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DW--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困境 [打印本页]

作者: qquchn    时间: 2008-1-13 21:38     标题: DW--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困境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上海复兴公园里雄伟的马克思、恩格斯



2008年初中国理论领域空前活跃。胡锦涛接连发表贺词和文章,主动批判了文化大革命,提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共党报评2007最具影响力文章,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入选,新华网又推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最新概括”。德国之声记者在此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中共十七大推出的重点概念略作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艰难可想而知

石仲泉文章标题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最新概括”。哪两大概括?一是“十个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最新概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而“十个结合”中的第一个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但是,坚持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哪些马克思主义内容中国化了呢?通篇没提。作者只是说,马克思主义内容非常丰富,需要长时间地研究,看看是怎样中国化了的(大意)。也就是说,要找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来印证它是仍然在被坚持着的,并且在它的基础上发展着的。

问题是,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0年了,中国那么多理论人员也已经为此工作了30年,居然一条也没有理出来,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了吧?西方的新闻界、理论界其实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只是简单地说,中国实际上已经是资本主义了,只是执政党还叫共产党。对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并无人去关心,觉得只是说说而已。这种印象之所以难免,就在于中国理论界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建树。建树不出来。几乎非人力之可为。

一个根本的抛弃

马克思主义是个什么理论呢?中国的历史性定义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百度知道”里一篇写得比较完整的文章一开始是这么定义的:“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就这么一句话,一个定义,“无产阶级”这个词出现了3次。这篇文章下面还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是百度的这篇文章写错了吗?不是吧。中国从毛泽东以来从来就这么定义着,没有人去改变过。马克思自己也是反复这么说的,还记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在中国最著名的马克思语录吗?

再阅读一下包括十七大文件在内的中国近年来官方文章吧。你能找到“无产阶级”这么一个概念和定义吗?没有了,可以说完全消失了。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实际上是一个“最后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根本没有“无产阶级”什么事。而且,这个理论推出后,有了新老资本家也可以加入共产党的事情了。

那么,马克思主义可以解释成不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吗?至少,“无产阶级”这个词不适用了,“阶级斗争”不能用了,“无产阶级专政”自然也不能再提了。那么,只剩下一个有待重新定义的思想体系和主义了。

一个断面的确定

要说石仲泉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可读性的,是其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的最新解读”。这里牵涉到了今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重新界定中国历史的问题了。是否要,以及如何划分中国最近的历史?一般的大陆中国说法把近代定了下来,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为中国近代。石仲泉提出“’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时限划分,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他列举了十七大、十三大等里面的相关提法: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转折,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接下来,作者又作了一个确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而不是本源理论”。他说:“由于在总体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系统、不完整,认识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印记很明显。”这段话说得还是有些意思的,也比较有实在内容和根据。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代中国”在意识形态上是延续了“现代中国”吗?是否也可以说,既然毛泽东思想不是“本源”,那么,毛泽东思想所忠实依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本源呢?如果这样看问题,可能还靠近一点现实。至少,人们在意识形态,在思想方面,看到的是一个断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延续。

马克思主义与今日中国有相合之处吗?

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只能在此简单地比较一下。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百度知道的文章里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显然,随着“无产阶级”这个概念的“失效”,“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已经无从谈起。推翻今天的资本家们,包括买办资产阶级?那就成笑话了。“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级在今日世界上是不怎么说了,但无论是“无产阶级专政”还是“无阶级社会”,即使在今日中国也没人再提了。再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可能吗?今天世界上也已经几乎没人相信了,更靠近这一“理想”的反倒是北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至少那里的贫富差距每天都在努力地不让扩大。按今日中国贫富差距之大,更不敢有人作如是想。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呢?“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这段话,不是让人觉得对严重两极分化的今日中国是一个讽刺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西方认为,这两个部分分别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拿来”的。唯物主义且不去说它,西方人可以有唯心的,但西方资本的发展却不会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关键点是: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发展史。另一个关键点(也跟政治经济学有关)是: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是上层建筑(现在也有人说国家机器是中间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上层建筑不符合经济基础了,就要革命,要推翻。今日中国是个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呢?实事求是地说,还是更接近资本主义吧?或者说就是马克思描述的那样的资本主义的样子,只是多了一个比西方更严厉的国家控制(当然西方也有一定的国家控制)。

从黑格尔等人那里拿来的辩证法主要是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从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从中国这40年来的经济发展看,这3条规律是很有意思的:私有的量越来越多了,本应该有质的飞跃了;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中国经济和外国经济相互渗透;否定了原来的纯粹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了,如何再否定之?这些问题就不在这里探讨了。如果说,马克思主义还可以找出一些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确实在延续的地方,恐怕也只有哲学里还能试试了。但这方面又能说明多大问题呢,或者说,说明的问题是否会是所需要的呢?

马克思主义真正可以“洋为中用”的东西,恐怕还在于它的“动”的方面。当年中国爆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时,只用了一个“依据”:马克思主义最讲实事求是。当然了,这一类的言论(实事求是)不会只有马克思讲过。同样类型的还有,就是马克思是注意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德语维基中介绍马克思的文章里提到,凡是有道理的批评,马克思就吸收过来,据此修改自己的理论。马克思自己说过:“任何科学的批评中的指责我都是欢迎的。”(Jedes Urteil wissenschaftlicherKritik ist mir willkommen)德语维基还列举了一些马克思修改自己理论的例子。

有必要坚持说是马克思主义吗?

总体上看来,说今日中国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实在太难圆此一说了。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得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在里面啊。那么,就依据马克思勇于修改自己理论的这一点,依据实事求是这一点,来修改一下?似乎不太可能。

原因也许用一个词就可以说清楚了:稳定,或者安定。中国要有一定的延续性,有了延续性才能避免大的动荡;要有政权的稳定性;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有了合理性才能让人信服,包括一些始终不同意改革开放的人;要有一定的信仰,没有信仰的社会会是糟糕的社会。如此而已。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个“外壳”是不可弃的,只能给它找出内容来。再难也要找。

然而,今年年初的一系列“理论风暴”又启示着什么呢?星岛环球网的一篇文章就胡锦涛年初批判文化大革命的言论分析道:“在中国政治语境下,纪念过去往往和当下工作密不可分,舆论甚至可以通过其纪念主旨、规格来推测后续动作…如果说2006年属‘被动回应’,2008年则是最高领导人掌控话语权的‘主动为之’。”

除了胡锦涛外,海外也注意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人最近的讲话。汪洋说:“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上海俞正声等人也要求“解放思想”。这个“大解放”会意味着什么呢?年初热捧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又意味着什么呢?年内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领域内有什么大动作吗?

恐怕不能有太多的期望。十七大定了个基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万变恐怕也不会离了其宗。今后一段时间里,至少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切也还是只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框子里去找,去变(即使有变)。对中国许多民众来说,还是“不管黑猫白猫”,只要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就好。爱说是“马克思主义”,就说是“马克思主义”吧。然而在国际上,这种外壳的坚守总是不那么被喜欢的,无论内容已经多么的资本主义。这对两岸统一的前景也不那么有利。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山人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