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动物趣闻] 研究发现伴侣动物可有效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打印本页]

作者: 瑞雪    时间: 2008-10-9 09:54     标题: 研究发现伴侣动物可有效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2008年10月09日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中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等问题。而养伴侣动物的儿童则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倾向,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10月9日召开的“伴侣动物与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  为了探讨伴侣动物与儿童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从2003年底到2006年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伴侣动物与心理健康”课题组随机选取北京市11所普通小学的402名小学生进行了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不养伴侣动物的儿童,养伴侣动物的儿童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倾向,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而且,与伴侣动物关系越亲密的儿童,他们的分享意愿和照顾幼小儿童的意愿也越强烈,孤独感水平也越低。
  主持本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介绍说:“本项研究启示我们,对于喂养伴侣动物的家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儿童乐于接近自然、乐于接近动物的天性,有效利用伴侣动物作为教育孩子的媒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吕同舟和儿童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多名专家出席了这次发布会。与会官员和专家表示,该项研究视角独特,是国内此项研究的先行者,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且,研究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新热点、新情况,对加强素质教育、增进儿童心理健康,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06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9000万名独生子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教育不再是各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相比早期的智力开发,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同样重要。

[ 本帖最后由 瑞雪 于 2008-10-9 11:34 编辑 ]
作者: 瑞雪    时间: 2008-10-9 10:34     标题: 绝大多数儿童喜爱伴侣动物

郑教授指出,可以说,伴侣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充当某些人类角色的功能,是儿童心灵成长的良好伴侣。
  北师大的研究发现,在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中,98.5%的儿童表示他们喜爱自己的伴侣动物,同时有85.3%的儿童觉得伴侣动物也爱他们。在关于喜爱伴侣动物的原因上,最主要的三大原因是:伴侣动物可爱(76.6%),有了伴侣动物的陪伴感到不再孤单(65.0%),伴侣动物能给家人带来快乐(60.9%)。
  在不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中,94.1%的儿童表示喜欢伴侣动物,此外有61.3%的儿童表示非常想养伴侣动物,有31.4%的儿童表示有时想养伴侣动物。
  对养伴侣动物儿童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认为,伴侣动物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更有爱心懂得爱护弱小(53.2%);二是孩子有伴不再感到孤单了(43.5%),三是孩子对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或爱(40.9%)。
  伴侣动物对家庭带来的积极影响中最显著的是,伴侣动物增加了家庭的欢乐,让家庭变得热闹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卫生打扫工作的负担。
  研究也发现,多数孩子所承担的责任是陪伴侣动物玩耍和散步,而负责喂养伴侣动物和为伴侣动物洗澡的孩子只占少部分。由此可见,孩子与伴侣动物的关系中,玩伴的关系占主要地位,而承担养育责任的关系占相对次要地位。
  郑日昌教授指出,在养育伴侣动物的过程中,家长不应一味地替代孩子承担责任,应潜移默化地将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的教育贯穿其中,让孩子寓学于乐,快乐成长。
  此外,郑教授还强调,伴侣动物并非只有优点,喂养伴侣动物在卫生、检疫、安全等诸多方面存在隐患,因此良好的管理非常必要,管理得好才能利大于弊。
  郑日昌教授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常务理事,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位。多年来,郑教授在心理健康、咨询、测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担任可作研究院或教授,在心理健康及测量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出版多部教材、专著和译著。
  近年来,郑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宠物与人类的身心健康关系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成为首位在中国国内进行该领域研究的心理学家。他们研究小组调查研究发现,家中养有宠物的“空巢父母”其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不养宠物的“空巢父母”。此外,该小组还对“宠物与中青年妇女”等课题进行了调查。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