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动物趣闻]
探秘世界最大蝙蝠洞:2000万只游离尾蝠的家
[打印本页]
作者:
中秋月
时间:
2008-1-25 10:21
标题:
探秘世界最大蝙蝠洞:2000万只游离尾蝠的家
2008年01月23日13:40 来源:
人民网环保论坛
据国外媒体报道,蝙蝠在动物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也是群居规模最大的哺乳动物。尽管大多数种类的蝙蝠对人类是有益的,但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将它们与女巫、灾难及吸血鬼的传说联系在一起。那么,真实的蝙蝠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国际蝙蝠保护组织(BCI)的专家到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栖息地-美国德克萨斯州中部的布兰肯洞穴一探究竟吧。
墨西哥游离尾蝠
漫天的蝙蝠群
布兰肯洞穴的蝙蝠群
作者:
中秋月
时间:
2008-1-25 10:22
标题:
2000万只游离尾蝠的家——布兰肯洞穴
著名的布兰肯洞穴(Bracken Cave)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中南部城市圣安东尼奥附近,每年春天都会迎来2000万只墨西哥游离尾蝠(Tadarida brasiliensis),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栖息地之一。布兰肯洞穴原是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后来内部塌陷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再后来,也就是距今1万年前左右时,墨西哥游离尾蝠开始居住在这里。墨西哥游离尾蝠属中等体型蝙蝠,体色为棕色或灰色,寿命为18年,它们象候鸟一样具有迁徙行为,每年的3-10月份居住在布兰肯洞穴里,其余时间在温暖的墨西哥度过。
布兰肯洞穴中的蝙蝠群密度很高,成年蝙蝠每平方米可达1800只,新生蝙蝠更是达到每平方米5000只。如此密集的蝙蝠聚在一起,产生的热量使洞穴内温度大幅上升,冬季时,洞内温度会从20℃升高到30℃,夏季时温度可升高到42℃,以致许多蝙蝠不得不拍打翅膀降温。
洞内的空气也极为污浊。大量新鲜的蝙蝠粪便及偶尔死掉的蝙蝠使得地面上的食肉甲虫大量繁殖,形成密密麻麻的一层,所产生的代谢物与水蒸汽结合形成大量氨气,氨气浓度稍高就能使人致命,但游离尾蝠可通过降低代谢速率,增加血液和呼吸黏液中的二氧化碳来中和氨气。高浓度的氨气还将游离尾蝠的羽毛漂白为略带红色的褐色。
壮观的蝙蝠云
游离尾蝠飞行时也聚在一起,就象一片片的云一样,尤其是它们傍晚出洞和黎明归来时的景象更为壮观。游离尾蝠飞出去的时候,就像一股黑烟涌出,洞口的"交通"拥挤程度可想而知,但却从不发生相撞事故,有人计算过,洞穴口每分钟飞出的游离尾蝠可以多达5000-10000只。已经飞出的蝙蝠在空中向上盘旋飞行,形成涡流状的蝙蝠云,几分钟后,掠过游人的头顶,向远方的夜空飞去。8—9月小蝙蝠正式加入到飞行队伍中时,蝙蝠云的景象更为壮观,游人甚至能感受到蝙蝠向上盘旋时产生的微风。。
较之出洞,游离尾蝠归来时的景象同样引人瞩目,因为你将看到世界上最壮观的“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不错过机会,游人一般在拂晓前一小时赶到布兰肯洞穴。游离尾蝠归来时,一般以高速飞行,到达布兰肯洞穴上空1500-2500米处时停止前进,最先到达的以之字形向洞穴口俯冲,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往洞里飞,其情形好比一股浓烟被洞里的妖怪吸进去。在此过程中,游离尾蝠会表演精湛的“自由落体”飞行,它们收起翅膀进行自由下落飞行,通过伸开并扇动翅膀来控制下落的速度和方向。
作者:
中秋月
时间:
2008-1-25 10:23
布兰肯洞穴的游离尾蝠开始外出觅食
作者:
中秋月
时间:
2008-1-25 10:24
标题:
灭虫天军和天然肥料生产者
布兰肯洞穴的游离尾蝠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益处,它们是灭虫天军和天然肥料生产者。游离尾蝠主要以蛾、蚂蚁、蚊子、甲虫等会飞的昆虫为食,它们的食量惊人。假设一只游离尾蝠一晚吃掉相当于自身重量(约12.3克)的昆虫(哺乳期间食量更大),那么,光布兰肯洞穴的蝙蝠一晚上就可消灭掉近250吨昆虫,这些昆虫里,一半左右是农业害虫,包括地老虎和棉铃虫。要知道,单是棉铃虫一种昆虫就使美国农民每年损失10亿美元。
游离尾蝠出色的灭虫能力得益于其高超的飞行本领,它们能轻松地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飞行,每晚的活动范围可覆盖周围数千平方英里范围内的市镇和农场。游离尾蝠属迁徙性蝙蝠,冬季不冬眠,它们3-10月在布兰肯洞穴等北部栖息地度过,10月-次年2月底则在墨西哥等温暖的南部栖息地度过。游离尾蝠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为3000米,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96公里,一晚可飞行460公里。这个速度可以保证游离尾蝠能在最佳时间到达中途暂居的洞穴。但令科学家不解的是,仍有一些游离尾蝠会留在布兰肯洞穴中过冬,并且不冬眠,它们在冬季气温最低的时候都会死掉。
与游离尾蝠惊人的灭虫能力对应的是,它们也产生大量的粪便,而这同样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蝙蝠粪便不仅是优质的天然肥料,而且具有许多潜在的价值。微生物学家Bernie Steele对蝙蝠粪便研究后发现,一盎司粪便中就含有数十亿细菌,细菌种类达数千种,其中不少种仅见于布兰肯洞穴中。这些细菌中,有的可用于净化工业废物,有的可用作天然杀虫剂,有的经过处理后可作为抗生素。此外,万年来沉积下的蝙蝠粪还可用来监测环境污染和研究史前气候变化情况。
作者:
中秋月
时间:
2008-1-25 10:24
标题:
小游离尾蝠的出生
每年三、四月份,游离尾蝠在墨西哥等南部栖息地交配后,便飞往布兰肯洞穴等北方栖息地产仔育雏。到五、六月份,雌性游离尾蝠与雄性游离尾蝠分开,分别组成“育婴妈妈俱乐部”和“单身贵族”两个群体。“单身贵族”群体数量相对较少,一般由数十到数百只雄性游离尾蝠组成,偶尔也可达到10万只或以上,“育婴妈妈俱乐部”则数量庞大,从数十万只一直到数千万只,居住在布兰肯洞穴的雌性游离尾蝠数目就在千万以上,这个数字在六月下旬小蝙蝠出生后还要翻倍。
正常情况下,雌性游离尾蝠每年生产一只后代,且大都集中在六月份的第一周和第三周期间生产。雌性游离尾蝠生产时用四肢紧紧地抓住穴壁,并在小蝙蝠出生后立即给与清理和照料。小蝙蝠出生后一小时内,脐带仍与母体相连着,小蝙蝠与母亲借这段时间熟悉彼此的气味和声音。小蝙蝠刚出生时身上没毛,但眼睛已能睁开,它们的体重约为母蝙蝠的1/4,体长为母蝙蝠的一半。
随后,小蝙蝠被送往专门的育婴室,母蝙蝠则在另外的地方休息。由于新生的小蝙蝠多达千万,育婴室内极为拥挤、混乱,每平方米的穴壁上挤着多达5000只小蝙蝠。它们本能地用四肢攀附在穴壁上,用小小的门牙咬住其它蝙蝠的身体,你推我挤,爬来爬去,不断地发出尖叫声。蝙蝠育婴室如此混乱,以致科学家曾以为雌性游离尾蝠很难找到自己的子女,它们会给首先发现的小蝙蝠喂食。但后来的研究证明雌性游离尾蝠外出觅食时会记住小蝙蝠的大致位置(由于小蝙蝠会爬来爬去,它在两次喂食间的位置可能相差几厘米到一米),归来后先到这个位置,并发出呼唤声,再根据回答判断是否是自己的子女,找到之后,母蝙蝠还要进一步用鼻子嗅嗅,确认无误后才喂奶,整个确认过程需花费雌性游离尾蝠12秒到10分钟的时间。
雌性游离尾蝠的哺乳期为五到六周,它们每天产生相当于自身体重1/4的乳汁,喂食小蝙蝠至少两次。具有丰富营养的乳汁使小蝙蝠迅速长大,到出生后的第五周时,小蝙蝠可以第一次练习飞行了,这也是首次试验声波定位能力。首次试飞时,小蝙蝠在以每秒6米的速度练翅的同时,必须避免与数千只同时练翅的小蝙蝠相撞,因为与其它蝙蝠或穴壁相撞可能是致命的,一旦跌落就会被地面上数百万计的食肉甲虫迅速吃得只剩骷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小蝙蝠的死亡率很高,一半左右会在1岁前死亡。
作者:
中秋月
时间:
2008-1-25 10:25
标题:
警惕对游离尾蝠栖息地的旅游开发
布兰肯洞穴的游离尾蝠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处在国际蝙蝠保护组织的严格保护下。到布兰肯洞穴旅游,一般游人是不准进洞的,只能在外面看,只有研究人员、洞穴勘探者、志愿者及特邀嘉宾才准许进入洞内,正因为这样,布兰肯洞穴的游离尾蝠数量才比较稳定。其它地方的游离尾蝠则有的锐减,有的消失。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鹰溪洞穴居住的游离尾蝠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群,一度达到2500万只,但现在仅剩3万多只,减少了将近99.9%,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斯贝洞窟曾居住着870万游离尾蝠,现在则不足100万只。
追究起来,人类对游离尾蝠生活的干扰和栖息地的破坏是主要原因。在墨西哥,至今仍有人将游离尾蝠误认为吸血蝠,因此破坏了许多游离尾蝠的栖息地。研究人员曾对墨西哥的五处不再有蝙蝠栖息的洞穴进行考察, 发现其中的两处被商业旅游开发,一处被磷酸盐矿破坏掉了,一处被炸毁了。在美国,对游离尾蝠栖息地的商业旅游开发是数量骤减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游离尾蝠的正常生活模式。鉴于适合游离尾蝠居住的洞穴并不多,人们即使只破坏掉一处大的栖息地(如布兰肯洞窟),也会对其总体数量造成重大影响,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