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另眼看奥运 体育体制严重失衡中国奥运金牌成本太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4-9-6 13:07
标题:
另眼看奥运 体育体制严重失衡中国奥运金牌成本太
金牌的代价,除了数以万计退役运动员成为社会包袱,当然还要付出金钱。国家每年要花费数十亿元人民币来发展体育,当中绝大部份被用在培养金牌运动员,而非国民健身强体。中国打造一块金牌要多少钱呢?
三十二金耗二百亿
中国现有的体育体制,以追求奥运金牌为最高目标,具体规划和操作均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根据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李力研的资料,1988年汉城奥运时,体育总局的事业费每年10亿人民币;到了1992年巴塞罗娜奥运时增至30亿人民币,上届已达到50亿元人民币。按此计算,准备今届的希腊奥运四年,国家至少花掉了200亿人民币。按照中国运动员拿下32面金牌计算,打造一块金牌约需纳税人6亿多人民币(约1亿3000万新元),而俄罗斯只需约3000万人民币。
即使以全中国1300多名由国家财政包养的国家队运动员计算,每人每年亦需400万元人民币去培训。相反,培养一个最优秀的歼八战斗机机师,每年也不过100万元人民币。况且,兴建运动场等设施的开支,还没计算在这笔帐内,否则更加惊人。当然,实际上能够花在运动员身上的钱只占很低比例,绝大部份被行政管理部门“吃掉”。
由于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的成绩一年比一年辉煌,国家向体育总局的拨款自然愈来愈多,令其机构不断膨胀,权力也愈来愈大。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再这样下去,不到国家财政枯竭那天,这种情况不会中止。而且,在现行体育体制下,老百姓只有付出的份,没机会分享国家的体育资源,包括使用运动设施,学习运动技巧。试想想,在众多金牌项目中,有多少项同时也是普及的运动呢?又有多少钱花在百姓健身呢?
当然,奥运金牌有凝聚国人,诱发爱国热情的作用,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也能激励和鼓舞国人,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如果改革现有的体制之后,既可少花钱,又能拿到同样数量甚至更多的金牌,并使更多老百姓参加运动,何乐而不为呢?不是说不应花钱推广体育,而是应该花得其所。因此,体育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向东欧借镜普及体育
但要改革,必须先认识清楚奥运金牌的意义。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金牌,其实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当年美、苏两在集团为了显示其制度的优越,吸引更多国家投入其阵营,在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体育运动自然不能幸免,似乎金牌愈多,国力愈强,制度愈优胜。因此,前苏联等东欧国家多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来发展体育运动,运动成绩自然非常好。
冷战结束后,运动场上的金牌已对大部份国家失去意义,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舍弃这种“举国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变成了市场化、社会化的全民体制,不再设立专门的国家机构去推广体育,国家财政基本上退出体育,并建立各种项目的联赛制度,增加普通市民参与程度。虽然国际赛的成绩一度下滑,但现在已逐渐恢复元气,不但没引起社会不满,参与运动的人口直线上升,大批运动员还到欧洲及美国参加各项职业运动的联赛。东欧国家的改革方向,值得中国借镜。
转载自《苹果日报》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