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德国汉堡检察院决定为何违法(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搞不懂.    时间: 2008-2-27 10:32     标题: 德国汉堡检察院决定为何违法(一)

德国汉堡检察院决定为何违法(一)


9 \2 a4 e/ E/ p6 n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简称“团联会”)于2008211就汉堡检察院终止对《明镜》辱华案刑事调查的决定,分别向汉堡司法局和汉堡总检察院提出了职务监督抗告。笔者将抗告书中所分析和揭露的汉堡检察院执法违法行为,分段进行阐述。7 g. e, Q- [( q/ C6 G

! B* {. J$ H0 f) t5 E7 O) H# H

德国汉堡检察院回避和否认《明镜》报道中的虚假事实

团联会在抗告书中阐明,从检察院通知中对《明镜》罪行的辩护理由,可以归纳出汉堡检察院执法中导致实体法方面结论错误的三大主要原因,首当其冲就是:汉堡检察院回避和否认《明镜》报道中的虚假事实。
: a, m1 m% G  N6 Y , v% Y9 k$ S+ N- F8 B0 G" s
一、言论与新闻自由并非无限的自由
/ @* F# F# ^" O7 Q2 i; `: \. @* Q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1款所保证的“言论与新闻自由”并不是无限的,《基本法》5条第2款规定:“这些权利在普通法律规定、保护青少年法规和个人荣誉权中存在界限”。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等都多次在判例中明确解释:《基本法》5条第1款的保护范围不包括显然虚假的事实断言,同样也不包括罪犯自己也认为是不真实的事实断言,因为,明显或至少主观上不正确的信息“不是值得保护的权益”。[Der Schutzbereich des Art. 5 I GG bezieht sich nicht auf Tatsachenbehauptungen, deren Unwahrheit evident ist; ebenso nicht auf tatsächliche Behauptungen, die der Täter selbst für unwahr hält, denn offenkundig oder jedenfalls subjektiv unrichtige Information ist „kein schützenswertes Gut“ (BVerfGE 61, 8; 85, 15; 90, 247; NJW 91, 1476; 93, 1845; 99, 1322, 1324; 2263; 00, 200; vgl. auch BGH NJW 95, 3048 m. Anm. Dietlein JR 99, 246; Bay NJW 95, 2501 m. Anm. Otto; vgl. auch Seyfarth NJW 99, 1290 f. mwN; Tröndle/Fischer, StGB 193, 18).]6 j8 o- b' X' Q: h, s
联邦宪法法院判决中明确指出:“对于维持和继续传播贬斥性的虚假事实断言不存在言论自由方面值得保护的利益。这对于事实性与评价性元素相互交织的表述来说也同样适用。在权衡中,作为评判基础的事实性表述的正确性就很重要了。”[An der Aufrechterhaltung und Weiterverbreitung herabsetzender Tatsachenbehauptungen, die unwahr sind, beseht unter dem Gesichtspunkt der Meinungsfreiheit kein schützenswertes Interesse. Das gilt auch für Äußerungen, in denen tatsächliche und wertende Elemente einander durchdringen. Bei der Abwägung fällt dann die Richtigkeit des tatsächlichen Äußerungsgehalts, der dem Werturteil zugrunde liegt, ins Gewicht (BVerfGE 94, 1; NJW 1996, 1529; Fechner, Entscheidungen zum Medienrecht, S. 161).]
- T/ L( M' w2 u: Q* d0 D笔者在与德国人士讨论《明镜》“黄色间谍”一案时,德国人士总是搬出“言论和新闻自由”来为《明镜》辩护,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宪法在设定了这一自由的第5条第1款之后,紧接着就在第5条第2款设定了对“言论和新闻自由”权利的限制性规定。凡是非法律专业人士有这样的误区,我感觉很正常。但是,非常令我失望的是,不少德国法律界人士也总是以“言论和新闻自由”来懵人,即使遇上对话者了解德国法律的,大多数也总是回避谈论这些自由权利所受到的合理制约。被侵害人如果自己不去研究德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轻信德国律师的意见,那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灰心丧气,忍气吞声,自己放弃依法维权的机会。到那时,你怪谁?你难道能说德国社会不公正吗?所以,白纸黑字的法制社会理想与赤裸裸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现实完全是两回事,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掌握法律知识,积极维权抗争,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2 t* `( n* c; m  v6 A
/ ?- A) L9 O; \) J
二、虚假言论不属于德国《刑法典》第193条免责条款的适用范围
9 h8 G0 {" z! d1 V汉堡检察院在其决定理由中称:“除此之外,在《明镜》封面标题和《沙粒原理》一文中所提出的、被你们指摘的说法,无论如何依照《刑法典》第193条,是能在代表合法利益方面得到辩解的。[Darüber hinaus sind der Titel des Spiegel sowie die in dem Artikel „Prinzip Sandkorn“ aufgestellten, von Ihnen beanstandeten Formulierungen jedenfalls unter dem Gesichtspunkt der Wahrnehmung berechtigter Interessen gemäß § 193 StGB gerechtfertigt.]2 J0 \4 t0 j. y3 t- g2 ]
这里所谓的“无论如何”,仅从法律规定出发,就已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联邦宪法法院在判决中指出:“明知其不真实性或尽管明显站不住脚,但仍然实施了的侵害名誉的言论,是不受第193条保护的;因轻率地审核事实断言的逻辑性而导致的侮辱性评价,是同样不受保护的。”[Ehrverletzende Äußerungen, die in Kenntnis ihrer Unwahrheit oder trotz offenkundiger Unhaltbarkeit gemacht werden, sind durch § 193 nicht gedeckt (BVerfG 91, 459 f.; BGH StV 87, 533; JZ 62, 486 m. Anm. Weitnauer, KG JR 88, 523; Hamburg MDR 80, 953; LG Hechingen NJW 84, 1766; vgl. auch Walter JZ 86, 614; Tröndle/Fischer, StGB 193, 28); ebenso wenig beleidigende Wertungen, die auf grob leichtfertiger (vgl. BVerfG NJW 00, 199) Prüfung der Schlüssigkeit von Tatsachenbehauptungen beruhen (vgl. Hamburg NJW 52, 903; MDR 80, 953; KG JR 88, 523; Tröndle/Fischer, StGB 193, 28).]
1 h, p0 A  Y% G" e. v总之,不实言论、基于明显不符合逻辑的事实断言而做出的侮辱性评价以及纯粹谩骂式批评,都明确不属于“言论与新闻自由权”的保护范围,不能援用《刑法典》第193条来免责。) f+ U! r8 l& O. I7 t
( F8 P7 t; T# d& N3 C/ I
三、检察院回避和否认《明镜》报道不实的行为违反了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基本原则
1 J. n2 ]& t/ _' ?8 R6 U5 J在德华人们的刑事控告书中通过摘引《明镜》相关报道章节,明确指出了“黄色间谍”报道中层出不穷的不真实内容,并提供了相关的具体证据,进行了严密的逻辑论证。为何检察院对华人提供的事实依据视而不见呢?这里,特别明显站不住脚的就是《明镜》报道中作为确实存在所谓中国“草根间谍”的证据的四个案例。尽管华人们在刑事控告书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章节“(C)不真实并违反法治国家原则作出的关于所谓间谍案的事实断言”,细致分析了为何这些案例明显站不住脚,但检察院却声称:“在这篇文章中也没有不再受《刑法典》第193条辩解理由保护的明显不真实的断言。”[In dem Artikel werden auch keine offensichtlich unwahren Behauptungen aufgestellt, die nicht mehr vom Rechtfertigungsgrund gemäß § 193 StGB gedeckt wären.]
1 j/ V( B7 x4 b5 X. c  N7 i$ t检察院闭口不提《明镜》刊登的五位克姆尼茨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照片,这张照片以其诽谤性标题“无力抵御秘密的要求”,等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断言照片中的这些中国同学具有充当间谍的倾向,这是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无耻诽谤。又如,《明镜》刊登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支线客机ARJ21的照片,配有“像偷来的那样造的?”这一不顾事实的诽谤性标题,这样的断言不仅带有侮辱性,而且显然是失实的。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照片中庆祝仪式上展示的带有2007年份的彩幅,也被图像切割者去掉了数字“2”,变成了“007”。不过,这里也暴露出了西方新冷战思维者双重标准的真面目。+ a( q4 R6 q- P; q9 Q" o; u* T
至于《明镜》作者歪曲孔子名言的行为,包括其通过文章插图再次特别突出表达的所谓孔子教诲“复制作为艺术”,其不真实性都是非常容易被证明的。又如,《明镜》作者从其歪曲和捏造的孔子教诲与毛泽东影响出发,断言“因此在经济发展启动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特征,就已是一个‘骗子人民共和国’,即一个诈骗犯共和国的精神特征了。”面对这些明显站不住脚的辱骂性言论,检察院在通知书中却回避这些言论中明显虚假的事实部分,进而武断地声称这些言论不构成。
* H7 {* k& \* m& ~5 i- O这里检察院不仅不对相关报道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真实性调查,甚至还在其为被告辩解的理由中写道:“这篇文章……通过几个案例明确了这一点”。[Der Artikel... macht diese anhand einiger Beispielsfälle deutlich.]通过这句话,检察院等于间接认定了显然站不住脚的所谓“中国间谍案”是真的。这不仅是用法错误,而且使其偏袒犯罪嫌疑人的倾向昭然若揭。这明显暴露出,汉堡检察院排斥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事实和证据,从而违反了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法定主义原则”(Legalitätsprinzip“调查原则”(Ermittlungsgrundsatz' R8 ~. {; ]7 [0 }& E9 W
联邦宪法法院在判例中解释道:“调查原则说明的是,刑事诉讼的核心任务是调查事实真相。”[Der Ermittlungsgrundsatz besagt, dass die Ermittlung des wahren Sachverhalts das zentrale Anliegen des Strafprozesses ist (BVerfGE 57, 250, 275 = NJW 81, 1719, 1722; BVerfGE 63, 45, 61 = NJW 83, 1043; BVerfG MDR 84, 284; Lutz Meyer-Großner, StPO 244, 11).]从《刑事诉讼法》第155条第2款、第160条第2款可以得出检察院拥有探究真相的义务[die Pflicht zur Wahrheitsforschung (Lutz Meyer-Großner, StPO 155, 2)]。第160条第2款明确规定,检察院不仅应当调查对被告有利的情况,而且应当调查对被告不利的情况(nicht nur die zur Entlastung, sondern auch die zur Belastung dienenden Umstände zu ermitteln),并负责获取担忧丢失的证据(für die Erhebung der Beweise Sorge zu tragen, deren Verlust zu besorgen ist)。检察院必须对被告不利的和有利的情况同样程度地进行调查,因为只有这样,才与其作为一个担负着公正性与客观性责任的法律维护与司法机关的职能定位相符合,并且这也是从属于公平程序的。[Die Staatsanwaltschaft muss belastende und entlastende Umstände gleichermaßen ermitteln, denn nur dies entspricht ihrer Stellung als ein zu Gerechtigkeit und Objektivität verpflichtetes Rechtspflege- und Justizorgan (Einl 37, 38; 1 ff. vor § 141 GVG) und gehört zum fairen Verfahren (Kuhlmann DRiZ 76, 11, 13; Einl 156).]
! d2 }% g2 ]/ m, A$ }$ X“调查原则”使检察院承担有对事实真相进行不偏不倚的调查工作的法定义务。检察院在此次华人反击《明镜》辱华案的调查中,在其决定理由中极力回避真相,不对报道真实性进行深入调查,而且对那些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事实和证据视而不见,甚至矢口否认不实报道的存在,这就明显违反了其源于“调查原则”的法定义务,偏袒了被告。值得注意的是,在刑事司法程序中要调查的是“实体真实性”(materielle Wahrheit,这意味着,对于存在的任何事实和证据,无论当事人是否提到过,或是否申请过相关取证申请,检察院都有义务进行调查和取证。更何况检察院现在回避的是在刑事控告中已经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的对被告不利的事实和证据,其对被告的偏袒就极为明显了。: g9 b) B6 k- \+ L- G0 }5 r1 V) a! K
检察院因此而做出的终止刑事调查的决定不仅触犯了《刑事诉讼法》第155条第2款、第160条第2款,而且由于其决定使应当被追究的犯罪行为不受追究,因此也违反了其源于法定主义原则”的核心义务,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2款的规定。
. }3 K3 o: P- V  I' M1 R除此之外这里也牵涉到对该案各方都适用的公平程序原则”(Grundsatz des fairen Verfahrens。检察院偏瘫被告的行为使刑事调查程序对于被侵害人来说非常不公平。
% L; R, f8 j6 c. [* S5 O' S
. {$ j, U2 _' j  A# Y' _. e; X周坚2008215作于德国柏林
作者: 搞不懂.    时间: 2008-2-27 10:33     标题: 德国汉堡检察院决定为何违法(二)

德国汉堡检察院决定为何违法(二)


$ |$ Q  S/ h, J. y0 [. S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简称“团联会”)于2008211就汉堡检察院终止对《明镜》辱华案刑事调查的决定,分别向汉堡司法局和汉堡总检察院提出了职务监督抗告。笔者将抗告书中所分析和揭露的汉堡检察院执法违法行为,分段进行阐述。
  q3 y2 W! L3 f- B
* f7 U- K! j8 T9 k$ G0 c

汉堡检察院对《明镜》各段言辞的孤立审核,淡化和掩饰了犯罪实质

团联会通过分析阐明,汉堡检察院在通知中为《明镜》罪行开脱辩护,从实体法方面来看,三大错误原因之一就是:孤立地看待与审核《明镜》“黄色间谍”报道中的各段言辞。3 F% x; I8 U7 Y

6 A$ M! n" P: Q: N- c2 ~9 Q9 F一、汉堡检察院对待《明镜》“黄色间谍”报道各部分言辞的方式违法
7 R4 e1 l3 I: K% `8 P( B一个犯罪往往是罪犯为实现其犯罪意志,通过一系列相互内在关联的行为所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刑法上规定不能将这些行为割裂开来对待,因为它们是一个“统合为一的犯罪”(einheitliche Tat)。德国《刑法典》第52条前的司法解释,具体阐明了什么情况下构成一个犯罪单元(Tateinheit。从法律角度出发,《明镜》周刊“黄色间谍”辱华不实报道,从准备到第一次公开发表,就是这样一个由诸多虚假事实断言和侮辱性言论行为所构成的,不仅触犯了侮辱罪、煽动民众罪等多项罪名,而且也同时多次触犯了每项罪名的犯罪单元(参见本人撰写的普法文章《刑事案件实体法中的“一罪”与“数罪”的区分》)。
+ M0 k7 V& w& q" E' j确定了一个犯罪案件属于“一罪”还是“数罪”,对于犯罪性质的认定、犯罪的严重程度、刑罚的高低、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法律救济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一个刑事程序必须从一开始就注意这些基本概念的划分,否则就会导致对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在刑事程序上对待和处理该案件、如何对罪犯进行处罚等各个方面产生根本性的错误。' Q" n3 L# {: b" n, {5 u
例如,德国《刑法典》第52条对一个“犯罪单元”规定了处罚办法,而德国《刑事诉讼法》第374条中则规定了作为一个犯罪单元组成部分的侮辱罪行,是不能通过私诉(Privatklage)来审理的。从程序法角度出发,汉堡检察院在告知团联会上诉途径时,却声称华人就《明镜》触犯侮辱罪的部分可以提起私诉,并以此为理由不给予就涉及侮辱罪部分的犯罪问题向汉堡总检察院递交抗告,这显然是一个程序上的陷阱,违反了检察院的法定告知义务。0 v! d0 Y8 t+ z0 m# Z; K, {( x
作为一个专业的刑事检察机关,竟然在这样基本的法律问题上“犯错误”,真是令人不可置信,其司法的公正性不得不令人质疑。1 a1 h0 K6 _  U
2 a; q! I( q5 N" Y7 U0 f
二、《明镜》“黄色间谍”报道整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犯罪8 `7 h7 l9 {( h6 b
像“黄色间谍”这样一篇封面主题报道(Titelbericht),是通过发表在《明镜》2007年第35期封面和其中的《沙粒原理》一文中的诸多不真实与侮辱性的文字与图片,共同构建起来的。这些文字和图片不仅从刑法的“犯罪单元”角度出发,而且从上下文内容、逻辑、功能、效果等实际角度出发,都是这整个报道的组成部分。团联会在抗告书中指出,它们之间不仅存在“内容逻辑及表述作用上的联系”(inhaltlich-logischen und ausführungsfunktionalen Zusammenhang),而且“它们在上下文联系中起到相互证明与强化的作用”(Sie wirken im Kontext der gesamten Publikation gegenseitig bestätigend und verstärkend.)。将报道中任何一段或一个言辞孤立起来对待必然人为地撕裂了这一言辞与全文核心主题以及其它言辞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淡化甚至掩盖其违法实质。汉堡检察院对《明镜》该报道不构成任何罪名的错误决定理由,正是通过孤立看待和肤浅评判《明镜》各段被控言辞的方法做出的。
# D& @6 q: N1 Q3 _" \% J5 E例如,汉堡检察院孤立对待“黄色间谍”这一标题中的“黄色”一词,认定“黄色”一词在“日常用语中”(im alltäglichen Sprachgebrauch)与“白色”、“黑色”等词汇一样,是“对人们不同出身来历”的“不带贬义的描述”(Beschreibung ohne abwertenden Charakter)。这种狡辩,无理地否认了封面标题对整个报道总结性和强化性表达的实质与作用,不仅人为地割断了“黄色”与“间谍”这两个词汇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是割裂了这一封面标题与整个报道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掩饰了该封面标题明显带有的煽动种族歧视与敌视的犯罪性质。
& N' U2 A8 x& @依照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例中的司法解释(BVerfGE 93, 266; NJW 1995, 3303; Fechner, Entscheidungen zum Medienrecht, S. 166, 167),“解析的目的是为了调查一个言论的客观含义。为此总应从言论的字面出发,但这并未最终确定了它的含义。确定其含义还须从受争议的言论所处的上下文语言联系、发表该言论时的伴随情况出发,如果这些对于言论编造者来说都是能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孤立对待一个受争议的言论,普遍不符合对一个可靠的含义调查所提出的要求。”(Ziel der Deutung ist die Ermittlung des objektiven Sinns einer Äußerung. Dabei ist stets vom Wortlaut der Äußerung auszugehen. Dieser legt ihren Sinn aber nicht abschließend fest. Er wird vielmehr auch von dem sprachlichen Kontext, in dem die umstrittene Äußerung steht, und den Begleitumständen, unter denen sie fällt, bestimmt, soweit diese für die Rezipienten erkennbar waren. Die isolierte Betrachtung eines umstrittenen Äußerungsteils wird daher den Anforderungen an eine zuverlässige Sinnermittlung regelmäßig nicht gerecht.# V1 c! V  k' ]
“黄色间谍”这一标题应当是构成煽动民众罪的犯罪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孤立地对其进行犯罪性质评判。团联会分析、归纳了九条理由,逐步揭示了“黄色间谍”这一标题的客观含义和犯罪实质:" s4 N5 r0 C, j) x# k/ q
1)结合整篇报道可以看出,报道中没有提到除了华人以外的其他黄种人,所以这里“黄色”一词专指华人,而不是普通用语中对“黄种人”的表述。" d$ }7 |/ {! L  Z( S6 C3 q
2)从该报道的核心论断可以得出,“黄色间谍”明指相关在德华人群体是“草根间谍”。
- J  a. v2 @0 N8 z! A, A3)检察院声称这里体现出作者“批判性的姿态”(kritischer Haltung der Autoren),而且也承认其具有“口号性和挑衅性的标题”(schlagwortartigen und provozierenden Titeln)的作用,因此,这里“黄色”一词必然带有负面含义,否则,检察院为《明镜》辩护的理由岂不自相矛盾。1 l0 b# o& a, e4 w! I, [0 R/ Q6 z$ N
4)由于这里明显专指华人,其意图至少包含有将这些“敌人”从其“黄色”的肤色出发进行甄别,而这本身就必然带有种族歧视色彩。; n* Y1 B/ ?, Z# _5 E; N/ g
5)事实上,无论从历史出发还是在当今,德语中的“日常用语”中都存在专指华人的具有歧视和敌视色彩的“黄祸”(die gelbe Gefahr)一词,从《明镜》作者的误导性写作手法以及他们的知识背景出发,他们不可能不知道“黄祸”这一概念。
% Q7 j% r4 j7 C9 v% S9 m6)从整篇报道捏造中国间谍威胁、煽动怀疑和敌视华人的意图出发,如果该标题中“黄色”一词不是以煽动对在德华人的种族歧视与敌视的动机出发,就难以解释,为何他们不使用“中国”一词来替代“黄色”一词。# t" j$ d( I2 S: `' }. S8 |! h
7)在德国读者中也存在类似的感受,从网上一些批判文章中,能够看到作为非当事人的德国读者对此标题种族歧视色彩的批评。
9 {6 R( ]. n; g8)检察院认为必须“在《基本法》第5条第1款所保证的言论与新闻自由的理念中进行解析”,但法律上这只能在当一种解析不合理或不符合逻辑时才适用,而华人刑事控告中对“黄色间谍”的解析并不属于这种情况,相反的,检察院的解析却是自相矛盾的。
$ B) j& C: `; t) r& [6 h+ b9 I2 S9)由于大众媒体影响的巨大与持久,法律上对于新闻报道必须更为严格对待,照理“中国间谍”丝毫不减其报道的内容力度,为何《明镜》编辑和作者却偏偏要用显然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的“黄色间谍”这一标题呢?9 w+ _1 ]+ l5 M* u1 V  X
由此可以看出,检察院割裂联系而得出的结论不仅违法,而且牵强附会。/ m7 ^3 N- H3 C, [# w5 z5 O, |7 u

) q+ B% B8 G$ t5 Z; Y( t0 g三、《明镜》“黄色间谍”报道整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犯罪单元) y. T6 q! E7 W  L
团联会在抗告书的第二部分中专门以一个章节(II1Einheitliche Betrachtung der Tat),从《明镜》“黄色间谍”报道的中心论断、犯罪单元、犯罪侵害的核心群体、诸罪名实现的方法等方面出发,综述了该报道的整体结构与核心论断,展示了其各个主要组成部分间的联系及其作用。
% G% g' i" ^) Y8 K该报道的中心论断是:在德中国留学生、实习生、商人以及在科研和经济单位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是由中国国家组织起来的“草根”间谍,因为这些海外华人作为中国的“间谍大军”,积极而乐意地为中国偷窃德国技术。这一中心论断不仅通过“黄色间谍——中国如何侦盗德国技术这一封面标题,而且通过《沙粒原理》一文的副标题明确地表达出来了:“中国的情报机构带着一支间谍大军捕猎世界出口冠军德国最重要的资源:技术诀窍。”(Mit einem Spitzel-Heer gehen Chinas Geheimdienste auf die Jagd nach dem wichtigsten Rohstoff von Exportweltmeister Deutschland: Know-how., H1 |% c: B  `
该报道之所以具有爆炸性,原因有三:(一)指称在德华人“间谍活动”这一严重犯罪,具有极大的震撼力,据此,读者容易先入为主地相信作者和编辑们编造的“中国威胁”论调。(二)通过文中多次强调的中国“草根”间谍“数量之众”,能促使读者对在德华人相关群体产生怀疑和敌对情绪。(三)该报道所能影响的不仅是其一百多万的读者,而且通过其读者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影响范围,该报道能对大量的社会公众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具有持续性,造成对被侵害华人群体的直接与潜在的伤害。
* `) \. Q  N# k' K2 U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中明确说明(BGHZ 31, 308, 312 f.):“正因为大众媒体所散布的消息与言论的持久性,所以应对它们适用特别严格的要求。”(Gerade wegen der Nachhaltigkeit der von den Massenmedien verbreiteten Meldungen und Meinungen gelten für sie besonders strenge Anforderungen).
7 U" Y& k; Z( X, V0 f“黄色间谍”这篇报道从所谓“来自中国军方的黑客攻击”入手,在诸多语句中使用“战争”、“军队”、“进攻”、“武器”等大肆制造敌对与威胁气氛的言辞。在这种渲染威胁气氛的文笔中,《明镜》通过一些与间谍活动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结合传言和虚假事实,捏造了耸人听闻的所谓中国“草根”间谍威胁,将其煽动敌视的矛头直指在德华人,并以此误导德国社会大众,制造仇华反华情绪。; {; \" N) g5 E0 `$ O
由于这一“中国草根间谍威胁论”缺乏事实依据,所以,《明镜》就使用巧妙的写作手法,将四个明显不涉及任何间谍案的华人指称为所谓“间谍”,从而达到其欺骗读者的目的。这四个作为“中国草根间谍”实际存在证明的案例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仅从该报道内容中就能推导出,这四位华人中没有任何一位被作为“间谍”遭到起诉。
, o! E$ m# U" C9 Z团联会在抗告书中通过分析阐明,世界公认、同时也受德国宪法保护的法治原则之一就是无罪推定原则”(in dubio pro reo参见本人撰写的普法文章《检察院在刑事调查中的核心义务》),任何人未被法院判定犯罪前,不能被认定犯了该罪。而且,德国《刑法典》第99条规定的“间谍活动罪”(geheimdienstliche Agententätigkeit)是一个公诉罪(参见本人撰写的普法文章《何谓公诉罪和私诉罪》),根据“法定主义原则”(Legalitätsprinzip),如果这些华人真的是间谍,德国刑侦机关有义务公诉他们,德国法院也会按照证据判决这些华人。然而,从《明镜》报道必然得出的真相是,事实上连任何构成起诉这些华人的证据都不存在,更何谈法院的判决。& |1 ?5 e. D/ Q% a3 p# r7 I' f; q: y
抗告书中特别指出,通过《明镜》作者对巴符州宪法保卫局长的采访提问可以看出,作者们明知这些间谍案站不住脚。抗告书多处引证德国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并指出,《明镜》记者违反了他们在报道前必须履行的法定了解和审核义务”(Informations- und Prüfungspflicht。按照法律规定,他们必须设法采访被其指控为“间谍”的这些华人,并且丝毫不更改、不压缩地刊登当事人的观点,同时,他们必须审核其报道的可靠性,不得以所谓“疏忽”散布虚假或错误的论断。
0 p! Z6 t/ p- \2 u但是,为了捏造出所谓的“中国草根间谍威胁论”,煽动德国民众怀疑和敌视在德华人的情绪,《明镜》责任人不仅无视这些法律规定,而且故意利用大多数读者先入为主的心理,将这些华人通过其写作手段捏造成了所谓中国间谍。同时,通过他们几乎匿名式的报道方式,这些捏造出来的间谍案,也能成为读者全面怀疑和敌视其身边华人学生学者的“嫌疑”参照。从这当中,可见《明镜》报道的手段是极为阴险可耻的。
7 @  e7 j  z& T  F0 G; V为了制造中国间谍活动的动机,《明镜》不惜炮制诸多质疑中国研发技术能力的不实言论。例如,通过图片文字质疑中国自主研发的支线飞机“像偷来的那样造的?”(Gebaut wie geklaut?)。
; c# r9 |8 n; o9 A6 a7 ~2 F为了加强读者对所谓中国间谍的怀疑,《明镜》居然不顾对个人肖像权的侵犯,将五位克姆尼茨大学中国留学生的照片,配上诽谤性标题“无力抵御秘密的要求”刊登出来,难道这就是他们的“人权价值观”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7 \9 V3 q2 D* w7 F为了煽动社会公众对华人的蔑视与敌视,《明镜》报道中歪曲孔子名言,并通过文章插图再次突出其捏造出来的所谓孔子教诲——“复制作为艺术”(Kopie als Kunst)。同时,他们又从其歪曲和捏造的孔子教诲与毛泽东影响出发,断言“因此在经济发展启动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特征,就已是一个‘骗子人民共和国’,即一个诈骗犯共和国的精神特征了。”这些捏造和辱骂性的言论,就是为了从文化、历史、个人精神信仰等多个层面制造德国民众对华人的歧视与蔑视,从而轻信他们所捏造的“中国草根间谍威胁”。此外,他们还利用和煽动种族歧视进行反华宣传,直接体现在其封面大标题“黄色间谍”和文章中“黄色的贪婪”等言辞之中。
4 m' i1 b% f2 X7 @4 J) L) g2 \综上所述,《明镜》被控犯罪的各项言辞之间相互联系,是其“在德华人是中国草根间谍”这一核心论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言辞都不容被分割孤立地看待和评判。就该报道是否构成某一罪名时,必须结合其它相关言论来进行整体性的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司法结论。
# V/ e+ }5 J1 ]4 ?9 X4 a 2 H1 p) x! f" i# [% ~& O3 C
周坚2008225日作于德国柏林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