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6 ~# a( \0 ] 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作为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趋向上升 : $ `( M5 v g' x9 l 5 a7 Y: m" u9 D2 q7 W0 U" q. K 截至目前,中国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蒙受的最明显损失来自对外金融投资,主要是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此外还包括中国计划和已经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因这场危机股价下跌的损失。8月初,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份报告称,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按揭证券从559亿美元猛增至1075亿美元,占同期亚洲投资美国按揭证券总额的47.6%,市场传言其中相当部分为高风险的次级按揭证券,从而引起了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 n t! |& ?2 Q- O1 V
- S8 D3 W" i/ n# q 根据有关银行中报等公开信息,目前可以确认的中国金融机构损失仍然有限。截至 6月底,中国主要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和相关资产情况如下: ; Z$ X" d" @! b( N 3 M" s! [$ d c9 ]2 ]% K t 中国银行对美国次级按揭债券(MBS)的投资规模为89.65亿美元,占其证券投资总额的3.51%,其中AAA级次级债67.58亿美元,占75.38%;AA级19.45亿美元,占 21.7%;A级2.62亿美元,占2.92%。中国银行另持有与此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CDO) 6.82亿美元,占其证券投资总额的0.27%,其中AAA评级、AA评级分别占81.8%、 18.2%。中国银行对MBS、CDO分别计提了3.88亿元人民币、7.58亿元人民币未实现减值拨备,拨备比率为0.6%和14.6%。 , y$ b I# t! G6 S: e; v+ d6 D' `4 ?9 j" t* L; g4 W' P, `
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MBS)面值12.29亿美元,仅占其284亿美元外汇债券资产的4.3%,占总资产的0.0012%,且全部为第一留置权贷款支持债券,信用评级均在AA级以上,没有计提减值拨备。 " p5 u9 b# w& r1 K
; D& @+ ?- Z4 E! A" f
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对美国次级按揭债券的投资额分别为10.6亿美元和300多万美元,评级也都在AA级以上。建设银行计提了0.18亿美元拨备,拨备比率为1.69%。 % D, {, c. V! b4 { 9 m6 ^9 @6 M H6 r4 H( r 然而,上述数据不足以充分体现对外投资作为一种风险传染渠道的现实和潜在重要性。随着美国次级按揭违约情况恶化,以及形成“次级按揭违约情况恶化——房价下降”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上述损失数字可能增长。 $ i( c' ?8 M7 K1 n
' d$ [/ j7 p) x7 O& p. A6 s/ b) {% B 更重要的是,中资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的损失预示着对外投资损失在涉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中重要性上升的趋势。我国对外资产已经发展到了庞大的规模,2006 年末即达16266亿美元,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但其结构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官方储备资产所占比例过高,2006年末储备资产占对外资产总额的66%,在以储备资产占比高著称的亚洲经济体中仅次于印度。优化我国对外资产结构的方向就是提高企业、居民资产所占比重,事实上我国也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中国民间对外资产一旦增长到足够规模,就将创造新的涉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途径:一方面,在国外发生危机时,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居民海外投资蒙受的损失可能在国内引发危机;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国内市场发生金融危机,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居民因而重新配置其资产,抽回海外投资,危机就有可能传染到海外。甚至如果国内经济繁荣而导致对外投资回流也可能在别国引起危机。 9 A4 G: l3 Y& ^4 O O/ _.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