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姚期智:我是如何在中国培养精英人才的 [打印本页]

作者: wamway    时间: 2008-11-22 16:42     标题: 姚期智:我是如何在中国培养精英人才的

科学时报 2008-11-17     作者:记者 陆琦


    大学和研究机构应该怎样培养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学生?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精英人才?11月14日,在2008中关村论坛上,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作了题为《在中国培养人才:一些经验之谈》的演讲,以他的亲身体会回答了以上问题。

    2004年,姚期智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当时姚期智回国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他认为,最具有成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培养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精英人才。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

    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如出色的学生、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效的组织性等。4年前,姚期智就问自己:“怎么利用这些优势在中国培养精英人才?”

    从一开始,姚期智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为最聪明的中国学生创造学习、研究的良好环境,以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在全球化时代,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大部分计算机、信息领域的高材生毕业之后都想去美国进一步深入学习。是否有办法可以保留一部分高材生,让他们在中国继续他们的教育,促进中国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发展,这就是姚期智考虑的问题。

    “只从表面做工作是不够的,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可以给中国的高材生提供一个合理的选择,使他们觉得留在国内并不会牺牲自己的前途。”姚期智说。

    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姚期智说:“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相信我们提供的条件与发达国家能够媲美时,他们才会留下来。同时,还必须获得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资金支持,才能开展系统的培养方案。”

    姚期智正在开展的教育方案包括一个本科生的精英课程。姚期智介绍,精英课程每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大一学生中录取30个学生,给他们制订10个专门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理论科学和计算机系统领域。

    “当然仅仅教授课程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研究环境来支持我们的培养工作。”于是在2006年,姚期智在清华大学成立了计算机理论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姚期智介绍,研究生的培养着重在计算机理论科学方面,这非常需要国际合作交流。因此学生至少有一年公费出国深造的机会。“有了足够的国际交流互动,这些具有天赋的中国学生,会加倍努力使自己跟国外的对手一样棒。”

    为了增强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姚期智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教研团队,目前包括博士后团队以及知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导师组。

    “教育项目越早起步越好。”姚期智表示:“所以,如果有学生愿意在中国做研究生项目,我们就会在本科阶段先安排一些项目给他们,这样就使得他们能够融入之后的研究生学习氛围。”

    为了研究生有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姚期智还启动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模式,其中有一个全都是由学生参加的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国外高校毕业不久但已经做出杰出工作的学生,与国内的学生讨论交流。

    姚期智强调:“在当今中国,只要抓住各种资源带给我们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很有可能培养出科学精英人才。”
作者: wamway    时间: 2008-11-22 17:03

想到一个难题:年轻人如何自我培养?

曾经想过这样:拼命多挣钱,同时花掉所有挣得的钱用于自身的培养。
作者: wamway    时间: 2008-11-22 18:08     标题: 演讲原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取得了空前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全球化网络的交织和叠加,其中科技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趋势。11月14~15日召开的2008中关村论坛以“科技——全球创新挑战”为主题,旨在借助世界科技和经济资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自主创新寻求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机遇。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姚期智先生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在中国培养人才:一些经验之谈》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在中国培养人才:一些经验之谈
  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参加关于创新的论坛。我要感谢组委会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

  上一个发言人莱普森博士讲过了科学以及技术之间令人激动的界面。我想讲的问题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更加基础的方面。我们已经听到前面有两个发言人,阿尔费罗夫和科恩伯格博士讲了培养人才是多么重要。我们当然知道大学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中我们想要进行任何的方案,如果想让它达到一定的程度来产生精英人才,我们必须要不断地问我们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大学应该做什么来产生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样教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人。另外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条件跟其它的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要问自己,其它国家的这些机构做些什么,我们是否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教学和经验。

  在发言中我想讲一些我个人过去四年中的体验。我必须要反省这些问题,并且找出答案。

  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我21岁的时候在美国读了研究生,四年前我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工作,当时的目的就是促进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事实上我当时想的就是上清华这样的精英大学,最具有成效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产生精英的计算机科学人才,他们应该跟西方一流大学产生的这些精英水平是相当的。我们要有这样的方案,我们只是教课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有一个研究环境来支持我们的这些工作。在两年前,我终于开始在清华成立了计算机理论科学研究院,并且进行我的研究。总体来说就是支持教育方案。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我们要产生一些精英学生,尤其是博士阶层的精英学生。在发达国家的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有一些特殊的优势,比如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非常棒。前面的发言人也都提到过这一点。另外,中国有这样的一个经济气候来支持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我在中国的经历告诉我,有一些事情在美国也是不好做的,有的时候执行效率不总是很高。

  四年前我就问自己,我怎么利用这些优势来培养在中国的科学人才。现在我向你们说明一下我在这个方案中大致的情况。我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有非常清楚的目标,因为我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对于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众所周知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的信息科学的这些高材生,他们在毕业之后往往都想去美国,以便进行他们研究生的学习。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有办法可以保留至少一部分高材生,让他们在中国继续他们的教育,继续促进中国信息科学的发展。只从表面做工作是不够的,我看到惟一一能做的办法就是,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一个超级公路,让计算机科学的教育和研究,让它非常非常好,让它可以给中国的高材生提供一个合理的选择。

  我有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学生真正被我们说服了,他们相信我们所提供的这些条件跟西方可以给他们提供的条件是能媲美的,他们才会留下来。你还必须要劝服政府和各个机构,你有这样一个目标,你要获得他们的资金支援,才能够开展这个方案。这就是我过去四年所做的工作。

  我现在正在开展的教育方案包括一个本科生的精英课程,我们是有一个专门的试点课程,每一年会从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大一学生中录取30个学生。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的学生有800多个,我们一共吸取了30个新生,我们将会给他们制定十个专门的课程,这十个领域是我们认为中国的学生是非常需要的,包括计算机理论科学,这是我的专长所在。同时还有计算机系统领域。在计算机系统领域我是没有什么专长的,但是我非常幸运的是有几个非常棒的微软的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可以帮助我。

  我们现在开始的第二个项目就是一个研究生的项目,那是在我的专长领域。前一个项目并不是专门化的一个课程,它只是一个计算机科学。我们现在研究生的项目是在计算机研究理论科学方面的,需要一些国际的合作和交流,有这个课程,也是有这个需求,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师资,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一个最快的办法,让我们达到一流的结果。

  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我们在玩围棋的时候,你往往跟你对手的水平是相当的。所以,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国际交流互动,这些非常具有天才的中国学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自尊起见,也会跟他们的对手一样棒的。

  作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我们让我们的学生至少有一年公费在国外学习,是我们来出这笔钱,这也是我们吸引学生参加我们的研究生项目的一个卖点,因为我可以问他们,你们是否有信心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他们会说不。我就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在一年或者是两年,我会把你们送到这些大学,不管你想学哪个专业,我会个人给你做好这些安排,目前为止这些做法是非常好用的。

  光有课程本身是不够的,还要有整个环境。所以,一些比较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宏观的设计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去了解相关的研究性文化。在中国至少是在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去吸引在西方工作的中国教授再回到中国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可能比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人才的留存更加困难。所以,我后来就决定建立起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团体,也就是博士后的导师。这个团体由在西方工作的博士后的导师组成,其中包括有20多个非常知名的研究人员。有一些也是我的好朋友,他们给我做了个人的承诺,将会提供相关的支持,以及为学生提供导师的服务。

  最近我又跨出了新的一步,就像阿尔费罗夫教授曾经指出的,有的时候哪怕在高中着手都不嫌早,越早起步做这样的教育项目越好。所以,我就想了这样一个主意,如果有学生表示愿意在我们的项目中,在中国做他们的研究生项目,我们就会先安排一些本科的项目给这批学生。也就是及早着手,这样才能给学生建立一种亲切而熟悉的氛围。他们可以在早期安排的项目中就进一步地去了解在计算机方面的一些知名的专家和教授,这样就更使得他们能够融入其后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博士学习的氛围中去。我想特别强调一点,是在我们的项目中工作了两年的一个博士生导师,他在我们这个项目中工作了四年,去年秋天他去了香港中文大学任职。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所这种环境是多么有趣、有吸引力。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他会再回到我们国内的项目中来,再执教一年。

  尽管我们做的历史比较短,时间也不长,但是我相信已经在所从事研究的水平上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数字,尤其是第二栏,是我们所参与的一些非常高级的国际会议,而且是根据国际顶级的这些学术机构所定义的。这进一步证明我们的项目是非常有成效的。在头两年,我刚刚回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当时的研究团队所提交给这些国际会议的论文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现在如果看一下后面的这些数字,可以发现这种论文数目的增长是非常快的,而且都是我们的学生提交的论文项目,是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以及他们和一些客座教授的合作做出来的。还有一些最佳论文奖。现在已经有8个博士毕业。

  我们还启动了一些有创新性的新型项目,其中有两个叫做“中国理论周”。这个项目已经做了两年了,其特色就在于它全都是由学生组成的会议的模式。在这样的会议上,我们邀请了30个国际上毕业的学生,他们可能已经做了非常杰出的工作、调研、研究,我们就想通过这样的理论周和会议的形式,能够创造出一种氛围,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和这些新毕业不久,但是又卓有成就的学生,使他们建立起学生的小的团体。因为他们都是学生,而学生正是最有朝气的一批人,他们希望能够在未来的3到5年内,成为骨干力量的一群研究人士。我想通过这样的渠道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中心,同时也让我们中心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

  这个例子在美国很难做到,我记得我曾经和海德麦尼斯在2007年的一个会议上谈过这一点,这位美国的教授就跟我说,你们做得真好,因为在美国是没办法做到的。如果要是邀请这些精英学生来美国的某一个论坛会议上,你需要付非常高额的代价。

  两个月之前我们其中的一个项目,是研讨会的形式。上个月的研讨会我邀请了20位知名的专家学者,这也是我所说的博士生导师专家团队中的20位。在这样的研讨会中由这20几位专家为他们介绍世界上最智慧的头脑所思考的一些方式,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模式启动仪式的研讨会,这个活动将继续下去,每个月进行一次。这将是非常有意思的团队,让他们跟大家见一见。

  这些人大部分是在大学中执教的,还有是在研究所、研究实验室工作的一批学者,都是非常顶级的学术专家。

  总结一下,我相信我个人本身的这些经历就证明,如果真的能够努力,在当今的中国真的能够抓住所有这些资源所带给我们的机会,是很有可能有所推动建立起一个平台,培养科学人才。我是从小做起,但是我希望它能够推动到更大的范围内。

  谢谢各位!

  来源:新浪网 2008-11-14




http://news.tsinghua.edu.cn
作者: wamway    时间: 2008-11-22 18:11

看原文比报道有意思多了。

看来,姚期智所做的尝试非常有意思。他的办法可能每个普通人都能想到,但并非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去实现。

莱茵论坛的讲座也是希望能增进大家的交流,尤其是接触些青年才俊。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