,当小凡出现在央视新闻节目中为收拢网络节目造势时变成了部分网民情绪的发泄口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chinesenewsnet.com) 怎么办?借部分网民的激愤之言搞“阳谋”、引蛇出洞,激起更多的不满和暴戾情绪?还是坚决尊重民众的表达权,广开言路,让网络真正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沟通对话平台?我想,这是每个明智的领导人都会做的选择题。“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项新要求之一以及*总理倡导作家要讲真话等一系列举动都证明着第四代领导集体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康社会之决心与意志。与此同时,广大网民亦应该以更加理性与务实的态度,促进社会的整合与团结。 |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